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说明简单凯恩斯模型、IS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需求曲线ad 请说明简单凯恩斯模型、IS

请说明简单凯恩斯模型、IS

2023-04-09 13:0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 从短期到长期

前几章,我们研究的重点都是短期经济波动。宏观经济学中,短期是指这样一种状态:价格水平P只能做出有限的调整,而不能完全灵活应对各项经济指标的波动。这也就是我们之前提到的价格黏性(price sticky)。后面我们会介绍价格黏性的几个成因。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楼下煎饼摊都要涨价的时候,你大概就体会到了“物价的普遍上涨”。宏观经济学中,长期是指这样一种状态:物价水平可以完全灵活变化,价格黏性消失了(或者说价格具有完全的弹性)。并且,由于实际变量是由物价之外的非货币因素(又称实际因素)决定的,因此所有的实际变量都会回到其初始的“自然水平”(实际因素不变的前提下)。换言之,长期内物价水平与实际变量无关

回忆一下:实际变量是由名义变量扣除物价水平得到的。因此,物价水平的变化影响着所有的名义变量。举个栗子。短期内,政府运用某种经济刺激政策,虽然埋下了通货膨胀的隐患,但使得短期的名义GDP和实际GDP的增长看上去十分强劲。这更像是玩了个花招:短期内价格具有黏性,通货膨胀还没有显露出来。那把问题留给后人就好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入长期之后,物价开始不断飙升,实际GDP可能不升反降,直到回到原有的“自然水平”上去。长期之后再看整个经济体,除了物价上涨,只剩一地鸡毛。

我们用简单的数学关系来描述这一点。名义GDP、实际GDP、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为:

名义GDP=P×实际GDP

短期价格具有黏性,不能灵活调整。出于分析的简便性,我们暂且认为短期价格完全不能调整,也就是价格刚性。那么,价格水平P就是一个常数,名义GDP与实际GDP成正比:经济刺激政策往往在短期是有效的。

长期内,经济刺激政策只刺激了物价,却没有刺激任何实际因素。所以,实际GDP将会回到其“自然水平”。那么,实际GDP就是一个常数,名义GDP与物价水平成正比:经济刺激政策只留下了高昂的物价,和虚假繁荣之后的一片萧条。

既然在长期,物价水平与实际变量无关,我们就可以将货币市场与其它产品市场区别研究,二者互不干扰。这就是著名的古典二分法(Classical Dichotomy)。长期之中,货币的数量只会影响物价和各种名义变量,而不影响其它实际变量。货币的这种特征又被称作货币中性(monetary neutrality)。概括而言,货币中性是古典二分法成立的前提,而古典二分法是货币中性的具体应用。

古典经济学家常常用“货币是一层面纱”来说明古典二分法的观点。也就是说,我们需要透过“面纱”来研究实际变量——这是我们真正关心的内容。

前面几章我们一直使用价格刚性的假设,这使得所有名义变量和实际变量相差一个固定比例,因而没有区分它们的必要。这为我们的分析提供了便利。而本章要介绍的AD-AS模型描述了价格水平P与实际产出Y之间的关系,刻画了长期内整个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因此,此时允许价格水平P变动显得尤为必要。我们接下来将不再使用IS-LM模型当中价格水平不变(也就是“价格刚性”)的假设,转而采取短期内价格黏性和长期内价格弹性的假设。

2. 总需求曲线(AD)2.1 总需求的组成

总需求(aggregate demand, AD)就是用支出法核算的实际GDP,包括消费(C)、投资(I)、政府支出(G)和净出口(NX)四项:

AD=Y=C+I+G+NX

出于简化的目的,我们暂且只考虑封闭经济的情况,即:

AD=Y=C+I+G

现在我们将价格水平P与总需求AD的每一项组成部分联系起来。

(1)物价水平与消费:财富效应

货币的真实购买力总是随着物价水平的上升而下降的。当年五元钱就能吃一大碗面,现在十元钱可能都吃不到。物价上涨使得每一元钱能买到的东西越来越少。显然,消费者的财富在缩水,这无疑降低了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换言之,物价水平P与消费C(进而总需求AD)呈反向变化。

(2)物价水平与投资:利率效应

回忆一下货币市场均衡条件: M=PL(r,Y) 。在货币供应量M一定的情况下,价格水平P与货币需求L成反比。因此,物价水平的上升会使得货币需求减少,这就要求利率r上升或收入Y下降。收入Y的下降相当于财富的缩水,会使得消费C减少;利率r的上升会使得投资I(进而总需求AD)下降。总之,物价水平P与投资I(进而总需求AD)呈反向变化。

总结一下:物价水平P与消费C、投资I都呈反向变化,而政府支出G一般视作常数。因此,物价水平P与总需求AD呈反向变化。对应的AD曲线是一条斜向下的曲线:

接下来,我们将依托其他理论,推导出总需求曲线,并验证AD曲线向下倾斜这一事实。

2.2 货币数量论与总需求曲线

回忆一下货币数量论(费雪方程):

MV=PY

其中,M是货币需求,V是流通速度,P代表价格水平,Y是实际产出。

前文提到过,流通速度V是一个不变的常数。如果我们认为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货币市场均衡),而货币供给又由央行控制,那么M也是固定的常数。这样,等式左侧就是一个不变的常数,物价水平P和社会总需求(等于实际产出)Y成反比例关系。对应的总需求曲线AD就是一条向下倾斜的曲线。

当然,这样的推导难免显得有些粗糙:毕竟货币数量M和流通速度V并不是绝对不变的。下面,我们将应用IS-LM模型做更精确的推导。

2.3 IS-LM模型与总需求曲线

IS-LM模型中,我们假定价格水平P是一个外生的不变量。现在,我们将它内生化:探讨价格水平P与产出(即总需求)Y之间的关系。

IS-LM模型的线性方程式是:

IS: Y=\frac{α-βT+e+G}{1-β}-\frac{d}{1-β}r

LM: r=\frac{k}{h}Y-\frac{M}{Ph}

将LM的表达式代入IS方程:

到这里,已经没有必要再计算下去了,因为价格水平P和总需求Y的反相关关系已经十分明显。这也佐证了AD曲线是向下倾斜的。

代数方法稍显繁琐,我们也可以求助于几何方法。价格水平的波动起源于货币市场波动,因此我们要从货币市场开始分析。

货币市场均衡条件为: M/P=L(r,Y) 。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物价水平P的上升会使得实际货币供给下降,货币供给曲线左移,结果产出不变,利率上升:

反映在LM曲线上,就是LM曲线的上移。结果是均衡利率的上升和均衡产出的下降:

总之,IS-LM模型的分析结果表明,价格水平P的上升会使得产出Y(即总需求AD)下降。因此,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

回忆一下,我们通过产品市场均衡推导出了IS曲线,通过货币市场均衡推导出了LM曲线。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实现了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现在推导AD曲线,是建立了价格水平P与均衡产出Y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每一个均衡产出都代表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因此,AD曲线上的每一点,都意味着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

2.4 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研究总需求曲线的移动,我们仍然需要从总需求的组成部分探讨。在价格水平P不变的情况下,任何使得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开放经济条件下)增加的外生冲击都会使得AD曲线右移,任何使得以上因素减少的外生冲击都会使得AD曲线左移。

最常见的外生冲击就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1)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使AD曲线右移,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使AD曲线左移。

常见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有两种手段:增加政府支出和减税。前者是总需求的组成部分,可以直接增加总需求;后者则通过增加消费者可支配收入,间接增加总需求。同理,紧缩性财政政策会减少总需求,AD曲线左移。

(2)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使AD曲线右移,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使AD曲线左移。

货币政策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M,调控整个经济的总需求。货币数量论和IS-LM模型都能解释这一点。

先来看货币数量论的解释。再写一遍费雪方程:

MV=PY

价格水平P与总需求Y呈反比例的关系。如果货币扩张,M增加,意味着这条双曲线型的AD曲线向右平移(因为PY的积更大了)。

当然,有时也会出现货币流通速度V变化的情况。例如:移动支付的普及,使得交易更加便捷,无形中加快了货币流通速度,这也使得AD曲线向右平移。如果消费者都选择持币观望,相当于流通速度减小,这使得AD曲线向左平移。

再来看IS-LM模型的解释。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意味着LM曲线向下移动,结果是均衡利率的下降、投资和均衡产出的上升:

显然,扩张性货币政策使得总需求增加,AD曲线右移。同理,紧缩性货币政策会减少总需求,AD曲线左移。

前情提要: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