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城市总体规划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青岛市城区规划图 第二章 城市总体规划

第二章 城市总体规划

2024-06-09 15:2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改革开放初期至2005年,青岛市共编制完成2版总体规划和1次规划调整补充,有效指导了青岛市的城市建设和管理。在各版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先后编制分区规划、专项规划、详细规划、城市设计等,丰富完善了规划体系与层次。

第一节  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1980~2000)

为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在经济上实行进一步调整,政治上实现进一步安定的重大方针,适应“四化”建设发展需要,修订城市总体规划。市政府从1978年开始修订城市总体规划,1984年1月5日,国务院以(84)国函字5号文批复实施。

规划期限 

1980~2000年。近期到1985年,远期到2000年。

规划范围 

市区及四县县城、小城镇、风景区。

城市性质 

以轻纺工业为主,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科研、文教事业发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风景旅游和港口城市。

城市规模 

包括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两个方面。规划到2000年,市区人口控制在115万人以内;城市用地控制在115平方千米(均不包括黄岛)。

总体布局 

根据青岛市带形城市的特点,采取以李村河、海泊河两条河道市区分为三个组团和独立的黄岛区的总体布局形式。李村河以北为北组团,李村河以南至海泊河为中组团,海泊河以南为南组团。

市区  南组团以发展风景旅游和港口为主,重点建设海滨风景和远眺点,开辟海上游览,并在东部建设科研、高教区;中组团现有工业密集,今后不再安排新建和扩建较大的项目,重点是进行居住区的改造和建设;北组团逐步形成完整的工业区,生活居住区以沧口旧区为中心,并在东部发展新居住区;黄岛区发展成为以港口、旅游、外贸加工为主的工农结合、城乡结合的新区。

近郊工业区  棘洪滩工业区,开辟为外贸仓储和外贸加工工业区。马戈庄工业区,发展为以盐厂和盐化工为主的工业区。

县城和小城镇  确定发展即墨、胶县、胶南县、崂山县四个县城和蓝村、灵山卫、沙子口、古镇口四个小城镇。

工业区规划 

青岛市水源贫乏,用地紧张,矿产经济资源不很丰富,能源短缺,今后工业的发展主要依靠技术,发挥轻纺工业和外贸加工工业的优势,市区不再新建、扩建大中型工业项目,对现有用水多、占地多、运输量大、技术落后、污染扰民的企业要进行调整、改造或迁移,同时要大力发展为旅游和人民生活服务的各项事业。工业布局上,楼山后工业区以重工、化工为主,现有空地作为市区工业调整的备用地。水清沟—四方工业区现为综合性工业区,已无发展余地,逐步合理调整布局。错埠岭工业区地处居住区上风向,以发展食品工业为主。台东工业区是与居住区混杂的老工业区,污染严重,要限制发展。

仓储区规划

现有仓库布局分散又不合理,不能满足工业和贸易发展的需要。今后凡与市区生产和生活有关的仓储用地,安排在近郊,没有直接关系的安排在棘洪滩一带。

住宅建设规划

对现有住宅要加强维修、合理利用。城市南部地区重点是维修、利用,适当改造新建。城市北部地区重点是改造旧区,抓新建配套,并逐步建设黄岛区。市区住宅规划1985年达到人均5.2平方米,远期人均达到8平方米,平均每年建设量为60多万平方米。近期要抓好市区东部5个新居住区的建设和旧区成片的改造。

城市风貌保护规划

青岛市海滨列入国家崂山风景名胜区的一部分,在风景保护区和市区山头、海湾、岬角等重要风景点范围内,严禁乱占地、乱建设、乱采沙石、乱伐树木,切实保护好原有风貌。规划中确定的保护区有八大关各路、汇泉角、太平角疗养区、八关山前住宅区、鱼山住宅区、观海山住宅区、信号山住宅区、观象山住宅区、安徽路住宅区。保护线有西起团岛至大麦岛的长24千米海岸风景线和广西路、江苏路、沂水路、大学路、齐东路、馆陶路、黄台路沿线。保护点有18个。保护的山头风景点有小青岛、太平山、鱼山、观象山、观海山、信号山、贮水山。

城市绿化和风景旅游

市区以海滨绿化为重点,突出山头风景点的特色,并加快市区中组团和北组团的绿化建设,使全市绿化在三个组团中分别以中山公园、北岭公园、娄山公园为中心,形成内容齐全,各具特色的绿化系统,逐步形成园林化城市。至1985年,市区居民每人占有公共绿地面积要达到4平方米。市区所有空地要“见缝插绿”,普遍绿化,使市区居民平均每人占有公共绿地面积达到8平方米。游览区规划以突出海滨风光为特点,结合名山奇峰、怪石异洞、文物、古寺庙宇等风景资源,逐步开辟市南海滨风景区等5个风景游览区。

市区各类中心及主要公共建筑分布规划。以市政府大楼为主体,在沂水路、德县路、青岛路、太平路、广西路、湖南路、湖北路一带,形成全市政治行政中心。以汇泉广场、第一海水浴场和规划建设的体育馆等,形成全市的体育活动中心。以火车站广场和规划新建的青岛客站大楼等,形成全市铁路客运集散中心。以中山路、胶州路、市场三路为全市性和南组团商业服务中心。人民路、嘉禾路为中组团商业服务中心。沧口广场、振华路、四流北路为北组团商业服务中心。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文化设施  近期新建、扩建影剧院8处(其中四方、沧口5处)。远期再新建12处(其中四方、沧口9处)。

教育  市区现有中小学基本可以满足发展需要,今后主要是进行布点调整、扩建改造,提高校舍质量和扩大学校场地。在新居住区要进行中小学配套建设。

医疗卫生  近期改造、扩建、新建医院10处,增加床位1327个,并相应发展厂企医院,使青岛市每千人占有床位由4.6个提高到6个,基本解决住院紧张状况。

体育设施  近期要恢复被占用的体育场地,并在各区新建体育场5处,新建体育馆、练习馆、游泳馆、海水浴场以及开展航海运动等,使市区每千人体育用地面积由193.6平方米增加到276.14平方米。

商业服务  近期着重搞好中组团、北组团以及火车站、汽车站、港口等地段的商业配套建设,使市区每千人占有的商业服务网点的建筑面积由266平方米增加到400平方米。

疗养区规划

疗养区的发展规模,总床位要控制在5000个以内。近期新建疗养院,在大麦岛以西的疗养区内安排。远期在薛家岛开辟新疗养区。

科研区与高教区规划

规划大麦岛以东为海洋科研区,浮山所北安排一般科研单位。

市内道路

根据城市组团式的布局,未来居住区在组团的东部建设,减少南北向流动客流,逐步发展东西向流动客流。港口货运和工业区之间货流为南北方向。规划重点开辟南北干道,同时搞好东西向的交通联系,建设立体交叉和环岛,打通堵头和“卡脖”路段,满足交通运输发展要求。新辟南北向干道三条:环海快速交通干道,浮山所至惜福镇干道,吴家村至夏庄干道。拓宽小白干路为50米。新辟和拓宽东西向的干道主要有宁夏路、瑞金路、瑞昌路、鞍山路、长沙路、兴城路、洛阳路、开平路、郑州路、江西路等。规划新建城市道路立交桥10处,环岛8处。远期结合人防工程修建地下通车道。

对外交通

港口 现有港口应立足于调整挖潜、改造,适当扩建,合理布局,提高吞吐能力。港口年吞吐能力,1985年要达到2700万吨~3000万吨,远期达到4000万吨。远期在黄岛区辟建新港。

铁路 胶济铁路改为复线,在市区一段基本上按正线方向敷设。远期新修从胶县至胶南县古镇口的铁路91.3千米。

公路 提高现有公路标准,拓宽青胶、青即公路,新辟环胶州湾至薛家岛的快速公路。市区向崂山的5条公路,由现在的3级、4级提高到2级,以适应旅游和战备需要。

民航 当前民航机场与流亭军用机场合用,在机场东北部新建停机坪和青岛航空港大楼,扩建跑道,完善设施。除已开辟的两条航线外,近期再开辟新线。

海岸线分配和岸滩改造利用

规划大麦岛以东为海洋科研使用岸线;大麦岛以西到团岛为风景游览、休疗养使用岸线;团岛至小港为造船工业使用岸线;小港至大港为港口使用岸线;大港以北至娄山后的岸线要进行改造、利用;胶州湾北部岸线为盐业使用;胶州湾西部海岸线发展港口、海洋农牧和小城镇。

岸滩改造、填海造地,是解决青岛市用地紧张的一项重要措施。规划自海泊河口至娄山后,在中潮线附近至现有岸线进行围田改造利用。岸滩改造范围南北长12.5千米,东西平均宽约0.5千米,总面积6.4平方千米。新海岸线除保留必须使用岸线的单位外,主要开辟快速公路,安排居住区、绿化带、综合港(轮渡和货运)等。

给水排水 

供水管网 规划在充分利用本地水资源的基础上,从外地开辟新水源。并大力加强综合利用,积极进行污水处理利用的研究,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同时要搞好市区供水管网配套。

排水管道 旧区主要是进行补缺配套,增设污水处理设施。新区,近期铺设雨水管道117千米,污水管道132千米;在团岛、延安三路、小白干路、燕儿岛、楼山后等地新建污水处理厂8处、污水泵站8处,形成比较完整的排水系统。

煤气供热

煤气 规划建设煤制气厂,第一期工程规模为日产气14万立方米,除工业用气外,安排6万户居民用气。

供热 规划把分散供热逐步改造为区域供热,全市改造建设7个热电站和5个热力站。

电力通信 

电力 规划市区新建扩建变电站7处,新设输电线路25条,计365千米;县社新设输电线路9条,计170千米。

电信 规划新建4个市话分局和6个邮政支局,至1985年,总容量要达到22100门,比原来翻一番,远期达到70000门。

环境保护规划 

一是抓紧治理工业“三废”;二是新建、扩建、改建工程,防止新污染源的产生;三是工业生产部门噪音大的生产设备,必须采取隔音、消音措施,市区禁止使用高音喇叭。居住区的环境噪音控制在60分贝以下。

郊区蔬菜副食品基地

城市规划要与郊区农业发展规划相结合,搞好农、林、牧、副、渔业生产,建立蔬菜、副食品基地,努力做到菜、肉、蛋、鱼、奶、果基本供给。

第二节  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1980~2000)调整补充

随着外向型经济和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原市辖6区4县调整为7区5市(县级)的行政区划变化等因素,青岛市对原城市总体规划进行调整补充完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年,结合青岛市城市发展实际,对《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1980~2000)》进行局部调整补充,1991年形成调整补充纲要,经市政府第22次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并提请市十届人大会议第二十五次常务会议审议,1993年报山东省人民政府,转报国务院备案。

规划年限 

近期1991~1995年;远期1996~2000年。

规划区界的划定  

原规划中只对规划用地界限及规划控制用地加以划定,范围较小,本次规划调整后的城市规划区面积为1526平方千米,其中规划的市区面积为292.5平方千米,近郊区为634平方千米,规划控制区为599.5平方千米。

城市规模

人口规模 中心城市人口由原规划的南、中、北三个组团和新增加的东、西两个组团组成。严格控制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长率,控制老市区人口。通过着重发展西组团(黄岛新经济区),适当发展东组团(崂山区城区)。规划近期(1995年)人口规模163.9万人,远期(2000年)人口规模184.8万人。

用地规模 将原规划的城市用地向东适当扩大,调整增加一个东组团,东至中韩镇的行政界及东李村东边的高压线,调整后的城市用地规模由原规划的115.7平方千米增加到231.1平方千米。黄岛城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为西组团,规划总用地为61.4平方千米。调整后全市用地规模总计292.5平方千米。人均总用地为158平方米,其中南、中、北组团125平方米,东组团的崂山城区138平方米,西组团239平方米。

总体布局

城市布局由原来的单核结构、带状布局调整为“一个中心、一个城市环、一个卫星城市群”的布局结构,即以老市区、崂山、黄岛城区构成的中心城市与沿胶州湾近郊城镇形成的城市环及远郊的卫星城市群的布局。中心城市布局,由五个组团组成,即原规划的南组团、中组团、北组团,新增加的东组团、黄岛区城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组成的西组团。城市环布局,主要是环胶州湾与环海公路及铁路相连的不同功能的小城镇,组成中心城市的城市环。卫星城市群布局,主要是以胶南、胶州、平度、莱西、即墨五市为主的卫星城市群,这五个小城市联系不同职能的城镇,组成中心城市外围的卫星城镇群。

工业与仓储规划调整补充

工业用地 规划在女姑山东侧、环海公路西侧安排外资企业项目及少量的原材料工业,李村镇北安排机电、轻工、外贸加工及为旅游服务的企业,中韩镇枣儿山附近安排高新技术及技术密集型产业,黄岛新经济区是青岛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后备重点地区。

仓储用地 转运仓库和外贸仓库随着环海公路的建设安排在棘洪滩、红岛肖家一带。老市区为生产和生活直接服务的仓库在后海仓库用地和结合市内地下人防工程安排。危险品库规划在南泉建危险品库区,在营海、西大洋、抓马山北建新油库区。

住宅建设和城市风貌保护规划调整补充

住宅建设 规划调整扩大南、中、北三个组团总居住用地,由原19.9平方千米,再增加16平方千米,共计35.9平方千米,其中中组团及北组团东部用地共增加6平方千米,南组团东部增加10平方千米,人均居住用地为24.8平方米。今后住宅建设总的指导思想是:新老结合,以新区为主,老市区重点改造危房及棚户区。

城市风貌保护 进一步加深、加细保护规划,严格按照《青岛市城市风貌保护管理暂行办法》加强风貌保护区的管理,特别要保护好列为国家级8处、省级13处、市级8处的保护单位。

公共建筑商业服务设施规划调整补充

需调整的有青年宫、市南体育场、电视台,需补充的有儿童图书馆、教育中专区、航海活动中心、燕儿岛公共活动中心、海洋公园、高尔夫球场。规划在山东路、湛流干路建立全市现代化的行政、商业、金融、文化、娱乐中心,在中山路、辽宁路、威海路、人民路、沧口广场等分别建立各区级金融中心,形成布局合理的金融网络。商业服务业、集贸市场,除按照原规划实施外,重点加强市级、区级、居住区级和新规划的浮山地区、山东头地区、大学区南、中韩镇地区、南渠地区、女姑山地区、错埠岭地区的商业服务中心建设。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调整补充

青岛市城市道路(地面)基本构思为“纵横干线联两环”,即形成以老市区的纵横干线联结环胶州湾和环崂山两个外环道路网络,这一网络与济青、烟青等国家级公路干线相连。城市主干线规划南北向主干道11条,东西向主干道13条,李村至王哥庄至下清宫、沙子口、石老人,形成环崂山风景区的东环路。补充规划11座立交桥及25处停车场。城市道路经过调整补充后,干道密度指标由原规划的2.2千米/平方千米提高到2.5千米/平方千米,干道面积率由原规划的6.3%提高到8%。原规划远景建设青岛火车站至钢厂东侧的地下通车道,现调整为西镇至钢厂的快速轨道交通(地铁),一期为西镇至李村河段,二期为李村河至钢厂,远期向北延伸至流亭机场,另外向东经台东、市北到青岛大学形成环形线路。远期预留穿越胶州湾延伸到黄岛的可能性。结合地铁建设,地面客运形成以组团内东西向为主、南北向为辅的公交线路网。

城市绿化和风景旅游规划调整补充

城市绿化,将原为风景绿地的南(浮山)、北(老虎山)两个郊区公园调为公共绿地,新增海洋公园等城市东部发展区公共绿地。补充完善青岛海滨风景区规划内容,并向东延伸。

城市供水规划调整补充

城市供水规划范围调整为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即老市区与东组团为一个系统,西组团为一个系统。

城市排水规划调整补充

老市区将原规划的污水泵站调整到东海路、台湾路和遵义路泵站,补充规划浮山后等7个泵站。

城市供电规划调整补充

电源建设,加强青岛发电厂、黄岛电厂的扩建工程建设。

城市通信规划调整补充

从邮政通信、长途通信、市话通信、无线通信等方面进行调整补充。

城市燃气规划调整补充

将老市区和东组团组成一个供气系统,西组团为独立的供气系统。

城市供热规划调整补充

按市内五区、东组团(崂山区)、西组团(黄岛新经济区)三个独立的区域进行安排。

城市环保规划调整补充

在环境保护方面增加定量控制指标。

城市环卫规划

原规划中没有此项专业规划,本次规划加以补充,分南、中、北组团(老市区)、东组团(崂山区)与西组团(黄岛新经济区)三大区域规划。

城市防灾规划

对城市的防洪、消防、抗震等专业规划加以补充。

第三节  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

规划期限

1995~2010年。近期建设规划期限至2000年,远景规划展望至21世纪中叶。

规划范围

青岛市市区和青岛市行政区域范围内因城市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总面积为1946.22平方千米,其中城市市区面积1316.27平方千米,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面积为629.95平方千米。

城镇体系

青岛市行政区域由市区的7个区和5个县级市组成,总面积为10654平方千米,规划城镇发展战略是:继续完善“一个中心城市和五个次中心城市”的城市群发展格局,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吸引辐射作用,强化次中心城市的分工协作职能,相对集中地发展重点城镇。城镇体系发展的总体目标:把青岛市建成一个城镇布局结构合理、职能分工明确、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城乡协调发展的具有良好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机制的城镇网络体系。市域规划人口规模2000年控制在720万人以内,2010年控制在750万人左右。城镇化水平2000年达到50%,2010年达到60%。城镇体系等级结构规划分为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重点城镇、一般城镇四级。中心城市1个,次中心城市5个,重点城镇37个,一般城镇91个。

市域重大基础设施规划

开发市域内的淡水资源,加固现有水库,完成大沽河三座中型险库的加固处理。新建扩建中小型水库,增加水库调蓄能力。适当开采地下水,加强大沽河中下游水源地的保护,兴建大沽河地下水库,利用汛期降水补源。统一调配产芝水库、尹府水库、大沽河水源地、吉利河─陡崖子水库的水源,保证近期供水条件。2000年以后,积极争取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实施,规划建设胶南铁东水库,预留滨海线调水工程的建设条件。规划扩建黄岛电厂三期工程和青岛电厂二期工程,在红岛新建燃气发电厂。在即墨、胶州建设500千伏变电站,争取尽早将山东500千伏电网引至青岛,补充青岛电源不足。在市域范围内、城市规划区外,规划新建220千伏变电站6座,110千伏变电站6座。依据国家国道主干线和山东省公路干线网规划,逐步实现以高速公路和一级汽车专用公路为骨干的、以二级公路和三级公路为主要联系功能的市域公路网系统。公路干线网主要由青黄公路、204国道、外环公路、济青公路、烟青公路、青德公路、青威公路、青泰公路、青日公路、莱潍公路组成。五个次中心城市均通过高速公路或一级汽车专用公路与青岛市区和省公路干线网相连接,重点城镇通过二级公路或二级以上公路与市域公路干线网相连接。一般城镇通过三级或三级以上公路相连接。市域铁路由胶济、蓝烟、胶黄、胶新、德龙和莱潍铁路形成连通五个次中心城市的铁路网络,并由蓝烟和胶新线组成规划的国家南北第五通道青岛段。沿济青高速公路南侧远期预留济南至青岛的高速铁路线、场。市域港口布局以青岛港(老港区、前湾港区、黄岛油港区)为中心港,并与崂山沙子口港、即墨鳌山卫港、胶南大湾港、胶州营房港及其他中小型地方港和专业港共同组成市域港口群。

城市性质

中国东部沿海重要的经济中心和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胜地。

城市主体功能

以港口为主的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国际海洋科研及海洋产业开发中心;区域性金融、贸易、信息中心;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综合化工、轻纺工业基地;旅游、度假、避暑、文化娱乐中心。

城市发展目标

由总目标和分目标组成。城市发展的总目标:力争到本世纪末,把青岛建设成为山东和沿黄地区最大的对外经贸、金融、信息中心和对外交通枢纽,初步展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的雏形。在此基础上,再经过l0年左右的努力,把青岛建设成为以港口贸易为主要特色的经济繁荣、科教发达、环境优美、文明富裕、功能完善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城市发展的分目标。①经济目标:发展成为环渤海地区和东北亚经济圈中重要的经济中心和贸易口岸之一;辐射能力较强的资金流、信息流、物资流集散中心;实力雄厚的海洋科学城;综合经济实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国内生产总值2000年达到1150亿元,2010年达到3000亿元,产业结构和就业岗位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三产业所占比重2000年超过41%,2010年超过50%;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形成与国际经济接轨的开放型经济格局。②生活目标:逐步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改善居住条件,人均居住面积2000年达到9平方米以上,2010年达到12平方米,住宅成套率达到95%;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基本形成社区服务网络和高效、安全、便捷的交通、通讯系统;建立充足的城市生活供应基地;为城市居民创造舒适的生活空间。③环境目标:逐步提高城市环境质量、降低环境污染,工业废气净化率、废水处理率、废渣处理率、生活垃圾处理率2000年达到90%以上,2010年达到10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000年达到7平方米,2010年达到8平方米以上,绿化覆盖率2000年达到35%,2010年达到40%;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网络;保护好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城市格局、建筑风貌和文物古迹;形成良好的城市景观环境和生态环境。④社会事业目标:基本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充足的城市就业岗位,公共设施无障碍设计率2000年大于50%,2010年大于70%;加强科、教、文、卫、体建设,使每万人拥有医疗机构数2000年大于5个,2010年大于6个,医疗床位数2000年大于90床,2010年大于100床,建立市、分区、社区三级文化、医疗、体育设施网络;不断改善科研、教育设施条件;形成比较完善的城市社会事业发展载体。

城市规模

人口规模 2000年城市实际居住人口为220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70万人),2005年城市实际居住人口为25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94万人),2010年城市实际居住人口为310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28万人)。

用地规模 2000年建成区建设用地控制在206平方千米以内,人均城市建设用地93.6平方米。2005年建成区建设用地控制在230平方千米以内,人均城市建设用地89.8平方米,2010年建成区建设用地控制在266平方千米以内,人均城市建设用地85.8平方米。

城市总体布局

规划以胶州湾东岸为主城,西岸为辅城,环胶州湾沿线为发展组团,形成“两点一环”的发展态势。主城和辅城规划为城市相对集中发展的区域,环胶州湾的六个发展组团规划为城市适度分散发展的区域,形成“相对集中与适度分散”相结合的城市组织结构关系。主城以市南区、市北区、四方区、李沧区、城阳区中心城区(城阳、流亭)、崂山区中心城区(高科技工业园区)和环崂山的沙子口、王哥庄、惜福镇、夏庄为主组成。规划建设用地面积192.5平方千米,实际居住人口230万人,人均建设用地83.7平方米。规划主体功能为全市的行政、文化、科教、旅游、居住中心;资金流、物资流、信息流集散中心;集约化现代工业和高科技产业区。主城结合行政区划规划为6个分区和4个发展组团,即:市南分区、市北分区、四方分区、李沧分区、高科技工业园分区、城阳中心城区分区和沙子口组团、王哥庄组团、惜福镇组团、夏庄组团。辅城以黄岛区中心城区为主组成。规划建设用地面积54平方千米,实际居住人口60万人,人均建设用地90平方米。规划主体功能为居住、港口贸易、大型临港产业、综合开发实验和旅游度假。辅城根据用地性质组合规划为五个功能区,即行政商务中心区、国际商贸仓储加工区、综合旅游区、重化工区和临港工业区。环胶州湾发展组团以棘洪滩、上马、红岛、河套、营海、红石崖六个组团为主组成。规划建设用地总面积19.5平方千米,实际居住总人口20万人,人均建设用地98平方米。规划主体功能为居住、海洋产业、大型机械制造业、农副产品加工和仓储业。

城市用地布局

城市中心区规划:以公共建筑为主体组成,形成1个主中心和5个副中心的多中心均衡分布结构,是城市发展的核心地区。①沿山东路、湛流干路围绕市政府办公区形成以行政办公、商务商贸为主的城市“主中心”,并作为青岛市的中心商务区。②沿中山路、莱州路、馆陶路、胶州路形成以商业商贸为主的主城“西部副中心”。③海尔路以东形成以行政办公、商业、文化娱乐为主的主城东部副中心。④自沧口广场沿李沧路至李村中心形成以商业及综合服务业为主的主城“中部副中心”。⑤在城阳区中心城区形成以行政办公、商业服务为主的主城“北部副中心”。⑥在黄岛区的唐岛湾北部形成以行政办公、商业商贸、文化娱乐为主的城市副中心,同时作为“辅城中心”。居住区规划:分新区建设和旧区改建两部分。主城的新建居住区主要向东部发展,辅城的新建居住区主要向西部和南部发展。规划红岛发展组团作为远期城市居住区的发展用地。至2010年人均居住面积为12平方米,住宅总建筑面积为5481.6万平方米,人均居住用地面积为24.8平方米,居住建筑用地面积为76.88平方千米,约占城市建设总用地的28.8%。至2010年规划新建15个居住区:夹岭沟洪山坡居住区、浮山后一、二、三居住区、高科技工业园一、二居住区、老虎山北居住区、城阳一、二、三居住区、辛安一、二居住区、珠山一、二居住区、薛家岛居住区。旧居住区的更新改造应按规划集中成片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重点是改造棚户区和提高住宅成套率。

城市海岸带及邻近海域利用

城市海岸带及邻近海域由沿海岸线、近岸海域和沿海岛屿组成,总体布局为“一湾两翼”的形态,一湾即胶州湾,主要是生产性区域;两翼指胶州湾外的东西两翼,主要是生活游览性区域。主要规划布局为:①王哥庄东北滩涂为池塘养殖区;②自崂山至团岛岸域、红岛南海岸域、黄岛南海岸域及近海岛屿规划为风景旅游度假区,区内布置一定的渔港和旅游码头。该区域内严格限制第二产业的建设,现有第二产业应逐步搬迁,区域内的海岸线除军用等特殊用途岸线外,是向公众开放的公共岸线,不得封闭;③自团岛至白沙河口岸线、红石崖至显浪嘴岸线布置港口区和工业城镇区。近岸海域布置海上航运区和海水养殖区,两者发生矛盾时,海水养殖应服从海上航运要求;④白沙河口至红岛为工业城镇区;⑤红岛以西至红石崖以北为盐业及滩涂池塘养殖混合区;浮山湾、长门岩、大管岛为自然保护区中的珍稀与濒危植物保护区。汇泉湾、石老人为典型海洋自然景观保护区。胶州湾南部及湾口附近海域为禁捕禁养区;⑥在小麦岛、石老人、红岛、太平湾布置海洋科研区;王哥庄河口、姜哥庄近岸海域、燕儿岛近岸海域、团岛北、海泊河口、李村河口、墨水河口、大沽河口、薛家岛东部海域为污水处理排放区。

城市绿化

城市绿化系统以崂山风景名胜区和珠山风景区为背景,以沿河到及高压走廊的防护绿带为分隔,以城市公共绿地为核心,以道路绿化带为骨架,以海岸线绿化风景走廊为纽带,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城市园林绿化系统,构成生态城市的主体。城市公共绿地规划至2010年人均面积达到8平方米,总面积达到24.8平方千米。绿化覆盖率2010年达到40%,绿地率2010年达到35%。

旅游体系

充分发挥青岛市“城、海、山、岛”有机结合的资源优势,形成观光、度假、商务、会议多功能的旅游结构体系;完善食宿、娱乐、购物的旅游服务体系;形成航空、铁路、公路、海运相结合的安全、舒适、便捷的旅游交通网络;建设集“行、住、食、游、购、娱”六大要素综合配套的现代化海滨旅游胜地。规划至2010年,国外游客达到68万人次/年,国内游客达到2500万人次/年,旅游总量为2568万人次/年。旅游体系规划布局分为六大景区:前海海滨游览景区:规划以城市风貌保护区的自然、人文景观为主体。石老人国家旅游度假区:规划以现代化的观光、度假、海上娱乐、会议、影视中心为主体,建设度假别墅区、沙滩海上游乐区、石老人海洋观光区和以啤酒城、科学城、博览城、金融城及商贸城为主体的综合游览服务区。崂山风景名胜区:规划以山、海的自然风光为主体,相对集中地建设与自然密切结合的旅游观光景点和服务设施;充分开发利用现有的人文文化资源,形成旅游热点;结合环崂山四个发展组团建设旅游度假和服务区。民俗文化及文物古迹游览线、区:规划保护、开发利用原有的民俗文化场景和名人故居、文物遗址等历史文化遗产,形成旅游观光线路和景点。薛家岛旅游度假区:规划结合金沙滩建设度假娱乐区,利用丘陵山体建设旅游景区。大、小珠山景区:规划以自然景观为主体,建成生态森林观光游览区。为突出黄金海岸旅游优势,规划积极建设海上旅游码头,开辟海上观光游览线路。规划在青岛湾、浮山湾、石老人、红岛、薛家岛建设旅游专用码头,开辟南经竹岔岛至琅琊台、北经大管岛至田横岛的两条海上旅游观光线。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风貌规划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以突出青岛市近现代城市文化特色为主题,重点保护好“九区、八十八个点”等具有较高的近现代文化价值的城市格局和建筑风貌,积极开发利用人文景观和文物古迹,继承延续好“山、海、城”紧密结合的城市文脉,形成由“一城、九区、八十八个点”组成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城市风貌规划主要从风貌特色分区、建筑高度分区、视线通廊、街景对景、建筑造型、城市雕塑与小品七个方面进行规定。

旧区更新改建

在开发建设新区的同时,有计划地进行城市旧区的更新建设和维护,旧区更新建设应符合“提高环境质量、完善基础设施、优化用地结构、均衡人口分布”的原则。市南区、市北区西部的旧区,重点进行公共建筑配套建设、棚户区和低标准住宅区改造、规划搬迁企业的用地性质置换和基础设施的扩容更新。四方区、李沧区的旧区,重点是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改造棚户区和低标准住宅区、结合企业技术改造更新旧工业区。在主城和辅城内的旧的村庄,应按城市规划逐步进行改建。

对外交通规划

对外交通系统由海港、机场、铁路、公路和管道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组成,形成以港口为主体的高效、现代化的国际综合交通枢纽。

中心港区规划 以前湾港区、大港区、黄岛油港区为主体,以沧口水道北港区、小港区及其他地方港区和专业港为辅助,形成多功能的中心港。近期完成前湾港二期工程和矿石码头工程建设,开工建设前湾港三期工程和煤码头二期工程,完善改造油码头,完成大港区技术改造工程,开工建设沧口水道北港区,2000年海港货物吞吐量将达到1亿吨,其中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150万标箱。远期逐步扩大前湾港区规模,完善黄岛油港区布局,2010年港口吞吐能力将达到1.5亿吨,其中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270万标箱。规划以胶济铁路、胶黄铁路、专用道路、管道组成港口的综合集疏运系统。

机场规划 至2000年流亭机场旅客吞吐量约为310万人次,至2010年约为1000万人次,流亭机场远景规模为年旅客吞吐量1400万~1700万人次,规划扩建流亭机场,配套建设机场设施,逐步形成以城市快速路、快速轨道交通和准快速公共交通为主的集疏运系统。

铁路规划 预留胶黄线南伸至日照所需线路和站场用地条件。兰村西编组站规模为双向三级六场,黄岛编组站规模为双向二级四场。规划即墨、蓝村站设大型铁路货场,扩建娄山铁路货场。抓紧组织论证远期在城市北部建设铁路主客站的可行性。远景高速铁路客站设在城阳。

公路规划 近期基本形成高速公路和一级汽车专用公路为主要放射线和主要联络线、以一般性公路为次要放射线和次要联络线的公路网系统。青威公路、烟青公路、青德公路、济青公路、薛泰公路、青日公路为6条主要放射线,青黄公路和204国道为主要联络线。远期建设新烟青公路,同时沿即墨、胶州、胶南等城镇范围外缘建设外环高速公路,作为中心城市的过境交通走廊。在城阳、流亭规划建设国家青岛公路主枢纽,市内形成由组织管理中心和客运站场、货运站场系统组成“一个中心、两个系统”的公路运输布局网络。规划公路运输组织管理中心设在延吉路,客运中心站在现青岛汽车站的基础上扩建,其他六处客运站场为:客运东站、客运北站、城阳客运站、红岛客运站、黄岛客运站和薛家岛客运站。货运中心站设在双元路西侧,其他三处综合性货运站场为:李村河口货运站、高科技工业园货运站和黄岛货远站。六处集装箱中转站为:萍乡路集装箱中转站、南渠集装箱中转站、小白干路集装箱中转站、李村九水路集装箱中转站、沙岭庄集装箱中转站和黄岛集装箱中转站。远景逐步将主城区集装箱中转站搬迁至城阳、流亭转运仓储区。管道运输规划:加强现有输油管道的维护管理,抓紧组织山西煤炭至黄岛前湾港的输煤管道及天然气输运管道的可行性研究。

城市道路与交通

城市道路网规划 布局形态为“纵横干线联两环”,即以主城和辅城南北向、东西向的快速路和主干路构成的纵横干线,连接环胶州湾快速路和环崂山主干路。主城城市快速路结构为“三纵五横”,辅城为“二纵三横”,通过跨胶州湾的“一环、一桥、一隧”将主城和辅城相连接,形成胶州湾东西两岸既相对独立又彼此相通的城市道路系统。规划道路网长度达到1156.41千米,道路网密度为6.01千米/平方千米,道路面积率为5.89%,道路网交通负荷能力为4348.39万车千米/日。预测至2010年,市内机动车拥有量将达到35.2万辆,交通负荷量为2730.88万车千米/日,道路网的平均负荷度为0.63。道路网的功能等级结构分为城市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城市公共交通规划:按照积极发展城市公共交通、适度发展多种客运交通的原则,至2010年使公共交通负担的出行量比重占76%以上,公共交通方式近期以公共电汽车、小公共汽车、出租车为主,远期增加快速轨道交通方式。地面公共交通线路网划分为快速大站线、干线和支线三个等级。快速轨道交通线路规划为“一环三线”。规划新建公交车场七处,车站29处。规划新辟主城至辅城薛家岛的海上轮渡航线,在薛家岛新建轮渡码头及快速客艇码头。城市广场及公共停车场:城市广场规划分为交通集散广场和游憩集会广场。规划市级交通集散广场5处,面积4万平方米;规划市级游憩集会广场4处,用地3万平方米;区级广场7处,用地2万平方米。城市公共停车场规划分为外地入市机动车、市内机动车和自行车公共停车场三类。外地入市机动车公共停车场规划设置在城市的出入口道路和外环路附近,主要停放外来和过境的货运车辆。各项建设应严格按规范要求设置相应的停车位。公共建筑、公共活动场所和居住区应按规范设置自行车停车处。

市政公用设施

给水规划 淡水资源缺乏是制约青岛市发展的主要因素,2000年前建设引黄济青一期挖潜工程、增加引水天数;完成吉利河——陡崖子水库供水工程;兴建大沽河地下水库工程。远期除积极争取国家、省的远距离跨流域调水工程尽早实现并给青岛供水外,要尽早论证本地小型水源地的开发和现有水源的挖潜改造工程;加强现有的兼有防洪和城市供水功能的水库运行的科学调度,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提高城市供水能力;要加强海水供应厂的建设、运行、管理工作,继续提高利用海水的比重。排水规划:在市区按雨污分流的原则建设雨污水管道和污水处理厂。市区内各乡镇的污水应就近纳入城市污水系统,不能纳入的地区应因地制宜,建设相应的排污水系统。

电力规划 电源建设以自给平衡为主,省电网调节为辅。2000年前,完成青岛电厂一期扩建工程和黄岛电厂三期热电工程。2000年后,完成青岛电厂二期热电工程。逐步建成青岛地区500千伏电网和相应的变电站,增加青岛电网与省电网的互换能力。结合青岛电网电源的建设,新建220千伏变电站8座:市中站、高科园站、市里站、中韩站、双埠站、辛安站、黄岛站、棘洪滩站。扩大城市规划区内的220千伏电网覆盖面,逐步取消110千伏电网。至2010年全部实现双回供电,市区内35千伏以下线路基本实现地下化。

电信规划 以发展电话业务和非话业务为主线,增加青岛市电信网的综合通信能力,建成具有现代技术装备、多种通信方式、多功能、安全可靠、优质服务的数字化电信网,基本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燃气规划:气源规划近期以人工煤气为主,液化石油气为辅,远期以天然气和人工煤气为主,液化石油气为辅。供热规划:采取多种供热方式发展集中供热,以热电厂供热为骨干,积极发展集中锅炉房和利用工业余热、燃油锅炉供热,逐步提高民用供热比重,力争使新建居住区、工业集中区、大中型公共建筑密集区全部实现集中供热,2000年城市集中供热面积率达30%,2010年达到50%。环卫规划:城市垃圾全面实行袋装化和密闭式收集方式,分类收集率达到50%,垃圾粪便清运率和机械化程度达到100%,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垃圾资源化处理率达到70%,特种垃圾焚烧处理率达到100%,形成合理的环卫设施布局和管理服务体系。

城市生态环境规划

由“两山一环”组成,“两山”指紧邻主城的崂山和紧邻辅城的大珠山、小珠山,规划形成以自然景观为主,人文景观为辅的融生态山林与旅游景区于一体的国家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一环”是在城市规划区北部和西部的区界附近,结合自然地貌、河道、道路等规划建设500米~2000米宽的绿带,东与崂山、南与大小珠山相连接,全长约100千米,形成融水产养殖、果品、苗木、药材、农林复合经营和风景旅游于一体的城市外围禁止建设的绿色空间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