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老城500多条巷道,曲径通幽;沿青砖小径漫步,感受明清遗风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青砖墙头图片 扬州老城500多条巷道,曲径通幽;沿青砖小径漫步,感受明清遗风

扬州老城500多条巷道,曲径通幽;沿青砖小径漫步,感受明清遗风

2024-07-05 08:2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扬州老城的街巷,大致在明清之际形成。《扬州画舫录》中记述,当时扬州的旧城约十里,由于靠近古运河,形成了大片繁荣的商业区,形成了旧城和新城庇连的格局。这种格局一直保持到五十年代初,才将城墙拆去,在旧城垣的基础上建成了环城路。

扬州的老街小巷是历史老人的得意之作,它是扬州人自我设计,自我建造的结果,属于它自己的特有风情和诱人景致。

扬州的街巷是古老的,幽邃而深沉;扬州的街巷是狭窄的,于狭窄中显得小巧而静谧。扬州人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的日子,也过得太懒散了一些。

走进扬州老城小巷,跃入眼帘的都是那些青砖黛瓦民居、铺着石板路的街道和古老的店铺......甚至,连那些街巷的名称,都会让你不禁叹发思古之幽情,感叹于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秀丽的城市风俗画。听听这民谣,你便知道曲折弯延的小巷里包含着多少动人的故事了——

扬州城,巷子深,户对户,门对门,门里门外一家人。

清晨开门问个早,小巷虽窄不碍人,来往行人礼三分。

卖菜的,细语轻声,买菜的,声声哟喝,如拨琴筝……

这是一条悠长的小巷。错落的青石砖,潮湿中散发出一股青苔的味道;地面也有了深深的辙痕。岁月的雨水将青砖冲出了一条条细密的沟纹;浅浅的洼痕留着唐宋繁华时期人群踩下的脚印,雨点有节奏的溅落声,仿佛是诗人们吟诗作赋郊外踏青归来的“得得”马蹄声......

快瞧瞧:这是啥家伙?

你说对了——这是河豚鱼。

瞧:放在我手上,给河豚鱼拍了一张特写。

问店家:这河豚鱼乍卖?

回答:家养的小河豚鱼,值不了几个钱,30元一条,帮你杀好,回家就可以下锅啦。

有心想卖回去品尝,但一想这河豚鱼的巨毒,便害怕地将河豚鱼放下了。

扬州是一座具有2500年历史的古城,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蕴涵了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老城的每条街道、每条巷陌,散布其间的官府衙署、名人宅第、寺庙祠宇……

散发着浓郁的人文气息和文化内涵,让人体会、怀想和追寻。

游人穿梭于扬州老城的小巷,感受到的是悠闲的静,沁人心脾的雅。扬州的小巷藏而不露,不似都市那么张扬。近百座大大小小的第宅园林都深藏于街巷之中。园林和作坊是扬州小巷不可分割的部分。因此,扬州小巷没有粉黛之气,显得沉稳持重,在朴素的美中又透出丝丝书卷之气。

在阳光普照的日子里,小巷里人来人往,买菜声、嬉笑声、吆喝声......时不时传来。虽嘈杂无韵,但是却能从中体味出一种平淡和闲趣。

气温一旦转暖,小巷的居民们便从家中走出,几把椅子,端个茶杯,摆开龙门阵。什么东家王婆婆早晨醒来,发现被窝里盘着条大花蛇呀;西家的于姓新媳妇晚上出门倒脚水,遇到只大黑猫,当晚就发了“意症”呵......等等,能听得你如醉如痴。

也有人摆桌放棋盘,楚河汉界里驰骋鏖战,而观战者全无君子之风,指指点点俨然参谋助威叫阵。就连路人也被感染得停下脚步,一旁观看。

巷外,车水马龙;巷内,清闲、安逸。巷陌深深,杨柳依依,白鸽扑扇着翅膀,立在屋脊上。女人们浓重的扬州土话,准会让外地人听得如坠五里云雾之中。

徜徉小巷也是一种心情,而这种心情多半是和那浮华无涉的。就像深居扬州小巷内的名人故居一样,丝毫不争那份功名,古朴中蕴掩着风骨与凝重,静静地守着小巷……

清晨,小巷在沉睡中清醒。第一件大事,就是随着一声“倒马桶喽!”的吆喝,几乎是同一时刻,各家各户不约而同将马桶拎到门口,谁也不愿意错过这个时机。

顿时,空气中弥漫开一种陈腐的气味。小巷里的居民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忍受着这种不堪忍受的气味......直到60年代,这延续了千百年倒马桶的历史才销声匿迹。

扬州老城里有一条小巷,因为从这条小巷里走出过一位备受赞扬的文学家朱自清,所以很有名儿——它叫安乐巷。

进了巷子约莫走3、5分钟,便可看到朱自清先生的故居。故居面积不大,典型的青砖黛瓦马头墙的江南人家,门头上悬有“朱自清故居”的匾额。

朱自清,中国现代散文家、学者。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后随父定居扬州,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

1948年8月12日,因胃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朱自清塑像

关于朱自清的死,中小学的孩子们都能琅琅上口:“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一种流行的说法:朱自清在极度饥饿的状态下,拒绝领受当时美国援助给中国人民的面粉,并因此而活活饿死。无数的历史读物因朱自清这个壮举,将其描写成一个铁骨铮铮的伟大人物。

然而,关于“朱自清拒吃美国面粉而饿死”的这种说法,其实并不真实。研究中国近代史,贵在推敲举证,兼听则明。当时美国的面粉是一种援助性粮食,比较便宜,百姓买得起。朱自清是大学教授,工资颇丰。朱自清在病逝前的日记里,有一些真实的记录:“饮牛乳,但甚痛苦”、“食欲佳,终因病患而克制”……..从朱自清日记里可以得出以下几点: 1、朱自清不但有饭吃,而且食物还很充足; 2、朱自清在逝世前,仍十分贪食。

由此可知,朱自清的死亡,与食物短缺啊、贫穷啊、志气啊什么滴,实在是毫无无关。关于这一说法,证据还很多。

《荷塘月色》

朱自清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扬州有太多的历史故事,有太深的文化底蕴。如果您领略了阿娜多姿的瘦西湖,拜谒过大明寺内鉴真高僧的塑像,聆听过二十四桥玉人的吹箫声......

还可以到扬州老城那些浸淫深邃意境的小巷里走走,徜徉其间,如同听一位老者娓娓道着逝去的青春年华。

扬州的小巷很多,几乎每隔十来米就有一条小巷。它们或长短、或大小,弯弯曲曲,内外相通。扬州的小巷,不仅在于她的古朴、清幽,更主要的是因为那一条条小巷所蕴含的知识、典故及趣味性。在这种小巷中,你会走得迷路,但肯定能走得通。所以扬州又有一句俗话叫:“弯弯扭扭,处处好走;扭扭弯弯,没有难关。”

生活在小巷深处的扬州人,按照自己的需要安排着生活,也可以说是“乐在其中”了。

现在的小巷,尽管已难再现昔日繁华,但小巷仍旧老树生花,商意盎然。小巷的人家多以黛墙青瓦的四合院出现,院内植花养鸟,红花绿叶,屋堂色彩凝重,古色古香。

明清以来,扬州商业经济发达,百姓相对较富裕。于是,许多商家常把住宅大门开在大巷中,这大巷可以通街,车马和八抬大轿都可顺利通行。而在后院开个小门,这小门便在幽深的小巷之中。

扬州的小巷横七竖八地躺在城市深处,曲折着,延伸着。柔曼得像一条随手抛去的丝带,这是一条褪了色的古色古香的丝带,它维系着遥远和现代的时光……

小巷的人家多以黛墙青瓦的四合院出现,院内植花养鸟、红花绿叶。透过院门和墙上的砖窗,可以看到老人们正手捧茶壶,在大树下默默弈棋、观棋。

小巷深处,偶尔会传来几声有板有眼的京剧唱腔……

有巷就有井,人们在此淘米、洗刷、相聚。炎热夏天,一桶水一桶水地将家里的容器拎满,以此来降底没有空调老屋的温度。

那不知经过多少年代磨勒出道道伤痕的井栏及布满苔藓的井台,成为小巷的灵魂,也是小巷文化的发源地。在这里,三姑娘、六婆姨们一旦相遇,就有说不完的闺房趣事;忽而大声嚷嚷,忽而咬耳细语,接着就是一阵吱吱嘎嘎地暴笑......

很多坊间的故事都是从这里流传开来——所谓的市井文化,大概就源于此边吧。

小巷虽小,却散落着多少伟人和历史名人的故居,安乐巷的朱自清故居、北柳巷的董仲舒故居、盐商们大宅院儿,还有扬州八怪的故居,多得说不清。

小巷如同一本书的扉页,红木窗格小巧,门面狭窄,却是藏着掖着的。

那扇门的后面,往往是一个精致的院落,一色的乌青楼阁,一段不同寻常的典故……

抬首,是狭长的天空;环顾,两边是高低凹凸的墙面。

不由人闻到了历史的气味,这种气味或许就是从某个窄小的缝隙里挤出来的——它们很小心地探出身子,攀爬到墙上凸出的青苔上。

扬州的小巷就是这么可爱、迷人。走进小巷,一砖一瓦都积淀着深厚的文化。这样的一种小巷又怎么会不引起文人骚客的诗情雅兴呢?

扬州的小巷也正如诗中所描写的桥巷一样,能勾起人孤独寂寞的感觉。小巷又是那么的朦胧而又迷人,那是一种幽深的美,美得让人伤感。

扬州街巷的取名五花八门——

因古运河而得名的有:南河下、马摆渡、河边巷......

因城门而得名的有:东关街、徐凝门巷、西门街......

因寺院而得名的有:如来巷、旌忠巷、马神庙......

因手工和作坊而得名的有:皮市街、罗甸巷、漆货巷等等。很多很多......

现如今,尽管许多小巷已再难有昔日的繁华,但有的小巷仍旧老树生花、生机盎然。

瞧瞧:我发现了什么——

哇——是四个眼的井也。据说我国的四眼井本就不多,现在仍在使用的就更少了。扬州的井很多,至少几十、上百个。有名的井,如、玉井、宋井等。

但仍在使用用的四眼井只有这一个,井旁热闹非凡,有人打水,有的洗菜,有的洗衣,还有一个老太太在处理鸡内脏。

一位老居民介绍说:这口四眼井在明朝时就有了,据说挖井者是朱元璋的一员大将,打下天下,告老在扬州定居,为方便自己也方便四邻,遂出资挖掘了这样一口水井。

现在,这四眼井约有四五米深,每个井筒四周都长满了小草和青苔。井口磨出了一道道深沟,那是岁月留下的印迹。现在都用上自来水了,四邻八舍的居民不再喝四眼井里的水,只是用来洗衣和洗菜。

现在,四眼井是扬州市级文物保护对象,到此参观的人不少。

巷内两边的庭院,大多都是旧式木门,红漆已斑驳成暗红色。很多人家门都是敞开的,放慢脚步,伸头去看,里面光线很暗,显得庭院内屋很深,或许有小天井吧。

木门后的庭院到底多大、多深,是怎样的生活场景?吸引着游人们的好奇心。

小巷狭窄深长,却彼此相通,城市的喧嚣与这里无关。阳光会从那狭长的上空投射下来,照在那些似乎已老成相片的墙上。

小巷人家的生活,也是很悠闲的。这样的市井生活,很令人想往。

扬州到底有多少条巷子呢,打开“度娘”,好家伙,一搜一箩筐——

一人巷,二郎庙,三义阁,四望亭……万寿观。从一到万,一应俱全。

还有大十三湾,小十三湾,大流芳巷,小流芳巷,大描金巷,小描金巷,大可以巷,小可以巷。

雀笼巷,黑婆婆巷,鸡鸭巷,吃吃看巷,螺蛳结顶巷等等。

小巷内人迹少少,庭院深深,逶迤曲折。漫步其中,青砖斑驳,苍苔横啮,高墙绿藤。完全没了大街的喧闹,却独拥着一种谦恭的宁谧,一种内涵的恪守,淡淡的,恬恬的......

静静地往前走,生怕惊醒了这沉睡的小巷。

螺丝结顶巷,是扬州的一条古巷。从外表上观看,小巷子蜿蜒曲折,长约数百米;最窄处一米多宽,最宽的地方不过2米,地上铺着板砖石块,很是不起眼儿。

但是,此巷子在网络上可谓是大大地有名,被称为“细思极恐”的鬼巷子。

螺丝结顶巷历来有二个民间传说。其一,是说在这条巷子里曾有一个有名的澡堂,面积小但设施全。澡堂一楼通往二楼的楼梯呈螺旋状。

因此,“螺丝结顶”,其实就是指这家小而全的澡堂。

螺丝结顶巷的第二个传说,很是吓人——这就是在网络上疯传的“垒尸及顶”的谐音。意思是说,清朝初年,清军南下,史可法统帅扬州军民抗清。城破之后,清军进行了一场疯狂的“扬州十日屠”。

当时,这螺丝结顶巷一带是最大的屠杀场,死难的城中百姓成千上万,一层铺着一层往上垒,最后竟然垒到了屋顶那么高......

如今的螺丝结顶巷,每到黑夜时分,这里便阴风惨惨,行人罕至。

一阵微风吹过,不由人感慨百端:小巷,岁月在你的脸上,到底留下了多少痕迹?

近年来,扬州老城周边建起无数的高楼大厦,各种新型住宅小区林立,生活设施齐全。但在“老扬州”的心目中,仍然对老城抱有怀旧的情结,不肯离去。

东圈门是一条古街,长近千米,这里以保存大量明清古民居,尤其是盐商住宅而著称,是扬州的著名历史街区之一。东圈门沿街的文物古迹甚多,自西向东有东圈门门楼.壶园、第三代领导人的旧居、省级文保单位汪氏小苑。

向东一直步行,走到路尽头,便到了著名的琼花观......

扬州的小巷蜿蜒而又阡陌,生息繁衍于兹的扬州人,就在这些如织网般的小巷里,周而复始地生活着。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他(她)们在平淡无奇的日子里,默默地孕育着卓尔不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