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人生“看脚下”,世事“平常心”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青青翠竹无非般若 【禅】人生“看脚下”,世事“平常心”

【禅】人生“看脚下”,世事“平常心”

2023-04-26 00:1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平常心是道

平常心是道。语虽浅显,意蕴颇丰。我们生活在这红尘俗世中,被数不清的欲念牵引着,整日奔波忙碌,直到身心俱疲,仍不肯罢休。所谓“佛法遍一切处,无处不是道”。自己虽然明白其中道理,很多时候遇到一些事情还是提不起,放不下,并总有理由来原谅自己。

所以可以说平常心即是清净心,以平淡之心对待功名利禄及周围事物的一种心态。对待他人,对待荣辱浮沉,对待种种意外,都波澜不惊,生死不畏,于无声处听惊雷。“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能将功名利禄看穿,能将胜负成败看透,能将毁誉得失看破。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我自岿然不动,泰然处之;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我自清净平和,淡泊洒脱。那么对待万事万物,即可减少多少负担,活出多少安详自在。内心安适,仰俯无愧,无愧于人,无愧于心。

平常心是道。只有以平常心,才能“万境自如如”。怀着一颗平常心去对待人或事,一切都将不在话下。

日日是好日

云门大师有一次对他的弟子说:“十五日以前不问汝,十五日以后道将一句来。(以前的事我均所不问。从明天起怎样生活,你们给我说说看)。”他盯着每个人的脸看。

也就是说,学校毕业以前的事,我什么都不问;从学校毕业出来,今天开始走向社会,你们打算怎么工作;结婚以前的事,我不问,但今天举行了结婚仪式成为夫妻的话,明天以后打算怎么过日子?你们说说看吧。

可是大家都像瓷人似的紧闭嘴巴不吭声。云门大师终于等得不耐烦了,就自行代答道:“日日是好日”。

这句话现在可能已经为人们所熟知,也都能充分理解它的意思。通俗地解释就是“每天都怀着感恩的心情去生活”。

以前在南禅寺门前有一个叫哭婆的老太婆,不管晴天还是下雨,一年到头都在哭。

有一次,南禅寺的方丈觉得蹊跷,就问她:“老人家,我每次从这过都看见你在哭,到底你有什么伤心事啊?”

老太婆满眼含泪地答道:“老方丈,您听我说。我呀,有两个儿子,一个在三条卖雨伞,一个在五条卖草鞋。天一下雨我就想到五条的草鞋今天又卖不出去了,想到儿子该多可怜,我就哭啊。可到了晴天,想到三条的雨伞卖不出去,也够可怜的。所以还是哭啊。”

方丈昕了这话,就说:“老人家,您这是自己找罪受哇。要是在下雨天你去想三条的雨伞卖疯了,忙得他不可开交,你就会开心了。到了晴天,你就想五条的草鞋卖得像长了翅膀似地畅销,你就该高兴庆幸了。不该像你现在这样,把事情老往坏里想。”

老太婆听了,觉得有道理。从那以后变得每天都欢天喜地地过日子了。

高高峰顶立,深深海底行

唐朝著名文人李翱曾任鼎州知事。有一次去谒见药山和尚,问:“戒、定、慧是什么?”

持戒、禅定、智慧指佛教徒必学的三件大事,是修行成佛的基本,成道的要诀。

药山答:“贫僧这里没有那种没用的闲家具。”李翱莫测玄旨,不知药山和尚何以蔑视基本的佛法。

药山则对他说:“如果你想侍奉佛法大事,须站到高高的峰顶,遨游深深的海底。如果连闺阁中的物什都舍不得,就别说什么消除烦恼,净心参佛了。”

一个人立志可以高远,这就是“高高峰顶立”,但是实现自己理想的过程却要从最基本的第一步开始,从最平实的细节、小处着手,才能取得成绩,切记眼高手低,成为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这就是“深深海底行”。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毛泽东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亲口尝一尝。”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些真理需要自己体认,不是文字游戏和头脑中的观念。

走过的路,曾经历经的一切,若不是亲身经历,又怎知其中的酸甜苦辣;又怎知其间的无尽苦楚;又怎知那些旧日的伤害,现在的痛;又怎知那些污蔑与控诉会是他人心中永远无法磨灭的痕迹。

生活中隐秘的感受,深切的感悟,很难用语言表达出来,但是自己却是很有感触,念念不忘。同样一些真理是无法用语言、观念传达的,需要追求真理的人自己努力去体悟,就像要解口渴,必须自己嘴里喝到水。

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

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

平安即是幸,知足即是福。无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善友第一亲,温馨第一乐。知足是福,清心是禄,寡欲是寿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知足者,贫贱亦乐;不知足者,富贵亦忧。满足,是至高无上的财富。

知足是一种为人处事的态度,常乐是一种幽幽释然的情怀。学会知足,才能在当今社会执着地追求人生目标;学会知足,才能用超然的心态面对眼前的一切;学会知足,才能使生活多一些光亮,多一份感觉。愿每个人都能战胜自我,少些固执,多些灵活,少些抱怨,多些真情,让生活充满温馨的阳光。

凡事留有余地,事情就会方便得多,为人处事留有余地,人际关系的障碍就会越来越少。

不要总想着占便宜,适当吃点小亏,会有大的收益。不要过度追求享乐,一个人再怎么享受,也不过是一日三餐,夜眠一榻而已。

青青翠竹,尽是法身;

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看见郁郁的黄花,那就是我们的般若智慧;看见青翠的竹子,那就是我们的清净法身。

为什麽这样说呢?譬如:镜中现万象,万象各异,而镜还是镜,万象还是万象,但从两者不离的角度讲,镜就是万象之影,万象之影就是镜。所以是“非一非二”。

法性无性,故虽不动而缘起万法,郁郁黄花与青青翠竹,无非般若,尽是法身。你看,眼前的山河大地,动植飞潜,暑往寒来,鸟飞兔走,何一不是实相般若表现处?

自然界的一切,只要我们用心去听,用心去体会,都能感到一份生命的真实。无情皆有佛性,山水皆是真如。

三岁小儿虽识得,

百岁老翁行不得!

白居易在做杭州太守时,听说城外秦望山上,有一位长年住在树上的鸟巢禅师。鸟巢不但行为奇特,禅法更是神奇莫测。于是,白居易带着随从前来拜访。

果然,在一株亭亭如盖的巨大松树上,有一个小小的简易木屋,屋檐下盘腿坐着一位神态悠闲的禅僧。一阵风吹来,小木屋宛若汪洋大海上飘摇的小舟。禅僧呢,随时都有可能像落叶一样跌落下来......

白居易说:“禅师的住处很危险啊!”

鸟巢禅师剥开一只松籽,抛向空中,张开嘴去接......

没想到,斜刺里飞来一只喜鹊,在半空中截获了松籽,飞到更高处的松枝上享用去了。鸟巢禅师习以为常的一笑,对树下的白居易说:“太守比老僧更危险!”

白居易环视了众多随从一圈,不以为然地说:“我身为朝廷命官,位镇江山,有何危险?”

鸟巢禅师说:“官场倾轧,烦恼不断,你整天恰恰像是在油锅里遭受煎熬一样。何况各种俗务如薪火交加,你心中的焦虑一刻也不停息,岂不是很危险?”

这时,叼走鸟巢禅师松籽的那只喜鹊,从高处飞了下来,落在了鸟巢禅师的膝盖上,咕咕有声,似乎与他谈心一样。这幅恬淡和谐的画面,让白居易心中很受触动。他想了想,说:“如何是佛法大意?”

鸟巢禅师告诉他两句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白居易感到很失望,不屑地说:“这算什么最深奥的佛法?连三岁的小儿都晓得!”

禅师说:“三岁小儿虽识得,百岁老翁行不得!”

白居易想了想,的确是这个道理。光有空头理论不行,必须要有实践和践履,才能真的有收获,才是真的人生。

改过能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这是六祖慧能说的。在生活里,有的人常对人间充满人我是非,感到不容易通过。其实,是非朝朝有,不听自然无。再多的闲话,再多的伤害,你不去理他,他自然会过去。所谓“处变不惊”、“以不变应万变”,人我是非也是非常短暂的,只要我们正直,只要我们正派,世间还有什么不能过去的呢?

一个人要不断检点自己的过失,未生恶令不生,已生恶令不续;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长空不碍白云飞

一次,道悟陪同师父希迁大师在山上游览,就问道:“什么是佛法大意?”

石头的回答是:“不能不知道。”

石头大师如此的回答,恰似冷不丁里突然将道悟推上了孤峰绝顶,四周是万丈深渊,不能迈步;脚下的石头油滑,无法站立。这里无法停留,不能存身,稍一犹豫,立刻会丧身失命。

道悟不知怎的,竟然浑身大汗淋漓!他战战兢兢,幻想抓住最后一根稻草,试探着问:“向上还有没有处所?”

石头大师迎风站立,高高扬起双臂,仰望着辽阔的天空,仿佛要御风而去。他说:“长空不碍白云飞!”

是啊,惟有长空之浩瀚无边,深邃无限,辽阔无际,才能任凭白云无拘无束、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飞翔!

听到这话的一瞬间,道悟大彻大悟,禅心似云,了无挂碍。

《中国成功人士》新闻月刊杂志是由中国爱心联盟集团、中国社会名人报社、中国成功人士协会和中国忠孝影视传媒集团联办的专门采访宣传报道中国政界要人,商界亿万富豪,影视歌明星,文艺书法界名流,周易大师,武林高手和医学界名师等社会各届领袖人物的高端新闻月刊杂志,国际标准刊号:ISSN2073--5286,每月下旬出版海内外发行。杂志定位:做中国社会各届精英成功人士阶层的高端心灵读本!杂志办刊理念:使命铸就影响力!杂志办刊宗旨:让有爱心的人更有力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