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青神竹编:一把篾刀一双巧手,没什么编不出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青神县旅游景点高清图大全 神奇的青神竹编:一把篾刀一双巧手,没什么编不出的

神奇的青神竹编:一把篾刀一双巧手,没什么编不出的

2024-07-10 20:4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眉山竹编《簪花仕女全图》 竹艺城 供图)

雾烟缭绕,鸾驾开道,“青神竹编巨龙的威仪”,好似东海龙君出巡。

这条长约60余米的巨龙,气势宏伟,华美剔透,奇特精湛。它奇,奇在虽庞大而却柔软,鳞甲辉眼,活灵活现;它特,特在全国仅此一条,“唯我独尊”,从头到尾,由440个竹圈,50多万根竹丝篾条编织构成,花工上千,造价逾万;它精,精在荟集了立体与平面传统技艺的精华,融南、北方龙的艺术造型于一体,确是构思巧妙,技精艺高,巧夺天工!

竹编巨龙,独具风采。它既有明艳的中华民族风格,又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产生于著名的“竹编之乡”——四川省乐山市青神县(因当时眉山尚未建市,青神属乐山辖县——编者注)。这次展示的竹龙,是青神县民间艺术大师们精益求精,集体研究改进和设计创新的第三代作品。

竹龙,是竹乡人民精神风貌和智慧的表现。青神县历史悠久,竹编文化源远流长,青神人心灵手巧,善于改革创新。近年来,“青神竹编”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代表作品《中国百帝图》、《中国四大美人图》、《八骏图》、《八仙祝寿》等…….。

以上是香港《观光》杂志在1991·总第32期上刊发的报道,也是香港回归祖国前在这个世界窗口向外首次展示竹文化的精彩一页,从而揭开了神奇的青神竹编的真容。

同期,新华社也以“中国第一条竹编艺术巨龙”为题发了通稿,《中国日报》用图片和英文作了报道。此后青神竹龙接二连三受邀参加省内外、国际性盛会,在2000年前即有10余次。国际大佛节、成都花会、海南省海口市展94·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四川省第三届青运会、四川省旅游节、东坡文化节、北京市第三届竹文化节,及至第五届中国艺术节荣获重大金奖,并作为中国文化使者远赴新加坡、泰国、韩国等访问。

竹编龙,青神竹编艺术巨龙出尽风头,威震八方。成了青神县竹编文化符号,青神人心灵手巧、善于改革创新的象征。

它是怎样产生的呢?俏皮地说,它是“吹”出来的——

那是1987年深秋的一个炎热的下午,在青神老城西门濠沟边青神川剧研究会开的“永遇乐”茶馆里,由两张小方桌相拼,围桌竹椅上坐满了“茶客”,边品茶边“吹牛”。亲密、悠闲、热情。他们是文化馆的老汪和应他邀约而来的竹编状元殷超、竹编师胡自海、李建华、黄成富、火绘师杨德龙、周微,画家彭朝勤、雕塑师杨志新等。老汪提出了一个考虑了很久又没有把握的想法,即能否把竹编工艺融入民俗传统文化大型活动中以增加本县特色竹编知名度。不料这一设想当即得到了在场人员赞许并热情表示将各以所长倾力参予研发,出材料、出技术、出义工“共襄盛举”。就在那个不打眼的小茶馆,就那一群不起眼的庶人吹出了一桩十分扯眼的事来,吹生出了青神竹编艺术巨龙的诞生。

三个月后,这群庶人泡制的竹编庞然大物,在乐山地区举办的 “春节灯舞调演”表演场地乐山公园灯光球场面世了,它踩着锣鼓点子蹒跚出场滚动起舞,摆了个S型便把表演场地填得满满的。数千观众惊讶、欢呼、掌声雷动。

大会组委会、评委会临场紧急碰头商量决定专门为竹龙添设一项“特别造型奖”授予。乐山国际龙舟会组委会当晚便派出刘胜春先生赶到龙队驻地发出口头通知,邀请青神竹编龙在当年6月参加国际龙舟盛会并将下拨适量活动经费。

竹编龙“初出茅芦”便获殊荣,引起了青神县政府的高度注视,政府也适时划拨了专款,对竹编龙进行翻新改进,“减肥、脱重、增美、增柔”,由县文化局领导正式责成县文化馆负责实施组织精干的表演队伍,配备安保、后勤、医务人员赴会。可以说竹编龙从此“转正”,由自发“民办”转为有“身份证”的青神“公办”代表。接下来连续好几年,凡乐山举办的大型国际文化活动中都有青神竹编龙的身影,忽而单龙腾飞,忽而双龙缠绕,忽而子母龙穿梭嘻戏,它们由广场表演到街市巡演,从陆上翻滚下岷江畅游,在峨眉山麓、大佛足下闹了个轰轰烈烈,一时间,古老嘉洲“满城尽说竹编龙”。青神竹编名声大噪,家喻户晓。

竹编在此期间也不断完善,更新换代,从开初的产品组合升级为专门整体编织,使它变得更加逼真、更加精美、更加柔软也更有雄风,同时也摸索出了适合竹编巨龙舞动弄姿的一套表演程式。到第三代龙基本定型,也就是前面新华社、《中国日报》、香港《观光》所述情境。

(眉山竹编)

正如香港《观光》所述:“青神县历史悠久,竹编文化源远流长”。只不过长期以来“藏在深闺人未识”而已。

人类对于竹的编织利用,无疑是文明诞生的一个重要标志。原始人离开洞穴,也首先是编竹为棚栖身,第一件采集种子储盛果实的容器,也是藤竹之编。

据《中国史纲要》记,早在公元前二千至五千年(即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擅长于用竹片制成筐、篓等物了,秦时李冰便采用竹络(贮石块的篓子)修堤护岸治水。

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根据人类生产生活的需要,竹编均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遮拦障蔽类的篱、笆、簟、帘、笠、簦,盛粮生产的箩、筐、篼、篮、筥、篚、笾 、畚、篑,包装储物的箱、笈、箧、簏、籯,坐卧息憩的桌、椅、床、凳、席、箦、籧、篨、笪,扬谷去糠的簸、筛、簦,炊厨用具的盖、箅、筲、箕,招风纳凉的扇、箑、竹夫人,捕鱼捞虾的簖、籇、虾扒,以及渡水的筏,运输的箯舆等等。

现在所说的筵席,仍关联竹编。人们在没有发明桌凳之前,食饮时均席地而坐,先铺筵于地,再置席(肴馔)于筵上而食。“筵”即是竹编的垫席。竹编,可以说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小自儿童游戏的“咪咪羊”,大到越壑跨堑的古笮桥,数不胜数。

青神乃蚕丛故里,蚕桑的发展更与竹编有紧密关联。唐韩愈诗中“春蚕看满箔”的“箔”就是竹编的蚕帘。

在青神民间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青衣神“教民农桑”,劝老百姓结束渔猎游荡生涯,安定下来开垦耕耘栽种五谷,养蚕抽丝,解决吃穿问题,干得热火朝天的时候,天上王母娘娘的外孙女绿竹仙子,为人间这一变革大为感动,毅然下凡,带来了天上的仙竹赐福青衣神故里。从此,青神大地便有了竹子,人们把竹视为禾本科归在玉米、稻谷、麦子等类同一家族相待相依相存,竹子也把自己 的全身即叶、枝、杆、茎、篼、根、鞭、笋、箨,实毫无保留的全部奉献世人,竹与人结下了不解之缘。人们开始衣以竹皮、食以竹笋、庇以竹舍、屏以竹扉、履以竹鞋、冠以竹帽、书以竹纸、药以竹心,载以竹筏、渡以竹桥。生产生活上的豆棚瓜架、锄柄粪框、篼筛篓篮、笠杖箕帚等编竹为物织篾为器,确实是“不可一日无此君也”。

在青神386.8平方公里的大地上,竹植面积便有8万多亩,一江五河沿岸的竹长廊,东西两山的竹海郁郁葱葱,村社人家,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几乎都有成笼竹丛卫护,真是“山上清泉山下流,村村竹树自扶疏”。俗话说靠山吃山,青神无疑是靠竹吃竹。爱竹、惜竹、赏竹、用竹已经成为青神千百代人的优风良俗,历久不衰。据现有历史统计,全县不足20万人口中,最多时竟有3万余户,5万多人把竹编作为主要农副业利用生产,从事专业竹编工艺生产的约1万余户,2万多人,比重之大可想而知。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并且认为“无竹令人俗”。他的这个清雅爱好和观点,我们认为在很大程度是因为他青少年阶段在青神求学求爱时深受青神竹韵环境影响和熏陶的缘故。

青神竹编真正步入文化艺术范畴,最早见诸文字记载,可追溯到唐朝。曹松有一首描写竹编睡席的诗曰:“细皮重叠织霜纹,滑腻铺床胜锦茵。八尺碧天无点翳,一方青玉绝纤尘,蝇行只恐烟黏足,客卧浑疑水浸身。五月不教炎气入,满堂秋色冷龙鳞。”这样漂亮的竹席也许就出自青神先民之手。

扇子,最初是纳凉、蔽日 、垫坐的实用物。随后,逐渐在扇子上做文章,集诗、书、画、雕刻于一体,成为把玩和欣赏的艺术品,使它散发出竹文化的清香气息。

青神竹编,早在明清时期便有了竹编扇子的上乘之作,一度被列为贡品征入皇家朝廷。现在沈阳故宫博物馆尚陈列的由青神袁姓艺人编织的“寿”字宫扇。足以证实青神人那时候便开始把竹编品向工艺型改进,出现了几何型或古装饰图案。虽属文化初探,却已崭露头角。青神竹编扇在民间也是畅销的大路货,解放前后盛夏时节常常有一批批编织人家背扛着闲时编织积累的竹编扇子上成都下乐山摆地摊销售。售价不等,但较便宜销路畅通。据说,跑一趟卖的钱可回家解决半年口粮。

竹编斗笠,乃是人们遮阳挡雨之具,其用篾宽而密,属于粗编类。但在青神却在斗笠的编织上早就注入了文化元素。抗日战争时期,青神观金乡的斗笠、天庙乡的吨篼围垫、罗湾乡的凉席不仅在邻州府县百里驰名,而且在捐助川军出川抗战的竹编斗笠和扇子中就有人织入了“驱逐日寇”、“救亡图存”、“还我河山”的爱国时政文字。上世纪五十年代“军斗笠”和扇席上进而有和平鸽与蝴蝶等图案的编织。

解放后,人民政府对广大农村的竹编给予了很大关注和支持。在搞农业合作化时就曾同时试行竹业合作。

“文革”期间,一度学校停课,工厂停产,人们没事可干的闲暇时间,在青神却独现奇象,城区乡村竟轰轰烈烈的搞起了竹编。人们纷纷将毛泽东语录单词和时政口号编入扇子、条幅。老北街徐氏兄弟竟然临摹编出了“毛主席去安源”的线条画像。这可以认为是在青神竹编文化领域的一个大胆探索,从而引发了平面竹编的一系列革新尝试。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青神县农土公司接受外贸任务,出面牵头组织生产外贸产品,如竹编飞碟、圆箩、蛋篼、花篮、提篮、水瓶套等大批常用的低值日用品。由于需量大,供不应求,因此,除了收购零散编户交货外,农土公司同二轻局合作开始组织竹编集体作坊和一定规模的竹编工厂。

此后,由吴德全为厂长,殷超为技师的青神竹编工艺厂,以胡自海为核心的二轻系统“集美工艺厂”,以兴建不久的县职业中学竹编教学系列和生产系列班,以陈云华为核心的南城乡竹编 培训班(后发展为“中岩竹编厂”),西龙龙凤竹编厂等相继为供货源地。

(眉山竹编《中国百帝图》)

20世纪七十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潮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作为纯手工制作的竹编面临严峻挑战,很多竹制品日渐被钢筋水泥、锑铝塑料等机械生产品所替代,产能滞后,工酬微薄,产品淘汰。农土公司停止了收购,集市竹产品市场萎缩,县竹编厂转速放慢,集美工艺厂奄奄一息,编织散户纷纷歇手改行,竹编,青神竹编一度低迷。

竹编工艺要传承、生存,必须寻找新的出路,路在何方?在创新,工艺需改进提高技术含量,内容必须加注民族文化。如何加重文化呢?大家明白,从前的编竹人员大多没有啥文化甚至有一些文盲,人们称作“匠人”抑或叫着“ 篾匠”。形势发展,确需有一批有文化而又有志于竹编传承者站出来。

青神人确有“不满足现实,勇于奋搏”的遗传基因。这个时候果然涌现出了一大批如胡自海、殷超、陈云华、罗华灿、吴德全、李建华、杨德龙、周微等具有文化艺术素养又深谙竹编门道的勇者,突颖而出,继之更有具有高学历的毛华清、张德明、李跃奎等陆续加盟,在罗嘉祥、冯光诚、黎复华、老汪等的鼓动下,上述人士挺身而出,毅然决然地扛起了青神竹编的改革创新旗帜。县文化馆打破常规争取人事指标把殷超作为竹编技师调入馆内编制。

这些人纷纷通过外出考察,深思细研,“了然悟道”。从而认识到,青神的竹编工艺作为一种民族民间文化,必须得到传承,要传承就必须革新,要革新就必须提高竹编工艺的艺术品位,从而开拓新的前景。简言之,就是要把竹编由传统的单一的实用型推向实用兼观赏型和文化艺术审美层次,从而使青神竹编工艺在继承的基础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和成功。

这批立志革新的竹编工艺艺人,各自利用自身的身份地位,社会影响,相继树帜而起,招生办班,开门授艺,选拔精明人才组成各自的亲兵团队,掀起了一场竹编艺术革命。

在立体竹编类,注重于精、细、雅、美、型、光洁和古色古香,富于民族风味,同时植入火绘(烫画)。火绘艺术之于竹编制品可属绝配,竹编是烫画的载体,烫画是竹编的点缀乃至点睛。一件平常的竹制品在适当之处烫绘上图案,即可使它成为美观雅致的适用艺术上品。

在平面竹编类的突破则更大,甚至可说是石破天惊。

他们借鉴中国国画、汉书、木刻的艺术表现手法,把古往今来的名胜风物、名家手迹、名人书法绘画、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移植为竹编中堂、挂屏、台屏、横幅、楹联、扇席、册叠以及大型幅式和长卷之中,使中外为之瞩目。

老艺人胡自海在编织技术上开创了“坐标填格编织法”,竹编状元殷超摸索出了“描图编织法”,成人教老师陈云华又在啓篾排丝、选材防腐防蛀方面找到新诀窍,职业中学竹编指导教师张德明等设计出“阴阳同编”和“精裱轴式装璜”……

1981,经过革新开发后的青神竹编制品即有20多个品种开始飞出国门参加在法国举行的八国(即希腊、美国、罗马尼亚、墨西哥、日本、瑞典等)联展。

1982年,殷超临摹编成的《乐山大佛》挂屏,被联合国人口普查团相中,作为珍品收藏,让青神竹编跻身国际最高殿堂。

从此伊始,青神竹编寻到了康庄的前景。竹编工艺师们坚定步伐沿着这条大道迈进,一发而不可止。

群雄并起,高精档竹编作品争相问世,青神竹编以新、奇、绝、精、雅奉献社会。

请看那庄严厚重的《乐山大佛》,风云变异的《中国百帝图》、神通广大的《八仙图册》、素色奇幻的《隐形观音》、妙趣横生的《百子图屏》、神态各异的《八十一神仙卷》、轻盈飘逸的《十二花神》、搔首弄姿的《四大美人》、《梅兰竹菊图》、气势磅礴的《万里长城图》、憨态可掬的《熊猫嬉戏图》、风云翻卷的《八骏图》、《九龙图》、《百虎图》,巨幅长卷《五百罗汉图》、《清明上河图》,奥运礼品《五福娃》以及现代伟人、名人画像等等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构图线条清晰明细,篾丝走向疏密有致,织面薄如蝉翼,光滑如绸。时人赞曰:“似绢似锦又似纱,似绒似缎又似麻。疑是织女朝圣物,道是青神竹艺葩”。

在书法编织上,无论王羲之的《兰亭序》、苏东坡的《赤壁怀古》、毛泽东的诗词手迹、以及古今名家的形、草、隶、篆墨宝均能纤毫不爽照编,几可乱真。

青神竹编就这样在竹文化的影响下经历了传统家用、民间手工作业、工厂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过程。经历了自给自足,一村(户)一品、县域优势特色产品、全市拳头产品、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扩展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竹编产品直至“中国特产”的过程。已经形成了平面竹编、立体竹编和套绘竹编三大类,三千多个种型的庞大产品体系。文化竹编已然是竹产业发展链条上的高附加值产业,具有很强的文化艺术价值和较高的经济附加价值。产品由原来几角、几元一件螺旋式上升到几十元、几百元、几千元、一些高精档品、甚至几万、几十万上百万的天价,如果传说中神仙有“点石成金”之术,那么青神竹编可谓“点竹成金”了。以美国加利福尼亚洲大学一教授观感说,这是因为“青神的艺术家们运用精湛的技艺使竹子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了。

在世人眼里,竹编艺人的地位变尊崇了,称呼也由一般“匠人”、“ 篾匠”变为“竹编师”、“竹编技师”、“竹编大师”。

青神竹编艺术品名气越来越大,市场越拓越宽,从省内到省外、由国内到国际,作品已经畅销和流传到欧洲、美洲、澳洲,覆盖东南亚等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已经被人们视为中国国粹,甚至作为国礼相赠。

创新作品开拓了市场,市场的兴旺更刺激了创新的欲望和灵感,竹编从粗编到精编,从单色到双色,进而为多彩色,从线条写意到工笔效果,从纯编到竹贴,从国画到仿西画,从临摹到自创,心想手成,炉火纯青。竹编师们就是这样凭借一条板凳、一把篾刀、一块压铁、一束竹丝、一付脑子、一双巧手编出了汽车、编出了洋房,编出了美好生活,编出了世界神奇。

技师们身怀绝技走天下。1989年夏开始已有殷超、陈云华、张德明、张宝珍、陈岚、陈嵩、李建银、陈波、万学、李永和等十多位高级竹艺师先后应邀出访德国、法国、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韩国、日本、老挝、印度、尼泊尔、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和欧联体八国进行文化交流和办班授艺。

青神竹编艺术品近30年来已获了近200项铭牌和国际国内金银奖项和N项国家专利。

当前“公司+作坊+农户”的青神竹编产业结构已经形成,并且还在蓬勃发展方兴未艾,遍地开花。

格局是,南有“竹博园”,北有“状元苑”,城市里分布罗列有“竹福竹艺”、“美湖竹艺”、“竹宝斋”、“年轮竹艺”、“陈氏竹艺”、“旷氏竹艺”等平面编品团队的窗口门市以及南门外街成排的立体竹藤编品。

平面编艺的上述团队规模不等,编工有的上百人,有的数十人,但每个团队都拥有高精档品编织(如《中国百帝图》、《清明上河图》等)的技术设计和生产能力,都有自己的“当家竹艺师”,都有各自的散布的合作编户若干。

当然,规模最大,实力最雄厚的当数陈云华的“中国竹艺城”。

竹艺城名曰为“城”,实则为园,准确定义应当称竹艺园。

1993年,时为南城“中岩竹编厂”老板的陈云华通过青神竹编创新发展,使他锐敏地意识到青神竹编文化的春天已到前景宽广,品牌效应会吸引人们纷至沓来猎奇观光旅游,而青神城区当时连一个公园也没有,人们拥来何处驻足?零散分布的竹编作坊如何接待游人和客户?应当有一处与本地特色竹编文化相适应的展示场所。老陈敢为人先,毅然将十余年办竹编厂的积蓄倾出,果断地租赁下本村50多亩下湿田,兴建了一座因陋就简的竹编生态园林和集中展示本县竹编制品的亭榭厅堂。园中翠竹婆娑,小桥流水,竹平房内从古至今竹编制品琳琅满目,使人一饱眼福。园林虽小,取的名字却大的使上睁目,叫着“中国竹艺城”。开初,人们不免有些议论,说:“陈云华真会吹,按竹艺城规模最大取个 ‘青神竹艺城’、 ‘川南竹艺城’、或再大点叫‘四川竹艺城’罢了,竟然戴了顶‘中国’大帽。这“牛未免吹大了”。其实这是老陈的高起点的超前思维表现。

不错。老陈能说会道,善于言辞,很能捕促机会侃侃而谈,推销自己和自己深爱的竹编事业。更重要的是他头脑灵活,自信坚定,敢想敢干有魄力。“我的地盘我做主”议论由他议论,我自我行我素。凡自己认定了的事坚决干道底。他认定了的就是载体效应。

如他在路边开办竹编厂初期,厂区本来就小,没想到在那褊窄的厂区前部,他硬是挤腾出一间房,准备了纸笔墨砚,安放了一张画案,凡是遇有前来参观或购物的政要名人便诚恳地要求人家提词留下墨宝,随后择选所需的进行装裱或印刻于走廊耀眼之处,这样一来,不仅使得作坊弥漫于文化气息之中,同时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广告效应。也许这便是老陈浅尝甜头而深下决心创建竹艺城而且冠以“中国”大帽的思维源头吧。

随着20年的不断扩大发展,约定俗成,人们已经不再说三道四,而是接受了“中国”之称。当然,竹艺城也已扩大近乎百亩,并新建了地标性笋形竹博馆,馆内除陈列青神代表性竹编艺术品外还搜集陈列了几乎全中国一些竹制精品和图形。

竹艺城的建立最为亮眼。它不仅为陈云华和陈氏团队集聚了丰厚的财富,也对青神竹编产业产销和发展旅游形成了巨大的诱惑吸力。对青神县申报成功“中国竹编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同国际竹藤组织的对接成功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陈大师可以!

据当前青神不完成统计,能进行文化竹编技艺者可以千计,更可称道的还涌现出了一批如宋美湖、徐建兵、钟利华、康明芬等身怀竹编绝技的残疾男女能人,世之罕见。

青神竹编艺术创造了奇迹。

(眉山竹编)

改革开放以来,青神县委、县政府历届领导班子都十分关注竹编文化的发展动态,适时给予引导支持。县文化主管局、文化馆几乎倾注全力配合指导竹编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比如在创建南城和青神县域“中国竹编艺术之乡”活动中文化局艾泽飞和文化馆老汪就作了相当贡献。无论民间民俗文化活动,节假日和大型庆典文艺表演、文学文艺作品也都揉和了竹编文化元素。打竹牌、宣竹编、唱竹戏、发竹财已经成为了青神特色共识。

2000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正式授予“四川省青神县‘中国竹编艺术之乡’称号。

2002年,国际竹藤组织指定青神为“竹手工艺培训基地”授牌。

2008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颁发铭牌,青神竹编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同时由国家文化部授予四川省青神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美誉。

2011年新一届青神县委、政府领导集体认为,竹编文化,能有效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返朴归真、无害化生活的需要,其发展空间还很大,从而进一步作出规划并于2012年启动。将县城南5平方多公里范围内营造为一个集竹种植、竹景观、竹加工、竹营销、竹文化艺术展示于一体的竹产业新园区。

这个园区既是竹产业综合体,亦是旅游综合体。园区重点实施五大项目:

一是创建世界名竹观赏园。要把全世界适宜在青神种植的所有种类的竹子都栽种起来,形成旅游资源。

二是规模性竹工艺产品加工区,亦可以说是农民竹产业孵化园。

三是竹文化展示和竹产品营销中心。

四是竹编高精端艺术产品研发中心。

五是竹文化演艺中心。

具体说就是一要做大竹海。建好千亩名竹观赏园,建成15万亩竹基地,实施省级现代林业重点县建设项目。

二要做精竹艺。加大竹系列新产品的研发投入,组建青神竹编研发中心,加大竹编艺术主题创新,不断提升竹编产业制作技术水平,拓展竹工艺产品的深度开发,促进竹包装、竹家具等竹制实用产品的开发应用。

三要做美竹城。要按国家4A级旅游景区标准,规划建设竹纤维生态产业园区,重点培育竹产业循环经济。加强与关联企业联系,跟踪信息,储备资源,每年引进不少于2家竹企业入驻园区。

五要培育人才。把青神竹编人才纳入市级年度人才重点培养计划,充分发挥“国际竹藤组织(青神)竹艺培训基地”和“国际竹藤网络中心培训基地”作用,依托现有青神竹编艺术职业学校、成都艺术职业学校(青神校区)等培训基地,每年培训竹编产业工人3000人次。加强竹编高级质量考评、管理,加强竹编工艺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定和技能人才的考核认定。

六要进一步打响品牌。加强“青神竹编”品牌管理、保护与推广。进一步推进青神美联家居公司与世界500强企业瑞典宜家(IKEA)的产品配套,深入挖掘竹文化、启动中国竹编艺术博物馆创建国家三级博物馆工作。积极做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前期准备工作,力争2013年内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完成“青神竹编”原产地证照商标申报注册和“青神竹编”专利产品申报工作,开展商标国际注册,实施商标国际保护,严格实施《青神竹编》区域性地方标准。加大对竹编产品的推广力度,支持企业开展各类认证,搭建电子商务平台,鼓励竹编企业开展各类市场推广活动。

2012年10月,县文广新局,在不增加编制的情况下,调整落实得力干部,新增设了一个“项目非遗股”专门负责进一步挖掘、创新、发展、协调含竹文化的非物质文化工作。

总而言之,为加快推进青神竹编产业发展,打造以青神县为核心区域,辐射带动眉山全市和周边地区的全省特色产业和产村相融示范基地,力争到2016年建成竹基地100万亩,带动相关从业人员100万人,实现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以上,竹产业总值达到100亿元,农民人均增收30元。

力争用五年左右把青神打造成独树一帜的“国际竹编艺术城”,从而招引世人来青神“共青翠与清香,享千载生态文明”。

(眉山竹编匠人)

原题为《神奇的青神竹编》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