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简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雇佣劳动与资本读书报告 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简介

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简介

2024-03-14 22:0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简介

(1847年),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雇佣劳动与资本》是马克思早期的,一部重要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它写于1847年,是马克思根据他于1847年12月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德意志工人协会所做的几次讲演写成的,最初以社论形式陆续发表在1849年4月的《新莱茵报》上,后以单行本多次发行。

 

历史背景

《雇佣劳动与资本》一书是当时革命形势发展的产物。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在欧洲有了相当的发展。英法等国已经建立了资本主义统治,大部分国家虽然还处于封建专制统治之下,但在经济上已经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无产阶级逐步成长壮大起来。同时,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也日益明显暴露,经济危机不断发生,无产阶级日益贫困,随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的加剧,工人运动蓬勃兴起。最突出的有发生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法国里昂工人的起义。英国工人的宪章运动和德国西里西亚织工起义等。这些工人运动表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间的阶级斗争一方面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随着资产阶级新近取得的政治统治的发展,在欧洲最发达的国家的历史中升到了首要地位。”(恩格斯:《反杜林论》(1876-187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65页)无产阶级已经提出了自己的阶级要求,并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1847年,在整个欧洲发生了比较严重的工商业和财政的经济危机,劳动群众处境急剧变化,阶级矛盾和斗争空前尖锐,于是1845—1849年,欧洲大陆展开了一系列波澜壮阔的政治斗争。主要包括法国的二月革命、德国的三月革命、巴黎的六月起义、维也纳的十月斗争以及波兰、意大利、匈牙利等国反对民族压迫.争取民族独立和统一的运动等。其中法国革命处于先锋和中心的地位。但这场革命毕竟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处于领导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面对成长壮大起来的无产阶级,有着极大的妥协性和反动性。他们总是企图搞一点改良,而且当革命取得一点胜利之后,又马上勾结封建势力共同镇压人民革命。结果整个欧洲大革命以失败而告终。

19世纪40年代末的欧洲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对历史发展的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它标志着欧洲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已进入尾声,无产阶级已成为决定革命进程和前途的重要力量,未来的革命任务历史地落在无产阶级肩上。

马克思积极参加了这次大革命,并在实践中总结了无产阶级斗争的经验。他认识到,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无产阶级在政治思想上远不成熟。他们没有掌握革命的理论,看不清作为阶级斗争的“物质基础的经济关系。”(《选集》第350页)看不清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根本对立,看不清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及其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律,因此受到了各种机会主义思潮和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散布的种种谬论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阐明构成现代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物质基础的经济关系,揭露以剥削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阶级调和论”从而提高无产阶级的觉悟,就成为极其迫切的需要,为了适应这种需要,马克思写作了《雇佣劳动与资本》这部著作。

 

中心思想

《雇佣劳动与资本》是第一部系统地正面叙述马克思经济学观点的论著,它依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通俗而又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实质,指出了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根本对立的经济根源。阐明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日益尖锐的矛盾,论证了这些矛盾和斗争像地震一样震撼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从而揭示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性利的历史规律。

主要内容

全书包括一篇导言和五章内容。

导言是恩格斯为了进一步向工人阶级宣传马克思的经济学说。在1891年重新刊印《雇佣劳动与资本》时而写的,它对马克思的著作做了重要的说明和补充。

文中依次阐述了以下几个观点:

第一,再版时修改的内容和原因。

由于《雇佣劳动与资本》是写于19世纪40年代的早期著作,当时马克思还没有完成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工作,这项工作只是到50年代末才告完成,因而书中有些用语和个别句子是不妥当的。这主要指劳动与劳动力两个概念没有从字面上明确区分开来,原著中仍沿用着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关于“工人出卖自己劳动”的提法,而不是如同50年代末完成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批判工作之后那样明确指出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当然,从全书的整个分析来看,当时马克思实际上已经掌握了工人出卖劳动力这一实质,从而发现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所以原著中关于工人“出卖劳动”的提法与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理解并不相同。恩格斯认为,如果是为了了解马克思经济学说创建的过程而出版此书,那就不应作任何修改。现在则是为向工人阶级进行宜传,使工人通过这部通俗著作较容易地理解马克思的学说,因而必须修改,使原稿中的早期论述同后来著作中的观点相一致。这样做“并不是纯粹的咬文嚼字,而是牵涉到全部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个极重要的问题。”(第341页)这样做完全符合马克思的心愿。

第二,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遭到破产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没有区分劳动与劳动力。

古典政治经济学是具有一定科学成分的经济学说。它的代表人物从不断地发生变动的商品价格背后,发现了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商品的价值,从而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基础。但是,他们不能区分劳动与劳动力,因而,当把劳动决定价值的观点用来分析“劳动”这一商品的时候,就陷入了绝境。既然一切商品的价值都是由劳动来决定,那么“劳动”这一商品的价值也必然由劳动决定,这就使他们“总是在一个圈子里打转”,(第343页)陷入同语反复的境地。为了摆脱这一困境,古典政治经济学又另寻出路,改为考察“劳动”的生产费用。“劳动”的生产费用即工人的生产费用是指使工人能够生存并传宗接代的那些生活费用,与工人在劳动中创造的价值并不相同,因而这种考察仍然没有解决问题,而是陷入了劳动似乎创造了两个价值,即一个是劳动所创造的价值,一个是工人的生活费用的新矛盾。古典政治经济学由此“遭到了破产”,“走入了绝境”。(第345页)

第三,马克思区分了“劳动”与“劳动力”两个概念,科学地回答了古典政治经济学解决不了的矛盾,正确地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

只有马克思才正确地指出了劳动与劳动力的区别,揭示了古典政治经济学所说的劳动的生产费用,实际是劳动力本身的生产费用,它等于工人的工资。工人出卖给资本家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工人是劳动力的所有者,但他的劳动力在出卖之后就由资本家支配.资本家通过使用这种“可以创造价值”,“产生价值”的“完全特殊的商品”(第347页)获得了超过其自身生产费用——工资的余额,即剩余价值。所以剩余价值是由工人创造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自身价值(工资)的部分。第四,资本主义经济的对抗性矛盾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胜利。

导言最后做出了总结。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实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在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剥削雇佣工人的基础之上。资本主义社会造成了“一方面是不可计量的财富和购买者无法对付的产品过剩,另一方面是社会上绝大多数人口无产阶级化,变成雇佣工人,因而无力获得这些过剩的产品”的矛盾。“这就使得这个社会被自己的富有所窒息”,资本主义制度“应当被消除,而且能够被消除”,(第348页)新的社会制度一定会实现。

第一章在简要介绍《雇佣劳动与资本》写作的背景,主题和结构的基础上,重点考察了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马克思首先说明,在资本主义社会,工资好像是资本家对工人的一定量劳动所支付的货币。但这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实际上,资本家用货币购买到的是工人的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劳动只有当工人的劳动力在资本家的工厂里使用时才存在,但劳动这时已经属于资本家,而不属于工人。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货币工资实际只是劳动力的价格,“是只能存在于人的血肉中的这种特殊商品价格的特种名称。”(第353页)

马克思还对资本主义辩护士所宣传的资本家用货币向工人购买劳动力是“平等”的买卖关系进行了批判。他指出,“工资不是工人在他所生产的商品中占有的一份”,(第354页)工人在他生产的商品还没有完成之前或生产的商品还没有卖出之前就取得了自己的工资。显然,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并不是来自出售工人自己生产的产品,而是来自资本家过去剥削得来的货币资本。资本家用一部分资本购买工人的劳动力之后,工人在生产中完全处于被剥削被奴役的地位,对自己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是根本没有所有权的。

最后,马克思分析了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他指出,劳动力并不从来就是商品,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这个条件就是人身自由。从历史上看,奴隶本身是奴隶主的财产,不能自由地出卖劳动力。农奴给地主服劳役,换得一小块土地,但却由此束缚在土地上.而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与他们不同,“既不属于私有者,也不属于上地”,对自己的劳动力有所有权,可以“自己出卖自己,并且是零碎地出卖。”(第355页)因此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才成为商品,雇佣劳动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产物。马克思特别揭露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所谓“人身自由”的虚伪性。他提出,工人尽管在表现上是“自由的”,但实际上只有被剥削的自由,是整个资本家的附属物,他们受着一条饥饿锁链的束缚,若不愿饿死,“就不能离开整个购买者阶级即资本家阶级。工人不是属于某一个资产者,而是属子整个资产阶级”。(第355页)他们实际是整个资产阶级的奴隶。

第二章重点考察了决定工资的因素,揭示了调节工资的一般规律。

马克思运用从一般到个别的方法,首先分析了资本主义条件下一般商品价格的决定。他指出,由于竞争和无政府状况,商品的供给与需求不可能建立直接的平衡,而是经常发生供过于求,商品价格下跌,或供不应求,商品价格上涨的情况。商品价格的上下波动,引起大量资本从无利或少利的生产部门流入有利的生产部门。由此又会反过来影响供给与需求,使之趋于平衡。其中,价格波动围绕的中心就是生产费用,正是生产费用决定了价格。马克恩说明:“价格由生产费用决定,就等于说价格由生产商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决定”。(第360页)这里的劳动时间即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了一般商品的价格。在进行了一般分析之后,文章开始探讨作为特殊商品的劳动力的价格决定。马克思指出,劳动力是商品,因而调节一般商品价格的规律也调节工资,即调节劳动力价格。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的工资受劳动力供求状况的影响工下波动。其波动的基础,仍然是生产商品所必需的生活费用.也就是为生产劳动力这一商品所需要的费用。其具体内容包括:为维持工人的生存、延续工人的后代、使工人获得一定技术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以及教育、训练费用。“这就是为了使工人保持其为工人并把他训练成为工人所需要的费用。”(第361页)这些费用的价格构成工资,工资是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

最后,马克思对全章进行了总结,说明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得到的只是最低工资,“单个工人所得,千百万工人所得,不足以维持生存和延续后代”。“整个工人阶级的工资在其波动范围内则是和这个最低额相等的。”(第361页)所以工人阶级始终生活在极端贫困的境地。

第三章是全书的中心。重点阐述了什么是资本,揭露了资本的本质,论证了雇拥劳动与资本的剥削与被剥削、奴役与被奴役的对立关系。

首先,马克思从两方面揭露了资本的本质。

第一,通过批判资产阶级把资本与物混为一谈的谬论,揭露资本的实质是一种生产关系。对于什么是资本,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出于为资本主义制度进行辩护的立场,通常的做法是把资本与物相混同,把凡是作为生产手段用的积累起来的劳动都称为资本。这样,在他们那里,人类社会自从有了生产资料就有了资本,甚至原始人的木棒、石块也都划归资本之列。马克思对这种见物不见人,见生产不见生产关系,把现象作为本质,从而掩盖资本的剥削本质的荒谬观点进行了分析和批判。指出,正如黑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才成为奴隶一样,原料、工具、生活资料等,“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资本。脱离厂这种关系,它也就不是资本了。”(第362页)因而,资本“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关系”,(第363页)它只存在于人类社会的一定历史阶段中。

第二,从资本体现为价值形态入手,进一步阐明了资本的实质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马克思说明,资本不仅表现为物质产品,还表现为一定数量的交换价值,但并不是任何交换价值都会成为资本。因为,交换价值在资本主义以前就存在,那里并不是资本。它成为资本要以存在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工人阶级为前提。工人在劳动中创造出新价值,不仅使资本家支付的劳动力价值——工资得到补偿,而且为资本家提供了剩余价值.使资本家得到了增殖。所以,“资本的实质并不在于积累起来的劳动是替活劳动充当进行新生产的手段,它的实质在于活劳动是替积累起来的劳动充当保存自己并增加其交换价值的手段。”(第364页)

其次,马克思从资本与劳动的交换及资本主义再生产的角度,简要分析了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关系。

他指明,资本家与雇佣工人的交换,是工人拿自己的劳动力交换生活资料,资本家则拿货币交换劳动力,即换到一个创造力量。“这种力量不仅能补偿工人所消费的东西,并且还使积累起来的劳动具有比以前更大的价值。”(第364页)这个超过工人所得的增殖部分被资本家所占有,而工人得到的只是用以维持生存的生活资料。资本家同雇佣工人只是剥削与被剥削、奴役与被奴役的关系。资本主义连续不断地扩大再生产过程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在此基础上,书中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宣扬的“资本家和工人利益一致”的谬论进行了批判。指出,资本家是靠剥削雇佣工人来增加资本的,资本增加越快,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越残酷。因而,“生产资本的增加……就是积累起来的劳动对活劳动的支配权力的增加,就是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统治力量的增加。”(第366页)它只表明,资本对雇佣劳动是剥削、统治、奴役的关系。

 

第四至第五章在第三章简要分析雇佣劳动与资本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做了展开论证,从而更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条件下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关系。

第四章考察了生产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资本的增长对工资的影响。

马克思首先对随着资本增加,工人的工资也得到增加的假定进行了分析,说明了即使是这种情况,也只是工人收入水平的相对下降。因为,工资的提高以资本的增加为前提,生产资本的迅速增加,意味着资本家占有社会财富的迅速增加和奢侈享受的迅速增加。工资的增加幅度大大低于资本家所得的增加幅度,因而工资水平相对地下降了。

接着,马克思对工资所包含的两种对比关系进行了考察,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揭穿了“工资提高”不过是虚假的现象。第一种是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的对比关系;书中对这对概念明确进行了区分。说明前者指工人把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时得到的一定量的货币工资;后者指工人用货币能够买到的生活资料的数量。它们之间“并不一致”,考察工资时,不能只看工人所得货币工资的多少,还应注意工人用所得货币工资能够购买生活资料的多少,现实中常有名义工资没变或提高,实际工资却降低了的事实。因此,在“谈到工资的增加或降低时”,不应“仅仅注意到名义工资”。(第369页)第二种是工资与利润的对比关系。马克思认为,即使注意了实际工资也不能完全发现工资所包含的对比关系。还应把工资与利润结合起来做以分析。他指出,由工资与利润的对比决定的工资是相对工资,它与实际工资不同,是工人在新创造的价值中所得份额与资本家所占份额即利润的比重。在实际工资不变甚至提高的情况下.只要利润增长更快,相对工资就会下降。书中在举例进行具体论证的基础上,对工人的境遇做出了概括:资本所得的份额比劳动所得的份额提高了,“社会财富在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分配更不平衡了”。“资本家阶级支配工人阶级的权力增加了,工人的社会地位更坏了,比起资本家的地位来又降低了一级。”(第370页)

最后,马克思在揭示工资与利润相互关系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驳斥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观点,他指出:“工资和利润是互成反比的。资本的所得份倾即利润愈增加,则劳动的所得份额即按日工资就愈降低;反之亦然。利润增加多少,工资就降低多少;而利润降低多少,则工资就增加多少。”(第370页)可见,“资本的利益和雇佣劳动的利益是截然对立的。”(第371页)任何企图抹杀这一对立的宣传都是徒劳的,只不过是要工人阶级服从资产阶级的摆布,“让资产阶级用来牵着它走罢了。”(第373页)

第五章考察了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条件下,资本的增长对工人工资水平和工人生活状况的极其恶劣的影响,彻底驳斥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宣扬的“工资随生产资本增长必然提高”这一掩盖雇佣劳动与资本对立关系的荒谬观点。

马克思对生产资本增长对工人的工资和生活水平的影响做了深入、具体地分析。他指出,资本主义竞争的加剧,促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改进,劳动生产力不断提高,生产资本不断增长。这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它决不会导致工人工资水平的提高,相反,却是工资水平的下降和工人阶级生活的极度恶化。首先,由于生产资本的增加,分工和采用机器的范围扩大,加剧了工人之间出卖劳动力的竞争,恶化了出卖劳动力的条件,从而引起失业大军的存在和工资水平的下降,其次,生产资本的增加,促使大批小产业者和小食利者破产,扩大了失业队伍,更加恶化了劳动者的生活条件;最后,生产资本的增长,生产规模的扩大,使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爆发,危机期间大量工厂倒闭,大批工人失业并陷入绝境。

在全文的最后,马克思得出结论:“资本的迅速增长对雇佣劳动却是最有利的条件。”(第380页)它表明,资本的迅速增长为资本主义灭亡既准备了社会化大生产这种物质条件,又准备了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的无产阶级这种人的条件。而且,资本的增长使无产阶级日益贫困化,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和斗争日益激烈,从而加速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使无产阶级求得解放的日子为期不远。

 

重要意义

《雇佣劳动与资本》这篇著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从理论意义看,它是一篇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著作。它详细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下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前景,从而论及了《资本论》第一卷的主要理论,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剩余价值学说和资本积累学说作了极其生动通俗和较为系统的阐述,为实现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彻底革命奠定了坚实基础。它虽然是马克思的早期作品,但代表着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发展的重要阶段,成为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正式产生的标态。

从实践意义看,它为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提供了思想武器,为制定革命的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于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正因为这部著作以通俗的语言向工人阶级讲明了革命道理,所以从发表以来,深受无产阶级欢迎,为广大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所接受,促进科学共产主义思想在工人运动中的传播。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