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的非遗传承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青神竹编传承人 指尖的非遗传承

指尖的非遗传承

2024-07-09 18:0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寻秘

青神竹编

经过案头调查和出行计划,八月初我们终于落实了旅行日程,开展了8.3至8.6为期四天的青神调查。来时正赶上当地雨季,到达的第二天就迎来了一场暴雨,此后便是雨丝绵绵,偶有艳阳,四天里我们阅尽了青神的雨景之美,也见证了当地艺术家们的匠人之心。八月之行,所感所悟,由此一记。

岷江青衣县,竹丝贵过金

千里岷江千里弯,岷江在西南弯出一方灵秀的水土,也孕育出了有千年竹编文化的青衣郡(故名)。

青神竹编,作为四川省青神县特产,筒长节稀、质地柔韧。以特色人文景观、书法作品、名人画像为编织重点,在特定的环境中纯手工编织。锁口、收尾不用任何粘结物,原料均采用天然竹材,经过画框、绸缎等装裱方式制作成精美的竹编艺术品。

青神竹编制作要砍下慈竹,刮皮,分蔑,抽丝。从竹子制成薄如蝉翼的竹皮,把竹皮分成1厘米宽的竹线;每一根竹线还要再分成48根甚至64根比头发丝儿还细的竹丝,难度和工程量可想而知。成品后,一件竹编艺术品可卖至上千元,因此在青神有着“竹丝贵过金”的说法。

竹编之美,在于造型的质朴和纹理的精细,更在于一丝一缕间透出的秩序感。沉淀了千年的技法在匠人们的全神贯注下幻化凝练,一件工艺品便是一个坐标轴,横向成纬,遥跨东西,纵向成经,连接南北。数十年如一日地编织,不骄不躁,拼接整齐,起起落落间,像是亲自日行八千里,看过了历史的云和月。

“质量才能留住客户”

调查的第一天,我们来到青神竹编的国家级传承人——张德明老师的竹福竹艺文化有限公司参观拜访。张老师是双线交叉走丝编法的创始人,从小就跟着奶奶一起编竹编,与竹编结下不解之缘。正是由于对这项技艺的热爱,他从老师的身份转型,在专注竹编传承的道路上愈行愈远,成为了一位竹编艺术家。

公司的展厅里竹编制品琳琅满目,每一件作品都是值得细细品味的艺术品,特别是瓷胎竹编,瓷器与竹编浑然一体。其中,《融》更是被选为2018年外交部送给奥地利总统的国礼。

除了瓷胎竹编之外,还有立体竹编和平面竹编两类制品。立体竹编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包括箩筐、灯具、菜篮、果盘等生活器具,实用性强。而平面竹编一般指竹编画,是手艺人按照字画的内容用竹丝编出来的陈列品,每一幅画都色泽鲜艳,轮廓分明,乍一看还以为是挥毫洒墨绘就,近看才惊觉技艺之高超。但是目前两类竹编制品都存在着一些问题,立体竹编虽然接地气,但缺乏创新的设计,单一的审美让它们在多样繁多的塑料制品冲击下与日常生活逐渐脱节。而竹编字画每一幅的价格都非常高,不能匹配多数人的消费实力。所以权衡利弊,发挥所长,张老师把创新瓷胎竹编作为了当下专攻方向。

张老师跟我们聊天的时候说到,他们公司都是接单制生产,一般都是熟人介绍客户,在网上卖出的产品很少。他做竹编的理念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环保与绿色相结合,不是为编而编,而是在为传承传统文化而编织。面对目前市场上出现的许多价格低廉且热销,但质量不佳的竹编产品时,张老师的态度是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质量才是留住客户的硬道理。他希望在将来,人们知道,瓷胎竹编做得最好的就是青神县的张德明。

张老师说:“我们坚持我们的理念,产品的质量和要求一定要上来。不要让人家买到遗憾,要让人家买到满意,这是我们应该要做到的”听到这番话,我们一行人都为之动容。张老师为代表的匠人让我们相信,不仅是青神竹编,还是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只要有一批坚持发扬传统文化,不懈努力,不为眼前利益所向的人为之前赴后继,那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能焕发生机。

独木成林,从匠人到产业

告别了张老师,我们探访了竹编产业园里的其他公司。

青神当地的竹编产业园是在政府支持下做起来的,有很多家竹编制品公司。让我们高兴且感动的是,公司的负责人都很乐于接受我们的参观拜访。竹韵竹艺公司的刘老师非常热情地跟我们聊起了天,他说公司里的产品都是他们家里人一起做的,基本上都是纯手工制作。他还让我们参观他做灯具的房间,地上环绕着编织所用的竹丝。刘老师在我们面前,展示着他熟练的编织技术,一圈又一圈的竹丝沿着既定的轨道蜿蜒,堆造着一件造型别致的工艺品。与此同时,刘老师也告诉我们公司里的另一项业务——按需定制。每年都有很多设计专业的大学生找到他做竹编产品,学生们提供设计图纸,他则按照需求去制作。这项业务也扩大了我们对竹编需求的认知,竹编产品的受众不只是普通的消费者,还有设计者,这门技艺因其可塑性和多变性正受到越来越多设计师的青睐。

同时,我们在探访的过程中还发现,产业园里有着相关的竹编众创空间,他们在做的项目之一便是扶贫公益,利用竹编技艺带动周边经济、解决农村留守妇女就业问题。具体是通过培训当地留守妇女,让她们有一技之长,向她们提供原料编织产品,做好之后众创空间负责回收和销售,以此增加这部分人的收入。青神的竹编产业不仅发展起来了,而且还通过开拓一些项目,来提高手工竹编的生产效率,同时提高留守妇女的收入,解决她们的生活问题,一举两得。

从单一的竹编成品业务,到按需定制,从以售卖为目的,到扶贫当地,拉动经济。随着单打独斗的匠人们逐渐聚合,竹编产业正超乎我们想象的在兴起发展着,独木成林,发展壮大,展现着令人惊叹的生命力。

竹编成器,从原竹到臻品

此行我们也有幸跟着张老师的团队,见证了一件竹编工艺品的诞生。

做竹编,首先要砍竹。选竹也是一门学问,在山上,张老师告诉我们,竹子要挑又长又直,一年青两年青的,竹节之间的距离不能太短,而且不能太老或者太嫩。看准了,张老师的徒弟便手起刀落,开始砍竹。竹叶上的露水由于砍竹时的震动从上面掉落下来,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刺眼。竹子砍断了还不行,还要用力拖拽,让它在众多竹子的围绕中解脱出来。

刮青完毕之后,要进行分块、分层、启篾、分丝等等处理。在张老师的徒弟的巧手之下,一根根大竹子变成一片片薄薄的竹篾,再到一条条细丝,青神的手工艺者,几乎每天都在重复一样的步骤,但即使这样,因着每一位匠人手心的温度,和心头涌动着的灵感倾注,每一件艺术品都如此非凡,独一无二。

匠人之心,尽在一丝一缕间,竹编之美,在竹丝细密,纵横经纬。

竹间窥经纬,匠心驻时光。愿我们能在这浮躁年代,守住匠心,守住传承了千年的技艺之美,不急不躁,行走在时代的轨道里。

让年轻,唤醒非遗的灵魂

案头到实地,怀揣一颗传承我国非遗的赤城之心,我们来到了青神,希望能为非遗做些什么事情。

这四天的青神之行,一些调查现状印证了我们先前的调查,比如产品缺乏设计,种类单一,但也有一些惊喜让我们对这项技艺有了更多希冀,比如竹编潜在可开拓的多项业务,当地政府的扶持力度,以及匠人们的坚守和热爱。

传统的手工艺被现代化机器大生产冲击得七零八落,有些甚至被淹没在现代化大潮中。

淡出人们的视线,是因为它们有些东西已经落后,但却不能去糙存精,适应时代进程,得到发扬光大。

因此关于传承,我们认为,绝不是一个或者一群艺术大师编几样东西放在博物馆里就叫传承。

真正的传承应该是广泛的参与,特别有当下年轻人的参与,才能称得上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和艺术的载体,而创新和匠心则是非遗的灵魂,没有当代人的参与和灵魂注入,即使有几个艺术大师做到再登峰造极也是不行的。

针对目前人们对非遗文化了解匮乏的现状,我们得出结论,想得到传承,“广而告之”,让更多人知道非遗是什么,才是成功的开始。想要把青神竹编传承发扬下去,最重要的还是要与现代审美和需求相结合,不断创造出人们需要且有价值的东西。

毕竟只有价值,才能存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