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蕉记,雨打芭蕉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雨打芭蕉诗词选 听蕉记,雨打芭蕉

听蕉记,雨打芭蕉

2023-09-10 12:3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听蕉记

雨打芭蕉

明·沈周《石田先生文钞》

【原文】

夫蕉者,叶大而虚,承雨有声。

雨之疾徐、疏密,响应不忒。

然蕉曷尝有声,声假雨也。

雨不集,则蕉亦默默静植;蕉不虚,雨亦不能使为之声:蕉雨固相能也。

蕉,静也;雨,动也,动静戛摩而成声,声与耳又相能相入也。

迨若匝匝㴙㴙,剥剥滂滂,索索淅淅,床床浪浪,如僧讽堂,如渔鸣榔,如珠倾,如马骧,得而象之,又属听者之妙矣。

长洲胡日之种蕉于庭,以伺雨,号“听蕉”,于是乎有所得于动静之机者欤?

【今译】

芭蕉的叶子很大而且中间空虚,因此雨打在芭蕉的叶子上面,当它承接雨滴时就会发出声音。

下雨时,因雨滴落下的快慢、疏密,打在芭蕉上都能够丝丝入扣地随着发出相应不同的声音,不会有差误。

然而芭蕉何尝有声,它本身是没有声音的,是雨滴打在上面撞击摩擦才发出声音,只不过是借助雨水滴落罢了。

如果没有雨,雨滴不落在芭蕉上,那么芭蕉也只是静静地、默默地生长在那里;如果芭蕉叶中间不空虚,那么即使有雨,雨滴也不能使它发出声音。

之所以可以听蕉,原来是芭蕉和雨相互依存,相互配合,才会有雨打芭蕉的景观。

芭蕉是静的,雨是动的,动的雨与静的芭蕉,动和静交合,作用在一起就发出了声音,而这声音又传入耳朵之中,声音和耳朵又能相能相入,蕉,雨 ,声 ,耳相辅相成(“相能”)。

如果听到了或快或慢、或大或小,或密或疏的雨打芭蕉之声,用“匝匝㴙㴙”、“剥剥滂滂”、“索索淅淅”、“床床浪浪”来摹拟这声音,就像僧人们在佛堂内同声诵经;像晚归的渔舟打鱼人敲响的梆榔;像珍珠倾倒玉盘倾泻而下,像骏马扬蹄奔腾嘶鸣。

如果你有这些感觉,那么你是听出了雨打芭蕉的妙处了。

长洲的胡日之先生在自己家的庭院里种上芭蕉,专门等待雨的降临,专以等候下雨,并称其堂名为“听蕉”,他是不是于是乎深得了动与静的奥妙之所在?他大概会从大自然的动静之机中有所感悟吧!

(长洲:旧县名,治所在今江苏苏州。

胡日之:作者同乡友人,同为知音。)

【赏析】

本篇散文《听蕉记》,全文对“雨打芭蕉”作了极为细腻优美的描写与渲染。

“雨打芭蕉”的一系列比喻与摹声,极富节奏和韵味,音乐之美,细腻入微,生动悠扬。

将“听蕉”,“雨打芭蕉”的自然情景赋予了一种高雅的韵味,带有诗情画意。

不仅用目视之,且以耳谛听之,特别地,作者还超越表层,用心求思之,描述蕉与雨,动与静、声与耳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相能),相得益彰的关系,对蕉雨相生,动静相成作出了极富哲理的思考。

是一篇既有音乐之美,又有理趣之美的小品文。

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明代绘画大师,吴门画派的创始人,文学家,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生于明宣德二年,卒于明正德四年,享年八十二岁(虚八十三岁)。

不应科举,专事诗文、书画,是明代中期文人画“吴派”的开创者,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

传世作品有《庐山高图》、《秋林话旧图》、《沧州趣图》。

著有《石田集》、《客座新闻》。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