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在社区:让非遗活态传承,融入民众生活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非遗组织机构设置方案模板 非遗在社区:让非遗活态传承,融入民众生活

非遗在社区:让非遗活态传承,融入民众生活

2024-07-10 03:3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从2017年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在上海市奉贤区开展“非遗在社区”试点工作至今,“非遗在社区”的口号打出,实践工作已经进行了3年,试点从一个区扩展到8个城市。从“非遗进社区”到“非遗在社区”,让非遗传承人扎根社区,长期开展非遗传承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已从基本的普及层面更进一步。

12月14日-16日,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在上海市奉贤区开展“非遗在社区”工作交流活动。活动采用交流研讨和调研考察相结合、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非遗在社区”工作交流活动

试点范围扩大到8个城市

2017年底,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在上海市奉贤区开展“非遗在社区”试点工作,旨在以推动城市化进程中非遗在社区的保护和传承,探索建设氛围浓厚的非遗特色社区,试点工作为期两年。

两年来,上海市积极支持指导奉贤区坚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理念,实施社区非遗传习展示基础设施建设、社区非遗保护与传承、非遗传承人能力提升、社区非遗保护、传承体制机制创新等举措,推动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促进非遗在当地社区建设、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发挥积极作用。

“非遗在社区”试点取得初步成效后,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于2020年在全国拓展“非遗在社区”试点范围,支持北京市东城区、上海市、温州市、青岛市、东营市、荆州市、深圳市、成都市8个城市开展“非遗在社区”试点工作。

未来两年,试点城市将牢牢把握“尊重社区居民主体地位”“选择适合非遗资源”“创新工作模式”“发挥传承人作用”等重要工作原则和重点,制定具体方案,切实推进落实举措,进一步培育非遗在城市中传承发展的土壤,探索在城市中传承非遗的有效方式,维护和营造非遗传承发展的良好生态。充分发挥非遗在加强社区治理、增进社区凝聚力、维系邻里和睦关系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形成保护传承非遗的浓厚氛围,提高社区居民身份认同感和持续感,赓续城市历史文脉。

从奉贤到上海,“非遗在社区”全面推广

上海市奉贤区是最早开展“非遗在社区”试点工作的地区,自2017年至今,积攒了许多宝贵经验。2020年,在奉贤区的基础上,上海市将“非遗在社区”拓展到全市,打造了一批特色案例。

静安区朝阳中学(打花棍)

徐汇区园南中学(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

凌云街道社区学校(皮纸制作技艺)

调研考察阶段,来沪与会代表先后实地调研了奉贤区古华园(奉贤滚灯)、青村镇吴房村(土布染织技艺),静安区朝阳中学(打花棍),徐汇区园南中学(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凌云街道社区学校(皮纸制作技艺)和黄浦区五里桥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上海灯彩),考察上海“非遗在社区”特色实践案例。

在交流研讨会现场,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褚晓波介绍,在国家试点基础上,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以奉贤区为引领,在市级层面将“非遗在社区”试点拓展至全市,建立了一套工作推进机制,形成了以市区、街镇、传承人为核心的服务管理和指导工作模式;设立了一个总体目标,努力实现“活动有阵地、资源有供给、管理有机制、推进有保障、社区有生态、国际有影响”;构建了一个传承传播空间网络,覆盖全市街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居村文化活动室、学校、商圈等350个传承点位;培育了一批社会传承人群,形成了500多名签约传承人和广大社区群众为主体的基层社区传承队伍;涌现了一些探索创新的实践典型,引导培育了19个“非遗在社区”示范项目和14个示范点,众多深扎社区的“生动实践”和“传承故事”在社区传唱。

奉贤区古华园(奉贤滚灯)

“要坚守对标联合国《公约》精神,践行‘见人见物见生活’”理念,尊重、保护和支持以人为核心的非遗传承实践,使非遗回归其孕育发展的社区,回归当地民众生活,让非遗传承在社区,活跃在社区,融入在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之中。要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融合传统与创新,使非遗在当代生活中更好活化,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 褚晓波表示,经过三年“非遗在社区”实践,上海充分认识到,坚持活态化传承,让非遗深扎社区、融入生活,是推进城市化进程中社区非遗保护的有效方式。

坚持本土区域化特色,让非遗深扎社区

非遗如何能够深扎在社区?在推进“非遗在社区”的进程中,8个试点城市的代表都有自己的体会。大家的共识是,“非遗在社区”要坚持本土区域化特色,选取培育植根当地文化土壤、在当地民众中有广泛影响力和认同感的非遗项目,这样才能营造出非遗传承发展的良好生态和浓郁氛围。

上海市奉贤区人民政府副区长袁圆介绍,奉贤区共有67名“非遗在社区”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有不少都是当地特色项目。“奉贤滚灯”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徐思燕自上世纪90年代起便致力于培育基层社区传承力量,几十年光阴变迁不改传承滚灯艺术的初衷,成功焕发了滚灯艺术的基层活力,现在滚灯已经成为奉贤非遗的一块金字招牌,不仅深受社区居民喜爱,还曾赴德国、比利时、塞尔维亚等国开展文化交流。随着“非遗在社区”工作的开展,社区居民对非遗认同感、参与感越来越强,让越来越多“植入式”的“非遗进社区”真正变成“造血式”的“非遗在社区”。

湖北省荆州市则努力寻找社区居民对非遗的兴趣点,因势利导为非遗传播提供空间,引导居民参与。湖北省荆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张大春介绍,汉剧是湖北省地方戏剧,群众基础广泛,兴盛社区是一个老社区,汉剧群众基础好,当地社区就因势利导,打造了一处200平米的非遗活动室,内设汉剧文化展示室、汉剧舞台。汉剧省级传承人李书珍在社区定期与社区居民互动,开展舞台节目表演,深受社区居民好评。凤台社区爱好手式绣活的妇女偏多,传统“汉绣”在社区非常受欢迎,当地社区就主动对接,以“公园+社区”模式建成省级传承人张先松汉绣工作室,扶持其开设汉绣工艺培训班。现在跟随张先松从事汉绣的学员已有100余人。

深圳是一个外来人口撑起的年轻城市,对于“非遗在社区”,有和其他城市不同的发展路径。目前深圳全市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81项,外来非遗项目占比超过50%。就此,深圳的“非遗在社区”十分注重与周边地区的交流融合。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陈绍华介绍,深圳利用“欢乐‘闹元宵’”、“非遗进社区、进校园”、“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周”等活动,集中展示宣传本市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成果,并先后邀请香港、澳门、贵州、甘肃、广西、江西及四川甘孜,广东汕尾、东莞等地的非遗项目来深圳同台展演交流。对于移民城市来说,外来人口带来了各地的非遗项目,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将会成为本地的文化财富。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蔡丰明认为,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保护阶段,第二阶段为传播阶段,目前已经进入第三个新阶段,强调的是“融入”,把非遗保护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使非遗融入到社会生活之中,变成一种“生活态”的资源,这也是我国走在非遗保护前沿的原因,“‘非遗进社区’更多还是宣传推广,而‘非遗在社区’强调非遗作为一种整体性的生活方式融入于广大社区和民众生活之中,更多强调了政府主导下非遗保护主体的多元化特点,更多地体现非遗扎根民间、回归生活的本质意义,更多地反映了民众的心理诉求及主导意识,更多地强化了非遗活态传承的能力。非遗在社区的保护工作模式,把原来单一模式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推广到更深层次的非遗生活化、民众化领域,其核心是以人为中心,让非遗更好地回归生活、回归民间。” 蔡丰明认为,在当前提出“非遗在社区”的保护模式,是对以往非遗保护模式的突破与超越,更加体现了非遗保护的本质意义。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