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师说》中谈韩愈的教育思想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韩愈文与道的关系 从《师说》中谈韩愈的教育思想

从《师说》中谈韩愈的教育思想

2024-07-12 08:2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阐明了教师的作用——“古之学者必有师”

文章的第一句话为:“古之学者必有师。”他认为自古以来任何一个人的知识学问,都是从老师那里学来的。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人如没有老师的教诲和指导是不能成为有才智的人的。他认为生而知之者是不存在的,因此孰能无惑?如“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在这里他充分肯定了学习的重要性和教师的作用。基于这种认识,他对当时社会上轻视教师,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进行了尖锐批判。他指出:“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这种批判是很深刻的。

二、明确教师的任务——传道、授业、解惑

《师说》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仅用十一个字,就把教师的任务概括得很全面。

一是传道,即传授封建主义的政治伦理道德;

二是授业,即讲授《诗》、《书》、《易》、《春秋》等儒家经典;

三是解惑,即解答学生在学习“道”与“业”过程中所提出的疑难问题。

三者的地位摆得也很清楚,第一位的是传道;其次是授业,最后是解疑。三者中以传道为本,以授业解惑辅之。他认为只有完成这三方面任务,才配称做教师。实践证明,在任何社会里,乃至今日,作为教师的任务,都不外乎这三个方面。只不过由于历史时代不同,所传之道,所授之业,所解之惑,其具体内容不同而已。韩愈对教师任务的论述,是很明确、科学的。

三、提出择师的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他说:“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因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他把“道”作为择师的根本标准。他认为可为师者,不在于其年龄大小和地位的高低,而在于其懂得“道”比自己早或比自己多,师其“道”也。由于他把“道”作为衡量和选择教师的根本标准,因此他要求作为一个教师首先要对“道”有坚定的信念。这个认识是很深刻的。

四、论述了师生关系——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韩愈认为,师与生的关系,是以“道”和“业”来衡量的。谁先有“道”,谁有专“业”学问,谁就是教师。教师不受年龄、地位、资格等限制。他说:“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的这句话,提出了师生关系的有创见的三个论点:

第一,“弟子不必不如师”,做弟子的不一定比不上老师,在某些方面强于老师、超过老师是完全可能的。因此学生不能自卑,要立志发奋,敢于超过老师,这是孔子“后生可畏”思想的发展。

第二,“师不必贤于弟子”,老师不一定处处比学生高明,学生对老师的要求不能求全责备,要虚心向老师学习;做老师的不应满足于自己已有的知识,也要向学生学习,在业务上要学而不厌,精益求精,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这是对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思想的发展。

第三,“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只要闻道在先,学有专长,就可以为师。因此,在一定条件下,老师比学生懂得道理要早一些、多一些,在某些方面是有专长的,做学生的应向老师学习,同时学生在老师启发教导下,也在不断提高,在某些方面会有独到之处,或有专长。因此老师也要向学生学习。总之这句话告诉我们,师生关系要“不耻为师”,即“相互为师”,也包括“能者为师”和“教学相长”的思想。

总之,韩愈的“师论”是相当开明而有创见的,有助于人才的培养和文化教育事业的继承、发展,它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上的宝贵遗产,对于我们今天建立社会主义的新型师生关系仍有借鉴意义。

>>>>

>>>>

>>>>

来源:教育在线

编辑:张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