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瑞士關係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雪球的英文 中國-瑞士關係

中國-瑞士關係

2023-03-16 07:1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提示:此条目的主题不是中華民國與瑞士關係。   關於其他「中」字國家與「瑞」字國家的外交關係,詳見中瑞關係 (消歧義)中國-瑞士關係 中华人民共和国 瑞士 代表機構中國駐瑞士大使館瑞士駐華大使館代表大使 王世廷大使 白瑞谊[1] 中國駐瑞士大使館

中國-瑞士關係(德語:Sino-Schweizerische Beziehung;法語:Relations Sino-Suisses),是指歷史上的中国和瑞士、以至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瑞士联邦之間的雙邊關係。瑞士聯邦是最早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並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係的西方國家之一,亦是中國在歐洲第五大的貿易夥伴(2013年)。

目录 1 歷史 1.1 1840年代至1930年代 1.2 1940年代至1950年代 1.3 1970年代至今 2 經貿關係 3 文化關係 4 參見 5 參考資料 6 外部連結 歷史[编辑] 1840年代至1930年代[编辑]

晚清時期,列強在中國設立租界,瑞士商人因此從不平等條約、治外法權、領事保護(英语:Diplomatic protection)中受益[2]。19世纪,成立於瑞士的崇真會派遣两名传教士來華传教[3],其中瑞士神父西奥多·若瑟於1848年在香港设立孤儿院;香港筲箕湾的巴色道便是取名自又稱「巴色會」的崇真會[4]。

辛亥革命後,瑞士和中國的經貿關係又受制於日本在中國的霸權、以及瑞士對歐洲列強的附庸;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二戰結束,瑞士和其它歐洲國家放棄了殖民貿易、並將注意力從食品和紡織品貿易轉向手錶和機械貿易時[2]。1913年10月,瑞士正式承认中华民国政府,随后相继在上海、广州、香港、天津等地设立领事馆或名誉领事馆。1922年至1956年,瑞士在广州设立外交代表机构[3]。

其後,中國抗日戰爭爆發,两名瑞士传教士遭到日軍飞机轰炸而喪生;当时的瑞士駐广州名誉领事受英、美、荷兰等国家所托,負責保障这些国家在广州的侨民的利益[3]。當時,瑞士记者瓦尔特·博斯哈德(英语:Walter Bosshard)曾分別在1938年和1947赴華采访、拍摄,並與毛泽东進行访谈[5]。

1940年代至1950年代[编辑]

1945年,瑞士在南京建立公使馆。

1949年5月,美国国务院指示其驻外使领馆:“美国不主动承认共产党政府,也不对中共寻求承认的活动表示欢迎;西方在承认问题上应建立联合阵线”。[6]6月29日,美国驻瑞士公使、著名的中国通范宣德把美国国务院上述两点通报瑞士当局,并补充说:如果小国要承认,出于某种政治理由,要等到其他大国承认之后才能进行。[7]1949年10月7日,瑞士联邦委员会决定,一旦有二三十个国家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瑞士亦将予以承认。瑞士不愿是最早的,也不愿成为最晚的。瑞士联邦委员会授权负责外交事务的政治部研究关于承认的具体建议。根据这一指示,政治部起草了两种承认方案:一是“机会主义式”方案,即在社会主义国家承认后、其他西方国家承认前予以承认;二是“并入式”方案,即把瑞士的承认包含在一系列非社会主义国家的承认当中,瑞士只是作为“滚雪球”似的承认中的一员。政治部建议采取第二种方案,因为这样可以避免让瑞士显得过于突出。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瑞士同纳粹国家关系暧昧,战后一度在国际政治中受大国冷落。同中国建交有助于打破瑞士的孤立状态,提高瑞士的国际声望,进而成为东西方的协调者。瑞士长期以来奉行的中立主义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中立主义引申的“普建邦交”原则成为瑞士抵制外在压力推进承认与建交的动力之一。与中国建交有巨大的潜在经济利益。事实上,1949年双边贸易额仅为156万美元,1950年为617.1万美元,1952年突破1,000万美元,1953年突破3,000万美元。[8][9]

1949年12月15日,英国决定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把这一决定告知瑞士。瑞士告诉英国,瑞士决定在英国宣布承认后一周或十天左右也在法律上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一系列“滚雪球”似的承认之后,瑞士的承认将不会引起太多的关注。但瑞士期待的“滚雪球”效应并未发生。除英联邦国家外,只有挪威和丹麦分别在1月7日和9日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瑞士与英国沟通,表示虽然瑞士仍打算尽早承认,但由于其在华利益相对有限,所以不想过于突出自己。瑞士打算等一两周或者更长一点时间看看局势的发展。芬兰和瑞典分别在1月13日和14日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1月17日召开的瑞士联邦会议还是授权瑞士联邦主席兼政治部部长马克斯·珀蒂皮埃尔(英语:Max Petitpierre)在1950年1月17日专电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称瑞士“决定在法律上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并准备与贵政府建交”[10]。当天,瑞士告知中华民国驻瑞士公使吴南如,称瑞士已决定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因此正式断绝与中华民国的外交关系,限3天内关闭公使馆。

灰色國家為非聯合國會員,其中包括瑞士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瑞士1月17日的电报未作回复。1950年2月6日,珀蒂皮埃尔以政治部主席身份又电告中国外长周恩来(兼),瑞士政府已任命其驻香港领事泽文-施禔纳(Charge D′affaires)为驻华临时代办,前往北京,与中国外交部联系,询问中方是否同意此项任命[11]。2月10日,中国外交部副部长李克农电复珀蒂皮埃尔,并提出中方同意瑞士在法律与事实上均已与国民党滞瑞机构断绝关系,且这些机构也因此而自动丧失其地位与承认后,接受泽文-施禔纳为两国建交谈判的瑞方代表。司文· 司丁纳5月7日离开香港赴北京。5月16日下午,司文·司丁纳一行抵达北京,中国外交部交际处科长韩叙前往迎接。随后,外交部副部长章汉夫同司文· 司丁纳进行了四次谈判,最终达成了建交协议。瑞士当时派驻驻外使节,向例均为公使。1950年9月14日两国同时宣布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互派公使并在对方首都设立使馆。但受到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参战影响,瑞士政府想等远东局势明朗后再派遣公使,以免西方国家觉得瑞士过于积极。中瑞建交成了外交史上奇特的“不对等”案例,在宣布建交时,一方派驻的是公使冯铉,而另一方只是派驻了临时代办司文·司丁纳。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瑞士联邦首任特命全权公使冯铉于1950年12月8日在伯尔尼向瑞士联邦主席彼蒂彼爱提交国书。 冯铉时年35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批15名驻外大使和公使中最年青的一位。瑞士任命科莱曼蒂·任佐立为驻华公使提交国书。

1953年,瑞士成为朝鲜半岛“中立国监察委员会”和“中立国遣返委员会”的成员。这表明瑞士中立国的价值和致力于国际和平的努力得到了国际社会与中国的承认;如果瑞士没有在这以前与中国建立起信任关系,就不可能被中国允许进入朝鲜战争停战监督机制。[12]

1956年1月3日,中瑞双方发表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瑞士联邦政府为了增强两国间业已存在的友好关系,已达成协议,将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瑞士公使馆升格为大使馆。”1956年5月5日,中方任命当时驻瑞士公使冯铉为驻瑞士大使。1956年7月13日,冯铉向瑞士联邦主席费德曼递交了国书。1957年4月12日中瑞双方发表公报,瑞士驻华公使馆升格为大使馆,原公使贝努义升格为大使,4月22日,贝努义向毛泽东主席递交了国书。

1970年代至今[编辑]

瑞士已在中国的北京、上海、广州、香港设有4家外交派出机构;基于外交对等原则,目前中国在瑞士的伯尔尼、苏黎世、日内瓦也同样设有4家外交派出机构。

1971年10月,由於當時瑞士非聯合國會員,因此無法就2758號決議文的中國代表權問題表態。

經貿關係[编辑] 中瑞貿易的商品比例

中國出口到瑞士的商品(2012年)[13]

瑞士出口到中國的商品(2012年)[14]

瑞士與中國的經貿關係可以追溯到17至18世纪;當時,瑞士出产的手表和音乐盒在华南地区的上流社会中颇为流行[3]。

截至2013年,瑞士是中国在欧洲第五大的贸易伙伴[15]。2013年,中瑞兩國的双边贸易總额為595亿美元,比往年增长126%,其中中国到瑞士的出口额為35亿美元,瑞士到中国的出口额則為560亿美元;中方逆差525亿美元,成為瑞士第四大的逆差来源国[15]。

截至2007年,約300所瑞士公司的700多個分支機構在中國經商,這些機構共有55,000名雇員[2]。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司也在瑞士進行小規模、但增長快速的經營,這些公司計劃將瑞士作爲他們擴展到整個歐洲的基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司在瑞士不僅經營售賣日用品的業務,對化工中間體、醫藥,高科技配件和電信等行業亦有涉足[16]。

2013年5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瑞士訪問期間與該國簽訂了價值260億美元的自貿協定,其中由瑞士直接出口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商品價值爲228億美元。時任瑞士聯邦主席于利·毛雷爾稱該協定是「真正的里程碑」。瑞士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有着一個積極的貿易平衡,而且兩國均想保護知識產權、加強雙邊銀行業巨頭之間的合作,以及從出口擔保中獲利[17]。

文化關係[编辑]

中国驻瑞士大使许镜湖曾指文化交流是中瑞兩國交往的重要内容,能促进两国人民的互相了解、以及兩國情感的沟通[18]。

中国的京剧、杂技、话剧等表演團均曾到访瑞士,而两国的乐团和舞蹈團(英语:Dance troupe)亦曾數度互访;两国也經常在對方國家举行不同的文化展览[19]。2014年末,瑞士把一件非法流入的中国文物归还給中國,並舉行归还仪式,瑞士联邦文化总局(英语:Federal Office of Culture)局長伊莎貝爾·沙苏(德语:Isabelle Chassot)亦有出席[18]。

中國分別在瑞士的日內瓦大學和巴塞尔大学設有2所孔子学院;其中,日內瓦大學孔子学院設於2011年,曾舉辦近70個涉獵法律、经济、科技、宗教、医学等不同学术领域的研讨会和讲座,並邀请國際知名专家参加,因此於2014年被评为「先进孔子学院」[20]。

參見[编辑] 威爾遜·愛德華茲事件 国际关系主题 中国主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题 瑞士主题 欧洲主题 瑞士外交(英语:Foreign relations of Switzerland) 參考資料[编辑] ^ 驻华大使到任顺序及递交国书日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2022-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15).  ^ 2.0 2.1 2.2 Annette Ryser. Sino-Swiss Economic Relations. chinaweb.de. 2007年2月 [2014-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16).  ^ 3.0 3.1 3.2 3.3 瑞士驻广州总领事馆. [2015-0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19).  ^ 瑞士驻香港总领事馆. [2015-0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19).  ^ 朱鸿召; 雷蕾 (编); 周斌 (编). 欧洲记者:抗战时青年学生徒步奔延安像麦加朝觐. 2014-02-17 [2015-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27).  ^ U.S. Department of State ed.,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49, Vol. 9, The Far East: China,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74, p.17. ^ Berne, Archives fédérales, E2001(E), 1967/113, Vol. 154. ^ 李清泉:《瑞士七年》,《外交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 ^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1958~1965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 对外贸易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年版,第494页。 ^ 双边关系/大事记. [2015-0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19).  ^ 外交关系. Show China. [2015-0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12).  ^ 瑞士驻华大使馆编:《中瑞关系(1950~2000)》(中英文本),2000年,第7页。 ^ Alexander Simoes. 产品中国出口到瑞士 (2012). Observatory of Economic Complexity. [2015-0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19).  ^ Alexander Simoes. 产品瑞士出口到中国 (2012). Observatory of Economic Complexity. [2015-0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19).  ^ 15.0 15.1 中瑞经贸合作概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瑞士联邦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 2014-12-19 [2015-0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19).  ^ Two-way trade blossoms with China. swissinfo. 2008-07-28 [2015-0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16).  ^ Swiss free trade deal underscores China's globalisation: Li. Haveeru Online. 2013-03-25 [2015-0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16).  ^ 18.0 18.1 驻瑞士大使许镜湖在瑞士联邦文化总局中国文物归还仪式上的致辞.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2014-12-17 [2015-0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19).  ^ 文化交流. Show China. [2015-0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16).  ^ 日内瓦大学孔子学院被评为2014年度先进孔子学院. 中国驻瑞士大使馆教育处. 2014-12-31 [2015-0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18).  外部連結[编辑] 中国驻瑞士大使馆官方网站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简体中文)(德文)(法文) 中国驻瑞士大使馆经济商务处官方网站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简体中文) 中国驻瑞士大使馆教育处官方網站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简体中文) 中国驻苏黎世总领事馆官方网站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简体中文)(德文)

瑞士駐華大使館官方網站(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简体中文)(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 瑞士駐上海總領事館官方網站(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简体中文)(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 瑞士駐廣州總領事館官方網站(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简体中文)(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 瑞士駐香港總領事館官方網站(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英文)

中瑞建交65周年紀念網站 (简体中文) 瑞士资讯中文网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查论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组织机构中方 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 中央外事办 外交部 外长 驻外机构 大使 发言人 国防部 国际军事合作办 维和办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 国务院新闻办 中国外文局 国务院侨办 国际发展合作署 国家外国专家局 国家移民局 全国人大 外事委 外事局 华侨委 全国政协 外事委 外事局 港澳台侨委 中央追逃办 外交学会 对外友协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 中国环球电视网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国家汉办 孔子学院 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 驻华 外交代表机构 领事机构 国际组织驻华代表机构 联合国驻华系统 记者协会 国际学校/外籍人员子女学校 外交礼仪相关 外交部礼宾司 解放军仪仗大队 礼炮中队 解放军军乐团 武警国宾护卫队 人民大会堂 国宾馆 国宴菜 外交史 中国对外关系史 建交史 外交關係年表 对外援助 援建剧场列表 援建体育馆列表(英语:Stadium diplomacy) 参加的国际公约 制裁 建国初期 冷战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萬隆會議 三大外交政策 一边倒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人民外交 毛泽东访问苏联 中苏交恶后 文革时期外交及国际形势 革命外交路线 反帝反修 积极备战 输出革命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一条线、一大片 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 乒乓外交 熊猫外交 三个世界 中阿决裂 邓小平1978年出访 改革开放后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南南合作 南北对话 国际新秩序 国际关系民主化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和平崛起→和谐世界 新型國際關係 大国外交 周边外交 钓鱼岛问题 东海油气田问题 南海问题 沙长城 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戰狼外交 领导人访问列表 最高领导人 邓小平 江泽民 胡锦涛 习近平 中共中央总书记 国家主席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国务院总理 周恩来 李鹏 朱镕基 温家宝 李克强 李强 全国政协主席 外国国家元首及最高领导人访华 外国政府首脑访华 术语 一个中国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 反華 境外敵對勢力 亡我之心不死 是可忍孰不可忍→勿謂言之不預也 综合国力 三股势力 核心利益 网路主權 中國一點都不能少 竄訪 多边关系联合国 联大2758号决议 安理会 常任理事国 否决权 维和 常驻纽约代表团 代表 常驻日内瓦代表团 代表 常驻维也纳代表团 代表 常驻亚太经社会代表处 常驻国际海底管理局代表处 区域政治 上海五国→上海合作组织 六方会谈 中日韩领导人会议 三国合作秘书处 東亞共同體(构想) 东南亚国家联盟 10+1 10+3 東亞峰會 東亞全面經濟夥伴關係 亚信峰会 亚欧会议 非洲联盟 中非合作论坛 中阿合作论坛 中拉论坛 欧盟 驻欧盟大使 领导人会晤 人权对话 战略对话 珍珠链战略 阿富汗邻国外长会议 区域经济 一带一路 高峰論壇 絲路基金 中巴經濟走廊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澜湄合作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亚太自贸区 博鳌亚洲论坛 亚欧会议 中非合作论坛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中阿合作论坛 中拉论坛 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 中国-葡语国家经贸合作论坛 中国-阿拉伯国家经贸论坛 中国-太平洋岛国经济发展合作论坛 欧盟 中国欧盟商会 中欧全面投资协定(搁置) 经贸高层对话 汉堡峰会 全球经济 世界贸易组织 世界银行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二十國集團 世界互联网大会 世界經濟論壇 夏季达沃斯论坛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发展中国家 七十七国集团 不结盟运动 金砖国家 银行 双边外交关系亚洲(分類) 阿富汗 阿联酋 阿曼 阿塞拜疆 巴基斯坦 巴勒斯坦 巴林 朝鲜 東帝汶 菲律宾 格鲁吉亚 哈萨克斯坦 韩国 吉尔吉斯斯坦 柬埔寨 卡塔尔 科威特 老挝 黎巴嫩 马尔代夫 马来西亚 蒙古国 孟加拉国 缅甸 尼泊尔 日本 沙特阿拉伯 斯里蘭卡 塔吉克斯坦 泰国 土耳其 土库曼斯坦 文莱 乌兹别克斯坦 新加坡 叙利亚 亞美尼亞 也门 伊拉克 伊朗 以色列 印度 印度尼西亚 約旦 越南 非洲(分類) 阿尔及利亚 埃及 埃塞俄比亚 安哥拉 贝宁 博茨瓦纳 布基纳法索 布隆迪 赤道几内亚 多哥 厄立特里亚 佛得角 冈比亚 刚果(布) 刚果(金) 吉布提 几内亚 几内亚比绍 加纳 加蓬 津巴布韦 喀麦隆 科摩罗 科特迪瓦 肯尼亚 莱索托 利比里亚 利比亚 盧旺達 馬達加斯加 马拉维 马里 毛里求斯 毛里塔尼亚 摩洛哥 莫桑比克 纳米比亚 南非 南蘇丹 尼日尔 尼日利亚 塞拉利昂 塞內加爾 塞舌尔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 苏丹 索马里 坦桑尼亚 突尼斯 乌干达 赞比亚 乍得 中非 欧洲(分類) 阿尔巴尼亚 愛爾蘭 愛沙尼亞 安道爾 奧地利 白俄羅斯 保加利亞 北馬其頓 比利時 冰岛 波蘭 波黑 丹麥 德国 俄罗斯 法國 芬蘭 荷蘭 黑山 捷克 克罗地亚 拉脫維亞 立陶宛 列支敦士登 盧森堡 羅馬尼亞 马耳他 摩爾多瓦 摩納哥 挪威 葡萄牙 瑞典 瑞士 塞爾維亞 塞浦路斯 圣马力诺 斯洛伐克 斯洛文尼亚 烏克蘭 西班牙 希臘 匈牙利 意大利 英國 美洲(分類)(拉丁美洲) 阿根廷 安提瓜和巴布达 巴巴多斯 巴哈马 巴拿馬 巴西 秘鲁 玻利维亚 多米尼加 多米尼克 厄瓜多尔 格林纳达 哥倫比亞 哥斯达黎加 古巴 圭亚那 加拿大 美國 墨西哥 尼加拉瓜 薩爾瓦多 苏里南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委内瑞拉 烏拉圭 牙买加 智利 大洋洲(分類) 澳大利亚 巴布亚新几内亚 斐济 基里巴斯 庫克群島 密克罗尼西亚联邦 紐埃 萨摩亚 所罗门群岛 汤加 瓦努阿图 新西兰 与非建交国关系見備註亚洲 不丹 非洲 斯威士兰 歐洲 梵蒂冈 大洋洲 馬紹爾群島 瑙鲁 帕劳 图瓦卢 美洲 巴拉圭 伯利兹 海地 洪都拉斯 圣基茨和尼维斯 圣卢西亚 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 危地马拉 未承认的国家或地区 科索沃 阿布哈兹 阿尔察赫 北塞浦路斯 德涅斯特河沿岸 马耳他骑士团 南奥塞梯 索马里兰 西撒哈拉 已消亡的國家見備註 蘇聯 南越 南斯拉夫 捷克斯洛伐克 东德 南也門 錫金 坦噶尼喀 桑給巴爾 阿拉伯联合共和国 各地方省際關係和对外事务 海峡两岸 福建-台灣 上海 山东 韩 天津 鲁班工坊 湖南 西藏 台灣 琉 日 美 韓 印尼 菲 英 西 荷 法 德 俄 瑞典 巴西 查论编 香港對外事務 香港特區政府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 政制及內地事務局 政府總部禮賓處 香港經濟貿易辦事處(中國大陸、海外、台灣) 兩岸四地 中國大陸 廣東 深圳 上海 福建 四川 澳門 台灣 其他國家 澳洲 加拿大 法國(英语:France–Hong Kong relations) 格魯吉亞 德國(英语:Germany–Hong Kong relations) 印度(英语:Hong Kong–India relations) 印尼(英语:Hong Kong–Indonesia relations) 日本 以色列(英语:Hong Kong–Israel relations) 列支敦士登(英语:Hong Kong–Liechtenstein relations) 馬來西亞(英语:Hong Kong–Malaysia relations) 馬爾代夫(英语:Hong Kong–Maldives relations) 納米比亞(英语:Hong Kong–Namibia relations) 尼加拉瓜 北韓 巴基斯坦(英语:Hong Kong–Pakistan relations) 菲律賓 卡塔爾(英语:Hong Kong–Qatar relations) 俄羅斯(希伯來語:יחסי הונג קונג–רוסיה) 新加坡 韓國 南非(英语:Hong Kong–South Africa relations) 西班牙(英语:Hong Kong–Spain relations) 瑞士(英语:Hong Kong–Switzerland relations) 泰國 英國 美國 有關事項 香港移民潮 香港回流潮 查论编 澳門對外事務 澳門特區政府 澳門貿易投資促進局 政府總部事務局 澳門經濟貿易辦事處(中國內地、海外、台灣[@]) 澳門領事機構列表 两岸四地 中國內地 廣東 珠海 湖北 香港 台灣 其他國家 安哥拉 巴西 北韓 南韓 日本 莫桑比克 菲律賓 葡萄牙 東帝汶 西班牙(西班牙语:Relaciones España-Macao) 美國 越南 加蓬 註釋:@ 暫停運作 備註:粗體表示曾經建立外交關係,但現時斷交的國家。這些國家目前除已消亡者外,均與中華民國保持外交關係。斜體 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未實際統治的區域。關於中華民國的外交,另見模板:中華民國外交。中国大陆与台湾之间的关系,另见模板:台湾海峡两岸主题。 查论编 瑞士外交(英语:Foreign relations of Switzerland)非洲 埃及(英语:Egypt–Switzerland relations) 肯雅(英语:Kenya–Switzerland relations) 利比亞(英语:Libya–Switzerland relations) 南非(英语:South Africa–Switzerland relations) 美洲 阿根廷(英语:Argentina–Switzerland relations) 加拿大(英语:Canada–Switzerland relations) 多米尼加共和國(英语:Dominican Republic–Switzerland relations) 墨西哥(英语:Mexico–Switzerland relations) 蘇里南(英语:Suriname–Switzerland relations) 美國 烏拉圭(英语:Switzerland–Uruguay relations) 亞洲 亞美尼亞(英语:Armenia–Switzerland relations) 阿塞拜疆 孟加拉(英语:Bangladesh–Switzerland relations) 中華人民共和國 香港(英语:Hong Kong–Switzerland relations) 印度(英语:India–Switzerland relations) 印度尼西亞(英语:Indonesia–Switzerland relations) 伊朗(英语:Iran–Switzerland relations) 以色列(英语:Israel–Switzerland relations) 馬來西亞(英语:Malaysia–Switzerland relations) 尼泊爾(英语:Nepal–Switzerland relations) 北韓 巴基斯坦(英语:Pakistan–Switzerland relations) 菲律賓(英语:Philippines–Switzerland relations) 南韓(英语:South Korea–Switzerland relations) 斯里蘭卡(英语:Sri Lanka–Switzerland relations) 中華民國 土耳其(英语:Switzerland–Turkey relations) 歐洲 奧地利 丹麥(英语:Denmark–Switzerland relations) 法國(英语:France–Switzerland relations) 德國(英语:Germany–Switzerland relations) 希臘(英语:Greece–Switzerland relations) 聖座(英语:Holy See–Switzerland relations) 意大利(英语:Italy–Switzerland relations) 科索沃(英语:Kosovo–Switzerland relations) 列支敦士登 摩爾多瓦 挪威(英语:Norway-Switzerland relations) 羅馬尼亞(英语:Romania–Switzerland relations) 俄羅斯 塞爾維亞(英语:Serbia–Switzerland relations) 西班牙(英语:Spain–Switzerland relations) 英國(英语:Switzerland–United Kingdom relations) 大洋洲 澳洲(英语:Australia–Switzerland relations) 多邊關係 歐盟(英语:Switzerland–European Union relations) 北約(英语:Switzerland–NATO relations) 不再存在的國家 南斯拉夫(英语:Switzerland–Yugoslavia relations) 使領館 瑞士駐外(英语:List of diplomatic missions of Switzerland) / 駐瑞士(英语:List of diplomatic missions in Switzerland)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