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天衡:上海《顾氏集古印谱》刍议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韩天衡印章价格 韩天衡:上海《顾氏集古印谱》刍议

韩天衡:上海《顾氏集古印谱》刍议

2024-01-27 10:0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上海《顾氏集古印谱》刍议

韩天衡

中国的印章艺术始于春秋,盛于秦汉,而式微于魏晋。以今视昔,魏晋之后印起八代之衰的是在明代。在文学艺术领域里,这一衰而复盛的奇特罕见现象的出现,既与印材的由铜玉为石章所替代相关,也跟治印队伍的组成——即由工匠为文人所替代有关,同时,也跟从遗弃传统到重视借鉴传统的风气有关。而每论及到明代印坛对秦汉传统的回归、借鉴方面,我们就不能不提及诞生于明代上海的,由上海人顾从德(汝修)集辑的古铜玉印汇——《顾氏集古印谱》。

印谱的创制,大致可上溯到北宋时期,据笔者所知,即有宋元时代杨克一的《印格》、颜叔夏《古印谱》、姜夔《姜氏集古印谱》、赵子昂《印史》、钱选《钱氏印谱》、吾丘衍《古印式》、吴福孙《古印史》、吴叡《吴孟思印谱》(即后世伪托王厚之(顺伯)的《汉晋印章图谱》)、叶森《汉唐篆刻图书韵释》、杨遵《杨氏集古印谱》、朱珪《印文集考》、沈润卿《沈润卿刻谱》、申屠致远《申屠致远集古印章》、陶宗仪《古人印式》、郑烨《汉印式》等十六种。此外,宋王俅《啸堂集古录》内辑入印章三十七方,我们则不以印谱计算了。

统观这些宋元早期印谱,存在着两个问题,一、存印量不多,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典型性。以存印最多的杨遵《杨氏集古印谱》论,也仅存印七百三十一方。二、成谱工艺或手摹笔钩,或枣梨翻刻,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不能真实地反映秦汉原印的面目。若明人沈明臣所称:“摹刻俱为失真,刻石则朱白难辨。”可见这些印谱,只是对秦汉玺印轮廓的大致记录,或形近神远,或形失神丧,这类印谱显然是不能起到忠实地保存传统、供人准确地借鉴传统的功能的。

为了弥补这些令人懊恼的缺陷,上海顾汝修(字从德)于明代隆庆壬申(一五七二年)倩歙人王常(延年)编纂的《顾氏集古印谱》,则是迥然不同于先前诸谱的。此谱,第一次创用秦汉玺印实物,以上等朱砂印泥钤盖于越楮上。这一特色,在今天看来似乎不足为奇,而在彼时的确是别出心裁的全新的构想、全新的创造。这本印谱的制作,使沉沦了一、二千年的古玺印,第一次再现出应有的本来面目。且此谱汇辑了顾氏之家藏及友好藏印约一千八百方(内玉印一百五十馀方,铜印一千六百馀方),量大质佳,选择亦严格、得体。一编在手,使三代玺印尽活现眼前,有着很高的艺术和学术价值。所以,无论是从版本学、史学还是从篆刻学的角度讲,《顾氏集古印谱》都具有其重大的意义,对当时及后世都有不可估量的直接与间接的影响。

顾从德《集古印谱》(原钤本)四册,西泠印社藏

因此,我们可以说,一五七二年,是中国篆刻史上闪耀着异常光芒的年份。《顾氏集古印谱》的诞生,揭示了扎扎实实地追秦摹汉的新纪元,把先前向假古董、假传统讨好处,转而为向真古董、优秀传统求养料。从借鉴的角度讲,《顾氏集古印谱》是明清流派印章之母,她以其丰裕不绝的乳汁,使彼时与后世的印坛、印人受益无穷。

《顾氏集古印谱》的出现,这件印坛里的大事件,在当时即产生了巨大的“轰动效应”,调动起史无前例的印坛潜能。显然,这是连顾氏本人也意料不到的。这种影响、这种潜能、这种功效,从当时一群孤傲清高的印人谈吐里是可见一斑的。明代著名篆刻家甘旸称:“隆庆间,武陵顾氏集古印为谱,行之于世,印章之荒,自此破矣。”指出了此谱开天辟地的贡献。明代著名印学家朱简称:“迨上海顾汝修《集古印谱》行世,则商、周、秦、汉杂宋、元出之,一时翕然向风,名流辈出。”应公正地指出,这部印谱,造就了一代有活力、有成就的印人。的确,一部好的范本,宛如一位好的且是永存的老师,有力地推动了篆刻艺术向高度、深度的健康发展。顾氏印谱出,印人如鱼得水,如鸟得林,彼时印人对它的学习借鉴的热情是十分强烈、十分执着的。试看几个数字:苏宣在《秦汉印范》一谱中,就保留了他临摹的秦汉印九百方。甘旸也将摹刻的一千七百馀方秦汉印辑为一部《集古印正》,赵宧光所摹刻的《秦汉印则》在二千方以上。在顾谱问世到明代末叶的数十年里,这类摹刻秦汉印而汇成的印谱,据笔者所知即有三十部,可见风气之盛。不仅印人热恋于追秦摹汉,即如李流芳、归昌世这些印坛票友也都浸淫于师法秦汉的气氛中,时时相互标榜秦汉,乃至刀石在握,不计朝夕,不知温饱。自《顾氏集古印谱》出,印人学乎其上,高屋建瓴,一扫先前印坛死气沉沉、不伦不类的顽疾,产生出多元的新面。若何震师古妙在得其能,苏宣师古妙在得其豪,朱简师古妙在得其峻,汪关师古妙在得其润。总之,《顾氏集古印谱》的问世、风行,为明清流派印章的百花齐放,争奇斗妍,奠定了坚厚的基石。数典不忘其祖,因此,对于编纂这本印谱的顾汝修、王常,他们的丰功伟绩,是值得我们永远地歌颂和纪念的。然而,光芒四射的《顾氏集古印谱》,在其问世之初即产生一些混淆,由混淆而生疑案,以讹传讹,使不少人不知其原委,不明其真伪是非,因此,就有了澄清的必要。

王常编,顾从德校《集古印谱》(朱印刻本)六册,西泠印社藏

一、关于《顾氏集古印谱》与《印薮》的问题。我们在明人的史料里,就见到许多把《顾氏集古印谱》与《印薮》混为一谈的论述。这种混淆,是与当时的信息闭塞与原拓本的稀贵有关。明祝世禄题《梁千秋印隽》即称:“《顾氏集古印谱》家摹人范,以汉为师。”深通印学的赵宧光也称:“及顾氏谱流通遐迩,家至户到手一编。”明印人金光先在《复古印选》自序中称:“近世顾汝修家藏玉印一百六十,铜印一千六百,皆秦汉故物,或墨或朱,印而谱之为《印薮》行于世,使人亲见古人精神,实盛事也。”在这些明代学者印人的论述里,皆移花接木。把《印薮》视为《顾氏集古印谱》而大加赞美了。据史料及实物的考订,原拓本《顾氏集古印谱》每部为六卷六册本,亦有六卷四册本,时仅拓二十部。内有隆庆辛未黄姬水序,隆庆壬申沈明臣序。递传四百馀载,今唯有一部足本存世于上海谢家。

王常编,顾从德校《集古印谱》(朱印刻本)八册本,豆庐藏

《印薮》一谱则是产生于《顾氏集古印谱》问世后的第三年,即明万历乙亥(一五七五年)。缘起是顾汝修因原拓二十部竞相为好事者购去,“无以广同好”,而着手编纂另一部印谱。《印薮》是以《顾氏集古谱》中玺印,合以先前赵子昂、王顺伯、杨遵、吴叡诸谱中玺印汇拢付梓,故全谱存印达四千馀方。较《顾氏集古印谱》量多逾倍。然而,此谱并非原拓本,而是枣木翻刻,难免鲁鱼莫辨,豕亥模糊了。所以此谱不论是出于何种客观因素,对于《顾氏集古印谱》来说,是一种可悲的倒退,是不足取的。世人艳羡顾氏原谱之盛名,不可得退而求其次,以获得《印薮》自慰。

王常编,顾从德校《集古印谱》(朱印刻本)八册本首页,豆庐藏

历史上对于《印薮》的出版量缺乏记载,但确实是异常地多,从上述“流通遐迩,家至户到手一编”的普及程度里,从现在我们犹能见到的,如朱印、墨印、蓝印、朱墨相间等众多不同印色和不同版本里,可见其流布之广,难怪一些印人误把《印薮》充作《顾氏集古印谱》学习借鉴了。这种把秃头当佛祖盲目的顶礼膜拜,师而法之,不能不说是一种灾难,也必然会产生出许多弊病。对于这种状况,先前为《印薮》一谱定名并撰序的王穉登即已指出:“《印薮》未出,而刻者拘今,《印薮》既出,而刻者泥古。”清醒的印人甘旸更是针砭到《印薮》的要害,他说:“秦、汉以采印章,已不无剥蚀,而奈何以木梓也?况摹拟之士,翻讹叠出。古法岂不澌灭无遗哉。此不佞所深叹息者也。”以明末印坛状况考察,可以发现,以《顾氏集古印谱》为范本者,多渊源自在,入规中矩,成绩可人。而以《印薮》为范本者,多气格低下,无源无本。诚然,再优秀的传统也只是打基础、供借鉴、待发扬,故食古不化与善变擅化者其成果也是有别的。这些事实,也实堪我辈深思明察。

二、关于《顾氏集古印谱》六册本及二十册本的问题。在罗福颐先生所著《印谱考》一书中,提到《顾氏集古印谱》二十册本,并谓“此谱作于隆庆六年,未见传本,《印薮》及张氏《考古正文印薮》、《甘氏印范》均录其序”,并引《考古正文印薮》注云:“此谱作于次年之冬,真伪相半,世亦难再睹矣。”按:《顾氏集古印谱》在明末已极罕见,一些饱学之士也有“今不传矣”的感叹。这在上述所引的一些印人、文士视《印薮》为《顾氏集古印谱》的混乱概念中已见一斑。据载,顾氏原拓本在清道光间已稀若凤毛,张叔未以博闻名世,称一生仅见两部足本及两部不全本。嗜古富蓄的瞿中溶亦称平生所见二本,一为同里故家所藏,一即叔未之本,并点出张叔未本也是不全本。可见,彼时天下足本也仅两部而已,且吴康甫藏本为二公所兼见。在清光绪乙未(一八九五)年,褚德彝曾得古印谱四册,然不明其来历,后见明万历戊申(一六○八)年罗王常编《秦汉即统》,则以此为其选本。直到一九二七年永嘉方介堪先生携谢磊明先生藏吴康甫足本出示;褚方始知手头四册古印谱为顾氏原谱。由这一曲折的认识过程,可知顾谱对于世人的陌生程度。而今秘藏于上海谢氏的《顾氏集古印谱》足本六册,乃是天下无二的孤本了。此谱无论藏于公私,都应当引起印坛及文管部门的瞩目和重视。

顾从德《集古印谱》墨色十二册本,翁同龢跋,上海图书馆藏

按,谢藏《顾氏集古印谱》,六册六卷,黄纸,黑格,原印朱拓,谱首有黄姬水序一则,印以秦汉官私印分列,按照四声的顺序分类排列,册首钤有每本“白金十两”木戳一,笔者平素对印谱之学稍有留意,曾先后读到《顾氏集古印谱》散本十馀册,然皆未得见首卷本。一九八四年中,偶见友人秘藏四册不全本,其中首卷赫然在焉。以之较谢氏藏本,在黄姬水序后,多沈明臣序一则,沈序作于次年夏。特别要指出,此序在移入《印薮》及明代其他印谱时,文字作了删节,如原序文“然古无印谱,谱自宋王厚之顺伯始”一段,被改为“然古无印谱,有印谱自宋宣和始,宣和谱今不传,而后王厚之顺伯亦谱之。”又原序文“集印者太原王常幼安氏”句被删去。另以沈序较之黄序,在论及顾氏家世时,黄序仅提及“汝由光禄、汝修鸿胪、汝和廷评”,而沈序提及人名为“光禄君汝由、鸿胪君汝修、大理君汝和、光禄子天锡”。我以为第一条的添改是为了适应明末舆论界盛传世有《宣和印谱》的无稽宣传。第二条的删去,则是为在政治上回避麻烦,因为主持《顾氏集古印谱》的王常,其本名罗南斗,为严嵩党羽罗龙文之子,事发,其父与严世藩同弃于市,故王常为出亡隐姓埋名之士。第三条增入“光禄子天赐”,乃是把顾氏内部的关系理顺。此外,阅读黄、沈两序,沈序确也是对黄序的补充和发挥。因此,我们没有理由怀疑沈序在顾氏原谱中的存在,相反倒是要反思谢藏顾谱,何以会少去沈氏一序?另以印章、泥色、版本相校,谢藏本与存沈序本为同一原拓版本,从而推翻了张学礼《考古正文印薮》注中称“真伪相半”的捕风捉影之说;也可以冰释罗福颐先生对《顾氏集古印谱》二十册本“未见”的疑惑,因为历史上本没有过这一版本的存在。由此出发,对顾谱成书的年份,也以定于隆庆壬申(一五七二)年为妥。

顾从德《集古印谱》(原钤本)卷一首页,原唐长茂藏

上海《顾氏集古印谱》问世到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作为印谱实物,它已所存无几,而作为它的影响,却是越久远而越显示出它的意义和光华的。作为一个印人,我以为对仅存的一部上海谢氏秘藏的《顾氏集古印谱》,政府、社会都应当重视它的存在和保管,倘能据以精印出版,则是嘉惠印林,功德无量的好事。

原文刊载于《书法研究》1990年第4期(第42辑)

扩展阅读

顾从德《集古印谱》原钤本

四种流传状况简述

张炜羽

明代顾从德《集古印谱》原钤本仅二十部,经四百多年的兵燹人祸,流传至今已稀如星凤。经笔者收集相关资料,有文献记载或印谱实物的存六册全本一种,残本三种,分别是:

1、温州著名收藏家谢磊明春草庐所珍秘的顾氏《集古印谱》六册全帙,原为钱谦益(牧斋)弟子冯班(定远)收藏,嗣归桐城篆刻家吴廷康(康甫),有张廷济于道光十二年(1832)题跋,递藏有绪。1926年春,谢磊明将该谱付托方介堪,携至沪上,延请吴昌硕、郑孝胥、罗振玉、王福厂、褚德彝、吴湖帆等二十余位名家题跋。抗战后一度珍藏于方节盦的宣和印社,至今应仍在谢氏后人处。

2、日本横田実藏五册本(图一),缺卷四。

图一 顾从德《集古印谱》(原钤本)五册本首页,日本横田実藏

3、原张鲁盦收藏的西泠印社四册本(图二),缺卷一、卷六。有褚德彝、张鲁盦题跋。

图二 顾从德《集古印谱》(原钤本)四册,西泠印社藏

4、原著名藏书家秦更年于1926年购藏的四册本,缺卷二、卷六。秦氏在《顾氏集古印谱跋》中称:“此本存卷一官印,卷三私印下平声,卷四上声,卷五去声,凡四册,缺卷二私印上平声,卷六入声二册。又卷三、四、五各缺首页一纸,盖以每卷有《集古印谱》卷△字,故撤去,以充全帙,此估人之愚也。”

另韩天衡先生曾见上海唐氏藏本,首卷犹存,抑或即为秦氏旧藏本,惜目前无从考证。香江林章松先生松荫轩藏有原钤本卷四一册,也为失群遗珠者。

-本文来源:韩天衡美术馆公众号

入馆必备

口罩+身份证件+随申码绿色+行程码

HANTIANHENG

上海韩天衡美术馆

上海韩天衡美术馆坐落于拥有800年文脉积淀的嘉定古城,是嘉定区“十二五”期间由政府投资新建的地标性公共文化设施,于2013年10月24日开馆。著名艺术家韩天衡先生携家人向国家捐赠珍贵文物、艺术品及个人作品共计1136件(其中韩天衡书画印作品计268件),成为永久馆藏。馆内 设有常年展示厅4个(韩天衡艺术足迹馆、韩天衡书画印作品陈列馆、中国历代书画陈列馆、历代印章及文房雅玩陈列馆)、临时展览厅2个。美术馆总面积达14000平方。

乐艺会付费延伸阅读

善自约束 精工炫艺:鲍甚光收藏古代带钩艺术欣赏中篇

老赵谈花钱:方的是花钱,圆的也是花钱,花钱到底是啥?!

请听花钱大藏家陆昕老赵:解密一枚惊世好钱的背后

老赵说铜人:明清蹲踞铜人阐发之执荷篇

李鹤坡:《许仙与白娘子》

善自约束 精工炫艺:鲍甚光收藏古代带钩艺术欣赏下篇

老赵谈铜人系列:持短剑的铜人,你到底是哪个大神?

老赵说铜人:蹲踞铜人阐发之发冠篇

“苏州姐姐说吉祥”之二:《荷花与牡丹》

“苏州姐姐说吉祥”之一《开篇的话:中国符号》

苏州姐姐说吉祥”之三:《讨吉利的水果》

“苏州姐姐说吉祥”之四:《富贵有鱼》

龚剑:毗沙门天王与辽武备

龚剑:大元八思巴圣旨金牌

西辽钱的收藏来源与性质判断:关于西辽花钱的专题探索下篇

花开中亚分外妍:关于西辽花钱的专题探索上篇

乐艺会付免费延伸阅读

连载 | 秦汉称绚灿 明清亦妍丽 ——篆刻艺术漫话(上)

连载 | 秦汉称绚灿 明清亦妍丽 ——篆刻艺术漫话(下)

连载 | 不可无一 不可有二——论五百年篆刻流派艺术的出新(上)

连载 | 不可无一 不可有二——论五百年篆刻流派艺术的出新(中)

连载 | 不可无一 不可有二——论五百年篆刻流派艺术的出新(下)

连载 | 明代五大流派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下)

连载 | 明代五大流派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上)

连载 | 明代流派印章崛起的四大特定因素(下)

连载 | 明代流派印章崛起的四大特定因素(上)

《砚拓—天津博物馆藏古砚与拓片展》系列之四:无极斋分享

《砚拓—天津博物馆藏古砚与拓片展》系列之五:无极斋分享

《砚拓—天津博物馆藏古砚与拓片展》系列之七:无极斋分享

《银黄溢彩古代金银器展》上篇:无极斋分享镇江博物馆系列

《银黄溢彩古代金银器展》下篇:无极斋分享镇江博物馆系列

意匠天工:无极斋分享镇江博物馆馆藏古代工艺精品展

无极斋分享:首博古代玉器艺术精品展下篇

重见天日 大明气魄:无极斋分享明祖陵石雕艺术中篇

铜印 古籍 书画:无极斋分享《周叔弢捐献文物与古籍特展》

首博《锦绣中华—古代丝织品文化展》之一:无极斋分享

天津博物馆精品瓷玉:无极斋分享《耀世奇珍—馆藏文物精品陈列》

文明序曲 古越春秋:无极斋分享首博《穿越——浙江历史文化展》

秦汉六朝八百年:无极斋分享首博《穿越—浙江历史文化展》之二

无极斋分享:《慧海瑞相—雍和宫法物法器精品展》下编

无极斋分享:《慧海瑞相—雍和宫法物法器精品展》上编

无极斋分享《萃锦曩怀—清代艺术珍宝展》玉器上篇

无极斋分享《萃锦曩怀—清代艺术珍宝展》玉器中篇

无极斋分享《萃锦曩怀—清代艺术珍宝展》玉器下篇

无极斋分享《萃锦曩怀—清代艺术珍宝展》掐丝珐琅彩篇

文明序曲 古越春秋:无极斋分享首博《穿越——浙江历史文化展》

时间技艺:无极斋分享《有界之外—卡地亚与故宫博物院特展》二

冠冕闪耀:无极斋分享《有界之外—卡地亚与故宫博物院特展》一

无极斋分享《有界之外—卡地亚与故宫博物院特展》五

韩天衡谈鸟虫篆印创作:国博新展《守正求新—韩天衡艺术展》

传统与创新中的韩天衡:国博新展《守正求新—韩天衡艺术展》

中国国家博物馆新展:《守正求新—韩天衡艺术展》

不逾矩不——学艺七十年述怀:国博新展《守正求新—韩天衡艺术展》

教科书式的篆刻典范:韩天衡篆刻艺术系列大赏上篇

教科书式的篆刻典范:韩天衡篆刻艺术系列大赏中篇

教科书式的篆刻典范:韩天衡篆刻艺术系列大赏下篇

“守正求新——韩天衡艺术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隆重举办

无极斋分享《珍玩的座位——故宫藏器座展》之牙玉器座篇

无极斋分享《珍玩的座位——故宫藏器座展》之金属器座篇

无极斋分享《珍玩的座位——故宫藏器座展》之木器座篇

佛陀之光—故宫博物院与止观美术馆佛教造像展下篇:无极斋分享

佛陀之光—故宫博物院与止观美术馆佛教造像展上篇:无极斋分享

天下金银第一窖中的宋代金银铜器:无极斋分享彭州市博物馆

见相非相:无极斋分享犍陀罗佛像艺术特展上篇

见相非相:无极斋分享犍陀罗佛像艺术特展下篇

无极斋分享:沈阳故宫博物馆藏清宫玉器

天下金银第一窖:无极斋分享彭州市博物馆宋代金银器窖藏下篇

平民情怀——平山郁夫藏丝路文物展:无极斋分享造像篇上

平民情怀——平山郁夫藏丝路文物展:无极斋分享造像篇中

平民情怀——平山郁夫藏丝路文物展:无极斋分享造像篇下

平民情怀——平山郁夫藏丝路文物展:无极斋分享青铜金银篇

大唐风华从何家村开始:无极斋分享国博展金银篇

从明皇击球图卷到大唐妇女妆具:无极斋分享国博大唐风华展

国博《大唐风华》展法门寺精华篇:无极斋分享

明月沧海琴与绿天风雨琴:无极斋分享千文万华漆艺展经眼录中篇

金色记忆—中国十四世纪前出土金器特展下:无极斋分享

金色记忆—中国十四世纪前出土金器特展上:无极斋分享

故宫箭亭武备展:无极斋分享

雪漠玲珑:喜马拉雅与蒙古珍品特展上篇——无极斋分享

流金溢彩—乌克兰博物馆文物及实用与装饰艺术大展:无极斋分享

感受帝王的温度:无极斋分享故宫南大库家具馆

文心在兹:韩天衡美术馆古今砚文化特展

佳展延期 同好延禧:韩天衡美术馆古今砚文化特展续篇

秦蜀之路 青铜文明:无极斋分享成都博物馆特展

南宋雅玩:无极斋分享湖州博物馆

开国内传统冷兵器展览先河:《紫电安邦—历代武备文物特展》

无极游:中国丝绸博物馆《古道新知: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科技成果展》

无极游专栏:剔红三翫

沙场秋点兵,古欢斋抚剑而谈

文心在兹:韩天衡美术馆古今砚文化特展

韩天衡美术馆《兰室长物—历代文房具特展》之:笔墨

多图 ! 韩天衡美术馆《兰室长物—历代文房具特展》之:慕古

过瘾!韩天衡美术馆《兰室长物—历代文房具特展》之:器玩

无极斋分享深博《物华天宝:朝阳北塔出土文物精品展》雕艺器具

无极斋分享《物华天宝:朝阳北塔出土文物精品展》珠宝供奉

无极斋分享深博《物华天宝:朝阳北塔出土文物精品展》金银篇

无极斋分享:辽宁省博物馆中国历代玺印展选赏

欢迎关注布衣豆腐

在喜马拉雅说水浒

欢迎关注布衣豆腐

在喜马拉雅说水浒

点击以下链接可以直接进入

布衣豆腐醉眼戏说四大名著

也可以扫码进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