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羽记|田鹀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面部14种斑分布图 飞羽记|田鹀

飞羽记|田鹀

2024-06-29 14:0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田鹀(学名:Emberiza rustica),是鹀科鹀属的一种鸟。主要栖息于平原杂木林、人工林、灌木丛和沼泽草甸中;也在中国长白山海拔 800-1000米的低山区和山麓以及开阔田野中。 田鹀雄性成鸟(春羽):头顶和面部均为黑色,有些羽端沾栗黄色;眉纹白色,有的个体眉纹沾土黄色;枕部多为白色,形成一块白斑;颧纹棕白色伸至颈侧;背以至尾上覆羽概栗红色,背羽中央有黑褐色纵纹,羽缘土黄色,余羽具黄色狭缘;中央尾羽的中央黑褐色,向两侧渐浅,并渐显栗色,羽缘土白色;最外侧一对尾羽由内翈先端的中央起有一白色带伸至外翈的近基部;外侧第二对尾羽的白带和第一对同,但不向外翈延伸;其余尾羽均黑褐色微具黄褐色羽缘;小覆羽栗褐,羽缘土黄;中和大覆羽黑褐,羽缘栗红至栗黄,羽端白色形成两道白斑;小翼羽,初级覆羽和飞羽均角褐色,羽缘栗黄色;颏、喉、颈侧及腹部近白色,颏和喉侧有一块褐色点斑;胸和胁的羽端栗红,因而形成栗红色胸带及体侧的栗色斑;腋羽和翼下覆羽白色。 雄性成鸟(冬羽):除后胸和腹部外,其余各羽均具栗黄色羽缘。 雌性成鸟(春羽):羽色较雄鸟暗淡;头部黑褐,但枕部浅色斑较显著;面部黄褐;胸部栗红色带杂以白色,而呈栗白色。 雌性成鸟(冬羽):由于栗黄色羽缘发达,全体显得发黄;头部转黄褐色,眉纹沾黄棕色;胸部栗红色带多杂以土黄色;其余与春羽同。 虹膜暗褐色;上嘴和嘴尖角褐,下嘴肉色;脚肉黄色。 大小量度:体重♂17-22克,♀15-22克;体长♂127-160毫米,♀130-165毫米;嘴峰♂9-12毫米,♀9-11毫米;翅♂72-82毫米,♀70-81毫米;尾♂55-67毫米,♀52-67毫米;跗蹠♂16-20毫米,♀17-20毫米。(注:♂雄性;♀雌性)(指名亚种)

_F3A5546.jpg

_F3A5552.jpg

春秋季迁徙时间集结成群,有的与灰头鹀和黄胸鹀组成数十只的小群或百余只的大群,但在越冬地多在平原和山麓草丛、农田中分散或单独活动。 性颇大胆,不甚畏人,冬季常到农家篱笆上和打谷场,城市里林荫道及庭院的高树上。当栖息枝上时,常常竖起头上羽毛,性又耐寒,虽大雪寒冬仍十分活跃。 春季发出动人的歌声,常站在灌木上唱个不停,冬季则隐在植物掩遮的地上,发出 “chiu,chiu”的单调声。 在地面取食,食物以植物质为主,在东北春季的食物几乎全是各种野生杂草种子,也有越冬的昆虫和蜘蛛等;秋冬季则以各种谷物为主,并有杂草种子等,而在长白山区发现该鸟胃中多次是松子。 繁殖于欧洲北部和西伯利亚加泰加林林缘地带,繁殖期5-7月,成群到达繁殖地后不久即分散成对,雄鸟亦开始占区和求偶鸣叫。巢建在前一年的桔草丛中,也在树丛中建巢,极为隐蔽。巢呈杯状,较隐蔽,由小叶草干茎或蒿干构成,内垫有细的须根。巢外径12厘米,内径5.8-8厘米,深4-5厘米。每窝产卵4-6枚,卵椭圆形,呈灰色、灰褐色或石板青色,上具小暗斑点。雌鸟孵化,孵化期持续12-13天。雏鸟晚成性,幼鸟孵化后留巢期14天。1年繁殖1窝,如第一窝失败,则繁殖第二窝。

本文固定链接: http://www.qijiw.com/post-396.html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