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明清官窑各个时期瓷器上龙纹的特点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霸王龙的形态特点 浅谈明清官窑各个时期瓷器上龙纹的特点

浅谈明清官窑各个时期瓷器上龙纹的特点

2024-07-09 19:2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明代洪武时期的龙首(俗称猫脸龙)三根肘毛如飘带,龙五爪如镰刀,神态威武的龙腾飞在瓷器上如意纹状的云海之间。

瓷器上的“猪嘴龙”龙纹

到了明代永乐和宣得时期,明代经济繁荣,国力昌盛,瓷器上的龙纹都是一派威猛遒劲之势,体现了执政者的心态。“猪嘴龙”龙纹呈现出了目光如炬、鬣毛冲冠、生猛强健之态。通常“猪嘴龙”龙的上颚翻卷如象鼻,闭嘴龙则嘴钝如猪。

明宣德青花矾红彩海水龙纹盘内底绘海水蛟龙纹。腹部绘九条蛟龙翻腾于海水浪花间。但是宣德晚期瓷器龙纹瓷器的眼睛已经有“眼镜龙”的特点了。

明正统

永乐、宣德时期更像一个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呈现青春阳刚的状态。永乐朝建紫禁城、迁都、下西洋、盛世修书《永乐大典》,传递出霸气、勃然、阳刚之气息。永乐、宣德时期除仍保留少数细颈长身的龙纹外,已出现形体粗壮肥大的肥身龙,并有平直披发和竖发的不同处理,形象威武凶猛。龙头比元代变大,龙发有怒发冲冠的气势。爪有三爪、四爪、五爪等,龙爪呈鹰爪形,爪部也显得较肥。

明成化

人们常把正统、景泰、天顺三朝称为明代御窑发展史上的空白期。近年,通过将传世品与考古发掘地层出土的瓷片标本进行对比,人们逐步认识到空白期并不“空白”。这一时期御窑瓷器上的龙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空白期”初年御窑瓷器上的龙纹依旧保持永、宣时期龙纹潇洒、凶猛的气势,“空白期”末年御窑瓷器上的龙纹则趋向成化朝御窑瓷器龙纹平稳、秀美的态势,这与朱祁镇几上几下的个人经历不无关系。这一时期龙纹多与海水纹、缠枝花纹、火焰纹、朵云纹等搭配。过去很多人认为穿花龙、应龙是正德前后开始出现的,由此看来需要更正。

瓷器上的“眼镜龙”龙纹

明代成化年瓷器烧造是明代集大成的朝代,尤其是天字罐,鸡缸杯最为珍贵,成为今天瓷器天花板级别的收藏。成化时期瓷器上的龙纹非常有特点,龙的眼睛像戴了一副眼镜似的,略显呆萌和闲适,俗称“眼镜龙”。成化龙纹瓷器上的龙纹在云海中翻转遨游,一派祥和自得景象,是明中期较为稳定的社会状态的体现。

白釉刻花海水绿彩云龙纹碗是明代弘治时期的龙纹瓷器,从眼睛可以看出来跟成化时期的瓷器差不多。

白釉刻花海水绿彩云龙纹碗

瓷器上的龙纹是一个时期的体现,也是我们鉴别瓷器年代方法之一,所以收藏是学习知识的重要方法,而且非常便捷有效。

明弘治

明代中期经历成化、弘治、正德三朝,成化、弘治皇帝父子二人生性软弱,政治态度趋于和平守势,国家开始出现颓势。正德皇帝我行我素,自称“威武大将军朱寿”,英年早逝。这些因素导致御窑瓷器上的龙纹较前朝有所变化,主要体现在呈现精巧清秀的特点。龙头呈扁长方形,龙须较短,毛发向上卷曲飘动,上唇鼻处凸起呈如意状,两眼并列,圆睁平视,龙身较长。这一时期大量出现穿花龙。

明嘉靖

明代晚期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嘉靖皇帝痴迷信奉道教,将紫禁城钦安殿大加修葺,作为道场,在此设斋打醮,贡献青词,奉祀玄天上帝。将养心殿南侧的无梁殿作为修道炼丹的场所。影响瓷器上的龙纹最大的方面即龙纹与八仙、暗八仙、寿字、云鹤纹等道教题材组合。龙身多用平涂的绘画手法体现,不追求立体感。头方眼圆,龙眼常勾描圆形轮廓线后,再以实笔点出圆点状眼珠。龙嘴呈猪嘴状,有张嘴和闭嘴两种形象,张嘴时常露舌,且舌呈“S”型曲线。龙爪呈明显的“风车爪”,爪甲不如前代的锋利,但比万历朝的略强。龙发冲天,常采用平涂后勾线描绘,不像清代龙发分缕。总体而言,龙纹画得较草率、随意,无论与前代宋元比较还是与后世清代比较,这时的龙纹都明显描绘得简化,形成一种洒脱、奔放、不拘泥于细节的风格。

明隆庆

隆庆初年顺应时代要求开放海禁,允许民间海外通商,促成了明晚期海外贸易的发展。明朝与蒙古开放互市贸易,解决了明代的北部边患问题。此朝御窑瓷器上的龙纹更显中规中矩,在嘉、万两朝中形成过渡。

明万历

万历皇帝近30年不上朝,在立储等问题上与群臣严重对立,并纵容宦官搜刮全国,尤其是南方的民脂民膏,埋下了明朝灭亡的种子。在嘉靖朝以前,明代统治者有关封建等级的禁令十分严厉,龙纹很多时候不能在民窑瓷器上应用。但是在万历朝,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官搭民烧”制度的普遍实行,一些封建残余思想受到冲击,瓷器上龙纹的采用也不再像以前那样严格了。这时的龙纹已完全失去气势,有老态龙钟之态,呈现没落乏力之感。

明万历

此时龙纹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青花瓷器上的形象,与嘉靖朝龙纹相比变化不大,但明显纤瘦、无力;另一类是在五彩瓷器上的形象,较此时的青花瓷器上的龙纹更为随性、狂放一些,甚至呈现一种张牙舞爪的怪异状。龙头缩小,身体曲线常采用呆板、无理由的多“S”型扭曲,更像卡通形象。与其他朝代对比,没有了龙纹与皇权相对应的威严。龙发常采用平涂后勾线描绘。

明代,这个时期的龙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首先是洪武时期,这时的龙纹瓷器与元代类似,但头部变化很大,呈圆形猫脸,角软无鬓,五爪居多,三爪较少,俗称猫脸龙,紧随其后的永宣两朝,则是明朝瓷器上的龙纹最凶猛的时期,也是历史最为厚重时期,我们称之为霸王龙,此时的龙纹作品大增,形象日趋完善,龙首夸大,龙身粗壮,毛发上冲,五爪呈风车状,似鹰爪,显得锋利刚劲,凶猛威武成为它最主要的形容词,同时龙纹重分三,四,五爪,换句话说明朝从永宣开始才有了四爪龙纹,与此同时五爪龙纹逐渐被官方垄断并贯穿了明清两朝。

时间来到明中期,瓷器上的龙纹也逐渐发生改变,以成化弘治为例,龙纹由永宣之凶猛,向成弘之俊美转化,此时的龙纹像戴了副眼镜的老学究,一派祥和景象,体现出简笔写意的气质,我们称之为眼镜龙,至于嘉靖和万历的龙纹就显得漫不经心,龙身更加细长,龙首变小,多以平涂方式渲染,用笔草率,历史罕见,尤其大器上的龙纹本应该扭动身体,但嘉靖只剩下动,爪子不再锋利有力,鬣毛如湿重的帽子,此时的龙纹鼻子常画成如意的形状,看起来又像猪嘴,我们称它猪嘴龙,而崇祯时期由于国家动荡气数已尽,龙纹也显得老态龙钟,毛发细弱,恰似一条垂死的老龙,我们称之为老头龙。

清代

清代的龙纹已经程式化、图案化。顺治初年仍带有明代遗风。自康熙以后,龙头如额、腮、眼、嘴、鼻、须、耳等均刻画细腻,龙身、四肢、脚爪、背鳍、鳞片都描绘得非常细致。龙头变化很大,形如老者,长眉长须。下颌突出,有如兜齿。眼睛圆而有神,头部的角长,龙发分缕。龙爪呈鸡爪形,龙的食趾和拇趾不像明代龙爪那样紧紧相靠,而是间距较大,其形象给人以老态龙钟的感觉,似乎预示着清王朝的衰落、消亡。

清朝与明朝最本质的冲突乃文化冲突。满族祖祖辈辈渔猎为生,历史上有过辉煌,与汉人也有过结怨。明清之交,满族重新崛起,汉族却是要撒手大好河山;满族人心急,以小欺大,汉族人心有不甘,丢魂落魄也凡事死瞧不上眼。满族入关后急于推行“剃发易服”,而汉族人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清代的龙纹已经程式化、图案化。顺治初年仍带有明代遗风。自康熙以后,龙头如额、腮、眼、嘴、鼻、须、耳等均刻画细腻,龙身、四肢、脚爪、背鳍、鳞片都描绘得非常细致。龙头变化很大,形如老者,长眉长须。下颌突出,有如兜齿。眼睛圆而有神,头部的角长,龙发分缕。龙爪呈鸡爪形,龙的食趾和拇趾不像明代龙爪那样紧紧相靠,而是间距较大,其形象给人以老态龙钟的感觉,似乎预示着清王朝的衰落、消亡。

清朝与明朝最本质的冲突乃文化冲突。满族祖祖辈辈渔猎为生,历史上有过辉煌,与汉人也有过结怨。明清之交,满族重新崛起,汉族却是要撒手大好河山;满族人心急,以小欺大,汉族人心有不甘,丢魂落魄也凡事死瞧不上眼。满族入关后急于推行“剃发易服”,而汉族人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清代早期康雍乾瓷器龙纹特征

龙在这时登场逢时又不逢时。清初顺治时,龙纹出现都是半遮半掩,云里雾里,一身三现,乃至五现、七现,甚至九现,惟独不见双数。中国人认为单数为阳数,双数为阴数, 龙为阳,九为尊,所以一身九现乃顶级龙纹。故宫博物院藏青花云龙纹花觚,纪年明确:“江西饶州府浮梁县西乡 里仁都伍图信士程仲麟喜助中壹副,奉九华山金刚洞佛前供奉,顺治十五年(1658年)五月十三吉日。”此觚云纹带火珠,龙身一身三现,翻云覆雨,为顺治朝标准龙纹器。

清顺治 青花云龙纹花觚 故宫博物院藏 源自《紫禁城》

一身三现画法只在顺治一朝昙花一现,全部为民窑作品,多见炉罐。每遇改朝换代,百姓都会小心翼翼地处在捉摸不定的生活之中,不知未来。尤其明清交替,民族、社会、文化矛盾深重,扬州十日、嘉定屠城凸显当时社会不可调和的冲突。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龙纹的出现遮遮掩掩就顺理成章了。

清康熙

康熙青花龙纹瓶

康熙时期云龙纹龙身成“弓”形,其腹部有明显的下坠感,龙的动感较强,气魄威武。龙的嘴多为“地包天”,下颌明显长于上颌,龙鳞的勾摹较有立体感,龙爪常伸展舒张。

康熙青花瓷器

青花龙纹瓶,高23.5cm,口径4cm,足径6.1cm。康熙青花龙纹瓶瓶口微撇,短颈,圆肩,肩以下渐收,圈足。瓶身绘立龙2条,张牙舞爪,龙身卷曲,威武凶猛。足内有青花楷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款。此瓶造型挺拔,为康熙官窑青花中的佳作。

康熙八龄践祚,十四岁亲政,除鳌拜,平三藩,自幼即显出政治天赋。反映到龙纹上可见其政治力的影响。康熙一朝的龙纹生猛,与明朝永宣龙的凶猛不同,康熙龙透着一股关外的生劲,一看就是缺乏教化。

故宫博物院藏康熙五彩龙纹盘,康熙青花海水龙纹瓶,两器均为康熙龙纹经典之作,龙的额头高起,长须短鬣,蟒身多曲,四肢伸展有力。前者由天而降,龙睛直视;后者由海而升,龙睛侧视,双双传递一股桀骜不驯的内心。自古以来从来未见此类龙的形象,透出满汉文化结合之美。

清康熙 五彩龙纹盘 故宫博物院藏 源自《紫禁城》

另有一类吉祥龙纹题材,亦现风采。故宫博物院藏康熙青花鱼龙变化折沿洗,康熙青花火龙捧寿盘,两件作品一为文人题材,鲤鱼跳龙门,一跃成名;一为祝寿题材,吉意呼之欲出。二龙仍以强悍形象出场,鱼化龙水面跃出,高高在上,前躬后挺,前肢伸展;捧寿龙置身火中,反身正向,前肢双抱团寿,着意表现诚心。

清康熙 青花鱼龙变化折沿洗 故宫博物院藏 源自《紫禁城》

清康熙 青花云龙捧寿字纹盘 故宫博物院藏 源自《紫禁城》

康熙龙四爪三爪多见,五爪反而少见。可见当时宫廷还是天朝心态,少清规戒律,多宽松随意。

雍正瓷器上的龙纹已从康熙的野性中脱离出来,带着汉化的痕迹。雍正朝瓷器以精细著称于世,这不仅表现在器型、胎釉上,也充分表现在瓷器的纹饰上对于一个熟读四书五经的雍正皇帝来说,理解龙纹就比年轻时的康熙深刻。雍正时期龙体态肥硕,中规中矩,一丝不苟。鬣毛整齐,向上飘前,角光滑如修饰,上下颚平齐,开合有力,身体甩动,四肢粗壮,五爪精美。雍正朝的云龙纹继承了康熙朝的风格,并又有创新,龙角特别突出,增添了威严之势。其云纹以两个为一组呈现,并且用顺时针方向单线描绘。龙爪的画法也有所创新,大多都比较尖利。此时期云龙纹一反康熙朝仅以火焰纹为辅助纹饰的特点,而大量增加了如意状的卷云纹。且其火焰纹多为鹿角状或是连续弧线形,有别于康熙时期的“山”字造型。

“五爪夔龙”始于雍正朝

康熙朝的夔龙纹纹饰密布但并不拥挤。康熙朝夔龙纹表现技法呈多样化倾向,不仅有绘画,也有暗刻;雍正时期的“五爪夔龙”是很有清代特色的,此一时期的夔龙纹出现了前所未见的五爪,并且局部刻画也很精细,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乾隆朝的夔龙纹图案化倾向较为明显,龙首的刻画较为简单,但重在点睛。

雍正斗彩云龙纹盖罐

雍正斗彩龙纹瓷器

斗彩云龙纹盖罐,清雍正,通高10.4cm,口径5.7cm,足径7.8cm。雍正斗彩云龙纹盖罐罐小口,矮直颈,丰肩,上腹圆鼓,下腹斜收,底内凹成圈足,带盖。盖面微现弧度,直壁,面饰青花飞龙一条,壁绘斗彩朵云纹。器腹部饰青花三爪飞龙两条,间以绿彩朵云,肩、胫处以黄、红、绿彩分别绘覆仰莲瓣纹,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清雍正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

雍正登基时已年满45岁,是清朝入关十帝中登基时最年长的,心智非常成熟。雍正即位后大刀阔斧地吏治,为康乾盛世的最终局面奠定了基础。雍正瓷器上的龙纹已从康熙的野性中脱离出来,带着汉化的痕迹。清朝入关后提倡汉学,从顺治起,皇帝汉学水平就极高。对于一个熟读四书五经的雍正皇帝来说,理解龙纹就比年轻时的康熙深刻。

故宫博物院藏雍正青花云龙尊,双龙赶珠,龙体态肥硕,中规中矩,一丝不苟。鬣毛整齐,向上飘前,角光滑如修饰,上下颚平齐,开合有力,身体甩动,四肢粗壮,五爪精美,一看便知修养极好,已无后顾之忧。

清雍正 青花云龙纹尊 故宫博物院藏 源自《紫禁城》

另一类雍正龙纹瓷器均为复古之作。雍正时期景德镇督窑官制度已成熟,加之年希尧革职后重新启用,兢兢业业,为迎合雍正帝的复古喜好,御窑烧造了大量复古风格作品,其中雍正青花穿花龙天球瓶,造型及纹饰仿明永宣式样,只是绘制工整,缺少率意寄托情怀罢了。另一件雍正斗彩云龙纹罐,仿明成化著名的天字罐,只求意似,不求神似,也算一种提倡。还有雍正斗彩龙凤大盘,繁缛热烈的布局,中间一龙一凤对峙嬉戏,龙为应龙,龙上凤下,画面喜庆。龙细看时下颚较长,残留明正德翼龙痕迹,但实际上已向复古作了告别,完全形成了雍正风格。

清雍正 青花穿花龙纹天球瓶 故宫博物院藏 源自《紫禁城》

清雍正 斗彩云龙纹盖罐 故宫博物院藏 源自《紫禁城》

清雍正 斗彩龙凤纹盘 故宫博物院藏 源自《紫禁城》

乾隆一朝龙纹瓷器数量巨大,遍及朝野,龙本作为皇家象征,民间应控制使用,但乾隆时期,国家鼎盛,乾隆每每以天朝自居,对臣民放任,尤其乾隆一贯的统治思想是对官严对民宽,故从不去追究民间在瓷器纹样这等小事上是否犯上,是否僭越,由此造成的直接后果是龙纹千姿百态,蔚为大观。;乾隆朝的云龙纹与其说是承袭了雍正朝的特点,倒不如说是沿续了康熙朝云龙纹的特点更为贴切,例如它借鉴了康熙朝常见的“弓”字造型,辅助纹饰也以康熙朝盛行的火焰纹为主,只是更加繁复。但乾隆朝云龙纹龙头较长,龙尾秃而卷。更注重龙鳍的描绘,结构交待明确,尾鳍呈放射状。龙腹麟甲整齐匀密,多为长脚如意纹。此时云纹借鉴了雍正云纹的表现方法,即卷云纹与火焰纹相结合,而卷云纹类似于长脚如意云。康熙龙四爪三爪多见,五爪反而少见。可见当时宫廷还是天朝心态,少清规戒律,多宽松随意,所以乾隆时期的龙纹全都是歌舞升平之相。

乾隆龙纹青花瓷器

乾隆青花九龙天球瓶,九龙姿态各异,条条龙都神气十足,腾云驾雾,肆意而为;九为阳数之极,此龙纹天球瓶乾隆初年唐英奉旨烧造,最可体会乾隆皇帝踌躇满志的心态。

看一下乾隆时期的龙纹作品,可以帮我们理解乾隆的自负。乾隆青花九龙天球瓶,云纹铺底,九龙姿态各异,满布其间,每条龙都神完气足,养息多日,一朝腾空,肆意而为;九为阳数之极,此瓶乾隆初年唐英奉旨烧造,最可体会乾隆皇帝刚刚登基踌躇满志的心态。另一件乾隆青花龙捧寿六方尊,督窑官唐英亲自设计,其祝寿吉意深 受乾隆喜爱;与康熙龙寿纹同题材的画意比较,康熙龙意图 模糊,苍龙一副任重道远的姿态;而乾隆龙躬腰探腿,前肢恭端,一副阿谀奉承之相。两龙相比,各为其主。而乾隆青花釉里红云龙纹天球瓶,红龙蓝云,龙穿行于其间,皇家气派跃然,普天之下,唯我独尊。

清乾隆 青花云龙纹天球瓶 故宫博物院藏 源自《紫禁城》

清乾隆 青花釉里红云龙纹天球瓶 故宫博物院藏 源自《紫禁城》

乾隆一朝龙纹瓷器数量巨大,遍及朝野,龙本作为皇家象征,民间应控制使用,但乾隆时期,国家鼎盛,乾隆每每以天朝自居,对臣民放任,尤其乾隆一贯的统治思想是对官 严对民宽,故从不去追究民间在瓷器纹样这等小事上是否犯上,是否僭越,由此造成的直接后果是龙纹千姿百态,蔚为大观。

故宫博物院藏乾隆青花红彩云龙捧盒,龙纹舒展大方,姿态优美,十分程式化;乾隆青花胭脂彩九龙梅瓶,九龙戏珠,群雄争霸,整个画面布局清晰,疏密得当,技巧娴熟;乾隆斗彩龙纹扁瓶,单面双龙,一红一绿,一仰一俯,二龙做嬉戏状,神态极为放松。

清乾隆 青花红彩云龙纹捧盒 故宫博物馆 源自《紫禁城》

清乾隆 斗彩云龙纹螭耳扁瓶 故宫博物院藏 源自《紫禁城》

将乾隆时期的龙纹排队就会发现,此时已非彼时,全都是歌舞升平之相,不再是艰苦创业,也不是承前启后,乾隆皇帝将其父亲雍正帝、其祖父康熙帝打下的江山,积攒下的家业都充分利用,发扬光大;尽管这样有挥霍之嫌,但舞台已经搭好,大戏已经排练,剩下的就是演出了。乾隆一朝六十年,这场大戏自始至终都唱得有声有色,有板有眼,有投入有喝彩,掩盖了积攒60年的一切问题。

清代中期嘉道咸龙纹特点

清代经过乾隆文治武功的消耗后清代开始走下坡路,到清代中期嘉庆之后的龙纹日趋温和,龙爪趾间距变大,被人们称为“鸡爪”渐失锋利感,给人以有形无力之意,毫无杀伤力。从瓷器上的龙纹就能看出清代政治在变化,经济的下滑以及人民心态的变化。

嘉庆皇帝从乾隆爷那里接手一个千疮百孔的大清帝国时,悲剧注定无法避免,而风雨飘摇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反映在匠人手里,就再也不会出现盛大华美、祥和安宁的大作。这个时期的龙纹装饰更多的是粗劣的继承前朝,龙爪仿效康乾,龙趾更粗糙。并且大量出现在陶瓷器上龙的形象,更加世俗化。比如划龙舟、比如婴戏舞龙、龙穿花等,成为玩物,龙已大大失去神圣威严,至尊至上的皇权形象也逐渐式微。

清嘉庆“懋勤殿”款龙纹印盒

“懋勤殿”款龙纹印盒,清嘉庆,通高7.7cm,口径22.5cm,足径14.5cm。清宫旧藏。印盒扁圆形,子母口,圈足。盖面及器壁淡描青花祥云纹为地,其上各绘两条金彩五爪行龙飞腾于云海之间。底足内施白釉,书“大清嘉庆年制”青花三行六字篆书款。盒盖面正中金彩方框内署“懋勤殿”金彩三字。

道光龙纹:为带鱼龙(也叫虾弓龙),带鱼龙也很形象,它是透头的,鳍是像带鱼的“鳍”,四肢与躯干粗壮,但爪细如线。

清代晚期通光宣瓷器上龙纹特点

清代晚期已经是大清王朝摇摇欲坠风雨飘渺的时期了,无人关心政治和艺术了,都为了生存工匠无心烧造瓷器也反应在了瓷器纹饰上。

同治时期的龙纹特征表现:细颈、粗腿、尾上翘,反差冥想,状如走兽。

光绪时期瓷器上的龙纹点睛龙,就有的躯干无背鳍;有的背鳍呈短柱状;有的为猴头作直立行走状;有的细颈粗躯,腿壮胫瘦。

【粉彩龙凤纹碗】

光绪官窑瓷器

粉彩龙凤纹碗,清光绪,高6cm,口径13.9cm,足径5.4cm。碗口微撇,弧腹,圈足。碗内光素。外壁以粉彩装饰,有红、粉、蓝、黄、翠绿和金彩等多种色彩,缤纷艳丽。近口沿处的黄釉地上绘蝙蝠、桃和“卍”字,外腹饰龙凤戏珠纹,间以祥云纹,龙凤图案的笔触较为呆板,近底处饰变形莲瓣一周。外底署红彩“大清光绪年制”六字楷书款。 此碗为典型的清宫用瓷器。

矾红彩描金云龙纹高足盘

矾红彩描金云龙纹高足盘,清宣统,高6cm,口径22.5cm,足径14.2cm。盘敞口,折沿,弧腹,高圈足。外底署青花楷体“吉祥如意”四字楷书款。通体以矾红彩描金装饰,盘内底、折沿内外均绘云龙戏珠纹,高足外壁绘海水江崖纹。故宫博物院所藏清宫遗留的宣统朝瓷器中,有一套矾红彩描金云龙纹西餐具,共计134件,此为其中的一件。器型有高足盘、大小配套的椭圆形盘、把盂、带托匜、大小圆盘、盖缸、叶形盘等。装饰图案均为中国传统的云龙纹,但有些器物的造型却具有欧洲特色,反映了当时西方生活方式对中国的影响。

在我国的清代晚期已经是大清王朝摇摇欲坠,风雨飘渺的时期了,在当时已经无人关心政治和艺术了,大家也都在为了生存下去而想办法,工匠无心烧造瓷器也直接的反映在了当年的瓷器纹饰上面。

大家可以从咸丰时期到宣统龙纹特征的工艺表现就可以看出来了,细颈,粗躯,腿壮,胫瘦,尾粗秃上翘,反差明显,状如走兽,脖子比较细长,龙磷化的有点大小不一,特别是龙的腹部是蛇腹画的草率了,是靠长短不一的线条点缀在当中来表明的,背鳍成三角形,有的背鳍呈短柱状,大小与距离都不规则。

清代晚期的龙纹,可以用老态龙钟四个字来完美形容当年的龙纹了,而且龙纹画得也是软弱无力,毫无半点威严可言。当年的龙纹瓷器逐渐沦为了工匠们的玩物了,大家也可以看出来这就是代表着皇权形象的没落。

举报/反馈

中国瓷器和纹饰代代相异反映了各个时代不同的风格特点。准确把握不同时期瓷器龙纹的特征,是龙纹瓷器鉴定的重要依据,对龙纹瓷器的断代和鉴伪有着很好的借鉴的作用。

温馨说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同类微信公众号转载本部发布文章,敬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