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梁切除术后创口愈合的调控(滤过泡的处理)的问题解答 part01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需要拆线吗 小梁切除术后创口愈合的调控(滤过泡的处理)的问题解答 part01

小梁切除术后创口愈合的调控(滤过泡的处理)的问题解答 part01

2024-07-16 02:1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第四节 小梁切除术后创口愈合的调控(滤过泡的处理)的问题解答

小梁切除术后滤过道的纤维瘢痕化,是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创口愈合调控(滤过泡的处理),是手术最终成功与否的关键。到目前为止,术后创口愈合调控仍然是青光眼研究重要的课题之一。创口愈合的调控包括手术技术、药物性调节、眼球按摩与拆线、针刺分离,以及其他一些方面(包括非药物性术区填充物、激光封闭粗大的结膜血管、光动力学治疗、基因调拉等)。研发毒副作用低微、但有效的调节药物或制剂(包括药物缓释系统等),将有助于攻克这一难题。

本节讲述的内容其实都已贯穿在本章各节里,这里做一系统归纳、总结。

一、与滤过泡相关的基本知识

按照 Moorfields滤过泡分级,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泡的转归大致可分为4种。

但这是基于术后3个月后的滤过泡形态来分类:

I型滤过泡,滤过泡壁薄、缺血灰白、局限,结膜下有疏松伴囊腔的组织形成;

Ⅱ型滤过泡,滤过泡壁稍厚、灰白色、范围广且弥散,结膜下有疏松的组织形成;

Ⅲ型滤过泡,壁厚、显著充血、粗大新生血管长入、结膜下致密组织形成,呈扁平状;

Ⅳ型滤过泡,局限、圆顶状隆起、结膜下形成巨大囊腔、其内充满液体。

其中I型和Ⅱ型滤过泡为功能性滤过泡,Ⅲ型滤过泡即扁平/平坦滤过泡,为无功能的滤过泡;Ⅳ型滤过泡即包裹性囊状泡,理论上属于无功能的滤过泡,但积极处理可以转归为有功能滤过泡。见图4-4-1。

创口愈合的调控,是通过各种方法或手段,使术后滤过泡成为有功能的滤过泡(I型和Ⅱ型),而避免成为无功能的滤过泡(Ⅲ型和Ⅳ型)。对术后早期一些濒临失败的滤过泡(主要指在术后一个月内发生的、具有瘢痕化倾向的滤过泡,包括Ⅲ型和Ⅳ型)积极处理,可以挽救一部分滤过泡转归为I型或Ⅱ型。

年轻人由于结膜下 Tenon囊筋膜组织较厚、房水分泌旺盛,术后形成的滤过泡一般壁厚、大且弥散,但术后瘢痕化进程也快。因此需要要积极护理,通过按摩或拆线(参考本节问题七解答)防止滤过道过早瘢痕化;老年患者,结膜菲薄或 Tenon囊筋膜组织少、房水分泌相对减少,术后形成的滤过泡壁薄、局限,范围小,术后瘢痕化反应慢。术后需要通过按摩、拆线处理滤过泡的频率少。

滤过不足,滤过道容易过早愈合、瘢痕化;滤过过强,容易发生并发症。如何调控使之成为功能良好的滤过泡?这里需要上升一个高度,这个高度就是“做一个完美的小梁切除术,精心培育一个功能良好的滤过泡”。何谓“精心培育”,通俗讲就是做一个非常细心、认真负责的“保姆医生”!越细心、和用心去维护滤过泡的发生发展,手术成功率就越大。

展开全文

图4-4-1 不同类型滤过泡表现

A、B:I型滤过泡

C、D:Ⅱ型滤过泡

E、F;G、H:分别为两个Ⅲ型滤过泡

I-L:包裹性囊状泡

M:年轻人术后早期滤过泡,壁厚,不能透见下方巩膜瓣

N:老年患者术后滤过泡,壁薄,可以透见下方巩膜瓣和缝线

滤过泡的演变实例见图4-4-2

图4-4-2 滤过泡的演变

A、C、E、G、I、K、M、O、Q、S(左侧一列):患者右眼滤过泡的转归情况。术前(A):手术为以穹窿部为基底结膜瓣的小梁切除术(C、E);术后第4个月(G、I),为1型滤过泡;术后第11个月(K、M);术后1年(O、Q);术后1年3个月(S),用一种降眼压药物控制眼压在12~1 5mmHg B、D、F、H、J、L、N、P、R、T(右侧一列):患者左眼滤过泡的转归情况。术前(B):手术为以角膜缘为基底结膜瓣的小梁切除术(D、F);术后第4个月(H、J),为包裹性囊状泡(事实上从第2个月时就发生)。用两种降眼压药物维持眼压15mmHg左右;术后1年时,因患者主诉眼部异物感不适,强烈要求手术处理。遂行手术切除包裹性囊状泡,图示术后第1天(L);术后1周(N);术后1个月(P);术后2个月(R)所见;术后3个月(T)所见。手术切除过程见图4-3-15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