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邑县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隰县县志从古至今 《夏邑县志》

《夏邑县志》

2024-02-01 18:4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夏邑县志》,10卷,首1卷,清尚崇震修,关麟如纂,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刻本。版框19.4cm×14.5cm。半页9行,行18字,左右单栏,白口,单黑鱼尾。书前有方立桢重修夏邑县志序、牛克长序。全书约8万字,8册1函。   夏邑县位于河南省东部,元明清三代属归德府(州),民国历属豫东道、开封道、第二行政区,现属商丘地区。   夏邑县志始修于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著录,现存2部。嘉靖三十年(1551年)曾补刻,刻本现存较多。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又重修,但已不存。清康熙朝重修后,民国年间也曾续修。   本书记事起于宋代,止于清康熙朝。各卷内容依次为:总图、沿革、天文、四至、建置、山川、古迹、风俗、土产、陵墓、寺观、赋税(户口、田赋、徭役、盐税、均田)、职官、人物、科学、传(流寓、附忠烈)、孝义、烈女、隐逸、方技、艺文上(附诗、赋)、艺文下(附序记)。其中,灾难、河防、城池、学校、乡村诸目最为突出。书中还收录了顺治朝旧志文四篇,是研究佚志的珍贵资料。   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著录,此书现存3部。尚崇震(生卒年不详),字子真,奉天海城(今辽宁)人。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任夏邑县知县。关麟如(生卒年不详),夏邑人。贡生。曾参与顺治年修纂《夏邑县志》。  也称“框廓”、“边栏”。指古书书页四周的界线,主要形式为线栏。四周单线者称“四周单边”,四周双线者称“四周双边”,上下单线而左右双线者称“左右双边”。为求形式美观,亦有以图案花样组成的版框,称为“花边”。我国古代雕版印刷的书,只在纸的正面印刷,中间有一空行,在此对折而成一张书叶,书叶中缝称为书口,亦可称版口或版心。其作用,一是用于对折书页,二是格内经常刻有书名、卷次、页码、字数、刻工姓名和出版处。在书口近上下两端处印有】形符号,称为鱼尾,上鱼尾上面的空格和下鱼尾下面的空格叫象鼻,以其形状相似而得名。象鼻中空的,即称为白口,是古代印书的一种版式。           线装书的书口款式之一。其标志为书口中缝刻的鱼尾形符号“【”,常刻在书口上节或下节的四分之一处,体黑者称“黑鱼尾”, 体白者称“白鱼尾”。同页上下节有两个鱼尾的称“双鱼尾”,只在书口上边刻一个的称“单鱼尾”。方立桢(生卒年不详),字干齐,江苏江都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任夏邑县知县。指夏、商、周三个朝代。“沿”,沿袭;“革”,变革,指事物发展变革的历程。志书中常以“沿革”作为门目,记述一地行政设置的发展变革,常与建置、城池、公署等目并列。其编写方法有两种:一按时间依次载述;二为表格形式,以年代为经,以事实为纬,称为沿革表,可省冗文,且能一目了然。山川指山岳、河流和平野。方志类书中常将“山川”列为一目,用以记载某一地区的形胜,诸如:山脉、河流、湖泊、池沼、津梁,以及与山川有关的森林、矿藏、名胜、景观等。旧志篇目名。户口是住户、家庭和人口的总称。方志类书中多设此篇目,或标作“户籍”、“户口簿”,用以记载区域境内居民的户数和人口总数。有的除记载户口、人丁总数外,还旁及历代人口增减、丧乱流失、迁徙招抚、封邑户属、人丁征银等。新修方志中,户口纳入“人口”一目记述。指在异乡日久而定居。方志中人物传、人物志所载流寓者者多为对定居地有贡献或德高望重、受人尊敬的外籍人。  城池的产生是伴随着战争的历史而修建的。由城垣、城门、角楼、箭楼、甕城、马面(即墩台)、护城河等构成。早期多为土城,也有少数的石头城。元代以前土城为多,随着经济的发展,城池的建造也有所改进,特别是京师外围的城墙和城楼开始采用砖石结构。明清紫禁城的城池体系进一步完善。  TAG标签耗时:0.062770128250122 秒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