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临床医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韩照平主任医师简介 第一临床医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

第一临床医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

2023-07-13 09:2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第一临床医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简介

1005中医学

100502中医临床基础

李赛美  

   李赛美,女,湖南长沙人,1960年4月出生。医学博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教授,伤寒论教研室主任,中医经典临床研究所所长。

世界中医联合会经方专业学会副会长、方药量效研究学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方药量效关系学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国家中医临床基础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伤寒论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伤寒论负责人,国家教学团队中医临床基础核心成员。

   长期从事中医经典教学、临床、科研与推广。擅长辨治糖尿病、甲亢、更年期综合征,月经不调等内分泌代谢病,及肝病、抑郁症、疑难病症;在中药降糖、糖尿病心脏病研究、经方运用与推广领域取得显著成绩,在海内外具有积极影响;主持国际经方班成为享誉海内外继续教育品牌项目。

主持国家及省部级课题17项。发表论文200余篇,主编研究生、本科生及住院医师规培教材著作32部,副主编15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成果9项。

培养博士68名,硕士49名,博士后1名,其中获香港求是奖学金1名,获全国中医药优秀博士论文3名。指导中医优秀临床人才15名。应邀赴美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及港澳台地区讲学,并出席法国巴黎第18届国际糖尿病大会。

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 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首届杰出女中医师,广东省高校教学名师,广东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广东好人,南粤巾帼十杰,羊城十大杰出女性,岭南名医、羊城好医生,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届教学名师等荣誉。

朱章志

朱章志,男,湖南衡阳,1963.08出生。教授,主任中医师。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和学术带头人,第一临床医学院糖尿病研究所所长,中医临床基础伤寒论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十二五”重点专科---糖尿病(内分泌)重点专科协作组牵头组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委员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糖尿病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重视和善于应用阴阳五行理论、五运六气学说及仲景学说指导医教研工作,在中医药减轻和逆转2 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糖尿病动物模型、仲景学术思想探讨、六经辩治内分泌疾病等方面有较好的研究基础。

先后承担国家级、部级及省重点项目等各层次科研项目10余项。其中 “基于医案与机器学习信息融合的名中医诊疗糖尿病知识发现方法研究”(排名第一)、基于数学属性偏序表示原理的《伤寒论》方证群结构知识发现方法研究(排名第2)分别获得2012年及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近10余年培养硕士/博士70余人,已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编专著4部,编委、参编8部。在国内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伤寒论》的研究领域有一定的知名度。

刘  敏

刘敏,男,江西南昌人。1964年11月生,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三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及糖尿病分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药学会内分泌代谢用药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仲景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医师协会内分泌分会常委。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28年。崇尚中医经典,笃信辨证论治。曾多次应邀赴日本、韩国、越南、印尼、马来西亚及港澳台等地讲学,并受到学员的广泛赞誉。先后4次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教学观摩、临床讲课比赛中获一等奖。并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及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派南振兴中医奖励基金优秀教师奖”。多次被评为“学生心目中的优秀临床带教老师”和“受学生欢迎的任课老师”。

擅用经方治疗各种疑难病证,特别是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甲状腺疾病的治疗颇具心得。对临床难治性疾病如顽固性咳嗽、长期失眠等亦有丰富经验。已在各级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厅社会发展项目等课题多项。带教国内外研究生11届,60余名。

金匮要略方向

林昌松

林昌松,男,广东梅县人,1965年出生,教授、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现任金匮要略教研室主任、风湿病科主任、中医经典临床研究所副所长、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临床基础学后备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学科金匮要略学科带头人、重点专科中医风湿病专科带头人,金匮要略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课程负责人,广东省金匮要略研究生示范课程负责人,新南方优秀教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审专家,国家科技专家库专家。兼任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防治风湿病联盟副主席,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副会长,中南六省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会员,广东省医师协会风湿免疫医师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第三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陈纪藩教授学术继承人。1988年广州中医学院医疗一系本科毕业并留校一直从事医教研工作。擅长运用经典古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痛风、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硬皮病、骨关节炎、成人Still病等风湿免疫病。历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及各级课题近二十项,获广东省成果鉴定1项、省级以上教育和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多项,主编十二五、十三五全国规划教材《金匮要略讲义》(人民卫生出版社)2版和3版等著作十余部,发表科研教学论文近百篇。应邀到港台、马来西亚等地讲学、国际风湿病学术会议报告交流,受到好评。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药防治风湿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金匮要略理法方药和辨证论治规律的研究;金匮要略教学内容与方法的研究;名老中医陈纪藩教授学术思想研究。培养硕士研究生15届共36名、博士研究生7届18名,多人次获得优秀毕业生称号。

陈光星

陈光星,男,籍贯江西奉新,1973年2月生,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科副主任,中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美国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访问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广州中医药大学 “千百十”培养对象,广东省中医风湿病委员会常委,广东省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委员常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函审专家。广州市重大行政决策论证专家。

   长期从事风湿免疫性疾病相关的医疗、科研和教学工作。2002-2005年就读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师从全国名老中医陈纪藩教授,获医学博士学位。2006—2007年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进修临床风湿免疫。2010-2011年国家公派赴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从事自身免疫性风湿病的遗传机制研究。

学术成果:先后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广东省优秀博士论文以及香港“求是”奖学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教育部和省级等课题2项,参与多项国家重点和重大项目、省级重点和重大项目的研究。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自主研发的抗风湿中药制剂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项,《金匮要略临床精要》副主编。多次应邀在美国、智利、台湾、香港和澳门等地讲学。熟悉中医经典《金匮要略》,能够理论结合临床实践教书育人,曾被评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堂授课老师”,先后获医学院教学观摩二、三等奖。2007年聘为硕士生导师,2014年聘为博士生导师。培养的学生先后被评为院优秀研究生,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研究方向:1、中西医结合诊治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的临床研究;2、中医药治疗风湿病的机制研究;3、类风湿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遗传分子免疫研究。

温病学方向

吴智兵

吴智兵,男,江西省人,1966年12月生,医学博士,主任中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中心副主任、脑病科主任兼温病教研室主任、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经典临床研究所副所长,国家级重点学科后备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温病学科负责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脑病专科负责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对象,中华中医药学会感染病分会常委兼副秘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常委、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感染病(热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神经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病学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转化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老年保健协会常委、广东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癫痫协会理事。主持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温病学理法方药与临床应用高级研修班”,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第一作者SCI收录1篇),主编、副主编专著10部,副主编“十三五”全国中医药行业国家级规划教材4部(研究生与本科生层次),编委案例式教材1部、研究生教材2部,主持科研课题国家级1项、省部级2项,研究成果获广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中医内科学

100506中医内科学

杨轶

杨轶,博士,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杏林青年学者。本科毕业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博士毕业于Loyola University Chicago (USA) 获生理学博士学位,导师为世界著名心脏和生物物理学专家 Donald M, Bers博士。博士毕业后在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和明尼苏达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两年。目前在岭南医学研究中心从事心衰和心律失常方面的研究。共发表研究论文11篇,包括Circulation Research, Circulation,Journal of Molecular and Cellular Cardiology (JMCC),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JAHA). 文章总影响因子超过100,总引用次数超500余次,H index为9。目前主持国自然面上一项(在心肌细胞以钙调蛋白的N端和C端白对兰尼碱受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以及相关心衰和心律失常的影响)。

王陵军

  王陵军,男,汉族,37岁,医学博士、博士后,副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工程校级培养对象,广州中医药大学“青年英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首届杰出中青年医学人才”,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内科专业委员会理事、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痰证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微循环学会糖尿病与微循环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内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主要从事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及中医药防治、干细胞在心血管疾病防治和心肌再生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启动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基金1项。曾公派至美国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心血管中心留学2年。发表学术论文24篇。培养和协助培养博士生6名、硕士生4名。

李静

李静,女,现为广州中医药大学杏林杰出学者(2017年3月入职)。曾为英国利兹大学医学院心血管研究中心博导/实验室主任(Principal Investigator),英国利兹大学医学院离子通道重点实验室学术带头人,永久性教职。在英国利兹大学主要从事钙离子信号调控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凋亡等机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调节癌肿血管增生的病理学分子机理研究。尤其重要的是,在国际上首先发现了Piezo1这一压力感应蛋白对血管生成起到极其关键的作用, 这一研究成果最近发表于Nature。已累计发表SCI论文数十篇,其中包括Nature, Nature Biotechnology, Molecular Cell, Circulation Research, ATVB, Cardiovascular Research, 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等国际顶级及主流杂志,被引用数千余次。本人拥有十余年的临床经验,对心血管病的临床诊疗具有独到的见解。

王忠

王忠,男,47岁,博士学位,现任美国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心血管中心副教授,终身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杏林讲座教授。曾任美国哈佛大学麻省总院、哈佛大学医学院、哈佛大学干细胞研究中心助理教授。研究领域包括干细胞及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表观遗传学、转分化技术在心肌再生,近年来在包括Nature Medicine、Cell stem cell、Gene & Development、Embo Journal等世界顶级期刊在内的SCI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31篇,其中一区论文达到26篇,31篇论文被引用次数累计达到950次,平均每篇引用次数约30.6,单篇最高引用次数为131次。

105701中医内科学

冼绍祥

 冼绍祥,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广东省名中医,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广东省丁颖科技奖获得者,国家卫生计生委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冼教授是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负责人,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学科带头人,担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心血管内科负责人;国务院、广东省学位委员会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审评中心药品注册审评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委员;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临床试验评审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心血管病学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名医传承工作委员会会长;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担任《中医杂志》副理事长;《环球中医药杂志》副总编辑及多本中医药类杂志编委等。

从事医教研工作34年,专攻慢性心衰、高血压、冠心病、干细胞等领域,特别是在中医药防治心衰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从“理、法、方、药”全面研究中医药防治慢性心力衰竭,规范慢性心衰病名和辨证论治体系,形成有效临床路径和方药。先后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其余厅、局级以上科技成果6项;主持、参与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课题30余项;公开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包括SCI论文,累计超过200篇,主、参编专著20余部,主要代表作有《现代中医内科学研究》、《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基础与临床》等;牵头/参与制定了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慢性心力衰竭治未病实践指南等4项标准;获得发明专利1项;培养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共计70余名。

刘小虹

刘小虹,女,山东省荣城籍,1962年10月出生,教授,主任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内科学呼吸专业博士生导师,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病省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国家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产业化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常委,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呼吸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30年来对中医药防治呼吸系统疾病“理、法、方、药”进行了系统研究,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支气管哮喘诊治和研究中取得一定成绩。主持国家自然基金、省自然基金、省科技计划、省产学研、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省科技厅团队项目等10多项,参与省部级以上课题10多项,主持的“培土生金法治疗COPD稳定期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获得2010年广州中医药大学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祛风化痰平喘法治疗哮喘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荣获2011年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参与项目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3项。研制的院内制剂肺康颗粒正在临床使用并进行产业转化临床前研究。获得专利2项。在国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编和参编学术论著10部。承担我校本科及研究生的教育,现为中医药强省建设专项广东省首批名中医师承项目指导老师,共指导博士研究生五届10多名,硕士研究生十四届共50多名,曾获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新南方优秀教师”、广州中医药大学“十大标兵”、“先进女职工”、“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先进党务工作者”等称号。

吴伟

吴伟,男,广西合浦县人,1964年7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医内科学心血管专业。医学、哲学双硕士学历。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大内科主任兼心血管内科主任,第一临床医学院内科教研室主任兼党支部书记。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心血管学术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心血管学术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兼副秘书长;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介入性心脏病学会理事;广东省医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起搏与电生理分会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体外反搏学会委员。

“邪毒内侵致冠心病的机制及清热解毒法的干预研究”获2006年大学科技进步二等奖;2009年荣获大学“新南方优秀教师”奖;2012年获广州中医药大学师德标兵及最受学生欢迎的任课老师称号。参加本科、七年制、博士研究生教学、临床带教、课堂教学时数年均50余学时。每周2-3次指导研究生、本科生临床实习,培养研究生20余名。

他引进和开展体外反搏技术、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和食道调搏技术,并且在医院率先运用超声引导心包穿刺和置管引流技术。2001年率先在我院开展冠心病介入技术、起搏器植入技术工作。他率先提出介入围手术期运用中医药干预,改善无复流现象,减少支架内血栓形成,减少介入后支架内再狭窄等学术理论;并独创性提出的“清热活血汤”改善血管内皮的炎症性损伤理论,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刘凤斌

刘凤斌,男,1963年出生,医学博士,博士后,教授,主任中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病科主任、消化内窥镜室主任,广州中医药大学脾胃研究所副所长、脾胃病研究中心副主任,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及重点专科带头人,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后备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脾胃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消化整合分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脾胃消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华人生存质量学会常务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国医堂馆分会副会长等。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国家“十一五”科技攻关计划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广东省科学技术厅-中医药科学院联合专项各1项,参与完成国外项目2项。主持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广东省中医药强省中医优势病种突破项目1项、国家中医药研究专项分课题2项。主持荣获教育部科学技术奖励二等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励三等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励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发表SCI收录论文11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0多篇。近5年培养研究生情况:2011届硕士4名、博士3名,2012届硕士3名、博士2名,2013届硕士4名、博士4名,2014届硕士5名、博士3名,2015届硕士4名、博士3名。指导已毕业研究生获得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广东省科技计划1项、广东省中医药局科研课题3项。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医临床疗效的合理评价,功能性胃肠病和胃肠道癌前病变的中医药干预及机制。

邝卫红

邝卫红,男,湖南临武人,医学博士,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中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1995年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硕士毕业,2000年至2003年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师承全国名老中医许鑫梅教授,为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药专家许鑫梅教授的学术继承人。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疑难病专业委员会常委、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委员。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院长。

长期从事中医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教学与实验研究。临床工作上,长期跟师全国名老中医许鑫梅教授,充分体贴、关心病人,有较扎实的中西医基本功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运用中医方法治疗各种消化系统疾病疗效显著,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胃痛、胃胀、腹胀、腹痛、腹泻、便秘、恶心呕吐等胃肠疾病。治疗上尤其注重病人的生活、饮食调养,重视西医诊断、治疗方法的学习、运用,疗效显著,吸引了广东省各地、湖南、江苏、浙江、香港、澳门等地患者慕名而来,每年门诊量10000余人,深受广大患者好评。

科研工作上,主攻方向为中医药对肝纤维化治疗和胃黏膜损伤防治的机理研究,刻苦钻研,不断探索,作为主要合作者参加国家973项目1项,主持、参与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11项,在核心期刊发表专业论文30余篇,主篇学术著作3本,参篇教材2本、专著5本。获得中国中医药学会科普著作二等奖1项。

左俊岭

左俊岭,男,籍贯河南,1963年1月15日生,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学硕士,主任中医师,中医内科学急症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广东分会会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急症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学术方面,强调中西综合,注重发挥中医优势,重视临证能力之培养。从事中西医结合内科急危重症的医教研工作,擅长治疗心脑血管急症、肝病等急危疑难重症,在中风病证的急性期中西医综合处理与评价方法研究及各型肝衰的中西快速综合处理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研究经验。负责中医急症学教学工作,承担大学各系急症教学任务。科研方面现承担国家科技部十一五重大科技支撑计划《寒温并用中药复方防治流感的系统监控性临床与实验研究》,国拨经费400万元,省科技厅攻关项目课题1项《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中西综合治疗方案的临床研究》,局级课题2项(肝病及心血管),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及其它项目8项;国家中医管理局非典专项课题2004年通过鉴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获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奖。发表论文32篇,主编《临床医技操作掌中宝》(广东科技出版社)及《中西结合急诊症治》(人卫版),为《内科急症中西医汇通》副主编,参编论著6部;2003年SARS期间,作为广东省非典攻关专家组中医成员,坚持中西结合、辨病辨证、快速高效的治疗策略,创订以中医药清解法为主的SARS中西综合治疗方案,取效优良,70例全部治愈且无院内感染及后遗症发生,获广泛好评,并应邀到香港及台湾行境外推广,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特殊贡献奖及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之全国卫生系统抗非典先进个人称号。

杨洪涌

杨洪涌,男,广东籍,医学博士。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中医师,中医内科学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兼副秘书长、血栓病分会常委,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活血祛瘀专业委员会和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和中医药学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国家卫计委环境与健康专家库专家等;并属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国家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广东省高等院校千百十人才工程和广东省首届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新中医杂志编委等。主要从事中医和中西医结合血液、消化系统等疾病的医、教、研工作。已指导博士生5人、硕士生13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青蒿琥酯对人原代白血病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最佳作用靶点的研究”;以及部省级项目5项,含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珠三角汉族人群遗传性易栓症致病基因及活血化瘀干预作用靶点”等;任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难治性急性白血病围化疗期中医干预治疗方案临床应用研究”以及国家中医临床基地项目“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致重因素中医干预的临床研究”分课题负责人;另参与国家攻关、支撑项目各1项、部省级项目10项、厅局级课题10余项。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10本。擅治各种血液病,如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再生障碍性贫血,以及各种出血病、血栓病和胃肠、肝胆病。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三等奖、广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和二等奖;被多次评为“学生心目中的优秀临床带教老师”。来诊病人遍及省内外、东南亚、港澳台、美加等地。

杨忠奇

杨忠奇,男,福建政和人,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副院长。学术兼任中国药学会中药临床评价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药学会药物临床试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名医传承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常委、中华中医药学会临床药理分会常委兼副秘书长、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注射液临床评价组组长、广东医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咨询专家和临床数据核查专家、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和医疗器械审评专家等。长期从事医、教、研工作,临床擅长中西医结合方法防治心血管疾病如慢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冠心病和高血压等;2001年在医院率先开展心血管介入手术,致力于老年心血管疾病的诊治,临床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培养博士生、硕士生共计20余名,被评“受学生欢迎好老师”称号。科研工作致力以中医药临床研究,2006年在我国中医医院率先开展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2013年发起“中国中药临床研究高峰论坛”(CMCT),提出以“中医临床价值观”为核心的中医药临床评价方法,致力于GCP技术推广应用。主持和主要参与国家重大科技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课题20余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主编/副主编学术专著9部,获中药新药临床批件2项,专利3项,先后获国家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广东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和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特等奖。

李荣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科主任,主任中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德国访问学者,广东省第二批中医优秀临床人才培养对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心血管重点专科负责人和学术继承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华南区域中医心血管诊疗中心负责人,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高血压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律失常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胸部疾病学会心脏健康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州市慢病防控与管理学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脏介入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动脉硬化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心脏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体外反搏分会常委兼中西医结合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心脏康复专家委员会常委,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西医结合心脏介入专业委员会理事,广东省医师协会心血管介入医师分会常委,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脏介入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常委,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冠心病专业委员会常委,海峡两岸健康协会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秘书兼副总干事。

从事心血管疾病的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研究20余年,临床主要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治疗胸痹心痛病(冠心病)、眩晕病(高血压病)、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心悸病(心律失常)等。先后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及德国明斯特大学索斯特教学医院研修学习心导管技术(冠脉造影+PTCA+STENT术、射频消融及心脏电生理起搏等技术)。从事冠脉介入治疗、射频消融及心脏电生理起搏等工作15年。主持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省部级、厅局级科研课题20多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作为主编、副主编及编委,出版专著8部。2003年工作在“抗击非典”第一线,荣立广东省抗非英雄“三等功”和荣获广州市“抗非先进个人”。2016年被评为广州市“羊城好医生”。

100509/105704中医妇科学

罗颂平

罗颂平,博士,女,1957年出生于广州市。广州中医药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妇科教研室主任,第一附属医院妇儿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妇科学学科带头人;国家级精品课程负责人;国家级教学团队带头人。广东省政协常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5、6届中医学中药学学科组成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分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生殖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免疫学会生殖免疫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妇科流派分会常务副会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岭南罗氏妇科流派传承工作室负责人。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兼妇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生殖免疫与优生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罗颂平教授是全国著名中医妇科学家罗元恺教授的学术继承人,主要从事中医药防治自然流产、月经病和不孕症的研究。主编《全国中医妇科流派研究》获2015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一等奖;主持“肾脾虚弱型自然流产的系列研究”获2002年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及2005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免疫性自然流产与免疫性不孕的中医治疗”获1997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月经周期的调节及其与月相的关系”获198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成果乙等奖。从2001年开始招收博士生。近5年主持国家级课题2项、省级课题3项。广东省教育厅“中医女性生殖调节与安全性研究重点实验室”负责人。主编“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和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材《中医妇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研究生规划教材《中医妇科临床研究》(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二版)。并主编《罗元恺女科述要》、《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罗元恺》、《罗元恺妇科经验集》、《中西医结合生殖免疫学与内分泌学》、《中医妇科名家医著医案导读》等。“《中医妇科学》双主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获2009年第六届广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七年制中医专业中医妇科学课程改革的研究”获2001年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06年获广东省第二届高校名师奖。2007年获广东省政府“南粤优秀教师”。2009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和“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

1988年作为卫生部派出的访问学者赴美国芝加哥医学院研修生殖免疫学。2001年作为教育部高级访问学者在耶鲁大学进行学术研究。曾到美国、印尼、台湾、香港等地讲学。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5获“中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金奖”;1996年获第二届“全国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国家人事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7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百名杰出女中医师”;2013年获“全国医德标兵”、“广东省名中医”;2016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赵颖

赵颖,女,1973年10月出生,黑龙江省桦川县人,汉族,中共党员,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妇科学实验室主任。学术兼职有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中国中医药学会妇科分会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妇科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妇科流派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女医师协会中医妇科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广东省优生优育协会中医妇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荣誉有《肾脾虚弱型自然流产的中医药防治》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年;《中医妇科学》“双主”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第六届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0篇,主持课题6项。

朱玲

朱玲,贵州毕节人,汉族,中共党员,医学博士,主任中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专业学位:生殖功能障碍的中医药研究。学术兼职有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妇科分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分会委员兼青年委员会副主委,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妇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中华中西医结合学会妇科分会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广东省女医师协会女性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委员。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2篇,主持课题8项。

郜洁

郜洁,女,安徽省淮南市人,1982年2月生,医学博士,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妇儿中心,主任中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专注中医药防治女性生殖障碍疾病。首届广东省名中医师承罗颂平传承人,青年珠江学者,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奖,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广东省优秀青年教师。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青年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分会青年副主任委员等学术任职。香港科技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部级课题7项,核心参与省级重大课题3项。发表SCi10篇,核心期刊30篇。国家发明专利2项,国际专利1项。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奖二等奖。“最受学生欢迎带教老师称号”。

中医儿科学

100510中医儿科学

陈晓刚

陈晓刚,男,广东饶平人,1973年7月生,医学博士,主任中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儿科学科后备学术带头人。从事儿科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近20年。擅长儿童多动症、抽动症、反复呼吸道感染等小儿疾病的诊治。目前研究方向为:(1))中医药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疗效机制研究;(2)肠道微生态与脾胃的相关性研究。先后主持及参加各级科研课题研究10余项,在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30多篇,参编专著1部。

105705中医儿科学

许华

许华,女,籍贯广西,1965年2月生,医学博士,教授,主任中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儿科教研室及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儿科学学科、学术带头人;全国中医高等教育学会儿科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广东省优秀中医临床人才。

许华教授从事儿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20余年,具有较坚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丰富临床医疗经验和较强的科研能力。长期承担本科生及七年制硕士研究生课堂教学工作,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课堂教学授课清晰、有条理,形式灵活生动,擅于调动学生积极性进行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好,曾获学院教学观摩一等奖,教学评估优秀,多次被学生评为“最受欢迎的任课老师”。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实践,成绩突出。2001年起率先在我校实施问题基础学习(PBL)教学法,多次在我院及大学作PBL公开示范教学,获得广泛好评,对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有积极促进作用。2009年又率先在我院开展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TBL)实践并取得成功。临床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临床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主持完成的《中医儿科学临床教学改革与实践》获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成果优秀奖。担任研究生导师,培养研究生多名。研究生教学中,特别注重学术创新精神及能力的培养,组织策划成立了我校首个儿科研究生学术沙龙,为研究生搭建学术沟通与交流的平台。

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儿血证、小儿脾胃疾病。主要的学术思想:①根据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运用脾胃学说理论,研究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在国内较早提出 “健脾以补铁”的观点,并从铁生物利用率、免疫机理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探讨。②进行中医药治疗小儿脾胃病的研究,开展中医药疗法对小儿肠道微生态影响的研究,专项开展外治法调治小常见病的研究。③提出小儿过敏性紫癜病因病机关键是风热湿毒侵袭,血热血瘀胶着,首次提出以肺脾为主运用五脏相关理论指导治疗过敏性紫癜及紫癜性肾炎,取得良好疗效。④提出慢性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中医病理关键是肾虚血瘀,运用补肾生髓,活血祛瘀中药治疗取得较好疗效。⑤小儿恶性血液病化疗后骨髓抑制、免疫力低下,并发各种合并症,严重影响患儿生存质量以及全部疗程的完成。运用中医药进行治疗,能使患儿较快康复,降低化疗成本,节省费用,取得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吸引了省内外众多患者来诊,深受患者欢迎。⑥运用中医药对小儿胆道闭锁术后进行干预治疗,改善了这种难治性疾病的预后。

许华教授先后主持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1项、部委级课题1项、厅局级课题1项;主持省级教学课题1项、校级教学课题2项;副主编教材2部,主编论著1部,参编教材及论著6部;发表论文20余篇。曾获广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获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教学成果优秀奖1项。

中医骨伤科学

100508中医骨伤科学

曾意荣

曾意荣,男,江西上饶市人,1966年12月出生,教授,主任中医师,医学博士。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国家重点学科-中医骨伤科学后备学科带头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关节骨科副主任,关节疾病方向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医优秀临床人才重点培养对象,广东省“千百十”重点培养对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SCI论文评审专家。兼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关节外科委员会全国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膝关节学组全国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关节专业委员会全国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骨关节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关节学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骨关节外科青年医师专业组组长,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关节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医骨伤学会委员会委员,《临床骨科杂志》编委。

主要从事髋、膝、肩、踝等关节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在骨科髋、膝、肩和踝关节疾病领域,特别是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髋膝骨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等疾病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善于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青年股骨头坏死、小儿股骨头坏死,人工关节置换治疗严重髋、膝、肩、肘、踝疾病,关节镜微创治疗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半月板损伤、肩袖损伤、髋臼撞击综合征、臀肌挛缩等关节疾患,是广东省内人工关节置换手术量最多的专家之一,全球首届人工关节周围感染共识专家之一。

曾先后赴德国法兰克福风湿病中心(Diakonie Krankhaus)、德国汉堡人工关节外科中心(Endo-Klinic)、法国clinic of du cedre医院和香港大学玛丽医院等地进修学习髋、膝、肩、肘关节的人工关节置换与翻修。

主持及参与国家、省部厅局级课题共17项,参与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SCI论文6篇;主编、参编论著共12本,主编视听卫生部教材1本,参编国家统编教材4本,在译英文专著1本。已培养硕士研究生20人,在读博士2人,在读本科重点实验班学生2人。所培养研究生多次在国内学术会议上发言,多次获学校优秀毕业生、优秀毕业论文荣誉。

王海彬

王海彬,男,1971年4月生于山东,博士,博士后,教授。1994年毕业于山东中医学院骨伤系骨伤专业,1994年至1999年就读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骨科所及附属曙光医院骨科,获临床骨科博士学位,导师石印玉教授,1999年至2001年,于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骨科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合作导师袁浩教授。2001年至今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髋关节中心从事临床及科研工作,2002-2003年于英国南安普敦大学总医院骨科学习,并在瑞士日内瓦大学医学院临床生化实验室短期学习,2009年于新加坡中央医院骨科学习关节技术。现为中华中医骨伤科学会会员,广东中医创伤骨科AO技术推广基地秘书,广东省生物组织工程学会委员,广东省机电设备招标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评审专家,广州中医药大学千百十工程校级培养对象。擅长(1)中西医结合治疗髋、膝关节疾病、小儿骨科疾病,特别在股骨头坏死和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诊治方面经验丰富,并进行了深入而前沿的基础研究(2)对骨科成骨细胞及破骨细胞、骨科分子生物学等基础学科有深入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级、省部级基金课题4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国家博士后基金1项,广东省自然基金1项,省博士后基金1项,参与国家级、省级课题7项,其它省中管局,厅级课题15项。在国家级、省级刊物发表或参与学术论文51篇,1篇被国外SCI期刊Life Science收录。参与编写《骨科临床实习手册》,《脊柱推拿的基础与临床骨科》等著作。

张锦芳

张锦芳,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师从著名的分子生物学专家孔祥復院士。2010-2012年,在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担任博士后研究员;2012-2017岭南医学研究中心 中医骨伤科年在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担任研究助理教授;2017年底以杏林杰出学者引进在岭南医学研究中心中医骨伤科工作。

张锦芳博士目前从事的研究工作包括肿瘤的诊断及治疗靶标、干细胞分化及组织再生。已获得及申报中国专利7个,主持国家自然基金3项。在国际杂志发表研究论文(SCI)70余篇,其中第一或通讯作者达30余篇,总影响因子超过300,总引用次数达1300余次,H index为21。 现为广东骨科医师协会会员、香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协会会员、香港细胞生物学协会会员。并为多个杂志的editor board member,担任多个 SCI杂志的特邀审稿人。

徐亮亮

徐亮亮,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骨伤科学研究员,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矫形外科与创伤学系。主要研究方向是骨关节疾病的发病机制及防治,间充质干细胞的相关基础及应用研究,主要包括研究调控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干性和分化的基础因子及相关的信号传导途径;研究间充质干细胞在骨折愈合、软骨修复、肌腱修复等组织工程学的应用;研究骨科相关疾病如骨坏死、骨质疏松等的致病机制;并且利用荧光报告系统,以间充质干细胞为模型筛选中药中能促进或诱导干细胞成骨分化的有效成分。相关工作已发表48篇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相关的SCI文章(总引用次数853次,单篇最高引用89次,H指数20),其中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文章19篇,发表的杂志包括FASEB J、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Sci Rep、Cell transplantation、Stem Cells Dev、Oncotarget等。担任Biomaterials, Acta Biomaterialia、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eCAM)、Oncotarget、Cell death and diseases、cell proliferation等多个杂志审稿人。任Current Proteomics杂志编委。参与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2015年12月获市级优秀科技论文一等奖。

陈雷雷

陈雷雷,男,汉族,中共党员,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广东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岭南医学研究中心PI,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度科研青年岗位能手。现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分会骨坏死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分子诊断学术委员会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科技发展委员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关节外科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青年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关节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骨科分会青年委员,广东省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关节外科学组成员,广东省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医药成果转化应用分会理事。师从我国著名股骨头坏死专家何伟教授,长期致力于股骨头坏死等髋关节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近5年先后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10篇,参译临床专著2部。先后主持国家省部级课题共7项,获资助经费240万,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国家自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项、“广东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项目1项。

江晓兵

江晓兵,博士生导师,医学博士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骨科副教授,梁徳教授学术继承人,美日访问学者,中华中医药学会中青年创新人才,青年珠江学者,广东省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大学及院级骨质疏松脊柱伤病研究团队负责人,棍点理筋正骨手法项目负责人,广东省青年岗位能手,首届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广州珠江科技新星。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骨质疏松分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骨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擅长中医调本、理筋正骨手法治疗脊柱侧弯、颈椎病、腰腿痛、骨质疏松。手术技术接轨国际,既擅长全脊柱微创技术、显微镜精准手术又精通高难度脊柱重建及翻修手术,能为患者提供最佳适宜诊疗。担任新疆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乌鲁木齐市中医院、广西贺州市中医院、广东阳春市中医院脊柱骨科技术顾问,曾至全国70家医院会诊手术。总结发明的靶向锚定式椎体成形术、经皮颈胸腰椎内镜安全流程、颈椎三步保健操、镜下髓核染色技术、SAPREF椎间孔成形系统已获广泛推广。副主编《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中国骨质疏松杂志、中国比较医学杂志、现代医药卫生杂志编委;4种SCI杂志审稿专家,主持国自然2项、其他课题10项、指导国自然2项,发表SCI论文22篇(总IF=74.96),获国家专利11项。9次至国际大会全英发言,曾获2014年中华医学会骨科学术大会论文比赛三等奖。

105703中医骨伤科学

樊粤光

樊粤光,主任医师,男,1954年10月出生于广东,籍贯山西省长子县,中医骨伤科学(髋膝关节疾患)博士生导师。

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骨伤科学专业学科带头人。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评审专家、全国中医正骨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委、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中医药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中医医院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结合股骨头坏死分会副主任委员,美国加州针灸学院技术顾问,是《新中医》、《中国中医骨伤科学杂志》、《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杂志》、《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正骨》、《中医骨伤》等杂志编委。

1988—1990年公派到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医学院学习,2001年再次到美国学习、交流一个月。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髋、膝关节疾病,特别在股骨头坏死和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诊治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全膝置换术和关节镜手术,并进行了深入而前沿的研究。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奖,第四届“新南方教学奖”优秀教师,受学生欢迎的任课老师,“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等。主持国家级课题4项、省部级课题8项。主编论著4部,第一作者发表论文27篇, SCI收录2篇。招收博士研究生17人,毕业14人。

何伟

何伟,男,江苏泰兴人,1958年11月生,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广东省名中医,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获中华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年获得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先进个人。30年来一直致力于股骨头坏死等髋关节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级、省部级课题8项,主编、主译、副主编教材、专著5部,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SCI类收录8篇。已培养博士后3人、博士生21人、硕士生10人。

黄枫

黄枫,男,广东梅县人,1957年2月生,教授,主任中医师,中医骨伤科学博士生导师。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骨伤科教研室主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大骨科行政主任,兼第一附属医院创伤骨科行政主任。现任全国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学会委员,全国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分会创伤专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中医药学会骨科分会常委,广东省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委员。

学术特长:①中西医结合治疗骨与关节损伤的研究:擅长于近关节及关节内骨折的治疗。对骨伤重症、四肢神经血管损伤、骨折迟缓愈合及骨折中后期康复等骨伤科疑难问题,采用中西结合的方法予以解决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有多项注重创伤中的基础研究课题,相关研究处于国内先进水平;②中药防治膝骨性关节炎研究:针对膝骨性关节炎在本肝肾不足,在标在血瘀,发病年老体弱,筋骨懈怠的特点,治疗上采用补肾壮骨,充盈筋骨,活血祛瘀,通络止痛的中西结合治疗方法,提高骨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课题中能重视中药治疗骨性关节炎机制的基础研究,已发表论文20篇,相关研究处于国内同行先进水平。教学成果:主编教材1部,担任研究生教材《骨伤科手术学研究》、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骨伤科学》等教材的编委。主持厅局教育技术项目1项、省级精品项目1项,校级课题3项。5年来,获得全国优秀教育技成果奖3项(分别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均排名第1)、校级优秀教育技术成果奖二等奖1项(排名第2)。2007年获校级教学电子教材制作比赛三等奖。2008年分获广州中医药大学派南振兴中医奖励基金优秀教师、第十一届“新南方教学奖励基金” 优秀教师称号,2009年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称号。2010年获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工作先进个人、师德标兵称号。

梁德

梁德,男,广东阳江人,1961年04月生,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脊柱专科学术带头人、脊柱专科行政主任。广东省中西结合学会脊柱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脊柱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脊柱外科学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学鉴定专家库成员。先后被评为广州中医药大学“千、百、十”人才培养对象、优秀中青年技术骨干、广东省优秀中西医结合工作者,并先后获得“广东省卫生科技进步一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广州中医药大学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新南方教师奖”。从事中医骨伤科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30余年,培养硕士研究生20余名,博士研究生10名。专业方面重视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技术,多次至欧美及北京、上海等国内外一流脊柱外科中心参观交流及培训学习,积极引进先进外科技术,使专科的诊断治疗技术始终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已带领脊柱专科团队完成各类脊柱手术,并对各种疑难脊柱疾病的诊断治疗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及丰富的实践经验。与此同时,传承岭南中医骨科学派的学术精髓,坚持发扬中医骨科特色,善于利用非手术疗法治疗早、中期脊柱病患,对骨质疏松症、颈肩腰腿痛、老年脊柱病进行辩证施治,结合手法、小针刀及中药治疗,疗效良好。重视将临床实践与基础研究相结合,多年来带领团队完成近40项基础课题研究工作。近5年来,主持及参与指导省部级课题10余项,发表SCI及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共计约60余篇,编纂教材3部,翻译专著1部。

晋大祥

晋大祥,1965年11月出生,河南省郸城县人,汉族,中共党员,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领域为中医骨伤科学脊柱方向。学术兼职有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分会基础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骨科脊柱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常委(脊柱畸形学组及脊柱微创学组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科微创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科特色疗法委员会常务委员,北美脊柱学会 (North American Spine Society,NASS) 会员。临床上擅长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滑脱症、腰椎椎管狭窄症、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脊柱肿瘤、脊柱侧凸等疑难疾病的诊治。先后成功开展了经皮椎体成形术、齿状突骨折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术、寰枢椎脱位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复位融合、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骶2骶骨翼螺钉及髂骨钉固定等高难度手术。运用MAST Quadrant微创系统以及椎间孔镜系统,成功开展微创腰椎间盘摘除术。微创经皮螺钉固定、减压融合固定术。特别对合并骨质疏松症的复杂退行性脊柱病变的脊柱重建等高难度手术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随着老龄人口的快速增加,严重退变性脊柱病及脊柱畸形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这些疾病能使人致残,引起疼痛及活动受限,并能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危害很大。这些病人常患多种共病,与骨质疏松症一起,使得治疗困难而复杂。因此,成人脊柱畸形的治疗充满挑战。本人致力于研究运用中医,微创手术以及康复等先进技术防治这类复杂退行性脊柱病变,以更好的疗效、更高的安全度、更好的舒适度及更快的康复为治疗目标。主编或副主编论著3部,发表SCI论文2篇。

100511/105706中医五官科学

阮 岩

阮岩,男,1963年6月出生,广东省阳江市人。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中医五官科学(耳鼻喉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学院耳鼻咽喉教研室主任,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耳鼻咽喉口腔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耳鼻咽喉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是国家重点学科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五官科学学科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中医临床诊疗指南专家指导组组长、《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编委,广东省高校“千百十人才工程”校级培养对象。在广州中医药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师承全国著名中医耳鼻咽喉科专家王德鉴教授和王士贞教授,1997年考取卫生部笹川医学奖学金, 1998-2000年赴日本山梨医科大学留学期间在日本著名耳鼻咽喉科专家冈本美孝教授的指导下从事耳鼻咽喉科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工作,参加日方多个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其中由日本山梨医科大学,秋田大学医学部,东京医科齿科大学等大学联合研究的研究成果在国际著名杂志《Immunology》上发表(排名第一),被SCI、Ebsco等国际索引收录。从事中医耳鼻咽喉科学医教研31年,临床主要从事变应性鼻炎、鼻窦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诊治工作。主编国家卫计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中西医结合诊疗手册系列丛书《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学临床手册》(科学出版社)、《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学》(广东省高等教育出版社);有55篇学术论文(主要是变应性鼻炎方面)在国内外杂志和学术大会上发表,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第1名)。基础研究主要从事变应性鼻炎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广东省科技厅等多个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指导硕士研究生13届,博士研究生6届。

刘 蓬

刘蓬,男,1964年12月出生,湖北省麻城市人。医学博士,教授,主任中医师,中医五官科学(耳鼻喉专业)博士生导师。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兼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耳鼻喉口腔科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常委、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专业委员会耳鸣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耳内科学分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耳鼻咽喉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康复医学会听力及言语康复分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标准化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级“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主编、《中华医学百科全书·中医耳鼻咽喉口腔科学分卷》主编、《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中医眼耳鼻喉科杂志》编委等。从事中医耳鼻咽喉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30多年,为国内知名的中医耳鼻咽喉科专家,学术专长为耳鸣、耳聋的中医药防治研究。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50余篇,主编及参编学术专著、教材、教参15部(其中本人执笔编写300多万字),指导硕士研究生20名,博士研究生2名。先后被评为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工作先进个人、广州中医药大学师德标兵和最受学生欢迎的任课老师。

100512/105707针灸推拿学

林国华

林国华,男,广东海丰人,1964年8月出生。主任中医师,医学硕士,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张家维教授学术经验继承人,针灸推拿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针灸学会腧穴分会理事,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康复保健专业委员会理事,广东省针灸学会理事,广东省医师协会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行业标准征询专家,广东省医疗事故鉴定专家。

1987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专业,一直从事中医针灸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临床上,在“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临床经验形成一套以传统经络学说与现代神经病学并重,辨经、辨证取穴,“飞”、“候”结合的独特针法,运用于临床治疗各种痛证(如头、面疼痛,胃痛,颈、腰腿痛等)、神经系统疾病(如中风,面瘫,帕金森病等)、五官疾病(鼻炎,咽炎,耳聋、耳鸣等)等,均取得满意的疗效;并运用不同的特种针法(如火针、蜂针、针刀、挑治、割治、埋线等)治疗各种疑难杂症,亦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深受国内外患者的好评。近年来,对针灸在亚健康、肿瘤、皮肤病的防治方面也有一定的研究。教学上,主讲《针灸学》、《经络腧穴学会》、《神经病学》、《特色针灸疗法临床应用》等多门课程;深受学生好评。主持“火针疗法临床运用”等多个国家级继续教育课程,使传统的特种针灸疗法得以普及与推广应用。科研上,主持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不同针灸方法治疗带状疱疹优势方案筛选的临床研究”,主持和主要参与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广东省科委、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等各级课题20项。近年来编写有《带状疱疹》、《中医内科学》、《蜂毒疗法》等著作。发表有“火针对实验性小鼠膝骨关节炎关节软骨病理改变的影响”、“火针与电针治疗偏头痛的临床对照研究”等论文20多篇。获广州市科技成果1项,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成果2项、优秀教学成果1项,北京中医药大学科技成果1项。

陈兴华

陈兴华,男,广东省兴宁市人,1965年10月出生。主任中医师,医学博士,针灸推拿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民族医药学会针灸分会常务理事,广东省针灸学会手疗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疾病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针灸协会理事;广东省针灸学会针法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高校“千百十人才工程”校级学术骨干。

长期从事针灸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擅于运用针药结合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尤其长于脑病、各种痛证及亚健康疾病的临床治疗。在教学方面主讲《针灸学》、《神经病学》等课程,为国内外培养了一批合格的针灸专业人才。主持省部级课题5项,厅局级课题3项,参加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8项,主编著作4部,副主编1部,编委、参编8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历年招收和培养硕士生30余名。

1006中西医结合

100601中西医结合基础

中西医结合临床

100602中西医结合临床

洪创雄

洪创雄,男,汉族,研究生学历、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批重点院校、省部共建211工程学校)党委委员、基础医学院党委书记。2013年9月至2016年2月挂任广东(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横琴新区片区、第三个国家级新区珠海横琴新区党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广东省人民政府聘任专家;全国港澳研究会委员;广东省人民政府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四年大发展”暨2011年度工作考核考评专家;2011年度广东省人民政府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创新工作奖评审专家; 2011年10月受聘江门市人民政府经济社会发展咨询委员会顾问;2011年广东省高等院校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全省15名委员之一);广东中共党史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2012年任广东省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地方立法前期工作专家组成员;2013年广东省委组织部考评考核专家;2013年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2013年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开展财政监督工作调研活动特邀专家。2015年横琴国际医疗健康产业高峰论坛暨投融资大会秘书长;2015年第十九届国家中医药发展会议(珠江会议)负责人;2015年国家科技部“十三·五” 中医药科技创新规划论证专家;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主要研究和成果:2011年10月主持(第一负责人)广东省人民政府研究课题“珠三角社会管理创新中社会组织培育和治理”;2012年人民卫生出版社《中西医临床医学概论》副主编;2012年主持(第一负责人)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一项;主要负责(第二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一项;2012年《广东省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地方立法前期工作研究报告》起草专家组成员;2013年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广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财政监督工作改进调研报告”起草专家组成员;2013年主持(第一负责人)广东省人民政府研究课题“珠三角一体化推进体制机制研究”;2013年主持(第一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一项;2014年主持制定“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工作推进方案”;2015年主持“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创新政策研究”课题;2015年主持制定旨在加强与澳门的医疗合作,进一步推进横琴新区医疗改革和创新的《横琴新区医疗卫生创新发展规划2015-2030》;2015年主持制定旨在加强与澳门的教育合作,进一步推进横琴新区教育改革和创新的《横琴新区教育创新发展规划2016-2030》;2016年主持澳门特区政府与全国港澳研究会委托课题“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样化探索-新形势下粤澳合作中医药产业发展研究”。 主要荣誉:2010年6月被评为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优秀班干部,荣获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优秀毕业论文;2011年7月被评为广州中医药大学建党90周年优秀党务工作者;2012年任广东省委党校第四期县处级领导干部进修二班支部书记兼班长,荣获省委党校“好书共读”优秀读书心得奖,该支部荣获先进学员党支部称号;2013年荣获广州中医药大学“新南方” 优秀党政管理干部提名奖;2014年荣获广州中医药大学人文科技贡献奖;2013年8月至2016年2月挂任广东(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横琴新区片区、第三个国家级新区珠海横琴新区党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期间,认真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横琴新区(自贸区)的发展,为港澳的繁荣稳定,为推进澳门经济适度多样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表现优秀。

侯政昆

侯政昆,博士,副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医药防治脾胃病、中医药现代临床测评与多学科技术交叉。为广东省杰出青年中医药人才,中华中医药学会青年人才托举对象,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培养对象,广东省名中医继承人,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等课题7项,累计经费120余万元,参与课题十余项;第一/通讯作者论文40余篇,SCI收录9篇,合作论文50余篇;获计算机软件和作品著作权4项,参与制定行业标准1项;多次赴美国、加拿大等地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获邀报告十余次,获5项学术奖励。兼世界华人生活质素学会(WACQL)副秘书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常务理事,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肺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青年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治未病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委员等。为世界生存质量研究学会(ISOQOL)、世界计算机自适应测试研究学会(IACAT)、Cochrane全球协作网(Cochrane)、美国消化内镜学会(ASGE)、罗马基金研究联合会(RFA)国际会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广东省科学技术厅科技咨询专家,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Journal of General Internal Medicine、中华中医药杂志、四川精神卫生等青年编委和审稿专家。

外科方向

钟崇

钟崇,男,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哈佛医学院访问学者。现任广东省抗癌协会肝癌委员会委员/青年副主委、广东省抗癌协会胆道肿瘤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肝胆外科委员会委员、广东省肝脏病学会胆胰疾病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肿瘤防治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肝胆胰外科管理分会委员。国自然/省科技厅项目/知识产权库评审专家。《Chinese J Cancer》、《肿瘤研究与临床》及《临床肝脏病杂志》审稿专家。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医院“杏林英才”培养对象。

毕业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曾先后在北京解放军总(301)医院和美国哈佛医学院/BWH医院进修精准肝脏/胆道外科及肿瘤分子生物学/肿瘤外科。目前主要从事肝胆胰肿瘤外科和微创外科的临床与基础研究。研究方向包括肝胆胰肿瘤外科治疗和中药抗癌机制研究;胆石病微创治疗。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课题3项;主要参与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重大课题研究。已发表SCI收录论文9篇,核心期刊文章20余篇。

105709中西医结合临床

内科学方向

黄可儿

黄可儿,女,广东省惠来县人,1962年9月出生。医学博士。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员,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

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科研处处长。学术兼职及主要荣誉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新中医》编辑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杂志》、《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审稿专家。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名医传承工作委员会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癌症姑息治疗研究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药膳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女医师协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内科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第三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实验医学专业第二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岭南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等多项课题,参与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在内的二十多项各级课题的研究。先后获得广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中华中医药学会李时珍医药创新奖一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一项;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批文一项。发表科研论文60多篇。出版著作两部。2015年获得“南粤巾帼女医师”称号。

张伟

张伟,男,甘肃民勤人,1964年12月出生,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呼吸科主任。长期从事呼吸系统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及胸膜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研究,同时对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也有一定研究。主持国家级科研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6项,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培养硕士研究生26人(3人在读),博士研究生1人(在读)。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国中医药学会肺系病分会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肺系病分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呼吸病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广东省医师协会呼吸科医师分会常委;广东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委员、COPD学组成员、结核病分会委员;广东省药学会第十七届理事会呼吸用药专家委员会常委;广州市医师协会呼吸分会常委;广东中医哮喘联盟秘书长;广州市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

外科学方向

陈铭

陈铭,男,教授、主任医师,1964年9月出生,籍贯广东海丰,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男科主任,第三批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外科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华中医药学会泌尿外科分会委员,中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临床教育研究会外科分会理事,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男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泌尿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医学会泌尿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抗癌协会泌尿生殖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中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

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外科临床一线工作,具有扎实的外科基础及临床经验,有较强处理中西医结合泌尿外科学和男科学领域疑难问题的能力,尤其在治疗前列腺疾病、泌尿系结石、泌尿系肿瘤、男性不育等方面有较高的造诣。

公开发表论文近30篇,主持并参与科研课题多项,其中参与课题“新药前列安栓的开发研究与推广应用”及“通腑合剂防治术后肠粘连的临床与实验室研究”均获得了广东省科技成果三等奖。编写全国规划教材多部,其中副主编“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外科学》一部,参与全国新世纪中医院校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外科学》及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精编教材《外科学》的编写(编委)。至今已指导硕士研究生10名,在读博士研究生2名,协助指导博士研究生6名。

查旭山

查旭山,男,甘肃武威人,1969年11月出生,博士学历,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皮肤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及皮肤美容。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主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第一届皮肤科专业委员会理事,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美容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医学美容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毛发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第三届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及广东省医学会皮肤性病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容专业委员会委员。1995年西安医科大学皮肤性病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2002年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一直从事皮肤病与性病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并先后到中山医科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广州军区总医院整形美容中心等单位进修学习,对皮肤美容、银屑病的诊治及疑难性皮肤病有较深入的认识。编写《专科专病皮肤性病学》、《面部年轻化的综合治疗》、《广东省医疗美容医师培训教材》、《美容内科学》、《性病诊治》等专著,主持完成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项,国家“十一五”攻关项目1项,完成多项省级项目,发表专业论文50多篇,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疑难性皮肤病,如银屑病、红斑狼疮、疱疹、痤疮、过敏性皮肤病、脱发等疾病的诊疗,开展微创手术治疗腋臭、注射美容、激光美容微整形美容项目及常见美容手术。多次受邀到美国、韩国、台湾等地参加学术交流。已培养硕士生13名,其中境外硕士生2名,现在读博士生3名,在读硕士生4名,其中境外博士生1名。

周少虎

周少虎,男,1962年3月出生,籍贯广东汕头市,教授、主任医师,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泌尿男科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 生殖医学科主任;外科第一党支部书记;外科门诊、男科负责人。

是本地区最早专门从事泌尿男科的专家之一,1988年创办主持华南地区首家“男性治疗中心”;多次到欧美、台湾学术交流,在业界有较高知名度。

发表论文二十多篇;主编参编专著六本;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任中华中医男科分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理事;性学会理事;广东省医学会男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医药学会男科学会副主任委员。每年招生2名。

妇产科学方向

邓高丕

邓高丕,男,1960年3月生,广东信宜人。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中医师、中西医结合临床(妇科)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教授、广东省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广东省名中医师承项目指导老师。1985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医疗专业,1988年读研究生课程一年,1991年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进修妇产科临床一年。2003年8月~12月在香港中文大学任访问学者。

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一妇科主任;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和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负责人和学术带头人、国家中医重点专科(中医妇科)协作组组长兼异位妊娠协作分组组长;兼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妇科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妇科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优生优育协会女性生殖健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妇幼保健协会女性生殖道感染性疾病防治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妇幼健康研究会中医药发展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及亚太地区微创妇科肿瘤协会第二届专家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十三五”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妇产科临床研究》副主编、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本科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副主编、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本科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妇科学》副主编、《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编委、《新中医》杂志编委、《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编委、《中华中医药杂志》审稿专家、《中国医科大学学报》学术审稿专家、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广东省干部保健专家、广东省药品注册审评专家、广东省医学会和广州市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

一直从事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妇科的医教研工作,研究方向主要为输卵管妊娠、子宫内膜异位症、妇科肿瘤、自然流产等。获各类科技成果奖7项;共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中医药科研专项、8项省部级科研课题;通过省级科研成果鉴定2项(评价均为国内领先水平);出版教材和著作33部(其中主编6部、副主编10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培养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研究生40多名,其中3人获“优秀毕业生”称号,2篇研究生论文中获全国中医药优秀论文奖。

宗利丽

宗利丽,女,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妇儿中心工作, 妇儿中心副主任。专业学位: 中西医结合临床(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的中西医医结合基础与临床研究;多囊卵巢综合症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专长: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中西医联合诊治。妇科微创手术(宫腹腔镜 ,阴式手术),女性生殖器修复手术。业绩:全军医疗成果一等奖的主要成员,南粤优秀研究生二等奖,出版《解析子宫内膜异位症》,发表专业相关论文30余篇。

肿瘤学方向

林丽珠

林丽珠,女,广东汕头人,1962年9月出生,教授,主任中医师,“全国先进工作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博鳌论坛“中国肿瘤防治领域杰出科技工作者”。现任广州中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肿瘤学教研室主任兼第一附属医院肿瘤中心主任,兼任国自然基金委评审专家,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专家,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评审专家,广东省、广州市干部医疗保健专家;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癌症姑息治疗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肿瘤分会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康复、肿瘤化疗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主任委员。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肿瘤医教研工作30年,经验丰富,擅长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西医结合临床(肿瘤学),长期致力于肺癌、肝癌、结直肠癌等的基础及临床研究。主持各级科研课题4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十五”、“十一五”项目6项,省部级课题11项,科研经费共1200多万,相关研究成果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等多项奖励;发表学术论文140多篇,其中SCI收录8篇;编写论著18部,其中主编4部;培养博士后、博士16名,硕士53名。

周岱翰

周岱翰教授,当代肿瘤学家,第三批“国医大师”。现为广州中医药大学肿瘤研究所所长,首席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导师,广东省名中医,全国第三、第四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作为全国名老中医正式列入“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名老中医项目课题研究,2010年获评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1978年开始在大学筹建肿瘤研究室并在第一附属医院开设肿瘤专科门诊乃至建立肿瘤科。周教授长期致力于推动中医肿瘤学学科建设及其规范化、现代化建设。他学术造诣深厚,潜心攻读各家学说,认为肿瘤的辨证施治规范的形成始于《伤寒杂病论》,其六经、八法是现代中医肿瘤治疗的绳墨。发展温病学说,首倡放射反应和放射损害属“火邪”、“热毒”论,辨证归属温病范畴。他倡导建立中医肿瘤临床诊疗规范,研制了莲花片、清肝消癥丸治疗原发性肝癌,鹤蟾片、清金得生片治疗支气管肺癌的等中药抗癌新药的研究等系列研究。先后承担国家“八·五”、“十·五”科技攻关及“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等各级科研课题多项。从上世纪70年代起发表中医治癌文章,80年代开始出版学术专著,出版学术专著,包括个人治癌经验集《肿瘤治验集要》,以及主编《常用抗肿瘤中草药》、《癌症的中医饮食调养》、《中医肿瘤食疗学》、《临床中医肿瘤学》等专著8部,并发表专业论文100余篇。

周教授是全国著名中医肿瘤学家和教育家。从事中医肿瘤医疗、教学、科研30多年,曾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第一届、第二届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肿瘤治疗中心主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主任、中医肿瘤研究所所长,现为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澳洲墨尔本理工大学中医系博士生导师,《中医杂志》、《新中医》、《癌症》等近10家杂志编委。他为人师表,兴学重教,一直活跃在中医肿瘤的临证、教学工作第一线,为中医肿瘤学科培育大批人才。2005年在全国中医药院校率先开办中医肿瘤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创办医疗系“中医肿瘤方向班”及“中医肿瘤卓越班”,主编出版第一本本科教材《中医肿瘤学》。 1999年以来共引入中西医结合(临床)博士后科研人员,并培育了一大批硕士、博士。作为中医教授,多次登上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和高等学府讲学,被澳洲墨尔本理工大学中医系聘为博士生导师,足迹遍及欧、美、亚、澳等20余国,每年有大量的外宾、华侨前来求诊,饮誉东南亚、港澳台等地。

曹洋

曹洋,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中心、肿瘤学教研室负责人。

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肿瘤的医教研工作近20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现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广东省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兼任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肿瘤姑息治疗研究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肿瘤多学科综合诊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

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课题11项。作为主要研究者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课题10余项。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包括SCI论文)40余篇。

先后荣获首届全国“白求恩式好医生”提名奖、广东省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培养对象、第二届羊城好医生、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首届杰出中青年医学人才、广州中医药大学青年科技标兵。

眼科方向

俞晓艺

俞晓艺,男,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共产党员,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负责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眼科学及眼视光学教研室负责人,广东省眼底病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

长期在三甲医院从事眼科临床、科研、教学及管理工作,兼具中医和西医的专业理论和临床技能,带领团队开展各类先进的眼科检查及治疗,精通各种内眼手术及激光治疗,包括各种复杂白内障手术、青光眼治疗、眼外伤修复等,尤其擅长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包括复杂视网膜脱离、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裂孔、黄斑前膜、黄斑水肿、球内异物取出、复杂眼外伤修复、视网膜血管性疾病等严重眼底疾病的治疗,尤其在广东省内较早开展了23G、25G微创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吊顶灯技术应用等先进技术,并能与之结合开展各种中医特色眼部治疗。

现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分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眼科分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眼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眼科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眼科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眼视光学会理事、广东省眼健康协会理事、广东省医疗鉴定委员会专家组成员等职务。近5年来累计手术一万余台,独立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科研立项5项,开展新技术、新项目5项, 在核心期刊累计发表论著20余篇(其中3篇SCI),主编出版医学专著2部。曾到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新南威尔士州立大学等地访学,并多次参加国际眼科会议并作会议发言。

医疗特长:擅长各种复杂白内障手术、青光眼治疗、眼外伤修复等,尤其擅长微创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以及各种复杂眼底病和屈光不正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方向

邱士军

邱士军,男,出生年月:1964-03-17,专业技术职务:教授、主任医师,第一军医大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像诊断、分子影像学。学术任职:1.中华医学会放射学会神经影像专委会全国委员2.广东省放射学会磁共振组副组长3.《中华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审稿专家4.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从事医学影像诊断工作28年,具有较丰富的影像诊断及教学经验,对本专业范围内的疑难疾病的影像诊断有独特的见解,特别是MRI新技术对癫痫以及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脑损伤的应用有较深入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4项,

省部级课题6项,在研经费200余万元;副主编专著4部,参编全国高等医药院校统编教材 《医

学影像学》。近三年发表SCI论文12篇。获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广东省科技成果二等奖、广东

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以及南医优秀教师各1次。目前在读博士生5名,硕士生5名;已经

毕业9名博士研究生和21名硕士研究生。

赵萍

赵萍,女 籍贯 江苏省连云港市  1964年12月出生  医技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一届超声医学委员会主任委员。

科研:主要研究领域血管、妇产科超声诊断、超声造影。2005年至今应用超声各种超声新技术对血管内皮功能、动脉内膜硬变和硬变率、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做了较深入的研究。主持相关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5项,发表论文30余篇。

教学:主编国家卫计委“十二五中医药系统住院医师规培教材”和广州中医药大学特色教材《临床医技学》等三部。培养硕士研究生21名、博士研究生3名。研究生培养:博士生贾节2014年获“岐黄奖第五届全国中医药博士生优秀论文一等奖:博士生刘鸽2016获“岐黄奖第六届全国中医药博士生优秀论文二等奖”硕士生梁诗莹获2014年“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优秀论文奖”硕士生陈慧贞获2015年 “广州中医药大学优秀毕业生”称号,其论文获得“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优秀论文奖”;主要业绩:多次被评为广州中医药大学及第一附属医院“优秀党支部书记”、 “优秀共产党员”、“十佳员工”; 数次被评为第一临床医学院“最受学生欢迎的任课老师”。荣获“第五届、第六届全国中医药系统博士生优秀论文指导老师”奖。荣获“2012年北京同生堂名中医传承栽培奖学金导师栽培奖”。

麻醉学方向

马武华

马武华教授,男,江西抚州人,1967年去2月出生,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主任,《气道管理培训学校》执行校长,《气道与中医药研究室》主任。

国内知名气道培训专家,长期进行困难气道处理的临床和中医药研究工作,曾经专赴耶鲁大学学习困难气道的处理和培训,参与制定了我国《2014困难气道管理指南》和《2014气管导管拔管专家共识》两部。设计了简便有效实用性强的《困难气道处理ABS流程》,并应邀在30多个省、自治区,30多所大学(从北京协和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国内外近70个城市(从中国-美国-欧洲)做专题演讲。建立了我国首个《气道工具展览室》,每年接待超过30批次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同行来参观交流。在医院的支持下,成立了国内首个《气道管理培训学校》,长年为医护人员提供气道管理培训服务。近几年来举办了三次国际气道会议《2010广州--国际困难气道管理研讨会》,《2011广州中医药大学-耶鲁大学麻醉与气道管理论坛》,《2013广州中医药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气道管理论坛》,和北京协和医院联合举办三次《气道管理南北大讲堂》、四次广东省困难气道青年沙龙暨病例讨论会,八次国家级和省级《困难气道管理实用新技术培训班》,八次《全国麻醉科主任困难气道管理实用新技术培训班》,为全国29个省市的麻醉医生、急诊医生、ICU医生和呼吸内科医生共1300多人进行了培训,使一院成为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全国气道管理培训基地,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全国区域麻醉培训中心,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麻醉中医理论与实践培训基地》。带领的团队应邀在国内外做了200多场气道专题演讲。2008年被遴选为广东省教育厅“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人才。主持和指导国自然省部级课题等9项,获得气道产品专利15项,原创气道管理专著《困难气道处理ABS流程与实践》已由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1出版,主编专著三部,副主编大学教材1部,主译气道专著2部,参编11部,发表论文100多篇,气道产品专利获得中华医学会麻醉分会—驼人科技创新奖二三等奖四次。培养博士、硕士20人。 社会兼职:国际气道管理学会副主席,美国气道管理学会会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麻醉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气道管理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气道管理培训基地(广州)负责人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第十届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气道管理培训教师,中华麻醉学杂志《气道管理专栏》专家 ,广东省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困难气道管理学组》组长,广东省卫生厅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