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与僭越者 克里斯托弗·马洛逝世420年祭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青年莎士比亚马洛 天才与僭越者 克里斯托弗·马洛逝世420年祭

天才与僭越者 克里斯托弗·马洛逝世420年祭

2024-06-30 13:3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周江林

“在文明进化过程中,诗人总是走在君主的前面。”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批评家帕特纳姆乔治·普登汉姆在《英语诗歌艺术》中写道,他指的是类似挣脱了文艺复兴所有标准的文学奇才克里斯托弗·马洛那样的诗人。

在英国历史上,马洛是一位争议很大的人物,充满着矛盾和悖论——既是英国戏剧诗之父、无韵诗创造人、大学才子派领衔者、街头恶棍和间谍,又受到无神论、同性恋、造伪币和叛国投敌等罪名的指控。29岁时意外早逝,这个伊丽莎白时代最伟大的戏剧家自动放弃竞争,间接将莎士比亚推上世界戏剧之王宝座。

2013年是马洛逝世420年,我们沿着这个“僭越者”的格言“成功只有一种——按自己的意思过一生”而穿越他短暂的、盛气凌人的一生。

剑桥奇才和

“马洛雄伟的诗行”

1580年,坎特伯雷鞋匠的儿子马洛靠奖学金进入剑桥大学基督圣体学院,他母亲是一名教士之女,父母原本期望他成为神职人员,然少年时代的马洛就颇有文分,他获得特别资助得以去坎特伯雷国王学院读书。饶有讽刺性的是作为世界遗产的两座宗教名校竟然培育了一位无神论者。

马洛在剑桥创作了第一部戏剧《恶作剧》,并动笔写《帖木儿大帝》,该剧的无韵诗里充满雄辩的人物、教育才华、激情和怪异,这是他在舞台上的首场胜利。他还用拉丁文翻译古罗马诗人奥维德的《爱情诗》三卷和卢卡努斯史诗《法尔萨利亚》第一卷。

马洛在文学史上具有不可撼动的地位:用英雄双行体写的长篇叙事诗《希罗与李安德》描述色雷斯的女祭司希罗与靼鞑海峡对岸青年李安德相恋。每晚李安德游过海峡与希罗相会,天亮返回。一次风雨之夜,希罗为情人引路的火炬被吹熄,李安德溺死海中,希罗也投水殉情。《热情的牧羊人致他的爱人》成为伊丽莎白时代最好的抒情诗。

更为重要的是马洛缔造了无韵诗,天马行空,气势磅礴,被后世称为“马洛雄伟的诗行”;他革新了中世纪戏剧,创作《帖木儿大帝》、《浮士德博士的悲剧》、《马耳他的犹太人》、《爱德华二世》、《迦太基女王狄多》和《巴黎大屠杀》等,在舞台上创造了反映时代精神的巨人性格,成为莎士比亚出世的开路先锋。

基督圣体学院至今保存着1585年21岁的马洛获得学士学位一年后的肖像画:面容绝美,鬈发,双臂交叉,穿着一件黑红两色、有开口的丝绒衬衫——对于一个鞋匠的儿子来说,相当奢侈,他本人也因神秘而魅惑。画上有铭文:“接近我者,将我毁灭。”该画和马洛一样荒谬,好像画里藏有他的生命之谜。

烧毁《古兰经》的帖木儿汗

“我们的灵魂叫我们/自强不息,永不休止,/直到摘到那最成熟的果实”,这既是14世纪蒙古游牧人成长为权势炎炎的王者的宣战书,也是马洛的心声。全剧从头到尾洋溢着马洛的独特气质,字里行间都打上了马洛印记:活力与激情、瑰丽的想象、野蛮奔放的感染力、些许的残忍……

马洛笔下的鞑靼大帝帖木儿征服了波斯王,杀了王弟,继而又征服了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国家,赢得了埃及苏丹女齐诺克拉蒂的爱情。

帖木儿的成功源于野蛮与冷酷,也源于狡诈权谋与铁的意志。他将被自己打败的土耳其君主关入牢笼示众,让他们轮番拉自己坐的车乘……表现得十分残酷,被称为“上帝的鞭子”。爱人之死给了他很大的打击,最后这个嗜血成性的牧羊人竟然挑战上天权威,致使他所向披靡的铁骑陷入绝境,这个蒙古帝国建立者只能孤零零地死在皇后坟墓上。

1587年该剧一经上演便引起轰动,批评家彼得·贝雷克指出,从1587年到1593年间,仅英国剧场中流传下来的38部戏剧中,就有10部作品明显受到《帖木儿大帝》的影响,如莎士比亚、本·琼生、乔治·查普曼、托马斯·德克、约翰·福德等,该剧打破了中世纪英国戏剧的模式,成为一种“帖木儿现象”。

《帖木儿大帝》主题是歌颂征服世界的雄心,写英雄从卑微的地位上升到胜利的高峰最后衰落死亡的过程。尽管马洛表现了最大程度的道德中立,但他的开放性在于用旧的道德剧形式表达了全新的“非道德”内容。最后,帖木儿烧毁了伊斯兰教《古兰经》,而非《圣经》,这种宗教亵渎行为出自于离经叛道的马洛本能需要。

浮士德与当下中国

浮士德,在16世纪马洛眼中是“巨人主义”的狂妄产物,在18世纪歌德笔下是一个带着社会众生相的“人”,而到了20世纪托马斯·曼世界里,一个老人弯着腰,几乎为他时代的残酷所击垮,这些恐怖也是他的人生负担。最后,他说道,“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浮士德”,此时的浮士德不再是个人罪恶,而在于每个人所背负的“所属团体之罪”。

“世界的小神总是秉性难移,而且就如第一天那样古怪离奇”,靡非斯特在马洛的《浮士德博士的悲剧》中抱怨,他看到了20世纪末开始的中国现状。

虽然帖木儿和浮士德的生平、志趣都不一样,但其实他们是一类人。这就是:无限的欲望最终摧毁了他们的灵魂。帖木儿的欲望是权力,浮士德的欲望是知识。到了当下中国,浮士德竟成了你我灵魂的一部分。

“浮士德难题”其实是人类共同的难题,它是每个人在追寻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时都将无法逃避的“灵”与“肉”,自然欲求和道德律令,个人幸福与社会责任之间的两难选择。可悲的是,当下中国处于“物质财富大于精神”的大环境,人们纷纷渴望拥有权力和知识,不惜与更高的权力拥有者交易,换来为所欲为,享尽人间荣华富贵的能力。

同性恋和间谍

1587年,即将成为剑桥硕士的马洛写道:“想要成为一个出色的演员,就要训练让自己变成其他的人。我曾经试着让自己变成吟游诗人,也变成过骑士或者是炼金术士、商人、魔法师。现在回头去想想这些经历,才猛然发现,它们就是表演所需要的最好的材料”——这个一生贫穷的现实社会反叛者是一个地道的醒世者。

马洛性格本身带有许多天才必有的狂妄因子,言辞傲慢,曾与探险家、政治活动家罗利、剧作家查普曼、数学家哈里奥特等一批无神论者,结成黑夜派团体,抨击宗教,挖苦上帝和神职人员,因此树敌甚多。《巴黎大屠杀》一剧显示马洛对宗教的怀疑态度,他认为所谓的宗教改革往往是阴谋家玩弄权术的伎俩。剧中马基雅弗利式的人物吉斯公爵毫不掩盖自己在宗教改革的掩护下玩弄权术的野心。

在伦敦,马洛过着一种快节奏、多变的生活,身份也多变:诗人、剧作家、间谍、伪币制造者和街头恶棍。既是为了钱和生存,为了写作而体验,也是出于从肉体到精神的需求。他的生活放浪形骸,结交三教九流,混迹于男性情场,他对自己的同性恋嗜好不隐讳。

1593年,在《爱德华二世》一剧中,马洛大肆渲染这位被谋杀的统治者和男伴匹尔·加弗斯丁的同性爱情故事,在英语文化里第一次对同性恋伴侣寄予同情;另一部悲剧《迦太基女王狄多》中的同性恋爱场面也是色彩浓丽,欢愉非常。

作为间谍,马洛做学生时就有人说他也卷进了情报生意。伊丽莎白一世的枢密院招募了他监视学院里从剑桥大学去莱姆斯上英文课的天主教徒,那里是天主教牧师和潜在政敌的培训中心。马洛还被政府派到国外执行间谍任务。

马洛不是剑桥大学学生间谍的惟一先驱,他的同时代人——数学家、地理学家约翰·迪伊博士,圣约翰学院的毕业生,不仅仅担任伊丽莎白一世的星占学家,而且在欧洲大陆担负着外交使命。他的密码信件以“007”这个暗号签名。

一把匕首刺中了诗人的眼睛

马洛写过:“在世界这个大舞台上,正上演着比起你现在演的东西更悲惨的东西。”一语成谶。

这位才情绝冠一代的剧作家的生命结束得和他的舞台英雄一样血淋淋——1593年5月12日,因托马斯·德鲁里的告密,马洛同屋朋友托马斯·基德因叛国嫌疑被捕,后者出卖了马洛,在他们住所搜出了一些“亵渎耶稣”的材料。18日,英国政府通缉马洛,但没有列出任何理由。2天后,马洛被带到枢密院接受审讯,被控谋杀,允许他在审判前留在监外,但需每天向他们报到。

10天后,马洛出现在伦敦郊外斯德特福德镇,他在一家小酒馆与三位熟人喝酒,付账时,他们之间发生了争执,马洛被其中一个叫英格拉姆·弗雷泽的仆役用一把匕首刺中眼睛而死去。

1925年,批评家莱斯利·霍特森在英国的档案库中找到了当年英国大法官法庭发布的文告和回复,其中包含马洛死亡验尸官的调查报告,马洛是被伊丽莎白女王的枢密院杀害的,当时有一位秘密警察罗伯特·波莱在场。

众说纷纭,马洛之死的内幕到现在还是一个谜。

马洛与莎士比亚

马洛是英国文学中的奇葩。那么莎士比亚呢?桂冠诗人阿尔弗雷德·丁尼生论道“如果莎士比亚是那个时期耀眼的太阳,马洛肯定就是晨星。”

在好莱坞明星约翰尼·德普的电影《马洛》中,马洛被刻画为莎士比亚最伟大的几出悲剧和历史剧的原作者。由于同伊丽莎白女王的冲突,他的剧作不能得到发表。德普在电影中还扮演了另一个反面角色,他将马洛未发表的作品交给莎士比亚,而作为一个失败的剧作家,莎士比亚则将马洛的剧作窃为己有,浪得虚名。显然,该片实现了加尔文·霍夫曼假说,并且是挺马洛而反莎士比亚的。

1999年第71届奥斯卡影片《恋爱中的莎士比亚》由剧作家汤姆·斯托帕德创作,剧本精巧地融入了马洛之死、第十二夜等史实,展示了马洛与莎士比亚的故事。

美国先锋导演吉姆·贾木许的新片《唯爱永生》入围第39届戛纳电影节,这是2013年马洛的最新版本。这一次,他成为了吸血鬼。

不知这又会成为可怜的马洛的第几个死亡版本?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