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非遗|千金难求“五谷画,尖扎儿女巧用粮食变金沙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青海的美称 青海非遗|千金难求“五谷画,尖扎儿女巧用粮食变金沙

青海非遗|千金难求“五谷画,尖扎儿女巧用粮食变金沙

2024-06-23 04:5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奇峰飞至,树迎风乱影

幻境如来,云入水沉香

——林承强

翻开青海的史册,那是金戈铁马的战场,是汉藩友好的通道,是神话传说的古地,是商贾往来的集市。伫立在碧色苍穹下,感受来自三江源的滚滚波涛。环顾四周,是山峦江湖、荒漠戈壁、高天厚土和风土民情。

沿着黄河,来到青海省东南部,黄南藏族自治州北部的尖扎县,这里民风淳朴,山川秀美,少了繁华都市的浓妆艳抹,多了诗与远方的清新自然。

尖扎县地处青藏高原黄河谷地的中心地带,沿岸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光热水条件优越,是青海省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和农牧业生产县,素有“百里万亩果蔬之乡”的美称。盛产的粮食产物有小麦、青稞、油菜籽、大豆、豌豆、玉米等。

尖扎县凭借着丰富的粮食作物,悄然孕育了独具特色的艺术文化——尖扎五谷画。

尖扎五谷画,顾名思义是指用尖扎县的五谷绘制成的画。它是尖扎县特有的艺术品,也是热贡唐卡的一种,所以也可称为“五谷唐卡”。一颗颗粒大饱满的粮食种子,有小米、江米、黑米、各式菜籽……这些农家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五谷杂粮,经过精心排列组合,摇身一变成为精致的艺术品,让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 。

它诞生不仅源于丰富的粮食材料,还有深远的历史文化背景。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五谷画在青海尖扎诞生,从此走上了历史的舞台。它源于当地藏族人民为祈盼五谷丰收,天下太平,过上吃饱穿暖的好日子而制作的供奉三宝和各类神仙的一种民间供品。在藏族地方习俗中,逢年过节和秋收之时,人们要在收好庄稼前要摘几根大饱满的青稞和麦穗插在客房中柱上,并用牛奶和净水供奉、磕头祈祷。发愿来年过上好日子;女人出嫁时一定要围中柱按顺时针转三圈后方可离开这个家门,意思是祈求“吉噶拉姆”保佑她们(“吉噶拉姆”是藏语,意为“吉噶”是中柱、“拉姆”是仙女)。随着人们的思想觉悟和审美观念的演变细化,这种习俗逐渐演变成手工艺品。

尖扎五谷画制作工艺较为复杂,它要通过选粒,浸药、蒸熏、烘干、磨板、粘贴、增亮、装裱等工艺流程,达到防虫,防腐、不变形、不褪色、不涨缩、立体感强、保存久远等特点。是保持生态自然本色,体现民俗艺术特点的珍品。

尖扎五谷画主要分为唐卡、名人字画、花草虫鸟、人物肖像、民俗、山水等系列。 五谷画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在藏传佛教规仪中,"五谷"被视为天地精华之吉祥物。藏族民间则将"五谷"作为避邪,镇宅之宝,因之五谷唐卡艺术有着形的质朴,神的虚灵,意的深遂,法的自然。

在尖扎五谷画中,绿色、天然、本色体现的淋漓尽致。生命与自然的延续,通过五谷唐卡艺术独特的表现力,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久久观看,仿佛置身于大自然,能感受到自身与五谷间产生的微妙联系,达到人与自然和谐之美。

五谷孕育着人的生命,五谷艺术支撑着人的精神。尖扎五谷画不仅仅是简单的艺术品,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的源泉。

参考文献:

[1]每篇.特色农产品——尖扎五谷画.五谷文化.2020-5-24

[2]大美青海丨艺术之美.康养小院.2020-1.2

[3]「基层动态」尖扎五谷画.青海黄南州妇联.2019-8-16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原标题:《青海非遗|千金难求“五谷画,尖扎儿女巧用粮食变金沙》

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