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霸凌背后的深度心理分析,细思极恐!每个人都应该看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霸这个是什么字 校园霸凌背后的深度心理分析,细思极恐!每个人都应该看看

校园霸凌背后的深度心理分析,细思极恐!每个人都应该看看

2023-12-16 02:3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审阅者: 汤亚南(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现实世界中,校园霸凌事件仍不少见,而且很多都比影视剧中的情节更加恶劣。

除了对受害人的同情和对施暴者的强烈愤恨,我们更要反思:校园霸凌为什么还在频繁发生?

我们先从几个故事说起,它们有的发生在影视剧中,有的就发生在你我身边……

一、校园霸凌,一直在发生

《失控的校园》是一部由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影片中约瑟普是高中同学口中的“怪人”,他性格懦弱孤僻,很难融入班级,所以成了全班同学欺负的对象。

(图片:电影《失控的校园》海报)

同学们明目张胆围殴他、恶搞他,把他的衣服脱光扔进女更衣室……

有一个叫加斯帕的同学想帮助约瑟普,反而让自己也成了被欺负的对象,旁观者只会冷漠地在一旁看笑话。

(图片:失控的校园影片截图)

约瑟普被欺负后,母亲发现了他身上的伤痕,打电话给学校反映情况。可她并不知道,这样做不仅没有改变什么,还让同学更加讨厌约瑟普。

老师也没能采取任何有效的措施,反而选择相信了班上那个成绩最好的学生,认定是成绩差的加斯帕在欺负约瑟普。

在一次极具侮辱性的欺凌后,忍无可忍的约瑟普终于取出了父亲的枪……被欺凌的人,选择用血洗校园来结束这一切。

(图片:失控的校园影片截图)

现实中,2015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1]: 32.5% 的中小学生表示“偶尔会被欺负”,6.1% 的中小学生表示“经常被高年级同学欺负”。

2019年,一项基于全国12个省8000余名中职学生的调查显示[2]:17.40%的中职生在过去一个月里曾多次遭受言语欺凌、关系欺凌或身体欺凌。

201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一则报告提到[3]:全球 32% 的学生,在近一个月内都曾遭遇校园欺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少年,可以完全避过校园欺凌。

可见,校园霸凌不是个例,而是值得所有人深思的社会和教育问题。

二、霸凌从何而来?

挪威学者丹奥维斯(Dan Olweus) 将校园霸凌定义为:一名学生长时间且重复地暴露于一个或多个学生主导的负面行为之下 [4]。

定义专业难懂,但说到具体的霸凌行为,你可能会有切身之痛[5]:

肢体性霸凌,也就是肉体上的欺凌行为;

言语霸凌,如辱骂、嘲弄、恐吓等;

性霸凌,比如脱光衣服拍裸照等;

关系霸凌,联合其他人孤立、无视、离间或排挤;

网络霸凌,利用手机或网络等方式污蔑、毁谤。

从心理学角度看,霸凌者的心理往往是这样想的:

我受到的挫折,要“还”给不相干的人

米勒、伯克威茨等心理学家认为,当遭受了挫折却无法向其根源发泄时,有人可能会转移目标向他人攻击[6]。

心理学中有个很有趣的现象,叫作“踢猫效应”:男主人被上司批评之后,心情很不好,于是回家与妻子吵了一架。

妻子的愤怒无处发泄,只好把旁边玩耍的孩子训斥了一番。紧接着,莫名其妙挨了一顿训斥的孩子怒火中烧,看到院子里的猫,就去狠狠踢了猫一脚。

心理学家用“踢猫效应”来描绘,负面情绪在不同人之间流动转移的过程。坏情绪像水一样,往往由等级高向等级低转移,由强者向弱者转移。

也就是说,你施加给孩子的暴力,可能会被他转移给同龄人。

1、误会与偏见,让我莫名其妙地恨你

误会和敌意常由偏见和刻板印象造成。

刻板印象是指,我们对他人存在一些肤浅而呆板的认识。

偏见则是带有贬义的刻板印象,比如种族偏见和歧视。

霸凌者通常存在显著的偏见,比如瞧不起他人、歧视他人外表等。

从心理特质的角度看,他们极可能有高自尊(死要面子)、高自恋水平(我最独一无二)和极强的自我中心倾向(我即正义)。在许多青少年犯罪的调查中,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的少年大都具有极强的自我中心倾向,他们甚至觉得“其他人被打是活该”[7]。

图片:电影《悲伤逆流成河》中,被欺凌者易遥面对欺凌者说出心声

2、你们都错了,只有我是对的

霸凌者通常会把错误归因于环境因素和受害者身上。他们会觉得自己并不过分,倾向于把责任推到受霸凌者身上,以逃避外界的谴责。

另外,霸凌者在面对“认知矛盾”时,也就是纠结霸凌行为的道德性时,更偏向于想办法消除内心矛盾。比如,他们会选择和接纳他人给出的霸凌借口,会说“这个人做过坏事”等[8]。

3、专制型和放任型的原生家庭

在专制型教养方式下,父母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孩子。孩子可能会模仿父母的攻击行为。

在放任型教养方式下,父母对孩子无限宠溺,没有底线和原则,孩子容易变得目无法纪、冷漠残酷,甚至以欺负弱小者为乐[6]。

电影《少年的你》中,饰演霸凌者魏莱的演员周也发文感慨,原生家庭如何影响着魏莱的成长。

(图片来源:演员周也微博截图)

三、爸妈该怎么做?

电影《少年的你》中有这样一幕:

警察到魏莱家调查时,她的妈妈极力为女儿辩护:“我们不是这样的家庭,我跟她爸爸平时老教育她,什么样的人值得交往,怎么交往,这都是学问。别的孩子可以不考虑,但是她不能不考虑,她跟别人不一样。”

如果魏莱妈妈能积极配合调查,理性和女儿沟通,魏莱可能不会继续欺负陈念,也就不会被误杀。

1、孩子是霸凌者,家长应理性沟通,不偏袒。

家长爱孩子的心情都能理解,但是偏袒不仅解决不了问题,经常还会让孩子越走越远。

得知孩子的霸凌行为后,最重要的还是理性沟通、还原真相,找到孩子这样做的原因。偏袒、冷漠、打骂都解决不了问题。

你要做的是,修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加强陪伴、聆听并尊重孩子,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人员的帮助。

停止孩子的暴力,本身也是对孩子的保护。

2、孩子被欺凌了,逃避、隐忍解决不了问题

我们永远不知道霸凌事件会在什么时候发生,家长要做的就是警示教育。告诉孩子既不要欺负别人,也要学会保护好自己。

霸凌者很少选择对一群人施暴[9],鼓励孩子在学校结交一些好朋友,不要总是独来独往。

如果遇到被人打骂欺负时,先考虑如何保护好自己。

不要继续激怒对方,也不一定急于还手,清晰明白地告知对方停止欺凌行为,力量悬殊的时候寻找机会先逃离现场。总之,尽可能降低自己的伤害。

同样重要的还有,告诉孩子如果被人威胁、欺负了,要保留可能获得的证据。然后及时告诉父母、老师。父母永远是你的坚强后盾。

这也提醒我们,生活中获得孩子的信任,和他们有效沟通很重要。

孩子会主动和你倾诉吗?每一次我们都能认真倾听孩子的想法吗?很值得家长们思考。

3、远离霸凌,不仅是家长和孩子个人的事情

在这里,我们也呼吁社会各界更多的关注、重视校园霸凌现象。

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未成年人法制教育,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

这一切,需要我们大家一起努力!

作者:沈晓昕

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咨询师培训认证,家庭教育培训师。

参考文献:

[1] 陈晓英.校园欺凌,谁来解围[N].法制日报,2015-7-13.

[2] 林克松,沈家乐,杨磊.中职校园欺凌的“真相”——我国中职学生遭受校园欺凌的实然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教职论坛,2020,2:115-123.

[3] School Violence and Bullying: Global Status and Trends,Drivers and Consequences[R].UNESCO,2019.

[4] 郭丰波,覃伟.校园霸凌行为中的心理因素及其干预[J].科教文汇,2011,31:165.

[5] 孙晓冰,柳海民.理性认知校园霸凌:从校园暴力到校园霸凌[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11:26-29.

[6] 袁飞,柏嫱.挫折-攻击理论视野下的学生失范行为及其教育策略[J].当代教研论丛,2014,7: 10-11.

[7] 杜捷.霸凌Vs被霸凌.课堂内外(科学Fans),2017,03:17-18.

[8] 马志杰,陈伊唯.小学校园霸凌的社会心理学探析和解决策略[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20(3):78-84.

[9] 曲倩.面对校园霸凌,家长可以为孩子做什么[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4.

*本文内容为健康知识科普,不能作为具体的诊疗建议使用,亦不能替代执业医师面诊,仅供参考。

*本文版权归腾讯医典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媒体转载,违规转载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

*欢迎微信搜索并关注公众号“腾讯医典”,获取更多健康科普知识。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