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公交现状:分崩离析、各自为政、互相拆台、恶性竞争...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青岛公交车型最杂的线路 沈阳公交现状:分崩离析、各自为政、互相拆台、恶性竞争...

沈阳公交现状:分崩离析、各自为政、互相拆台、恶性竞争...

2024-05-28 09:0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那么真实的数据是怎么样的呢?在沈阳坐公交车到底有多难?等17分钟你就受不了了?

在文章中,用当天乘坐V126路的体验举了个例子,结果导致各级主管部门依次对V126路所属的公司、车队、当事司机进行了一次“问责”。

其实真的大可不必,因为这样的例子每天都在这座城市里上演。

就在近日,某天的下午,乘坐了安运公司V135路从家宁花园上车,准备前往大通湖街地铁站,13:50车辆行驶到细河路南阳湖街二街车站,车辆突然发生故障,司机大喊:“车坏了,坐后车吧!”

一车乘客面面相觑,这大冷的天,咋整啊?

一对年轻夫妇嘀咕道:“好不容易一年能坐一次公交车,车还坏了......”

听了这话,你们说,这对年轻夫妇以后还会选择公交出行吗?

咨询司机,下一班车需要等多久, 司机回答:“40分钟。”

“......”

14:30,下一班V135路“准时”抵达,将仅剩的四名乘客拉走。

正如在上一篇文章( 太丢脸!好事儿不出名,倒数第一名!沈阳公交被央视点名! )中提到的一样, V126路的事件只是冰山一角,其背后反映出多年来沈阳公交存在的本质问题,才是值得相关部门深思和着手去解决的。

与其在V126路上“大动干戈”,不如我们一起静下心来,研究一下 沈阳公交的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为什么市民的抱怨这么强烈?为什么有那么多公交线路的车隔大于30分钟?为什么乘客断崖式减少?为什么公交企业的收入入不敷出?

首先问一个问题,大家知道沈阳有多少家公交企业吗?

大家可能想不到吧?

沈阳一共有 13家公交企业。

这个数字在全国来看,都是一个奇葩之说。而对于整个城市来说,这就是一个噩耗。

13家公交企业,资本构成复杂五花八门:国有的、民营的、合资的、控股的、参股的......

13家公交企业,也就导致了13种不同的“小算盘”“小九九”。

拿今年要调整的20条线路举例,在交通局举办的线路调整大会上,沈阳13家公交企业展示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过人本事,互相阻挠对方的延线调整方案,甚至不惜“大打出手”。

在涉及到13家公交企业切身利益的时候,不难想象,任何人都会拼死一搏。毕竟,谁都不想让别人白白从自己的身上割下肉。

怎么解决这种问题?

答案是合并。将13家公交企业合并为一家。

再拿一条公交线路举例,384路。

很多人都知道,这是条个人承包的公交线路,车辆是车主个人所有的,定期给公司缴纳定额的租赁费用,票款盈余收入归车主个人所有。

个体公交,最大的问题就是每辆车的车主都是为自身利益考量,每个车主都想尽可能的多拉人,所以,自然就会有压车压速的现象,但既然是公交车,那就不能太由着自己的性子随心所欲的开,还是要有相应的制度来“约法三章”,否则就全乱了。所以,后来就有车队管理者提出在中途站位计时打卡的方法,这种办法只是解决一时的矛盾,飞车赶点、压车压速的情况依然存在。

因此,个体公交又有了现在的新模式, “吃大锅饭”。也就是说,整个车队虽然还是个人承包的形式,但收入计算方法由单车单算改为了整体结算,每天结算后平均分配给每辆车主,这样就从根本上杜绝了压车压速或飞车赶点的问题,老百姓的安全和出行也得到了应有的保障。

384路的做法,已经推广到了整个鑫畅公司,38X,39X等10多条线路目前都在使用这种管理方法,从老百姓的角度看来,除了车票价格、服务态度方面偶尔有投诉之外,在车速控制方面与原有相比,得到了一定改善。

少了个体间的恶性竞争,提高了整体服务质量,这就是合并的好处。

同理,如果把384路的13辆单车看做是13家公交企业,那么,当今沈阳13家公交企业 分崩离析、各自为政、互相拆台、恶性竞争的形态就是384路曾经个体管理时的疯狂模样。

而384路的13辆车实行统一管理,平均分配之后的良好运营形态,则是沈阳13家公交企业未来要走的那条 “统一之路”。

合则两利,斗则俱伤。

不知道大家还有没有印象,沈阳已经有多少年没有新开公交线路了?

表面上,13家公交企业“其乐融融”,而私下里,“各怀鬼胎”。大家都知道“区域垄断”和“线路垄断”的存在。比如白塔堡地区,除了荣昌,试问哪家公司能进去?

城市在发展、版图在扩张、地铁在成网,而沈阳公交线网却并没做到与时俱进。新线路开通不了,重合线路调整不了,生僻线路培养不了。显然,这个行业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因此, 公交企业整合,是第一步。

而实行成本规制,则是第二步。

城市公交是一个面向群众,为广大市民提供出行服务的公益性事业,公交票价为政府核定,公交线路、班次和运营车辆亦为政府指令,即公交企业的经营收入是被严格管制的,而公交企业经营成本是由市场调节。因此,公交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能力有限,离开了政府的财政补贴补偿,公交企业很难生存。

自2006年深圳首推公交成本规制以来,宁波、上海、重庆、天津、南京、苏州、常州、南昌、桂林、乌鲁木齐、武汉、大连等数十个城市陆续出台《公交成本规制管理办法》。

全国的公交行业改革在经历了“国有化-市场化-国有整合”过程,最终“回到原点”后,都在不断前行。咱们沈阳一直在原地踏步?

公交成本规制是指政府有关部门通过建立成本标准,合理界定公交行业成本范围,测算、审核和评价公交企业经营状况,并将运营成本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开,以促进公交企业进行成本控制、规范营收。

成本规制,一方面有利于政府监管,提高补贴补偿资金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有利于督促公交运营企业加强管理,提升公交服务的安全与质量水平。

近些年,虽然沈阳市政府也加大了对公交行业的补贴力度,比如购置新车,但由于未建立规范的成本费用评价制度和政策性亏损评价补贴办法,政府对公交企业的补贴往往是“看天吃饭”,每年补多少?怎么补?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

往往是财政好时,补贴就会据实到位,财政紧张时,公交企业就要举债度日,难以为生, 不得不通过减少发车班次,加大车隔,损害市民利益的方式,来换取企业自身的生存,此举极大束缚了沈阳公交行业的健康发展,让其陷入“恶性循环”的泥潭。

这就是“倒数第一”——17分钟的由来。

10月29日,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城市交通管理处副处长马明强调,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私家车出行、步行等出行方式比例有所提升。但从总体来看,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推进,倡导公众选择公共交通等集约化出行方式的根本逻辑不会改变,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导向不会改变。

多年来,国家一直在倡导“公交优先”,但其前提是“成本规制,财政优先”,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财政支持,“公交优先”就是一句空话。

破而后立,败而后成。

还是那句话,“17分钟事件”暴露出整个沈阳公交行业出现了问题,拿小小的V126路开刀,实在没有必要。

既然要改革,不妨就来一次整个公交行业的大洗牌、大整合,来一次自上而下的全面革新吧!

否则,13家公交企业继续这么“混乱”下去,别说17分钟了,以后可能真的连17分钟都变成一种奢侈了...

对于沈阳公交,你怎么看?

来源:沈阳公交网,特此鸣谢!

以上内容如有疑似侵权请与我们联系

承接:广告刊登、商家推广、付费置顶

请联系客服微信:83488177(需注明来意)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