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看一看青岛海边的历史遗迹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青岛即墨古城遗址 走!看一看青岛海边的历史遗迹

走!看一看青岛海边的历史遗迹

2024-07-04 03:1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小青岛灯塔远眺

小青岛灯塔位于胶州湾口的青岛湾内小青岛上。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时为褐色石塔,塔高自基至顶三丈五尺,灯高距水面约七丈八尺,射程12海里。1914年8月至11月德日战争期间被毁。1915年7月重建为白色八角形石塔,塔高51英尺(1英尺为0.3048米),灯高101英尺,1963年11月对灯笼进行技术改造,安装直径500毫米旋转式牛眼透镜。1995年9月至12月,有关部门对小青岛灯塔进行了改造,如今塔高为16.5米。

青岛山炮台

青岛山炮台遗址,系侵华德军1899年所建,由南、北炮台和德军“青岛要塞”地下中心指挥部所组成,是德军在青建设的九大永久性炮台之一,也是军事总指挥部所在地,曾被德军称之为“青岛炮台之最重要者”。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军战败投降前自行炸毁了南、北炮台,唯地下指挥部保存比较完整。地下指挥所由500个中国劳工历时6年建成,与南、北炮台合称为“青岛山炮台”,扼守青岛海口,俯瞰青岛市区,负责整个青岛的防务指挥任务。

青岛山炮台遗址展览馆于1998年建成,对青岛近代史,尤其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日德战争进行了详尽的介绍。

汇泉炮台

位于汇泉岬角,旧时曾称“会全废垒”。建于德占青岛之初的1901年,为德军在青岛的最大防御工程,设5门加农炮。汇泉炮台由花岗岩和混凝土筑成,占地9万平方米,指挥所、贮水池、炮台群、暗堡、地下寝室、厨房、仓库和运送弹药的轻便轨道铁轨等设施一应俱全。炮台为内塔式,可自动旋转,并有地下通道和伊尔蒂斯兵营炮台相连。1914年德日青岛战争时,德军投降前自行炸毁。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后对游人开放,中国政府收回青岛后,1927年曾一度整修,1930年修建风景亭一座,供游人休息。有着“古堡凭吊”“古垒斜阳”的美誉。目前遗址尚存,1984年被列为青岛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团岛炮台

原为清军炮台,后来成为德国远东舰队在青岛的重要海岸防御设施。建于20世纪初,因位于团岛而得名。团岛炮台由花岗岩和钢筋混凝土筑成,盖有钢制锅形顶盖,镶有暗光镜,配有旋转式曲射炮,既可封锁海面,又可攻击陆上目标。团岛炮台另有指挥所、暗堡等设施,现已废弃,遗址尚存。

琅琊城

琅琊台

琅琊城是一座历史古城,位于今青岛西海岸新区琅琊镇,始建于春秋时期,初为齐国的琅琊邑。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迁都琅琊,兴建越都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后,在此置琅琊县,同时亦为琅琊郡治所,为当时北方最大的港口城邑。琅琊城的城墙为夯土版筑,城中有郡属、始皇行宫、交门神宫等建筑。城东南5千米即为琅琊台,城南数百米为琅琊港。汉本始四年(公元前70年)此地发生强烈地震,琅琊城受到极大破坏。唐武德三年(620年)撤废琅琊县,琅琊城逐渐废弃。

地面建筑今已不存,但是仍有部分遗址可辨。

牧马城

图片出自:精彩胶州

牧马城遗址是青岛地区唯一保存比较完整的汉代古城遗址,它位于今胶州里岔。牧马城始建于西汉,初为汉代黔陬县的东黔陬故城,还有一种说法是汉代祓国故城。明代因为曾经在此养马,所以被人称为牧马城。现存城墙高两到三米,用夯土筑成,直到今天,一些柱洞仍旧清晰可见。

城郭呈方形,周长2000米,有东、西、南三个城门,其中南门还能看到原来的规模。南门的养马城又称瓮城,现尚存10多米遗迹。城内地面有汉代砖瓦陶片,曾经出土过古铜钱和玉石。1984年,牧马城被列为青岛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灵山卫城

灵山卫城隍庙

灵山卫位于黄岛西部,小珠山南麓。灵山卫城始建于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右丞相魏国公徐达派遣指挥金事朱兴来此建造土城以防倭寇。

灵山卫城原有古城墙,外包城砖,四门加楼,街为十字,形若棋盘,因为卫城南面海上有灵山,卫以山得名,故叫灵山卫。永乐二年(1404年)指挥金事郭崇又大兴土木,将灵山卫城池的周长扩建为五里,外包以青砖,东、西、南、北四门分别命名为朝阳门、阅武门、镇海门和承恩门,增加了城门楼,城外环绕护城河,有石桥连通。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井然有序,有界河将城池一分为二。城中建有卫署、经历司、风雨雷云坛、社稷坛、演武厅、兵营和珠山书院等建筑。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灵山卫裁撤,围城从此日渐荒废。到20世纪30年代尚有城门及部分城墙存在,后来全部拆除,仅在城南留有烽火台等遗址。

鳌山卫城

鳌山卫城位于今即墨鳌山卫,曾为明代海防要冲。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魏国公徐辉祖派指挥金事廉高来此筑城驻军。城墙为砖石结构,周长5里,高11.6米,厚6米,外有护城河,宽8米,深5米。东、南、西、北四座城门分别名为镇海、安远、迎恩、维山。当时,海潮抵达东门,船只可以停泊于此,易守难攻。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裁撤鳌山卫,其属地并入即墨县。随着岁月的推移,卫城逐渐废弃。如今,城垣已全部拆除,仅存遗址。

据清同治版《即墨县志》载:明正德元年(1506年)七月,鳌山一带发生强烈地震,震坏了城墙,后来进行了修复。20世纪三四十年代,灵山卫城虽受战火洗礼,但基本保持着原先的格局。20世纪50年代,灵山卫城的城门和部分城墙被拆除,随之绝大部分古迹也不复存在。

雄崖所城

图片出自:青岛党史

雄崖所位于今即墨城东北44千米处,东临大海,西扼群峰。因其东北之白马岛上有一赭色雄伟断崖而得名“雄崖”。

雄崖所城建于明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是鳌山卫下辖的一座守御千户所。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雄崖所随同鳌山卫并于即墨县,但因地处海防要冲,仍设巡检、把总统兵驻防。乾隆年间,雄崖所巡检移驻福山县海口,所城随后成为一个村落。

后来雄崖所城墙已全部坍塌,仅于城东南尚存一段残垣断壁。现在村中的东西、南北两条大街即当年所城的主要街道。所城的东、北两门已无迹可寻。南门经多次修葺,门洞和城楼尚为完好。1984年,雄崖所城遗址被列为青岛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俾斯麦兵营

早期的俾斯麦兵营全景

1891年,清政府决定调登州府总兵章高元移防胶澳(青岛),1892年,章高元率四营兵士进驻青岛,两个营驻扎在现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时称东大营。

1897年11月14日,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侵占青岛,次年青岛沦为德国租借地。自1899年至1909年,德军相继在青岛建成了俾斯麦、伊尔蒂斯和毛奇三座大型军营。俾斯麦军营以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命名,就位于青岛山南麓的原清军东大营旧址。

俾斯麦兵营现为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所在地,是医药学院、海洋生命学院、水产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主校区,校区环境清新,设施齐全,建筑样式保持完整。

以上内容选自青岛出版社

《青岛的海》

欢迎关注青岛出版集团

微信公众号ID:qdpubwx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