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青年画:记录文化生活的“百科全书”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插画绘制 杨柳青年画:记录文化生活的“百科全书”

杨柳青年画:记录文化生活的“百科全书”

#杨柳青年画:记录文化生活的“百科全书”|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对于杨柳青年画,如果不是天津本地人,或者很难立马说出他的代表作品是什么。但是,说起怀抱鲤鱼或者手持莲花的年画娃娃,不少人都会说,小时候每到过年家里就会贴上这么一副“连年有余”的年画,寓意来年顺心如意,而这幅作品正是杨柳青年画最负盛名的代表作。

天津杨柳青年画第五代彩绘传承人张凯正在给《连年有余》年画上色(摄影:王树平)

因运河而生的民间艺术

在今年8月举办的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上,当一面巨幅“连年有余”在天津奥林匹克中心体育场舞台中央缓缓升起时,老天津人的记忆被唤起,彼时蜿蜒曲折的南运河两岸,杨柳青镇热闹繁华的景象,也仿佛一起搬上了舞台。11月9日,由中央网信办移动网络管理局指导,光明网、咪咕文化联合主办,咪咕直播独家播出的“致•非遗 敬•匠心”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系列直播摄制小组来到了天津市河西区杨柳青木板年画博物馆,再度揭开杨柳青木板年画背后的故事。

光明网主播带网友了解杨柳青木板年画制作工艺(摄影:王树平)

杨柳青年画距今已有400余年历史,因源于天津的杨柳青镇而得名,流经镇上的南运河当地人习惯称其为御河,也是京杭大运河在华北的主要河段。南运河繁忙的漕运和航运,使沿岸聚集了众多人口,这里成为了最早的商贸文化娱乐区,南方的纸张、水彩也逐渐传到镇上。沿河而居的人们栽种了大量树木,其中杜梨树的木质坚硬而细腻,非常适于画版雕刻,杨柳青木板年画随即兴起。清代雍正、乾隆至光绪初期杨柳青年画达到鼎盛,几乎“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

记录民俗生活、历史故事

“传说周文王有一百个孩子,每一个都活泼聪颖,这幅《文王爱莲》虽没有真正画出100个孩子,却也将这一热闹的场面描绘了出来。”博物馆讲解员告诉记者,年画的内容多与当时的社会风貌相关联,而有的则将一些历史故事或成语典故绘在画里,间接反映人们的生活需求。例如《曹爽随驾围猎全图》《捉曹放曹》等年画背景出自《三国》,《刘元普双生贵子》出自《古今奇观》,《怕婆顶灯》则源于旧日戏曲里有《顶灯》一剧,每幅画作都将故事所叙述的场景描绘出来,直观易懂,又不乏趣味。

展厅里展示了取材自不同历史故事的年画作品(摄影:王树平)

作为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杨柳青年画既是百姓生活中祈愿吉祥的民俗,也是记载历史、记录时代变迁的“百科全书”。早期的年画大多描绘古代人物的衣着、生活场景,民国时期的年画则出现了“洋人”、“洋车”,新中国成立后,作品又跟随时代变化,开始反映当时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景象。在许多史学研究者看来,这些年画不仅富有艺术欣赏性,而且具有珍贵的史料研究价值。

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说,每年馆里都会接待大批的海外游客,这些有上百年历史的画作,也是让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绘画与音乐一样,没有国界,线条与色彩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可以让不同国籍的人从中了解中国。

工笔重彩与民间版画的精华

“半印半画”是对杨柳青年画制作方法的笼统说法,实际上,杨柳青木版年画采用木版套印与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制作,其工艺其流程主要分为勾、刻、印、绘四道工序,创作一幅年画通常需要三四个月时间。

传承人展示杨柳青年画彩绘技艺(摄影:王树平)

80后张凯是天津杨柳青年画第五代彩绘传承人,因为对工笔重彩绘画的喜爱,大学毕业后就跟师傅进了画坊。“头两年几乎都在画娃娃头,训练手的稳定性以及对上色技巧的掌握。”张凯告诉记者,以“连年有余”为例,叶子部分的上色是最难的,因为叶茎是提前勾勒好的线条,最终要呈现出渐变绿色,又不能让绿色盖住叶茎,所以需要反复上色,每次都是薄薄的一层,任何一笔出了问题,整张画就只能作废,“这是一个非常考验耐心和耐力的事情。”现在,能将四道主要工序都精通的人已是凤毛麟角。

2006年5月,杨柳青年画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张凯介绍说,现在在天津的一些小学、中学乃至大学也有开设杨柳青年画课程,博物馆里专门设置了让游客体验的专区,让杨柳青年画从生活中来,再融入大众生活。拍摄即将接近尾声时,几位年逾花甲的游客走进展厅,用手机拍下一幅幅画作,交谈着说到,“这不都是咱年轻时经历的那些事吗?现在年代不同了,还好这里还留着过去的记忆。”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