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起点教学的三重困境及破解对策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零起点教学设计 零起点教学的三重困境及破解对策

零起点教学的三重困境及破解对策

#零起点教学的三重困境及破解对策|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三)抢跑恶果循环化

很多家长会很纳闷:为什么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和一年级的时候成绩挺好的,怎么到了三四年级之后就下滑、后劲不足了。这是因为孩子的成长是有规律的,教育只有遵循孩子成长的规律才能有好的效果,任何违背规律的行为都是事倍功半的。幼儿园时期是孩子在游戏中获得能力的最佳时期,过早对孩子进行知识性输入会带来恶性教育后果。家长看到孩子在上一年级的时候仿佛是书上的知识都会了,会产生一种成就感,认为对孩子的超前教育起到了效果。儿童提前对显性知识的学习又造成小学教学的尴尬处境:大多数儿童对所学知识已基本掌握,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降低,教师有时不得不加快教学进度,但这又易造成部分家长的恐慌,更加变本加厉地报班提前学习,最终形成恶性循环。这种教育现状损害了儿童的身心健康,加大了幼儿学习负担。

二、“零起点”教学困境之源

(一)学前教育对于“零起点”教学的理解存在误区

目前,学前教育界对“零起点”教学存在以下几种观点:1.小学“零起点教学”等于幼儿“零准备入学”。幼儿园弱化教育功能,将学生的学习责任全部划归为小学教育责任区,而将学前教育的功能逐渐趋向看护和保育。2.无视“零起点”教学规定,抢跑小学教育。幼儿园通过小学知识的传授提升了儿童显性知识的掌握,通过对学龄前儿童不断地强化训练满足了部分家长的期待,由此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以保证生源络绎不绝。3.学前教育对小学课堂教学方式的认识存在误区。学前教育错误认为小学的教育方式即“灌输式”教育,强硬地要求儿童以机械背诵、记忆、抄写、计算等方式进行知识技能性强化训练,损害了儿童的学习积极性。

(二)家长对幼小衔接理解存在误区

长期以来,家长对幼小衔接一直存在误解,认为幼小衔接就是提前学习小学课程内容,注重知识学习,忽视了儿童的全面发展。从国内专家对幼小衔接过程中家长的关注点和担忧点研究发现,国内家长对幼小衔接中儿童在认知学业方面存在的问题关注较多,而对其背后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则明显认识不足。尽管教育部严令幼儿园去小学化,但幼升小的需求依然存在,提前学习小学课程还是被很多家长选择。

(三)家长对于“零起点”教学缺乏信任

家长有一个固执的观念“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担心儿童没有提前进行知识的学习,会输在小学一年级的起跑线上,对小学“零起点”教学缺乏信任。担心孩子在小学一年级课程的学习中若没有知识基础就会落后于人,更担心一年级老师课程进度比较快,而顾及不到每个孩子的发展,却没有想过如果孩子没有良好的学习专注力,即使用很多的辛苦换来知识基础,反而会让儿童感觉小学生活无趣,进而造成课上爱走神、注意力不集中等不良习惯,影响中高年级的学习;如果孩子没有形成时间观念,就会日渐形成事事拖拉的坏习惯,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三心二意,以致不爱学习。对于小学生来说,最重要的准备不是知识基础,而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任何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儿童行为养成关键期让学生获得相对应的学习习惯是幼儿园期间最应该发展的部分。

三、破解“零起点”困境之策

(一)找准能力发展接点

从儿童入小学前语言准备、良好作息时间的养成、基本运动技能的掌握、与外界沟通能力的培养、情绪行为的控制、良好的专注力和规则意识等出发,主动与学前教育对接,把幼小衔接上升到“幼小—小幼”双向对接。“零起点”和“零准备”不能划等号,儿童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不仅是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发生了变化,还要面对新的老师、新的同伴、新的教学方式、新的作息时间以及新的生活习惯。教学方式方面,幼儿园教育应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儿童的学习方式表现为几种学习方式的综合,如儿童喜欢从大量的活动材料中去观察、操作,经过与周围小朋友的互动获得对知识的体验,可见儿童学习是发展社会性、情绪及认知能力的复杂过程。

为了解儿童相关能力在幼儿园的培养情况,小学可在新生开学前设置入学准备期,对每位学生综合能力向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每位学生的能力发展状况,设计一系列入学准备期课程和校本课程,实施“幼小—小幼”双向对接。

(二)统一知识起点

不管学生是否在幼儿园接触过相关知识训练,在小学阶段的知识类学习要从“零”开始。首先要统一教学观念。对新入学学生坚决实施“零起点”教学,尤其是接受过知识类学习的学生,极有可能出现握笔姿势不正确、拼音书写不规范、上课听讲不认真等情况,更要有意识地加以纠正。其次要统一教学进度。只有严格把控教学进度才能避免个别老师抢跑,教学进度一旦慢下来,教师就有了充裕的时间去分析学生的学习现状与心理发展特点是否相符,才会将注意力分散给每一位学生,保证所有学生在同一起跑线上。最后要统一学生评价,对于儿童发展的评价,需要采取特殊的评价方式和宽松的评价标准。因为儿童发展是一个过程,一些基本技能的发展过程,如阅读和书写,可能贯穿小学乃至中学阶段。在儿童能力尚未成熟的情况下,以教师观察的方式对儿童作出评价,既可以直观地反映儿童发展的真实情况,又不会给儿童发展增加额外负担。此外,由于儿童处于好奇心和兴趣高涨的阶段,儿童发展也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宽松的评价标准为儿童积极尝试提供了发展空间,可以保持儿童的好奇心及学习的主动性,有助于发掘儿童的潜力,在了解学生个性化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搭建课堂教学融点

面对同一教室内零知识起点和非零知识起点并存的现象,教师不能搞“一刀切”,应根据学生间的差异开展多样化教学,如已处于非零起点的学生,教师在巩固他们知识的同时,可以让其充当“小老师”去帮助那些基础较差的同学。在互帮互助的学习中,每个学生都兴趣盎然,能够发挥自己的光与热。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教师可自我开发课程资源,同时注重知识的趣味性和完整性。通过“精彩课堂导入—设置教学活动(要能够调动学生触觉、视觉,让学生摸得着、看得到,能够有切身体验,让学习自然发生)—知识再现(多用儿歌、谜语等趣化方式总结)—游戏式练习巩固”四个环节,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其产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2018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指出:严禁教授小学课程内容;纠正“小学化”教育方式;小学坚持零起点教学。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指出:严格按课程标准零起点教学,小学一年级设置过渡性活动课程,注重做好幼小衔接。上述相关政策的出台体现了国家对于儿童的关心和重视,也为广大教育者敲醒了警钟,必须有针对性地在教学中精准施策,还儿童一个美好的童年。

(作者:许利芳,河北省沙河市第六小学副校长,中小学高级教师。)

版权声明

文章来源于《基础教育课程》杂志2020年第11期(上),转载需注明出处

微信编辑|肖雪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