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人的千百种避雨方式里,找到中国最美的雨中景观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雨和伞的文案 从古人的千百种避雨方式里,找到中国最美的雨中景观

从古人的千百种避雨方式里,找到中国最美的雨中景观

2024-07-11 18:0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从古人的千百种避雨方式里,找到中国最美的雨中景观 2022-07-01 13:53:16 3点赞 17收藏 1评论

临近夏季,又到了各地扎堆儿下雨的季节。从传统的避雨器具,到文人山水画中水墨烟雨的风雅意境,再到中国各地独具风味的赏雨景观…古人对雨的这份讲究,绝非当下的现代人所能比拟。从古人雨季的各种习俗中,或许我们能够一探中国人对于雨的独特理解。

从古人的千百种避雨方式里,找到中国最美的雨中景观

从古人的千百种避雨方式里,找到中国最美的雨中景观早在原始社会,人类便掌握了利用自然材料,如茅草、竹片、木材等原料制作避雨器具的技能。其中,脱胎于原始服装,利用野生茅草竹料手工编织而成的蓑衣和斗笠,凭借其较强的防水功能,以及不易损坏的特性,成为最早被广泛使用的平民雨具,并在中国传统的农耕社会中流传数千年。

斗笠与蓑衣,是中国传统农耕文明最具象化的符号 ©图虫创意斗笠与蓑衣,是中国传统农耕文明最具象化的符号 ©图虫创意

出于农业生产和遮蔽风雨的需求,到了先秦时期,蓑衣的制作流程逐渐考究,小麦秆、稻草、棕皮棕丝也逐渐成为了蓑衣的原材料。而蓑衣的编制技艺,也跟随着农业技术一同广泛传播到中国各地,逐渐在历史沉淀中成为如今的非遗技艺。成都的新繁棕编、贵州的塘头棕编等,如今都已作为一种传统美术工艺,继续在民间广泛传承。

脱胎于传统日用品的棕编工艺,如今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网络脱胎于传统日用品的棕编工艺,如今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网络

《诗经·小雅·无羊》中曾有这样的记载:“尔牧来思,何蓑何笠。”斗笠和蓑衣一样,都是传统农耕文明中最普遍的遮雨工具。但其实,斗笠和伞!>才算是真正的出自同门。伞和笠的造型都来源于“簦”,这种有盖有柄的遮阳挡雨具被普遍认为是雨伞的前身,而有盖无柄的“簦”则被称为“笠”。

斗笠与渔家形象的关联,已经是中国典型的农耕文化符号 ©摄图网斗笠与渔家形象的关联,已经是中国典型的农耕文化符号 ©摄图网

如今的我们看待蓑衣和斗笠,则更像是一种独属田园的文化符号。唐代诗人柳宗元《江雪》诗中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便是这一意象的最佳代表。现在,蓑衣和斗笠更多的是作为一种传统工艺品流传至今,但雨伞,则是穿越了漫长的历史,流传至今仍然保留了它原有的功能特性。

从古人的千百种避雨方式里,找到中国最美的雨中景观伞在中国的历朝历代几乎都是地位的象征。先秦时伞多被称为“盖”,用于装饰封建帝王的车辇。《周礼·春宫》中就已规定了王及王后车辇使用“羽盖”的礼制。南北朝时,官仪用伞将不同颜色的罗伞作为区分官员等级的象征。直到明朝,罗绢制成的雨伞仍然是仅供皇家的御用品。

众多流传至今的古画中,绢布制成的华盖是皇室独享的御用品 ©上海博物馆众多流传至今的古画中,绢布制成的华盖是皇室独享的御用品 ©上海博物馆

汉朝之后,随着纸张的发明,纸伞也开始逐渐出现。南北朝时期,人们就开始在纸伞面上涂抹桐油,形成了最早的油纸伞,到唐宋时已经是常见的民间用具。造纸业的推广,也使得制伞工艺在各地迅速普及。发展到明清时,已经催生出如浙江余杭、四川泸州等知名的油纸伞之乡。

造纸业的发展,让纸伞真正成为了流传最广的传统雨具 ©图虫创意造纸业的发展,让纸伞真正成为了流传最广的传统雨具 ©图虫创意

在绝大多数人的印象里,苏杭才是油纸伞的发源之地。得益于当地丰沛的水源和竹产量,杭州最早的油纸伞店出现在清乾隆年间,成为当地普遍的生活用具。而在古徽州,拥有数百年历史的婺源甲路油纸伞,同样也拥有着柔美风雅的江南风情。甲路纸伞独有的伞键设计,更是其流传至今依然经久不衰的独到工艺秘诀。

婺源甲路纸伞精湛的伞骨工艺 ©网络婺源甲路纸伞精湛的伞骨工艺 ©网络

起源于明末清初的泸州分水油纸伞,则是蜀地纸伞的代表,早在光绪年间便已闻名。取自蜀南竹海的楠竹制成的伞骨,构成了泸州纸伞挺拔的形态,而泸制纸伞尤以崇义分水岭所制为最佳。如今,分水油纸伞是四川最知名的地理标志产品之一。

泸州分水油纸伞 ©图虫创意泸州分水油纸伞 ©图虫创意

同时,对于桐油的利用,也衍生出了更多样的雨具品类,例如油衣、油靴、油帽等,在唐宋两代逐渐成为老百姓的日常用具。而这类油浸雨具,由于制作更为简便,也更易于携带,更是被古代文人阶层所青睐,成为外出登林涉水时遮风避雨的出游器具。

中国传统雨具不完全地图 ©图虫创意中国传统雨具不完全地图 ©图虫创意

从古人的千百种避雨方式里,找到中国最美的雨中景观雨水带来的也并不单单只是美好的意象,大量且集中的降雨,所造成的洪涝同样是古往今来影响人们生存环境的主要灾害。而在历来多雨的中国南方地区,当地的民居建筑中却往往蕴含着古人与雨水共生的巧妙智慧。

从古人的千百种避雨方式里,找到中国最美的雨中景观古徽州的传统民居,是中国天井式民居的代表。如今的安徽南部五县,加上江西婺源,便是古徽州府所辖的范围。当地山峦起伏的丘陵地形,多雨的自然气候,以及当地众多徽商的历史背景,形成了徽州古村落独具特色的风水美感。

雨后的宏村云雾缭绕,山水与徽派建筑构成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摄图网雨后的宏村云雾缭绕,山水与徽派建筑构成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摄图网

利用天井院落的结构排水,是每一座古徽州院落必须具备的功能。通过屋顶倾斜的瓦当将雨水汇入青石 铺就的天井院内,取“四水归堂,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寓意。汇入院中的雨水再经院内暗渠,借地形趋势排放至外部水系中。而绝大多数天井中还建有蓄水池、沉泥缸等设施,来积聚雨水供日常生活所用。

传统徽派的合院建筑,都遵循着“四水归堂”的设计理念 ©网络传统徽派的合院建筑,都遵循着“四水归堂”的设计理念 ©网络

而徽派建筑另一大防雨特征,则在于那独具风韵的马头墙之上。每层砌有三线拔檐的马头墙,很好地阻隔了灌入室内的雨水,并具有极佳的防火防盗性能。而马头墙优美的形制,更是让它成为烟雨徽州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符号。

徽派建筑代表性的马头墙,具有防雨防火的功能 ©图虫创意徽派建筑代表性的马头墙,具有防雨防火的功能 ©图虫创意

从古人的千百种避雨方式里,找到中国最美的雨中景观古徽州民居在设计上不仅引用了类似北方四合院的天井,更是在四周房屋构架中利用了干栏式建筑通风防潮的特性。而在“地无三尺平”的贵州,脱胎于干栏式房屋的吊脚楼,同样也是防范雨洪的一把好手。

西江千户苗寨朦胧的雨中风光 ©网络西江千户苗寨朦胧的雨中风光 ©网络

苗寨多会选择临近水源的地区。通常由吊脚支撑建筑一侧,将房子悬挑于山坡之上。吊脚上方的房间用于住人,而下方则用于牲畜饲养。当雨水来临时,大面积的坡面屋顶,使得雨水顺地势自然汇聚,进入附近的河流之中。

湘西凤凰古城的吊脚楼,就修建于沱江之上,便于排水和日常用水 ©图虫创意湘西凤凰古城的吊脚楼,就修建于沱江之上,便于排水和日常用水 ©图虫创意

位于贵州环山而建的西江千户苗寨,便是在雨中观赏吊脚楼建筑的最佳目的地。作为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星罗棋布的吊脚楼在雨中呈现出绝妙的节奏,而雨水潺潺流过苗寨间的古朴小巷,正是漫步于苗寨之中的最佳意象。

从古人的千百种避雨方式里,找到中国最美的雨中景观土楼同样也是中国传统建筑里典型的防雨建筑。分布于多雨湿润的福建、广州、赣南地区,中心广阔的圆形天井院落,从中可见福建土楼与徽州建筑异曲同工的设计灵感。围绕环楼顶部的巨大挑檐,也是有效防止雨水回流进入回廊的建筑细节。

土楼宽大的挑檐,有效地阻挡了雨水侵入土楼回廊 ©网络土楼宽大的挑檐,有效地阻挡了雨水侵入土楼回廊 ©网络

出于防御因素而聚族而居的需求,传统的客家住宅一般建有两到三层相套的环楼。中心圆形天井一般建有祖堂,祖堂四周与环楼之间的排水沟渠环环相套,汇集而来的雨水便可经由这套系统迅速排入附近溪流之中。如此精妙的设计,才让例如永定土楼、南靖土楼等知名土楼群免于雨洪的侵害,流传至今留着最初的建筑风貌。

福建土楼环楼相套的排水智慧 ©图虫创意福建土楼环楼相套的排水智慧 ©图虫创意

从古人的千百种避雨方式里,找到中国最美的雨中景观

作为华夏文明中极为重要的文化意象,古人在避雨之余,更是为雨景赋予了诗意迷濛的美感。随着夏日雨季的到来,我们又能从哪些观雨胜地中,寻得这一份独特的风雅体验呢?

中国赏雨目的地不完全指南 ©华夏风物中国赏雨目的地不完全指南 ©华夏风物

从古人的千百种避雨方式里,找到中国最美的雨中景观绵绵梅雨中的江南园林,是中国传统审美体系中最具代表性的意象。正如杨万里《秋雨叹》中“蕉叶半黄荷叶碧,两家秋雨一家声。”所描写的,园中的一草一木都是雨中声景的重要组成部分。瓦片、山石,以及栽种于亭台楼阁旁的芭蕉、荷花等植物,为古典园林里潇潇雨声赋予了丰富且细腻的变化,更是给行走其中的人们带来别样的文化趣味。

拙政园听雨轩中雨打芭蕉的诗意景观 ©图虫创意拙政园听雨轩中雨打芭蕉的诗意景观 ©图虫创意

如今若想欣赏园林中的雨声变幻,最好的去处莫过于苏州拙政园。在拙政园的“留听阁”与“听雨轩”中,每到梅雨季节,种有大量荷花的池塘便成为了雨声交汇的舞台。而在池边零散种植的芭蕉、翠竹,以及高低错落的太湖石,更是为这片绝美风光带来恰到好处的旋律合声,共同营造出苏式园林的雨中意境。

烟雨楼上远眺南湖的雨中风光 ©图虫创意烟雨楼上远眺南湖的雨中风光 ©图虫创意

江南园林里挺立的风雅楼阁,更是为雨景提供了绝妙的观赏位。位于嘉兴南湖中的烟雨楼,是观赏雨中湖景的最佳目的地。雨中登临烟雨楼,便可有机会一睹唐代诗人杜牧在《江南春绝句》中写下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绝美景观。而漫步于园林的回廊亭台间,顺青砖黛瓦落下的点点雨滴、园林花窗分割出的写意景观等等,都是江南烟雨中“一步一景”的绝妙韵律。

从古人的千百种避雨方式里,找到中国最美的雨中景观在季风的影响之下,进入四月之后,中国就算迎来了每年一度的多雨季节。而在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则是四月发源于华南地区,在六到七月集中于长江流域和黄淮地区的梅雨季,七到八月在东北华北地区常见的华北雨季,以及每年五月开始的西南雨季。

从古人的千百种避雨方式里,找到中国最美的雨中景观每年的5月前后,江南正逢梅子黄熟的季节,连绵的梅雨也准时而至。在湿润的江南空气里,曲折细腻的雨中古镇更是极为动人的风光。

古镇雨后湿润的青石板路,是许多人对于江南烟雨的第一印象 ©网络古镇雨后湿润的青石板路,是许多人对于江南烟雨的第一印象 ©网络

安徽宏村黑白相间的古徽州建筑,在湿润的空气中,被染成粉墙黛瓦的模样。屋檐上流淌着的雨水,逐渐汇聚成数百年来倒映着白墙的月沼,雨水滴落湖中激起一片喧嚣。马头墙下悬挂的几盏红灯笼,巧妙地点缀着这片黑白相间的山村水墨画。

宏村建筑在当地湿润空气的作用下,原本的白墙也逐渐留下了烟雨的痕迹 ©摄图网宏村建筑在当地湿润空气的作用下,原本的白墙也逐渐留下了烟雨的痕迹 ©摄图网

湿润的青石板路,河道上摇曳而过的乌篷船,都是人们对于雨中江南古镇的第一印象。穿越西塘古镇的烟雨长廊,邂逅绵绵雨中的古朴景观。而在湖州的南浔古镇,源于民国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则会为这座黄梅雨季的江南古镇赋予一分独特的神韵。

全场两千多米的烟雨长廊,是西塘最美的观雨打卡地 ©网络全场两千多米的烟雨长廊,是西塘最美的观雨打卡地 ©网络

在烟雨中的西湖畔漫步,则是另一番“山色空濛雨亦奇”的雨中湖景。春末夏初之时,细雨绵绵仿佛针线织出的雨幕,为秀美的西湖平添一份朦胧的诗意。远望西湖四堤,在烟雨中映衬出宛如水墨山水般的交错景观,而云栖竹径中雨落竹林的清幽氛围,更是西湖绝对不能错过的清逸声景。

从古人的千百种避雨方式里,找到中国最美的雨中景观当时间来到7月下旬,华北也将迎来了丰沛的盛夏雨季。当初夏的降水落入京城,这座屹立六朝的古都也会展露它与平日里截然不同的优美景观。

面朝昆明湖的颐和园长廊,也是夏日观雨的好去处 ©图虫创意面朝昆明湖的颐和园长廊,也是夏日观雨的好去处 ©图虫创意

作为中国皇家园林的代表,颐和园中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的长廊,是北京最佳的赏雨目的地。行走于绘有数万山水彩画的颐和园长廊中,静听雨水落入昆明湖的清脆声音。亦或是撑起纸伞走过烟雨之中的十七孔桥,体验这座苏式园林悠久的历史沉淀。

避暑山庄里以嘉兴南湖为范本建造的烟雨楼 ©图虫创意避暑山庄里以嘉兴南湖为范本建造的烟雨楼 ©图虫创意

而在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中,也有一座仿照嘉兴南湖修建的“烟雨楼”,以南方园林为典范建造的避暑山庄,无疑是中国园林艺术的集大成者,避暑山庄中典型的苏式园林景观,也在北方丰沛降水的洗礼下,呈现出独特的景观风貌。

从古人的千百种避雨方式里,找到中国最美的雨中景观中国西南地区的雨季,通常会在五六月份拉开帷幕。西南地区多山湿润的气候环境,也造就了当地朦胧壮丽的雨中山水风光。

缙云山古称“巴山”,以其云雾缭绕的朦胧景观而闻名 ©图虫创意缙云山古称“巴山”,以其云雾缭绕的朦胧景观而闻名 ©图虫创意

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的“巴山夜雨”,其中的“巴山”流传至今却无确切的所在地。如今广泛认为,巴山即是如今重庆的缙云山,得益于四川盆地湿度较高自然环境,雨中的缙云山常常云雾缭绕,呈现出烟云郁积的朦胧景色。

雨后的丽江古城风光 ©摄图网雨后的丽江古城风光 ©摄图网

云南的丽江古城,更是以雨而闻名。湿润的青石板,与鳞次栉比的青黛瓦房交错排列,不时还能邂逅撑着油纸伞走过的当地居民。而在如今的丽江古城中,还有一条悬挂着各色油纸伞的小巷,多彩曼妙的油纸伞,不论是晴空万里还是阴雨连绵,在天空的映照下,形成一道梦幻的风景线。

丽江古城伞巷的梦幻景观 ©图虫创意丽江古城伞巷的梦幻景观 ©图虫创意

从避雨器具到最美雨景,从传统文化到美学意象的变迁,仿佛只有中国人以如此诗意的视角,去理解雨水独特的美感。如今,与其“为雨所困”,我们不妨出门跟随当下雨季的步伐,去体会这份初夏季节独有的生机。

文|大华

文字编辑|十化

图片编辑|小虎

百科创建|燃梦、李歆

封图|图虫创意

本文由华夏风物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想要了解更多华夏大地的风物冷知识、热知识↓↓↓↓↓↓☞点击进入华夏风物App即可查看

从古人的千百种避雨方式里,找到中国最美的雨中景观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