酒与文化艺术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音乐与美酒 酒与文化艺术

酒与文化艺术

2024-01-07 16:1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酒与道德

常言道:文有文德,武有武德。饮酒自然也应有酒德。早在西周时期,周公就总结,王朝败于酗酒,提出饮酒要限制的主张。春秋时期,孔子对饮酒有了鲜明的个人见解:“饮酒以不醉为度”,“唯酒无量,不及乱”。

为了引导人们崇尚酒德,古人还专门制定酒礼:“一献之礼,其宾主百拜,终日饮酒而不得醉焉,此先王所备酒祸也。”(《礼记·乐记》)意即在繁冗的礼仪中,采取延长每喝一盅酒的时间来防止酒祸。当时饮酒之礼规定具体,能饮酒的人,可以饮;不能饮酒的人,可以不饮,决不可以强灌,要做到不沉不湎,饮而成欢,不生是非。更有趣的是,在酒席上,为防止有人不遵酒德,还采取处罚的手段。如果有谁喝醉出言不逊,或随意骂人,失态损德,就罚他上交无角的羚羊。就连饮酒器也在警示人们节制饮酒,如用来罚酒的斗制作人形,意在提醒酒友不要重蹈国君酗酒而亡国之后尘。

为了强化酒德,周代曾专门设置一种叫“萍氏”的官职,提醒人们饮酒须谨慎有节制。另外,古人反对在夜间饮酒:“古人饮酒有节,多不至夜。”前秦苻坚的黄门侍郎赵整目睹苻坚与大臣们终日泡在酒中,专门写了一首劝戒的《酒德歌》:“地列酒泉,天垂酒池,杜康妙识,仪狄先知。纣丧殷邦、桀倾夏国。由此言之,前危后则。”以前人酗酒亡国之例警训苻坚,使之反省而接受这一劝谏。对一些执迷不悟的酒徒,古人习惯以形象实例规劝从酒德。元朝名相耶律楚材一天指着酒槽对酗酒无度的元太祖说:“这是铁器,都被酒腐蚀得这个样子,更何况人的五脏?”

酒德更牵涉到文明礼貌。古人吴彬提出酒要禁忌“华诞、连宵、苦劝、争执、避酒、恶谑、喷秽”,程洪毅在《酒警》中指出饮酒要“警骂座”、“警苛令”、“警趋附”、“警喧谈”、“警煞风景”。

●酒与美学

酒,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审美体系中,具有与“美女(仕女)”同等的审美价值。所以,中华美酒历来都追求和谐、幽雅、柔和、细腻的审美品格,从而显示出中华美酒的一般审美价值,并以此在世界酒品审美中独树一帜。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事物的美,从它的系统构成性方面看,都包含两个基本层次:一是外在节律形式本身;二是内在“自然向人生成”的肯定性意蕴。所谓外在节律形式本身,是说大千世界,一切事物都在不停的运动,都具有一定的力度、气势、节奏和旋律。这些现出一定秩序结构的运动形式,便是节奏形式。在酒上体现在酒的意境美、诗美及艺术的灵性美,所谓“自然向人生成”的肯定性意蕴,是说世间万物,最终是朝人的本质生长前进的。事物只要表现了人的本质和发展趋势,也就有了“自然向人生成”的肯定性意蕴,该事物也就是美的了。表现在酒上的是其个性美、结构美。以此来审视酒品,那么他以“美“的灵魂的独特的艺术性,也就显而易见了。

人们最常说的“品酒”二字中的“品”字,就充分表明人们对酒是作为一种艺术品去欣赏、感受的。“悠悠迷所留,酒中深有味”,又深刻地揭示出酒中的“深味”、诗意、美境,使之与诗中酒、史中酒内外结合,相辅相成。酒的结构美、个性美、意境美构成“酒内”文化的精华。

首先是结构美。结构美就是构成酒的各种成分、各层次之间的统一性、平衡性、协调性、自然性。对于美酒来是说,香与味的协调平衡是其成功的基点。一种美酒其独特的酿造工艺决定了它奇特的微量成分结构。经过应用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的分析方法全面剖析,已经查出的影响美酒主要香气微量成份就达104种,并对其中的74种微量成份有了定量分析,这样丰富的香气微量成份就构成了美酒特殊的香型。酒味本身具有酸、甜、苦、涩、辣、杂之分。但它给人感觉也总是复合之味,综合之感。譬如人们常说的某某酒“诸味协调”,就是说该酒酸、甜、苦、辣、香五味具全,均匀、平衡、即酸而不涩、甜而不腻、苦而不粘、辣不呛喉、香不刺鼻、饮后回甘,达到诸味浑然一体、非常协调的境界。总之,一种酒的独特的典型风味及其结构美,从根本上说,来源于经过几千年发展、完善、精益求精的独特传统工艺。

其次是个性美。风格、典型、个性是艺术的生命,是美的灵魂,也是各种酒的生命和灵魂。在全国名酒中,就好象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殊脾气一样,也属于自己的“个性”、“风格”。这种“个性”、“风格”在酒界就叫做“香型”。各类名酒都是以其酸、甜、苦、辣、香等诸味协调统一而独树一帜于酒林中,展现自己丰富的个性美。

最后是意境美。酒是劳动者从天然事物中凝酿而成,具有人的灵性与天地的灵性的结晶。品酒,首先是通过各种感官给人一种风味综合感,这是领略酒内在形式上的美,然后随着人们艺术修养的不同,才能超过酒的风味本身,涌现出各种各样的酒诗、酒文、酒饰、饮酒环境、佐酒方式等等美的外在形式,达到对美体的整体美感效应,妙趣无穷,时空无限。

味可知文,一个酒品有一个地域的文化熏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喝一方酒。酒中融合了造酒者的性格与信仰。当然,风味美也具有时代性。酒的风味和品种,随着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创新,随着社会生活方式的演变而不断变换着主题,并由单一品种向多品种、系列化发展,从一般包装向精美包装发展,产品质量也不断精益求精,并在其不断发展中具有更加广泛的文化适应性。

●酒与医学

酒与中国医学,有着很深的渊源。有许多医学史书中,记载着酒和医学的密切关系。我国最古老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就记载了“汤液醪醴论”的专章,“醪醴”就是治病的药酒;东汉名医华佗在其所著《中藏经》中载有“延寿酒方”,即以黄精、苍术、天门冬、枸杞等制成补酒,用以延年益寿;《养生要集》说,酒者“节其分剂而饮之,宜和百脉,消邪却冷”。《本草纲目》中有烧酒温饮治“阴毒腹痛”和用烧酒浸猪脂、蜜、香油、茶末治“寒痰咳嗽”等记载。

酒乃水谷之气、味辛甘、性热、入心肝二经,有畅通血脉、活血行气、祛风散寒、消冷积、医胃寒、健脾胃及引药上行助药力的功效。因此,人们适量饮酒,可起到强心提神、助气健胃、消除疲劳、促进睡眠等作用。酒主要成分是水和乙醇,酒进入人体后,即可引起血管扩张,脑血管扩张后血流量增加,可使大脑兴奋、疲劳感消失。由于酒对味觉、嗅觉的刺激,可反射地增加呼吸量和增进食欲。国外科学家还通过实验证明:对于控制精神紧张,酒具有安定剂相同的缓和作用。

发汗,被认为是一种治疗感冒的妙方,而酒可以使体温增高,引起发汗。在欧美及日本民间,也有用酒治感冒的习惯。例如在欧洲,人们就经常让感冒的孩子服用热葡萄酒。

用含有乙醇量高的酒摩擦扭伤的部位或因寒湿引起疼痛的关节,是我国民间普遍采用的治疗方法,尤其是将酒点燃后蘸着摩擦更为理想。中暑的人或高烧的病人,也可用高浓度的酒擦身,因为酒蒸发时,要吸收较多的热量。

每日适量饮酒,对防癌有一定作用。一般认为:食物中蛋白质的含量低,营养较差,新鲜蔬菜和水果缺乏,易得癌。此外,情绪忧郁,生“闷气”也是一因素。假如适量或少量饮酒,并伴佳肴,营养水平必然提高,饮酒消忧畅意,解除情绪上的疙瘩,这也是防癌的良好方法。值得一提的是:治疗食管癌的某些药物甚至也需要酒制作,或在药中加酒,以利药效到达癌肿部位。

酒的主要成分乙醇是一种良好的溶剂,能溶解许多难溶或不溶于水的物质。因此人们常用酒精或酒来浸泡中草药,泡制药酒和补酒。从现代医学观点看:药酒或补酒服用后,大约一小时内可以达到十二指肠,即使在胃里被分解消化一部分,也不会全部被分解成无效物质,却有些有效物在体内被吸收。我国泡制药酒和补酒,在世界上不仅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品种繁多,而且功效卓越,独具一格,享有权高的声誉。

总之,酒的发明及发展,尤其到药酒、补酒,无疑是中华民族对世界医药事业所做的又一巨大的贡献。正如清代的袁枚所言:“烧酒乃人中之光棍,县中之酷吏,打擂台非光棍不可,除盗贼非酷吏不可,祛风寒、小积滞非烧酒不可。”酒在医药上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但值得提出的是,以上作用只在适量饮酒的情况下有效,超过限度,恐就变为“醉汉靠门帘——靠不住”。

●酒与文艺

酒,水的外形,火的性格。人酿造了酒,而酒创造了人们丰富多彩的生活。翻开一部人类生活史,没有酒的章节几乎少之有少。酒与人有着一种漫长而亲密的关系。难怪海外学人李欧梵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人喜欢在饮酒中寻求精神享受,而西方人则喜欢在做爱中找寻生活的乐趣。于是中国多酒艺术,西方多性艺术。”

酒能促使大脑两半球以及全身的神经细胞兴奋活泼,心智焕发,诱导人的灵感和创作欲望,使文学艺术家能放胆挥写。中国文学艺术史从先秦的《诗经》、《楚辞》起, 就和酒结下了不解之缘,多少诗人、作家、书画家都因酒而挥发其天才,都在酒中沉湎、宣泄、表现其喜怒哀乐,使酒成为中国文艺不能替代的重大主题。

酒与文艺结缘,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有了深刻的意境。文人墨客以酒作诗,诗酒同风;以酒书画,画韵悠长;以酒挥毫,曲水流觞。文艺伴着酒,酒浸润着文艺,在纷繁的生活中抚慰着灵魂,激活了生命,微醉微醺中同了天地,合了物我,酽酽酒香酿造出一个神奇迷离的审美境界,正所谓“四时春富贵,万物酒风流”。

“腹大如壶,尽日盛酒”的西汉文学家扬雄,虽然写了历史上第一篇《酒赋》,不过他是靠着“时有好事者,载酒肴,从游学。”(《汉书·扬雄传》)来满足自己的酒瘾。及至魏晋,由于文人嗜酒成风,酒的文学也就应运而生。先是曹操“对酒当歌”,嗟叹“人生几何”?继而是孔融发“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可以无忧矣。”之叹。再往后,是刘伶、阮籍之辈:“兀然而醉,豁然而醒”,浑然“不觉寒暑之切骨,利欲之感情。”阮步兵借酒装疯,痛哭长啸,已算过份了吧,然而:“邻家少妇有美色,当垆沽酒,籍尝诣饮,醉,便卧其侧。”(《晋书·阮籍传》)害得人家丈夫提心吊胆的,生怕沾了他老婆的便宜。再如刘伶,喝酒的时候,总要身后跟个人,并且荷锄,嘱之曰:“死便埋我。”可谓旷达。但醉后,往往喜欢脱光了衣服跳舞。“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浑衣,诸君何为入我帐中?’”真是好笑。这两人,在酒文学史上很是写了一笔,前者有多首《饮酒诗》,后者有篇名作《酒德颂》。然而,喝酒喝到最高境界的,当首推陶渊明,他虽自云:“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五柳先生传》),但时常一付“引壶觖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归去来辞》)的模样,叫人一读到他的诗,便在心中勾画他那仙风道骨般的神气。公元353年,“书圣”王羲之与一群文人雅士会于绍兴兰亭,醉酒时挥毫而作《兰亭序》,“遒媚劲健,绝代所无”,而至酒醒时“更书数十本,终不能及之”,留下“王羲之醉书《兰亭序》”的千古佳话。后来,李世民令善书者冯承素、褚遂良、欧阳询、虞世南等,各临摹数本,以赐近臣。李世民临终前,叮嘱以《兰亭序》真迹殉葬。再后来,赵孟頫、文征明等均有摹本传世。

唐宋以后,酒文艺在李白、王维、吴道子、怀素、张旭、苏轼等人手中发扬光大。李白是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嗜酒如命,他的诗篇也多与酒有关,诸如“自古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等等,无论老幼妇孺,少有不会背上两句的。不过,李白“尝沉醉于殿上,引足令高力士脱靴,由是斥去,浪迹江湖,终日沉饮”(《旧唐书·李白传》)的事迹,更成为饮酒之谈资,后来诗人“竟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新唐书·李白传》)终于随一缕酒香仙去;王维与友人告别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这杯浸透了诗人全部深挚情谊的琼浆至今令人陶醉;画圣吴道子,作画前必酣饮大醉方可动笔,醉后为画,挥毫立就;草圣张旭,“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于是有其“挥毫落纸如云烟”的《古诗四帖》;醉僧怀素酒醉泼墨,“吾师醉后依胡床,须臾扫尽数千张。飘飞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留下神鬼皆惊的《自叙帖》;而博学多才、身通数艺的苏轼,也“终日饮酒”,在高声吟诵“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之余,还写有《东坡酒经》一卷。

明清以来,酒风渐衰,好饮酒而又才高八斗的文人,也就更少了。唯有吴趼人,“纵酒自放,每独酌大醉。”忽一日,他对朋友道:“吾殆将死乎?吾向饮汾酒,淡淡有味,今晨饮,顿觉棘喉刺舌,何也?吾禄不永矣。”果不其然,他回家后,便死掉了。明清之际创作的许多小说,如《三国演义》、《红楼梦》、《聊斋志异》等,其中多有关于饮酒的精彩情节。郑板桥的字画不能轻易得到,于是求者拿狗肉与美酒款待,在郑板桥的醉意中求字画者即可如愿。郑板桥也知道求画者的把戏,但他耐不住美酒狗肉的诱惑,只好写诗自嘲:“看月不妨人去尽,对月只恨酒来迟。笑他缣素求书辈,又要先生烂醉时。”

民国胡山源先生,感于好友菩生和惠卿相继贪杯醉死,于是翻遍经史,阅尽子集,辑录古今关于酒的文献,编而成册,取名曰《古今酒事》,并在扉页题了八个字:“埋愁无地,倚醉有缘。”算作对友人的祭奠。现代作家,喝酒上瘾的,譬如郁达夫,据说他写东西时,总是一手把杯,一手执笔,饮了又写,写了又饮,好不畅快。鲁迅先生大概是不嗜酒的,但他笔下的人物,象孔已己,便是十足的酒鬼。还有纬甫、连殳等人,也是爱极了这杯中之物的。

少数民族的歌舞艺术,也常常与酒息息相关。酒助歌舞之兴,歌舞酣畅之时酒兴益浓。而且少数民族还有大量的吟咏酒的“酒歌”,描述与酒相关的生活,抒发由酒激发的情感。

总之,酒启发文艺创作的灵感,文艺作品记叙了酒的灵动之力;酒不仅满足人生理上的陶醉,也满足人精神上的陶醉。难怪爱酒的文人墨客,在作品中寄托了极其微妙的感情,并叙之以文,泼之以墨。诚如胡山源先生所说,“酒是好文字,我读着它们,真有些口角六涎,在不知不觉间,我就真正知道了酒”。善饮者以实践获酒趣,不善者借文艺品酒趣,各思其道,皆得无穷酒趣。

杯小乾坤大,壶中日月长。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酒文化的内容也愈来愈丰富。国家、民族之间的相互文化交流与融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酒文化,使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国酒历史有所了解,从中看到中华文明的酿造芬芳绽放异彩,以文化的软实力锻造了发展的硬功夫,这本身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力量。因此,在国家倡导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进中国梦的实现的时代召唤下,结合当前中国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和谐世界的具体实际,树立中国传统文化自觉意识和自信意识很有必要。由此可见,酒文化事业的传承与发展,必将迎来一个崭新的春天。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