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其发:论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超越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名言名句有哪些 廖其发:论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超越

廖其发:论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超越

2024-06-30 16:3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二) 具体涵义

1.“超越”的基础是学习和继承。

英国著名科学家牛顿有句名言:“如果我看得更远些的话, 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1不管牛顿讲这句话的背景如何, 但都说明一个事实, 牛顿所取得的新的科学成就的一个重要基础, 就是学习和继承了前人所取得的科学成就。也就是说, 要“超越”前人, 首先需要学习和继承前人所取得的成果, 从而能够站在高于前人已经达到的高度, 并因此而比前人看得更远一些, 取得的成果的水平更高一些。如果没有全面继承前人所取得的优秀成果, 就难以达到前人已经达到的高度, 更难以比前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也就谈不上超越。

2.“超越”的关键是要在前人所取得的成就的基础上有新的进步。

中国先秦思想家荀子有言:“青, 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2]1也就是说, 青定青这种染料本是从蓝草 (可以用于制作青定蓝染料的数种植物的统称, 如菘蓝、蓼蓝、木蓝等) 中提炼出来,但它比蓝草要精美得多。而青之所以比蓝草更精美, 关键在于经过提炼, 它的结构等已经发生了变化, 变成了一种新的物质。没有这种新的变化, 就不可能更加精美。同理, 在思想领域要超越前人, 需要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取得新的进步。犹如人们走路, 前人已经走过了一段距离, 后人要超越前人, 就不仅要走完前人已经走过的距离, 还要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行, 走出新的距离。如果超出前人几步, 是有微小的超越;如果超出前人很多, 就是较大的超越;如果没有超出前人的距离, 就不能称之为超越。

3.“超越”的本质是创新。

这里所说的创新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改变已有事物的构成因素、结构等, 使之具备新的面貌、新的内容、新的形式, 特别是具备新的功能;二是发现新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的思想观点或新的理论, 开发出新的工具,发明出新的事物等。就思想领域来说, 其创新主要是体现在完善前人提出的理论与方法, 甚至进一步发现需要解决的新问题, 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新旧问题的新的思想与方法或新的理论与方法等。如果没有这种创新, 就谈不上“超越”前人。

总之, 所谓超越陶行知等前人的教育思想, 就是要通过努力, 在继承陶行知等人的优秀教育思想的基础上, 完善陶行知等人的教育思想, 进一步提出新的教育思想或新的教育理论与方法, 从而使相关理论更精致、更完善、更能解释教育实际, 对教育实际能够发挥更良好的指导作用, 使相关的方法更具针对性、更具可操作性、更具实效性, 使其教育思想对提高办学水平和培养质量具有更大的推进作用。

二、“超越”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必要性

之所以提出我国教育界特别是教育思想界又尤其是有志于成为教育家的志士仁人在未来需要超越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主要是有以下几方面的需要:

(一) 是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必然反映

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自然界, 从最小的东西到最大的东西, 从沙粒到太阳, 从原生生物到人, 都处于不断的流动中, 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3]454不仅自然界一直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之中, 人类世界也同样如此。“在人类命运中除了不固定本身之外没有任何固定的东西, 除了变化本身之外没有任何不变化的东西。”[4]205也就是说, 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 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固定不变的, 而是不断地或永不停息地在发展变化。与此相应, 人类的教育也不可能固定不变, 而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因其如此, 人类的教育思想不可能说发展到某一个人那里就停滞不前、不再发展, 它需要而且也必然会不断地发展变化, 这也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因此, 通过不断地努力, 有意识地超越陶行知等前人的教育思想, 使人类的教育思想不断地向着理想的境界发展或变化, 是事物运动变化规律在教育思想领域的必然反映, 或者说是积极主动地顺应这一客观规律的需要。

(二) 是弥补个人认识有限性的必然要求

爱因斯坦说:“客观地衡量, 一个人以热情奋斗所获得的真理实在微乎其微。”[5]17这就是说, 与人类需要发现的真理相比, 与人类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已经发现和将要发现的真理相比, 个人在真理的发现方面总是十分有限的。同样, 教育所需要探讨的理论问题与实际问题很多, 而且每一个方面的问题都涉及多方面的因素, 都具有很强的复杂性或深刻性。同时, 教育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需要探讨的理论问题特别是实际问题也在不断地变化, 这使得教育问题变得更加复杂。但是, 一个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 他不可能在其一生当中, 对各个方面的教育理论问题与实际问题都能够全面地加以探讨, 不可能对每一个方面的问题都探讨得特别深入、特别到位, 更不可能真正全面把握他身后无尽岁月中社会与教育的发展变化, 不可能完全探讨清楚后世社会发展变化了的教育。因此, 个人无论多么热情、多么努力、多么有智慧, 对教育真理的发现总是有限的。陶行知同其他教育家一样, 是一个凡人而不是一个神, 在他的有生之年对相关的教育理论与实际问题的探讨和所取得的成果必不可免地是有限的。因此,他不可避免地还遗留了许多有待后人进一步探索和发现教育真理的空间。后人必然需要在陶行知等前人已经取得的成就的基础上, 继续努力, 以取得陶行知等前人所没有取得的成果, 从而实现在教育思想方面的不断超越。

(三) 是实现陶行知生前遗愿的需要

陶行知特别重视创新, 也希望后人在他的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他认为, 其他人与本人是不同的个体, 个人的教育经历和对教育的认识应该会有所不同。同时, 他认为, 时代会不断地发展变化, 他的思想肯定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不相适宜之处。因此, 他希望后辈对他的思想不能完全模仿, 而应该有所创新或有所超越。他说:“仿我者死, 创我者生。”也就是说, 完全模仿照搬他的教育思想是一条死路, 而只有对他的教育思想有所创新才能获得生机。他认为后辈愿意学习他的思想, 他不反对而是欢迎, 但是, “更主要是结合形势的发展向生活学, 向大众学。生活教育的生命力特别强, 它今天不是完成的东西, 明天也不是完成的东西, 它会永远随着历史和生活的发展而发展”[6]717。陶行知的这些观点一方面表明他很谦虚, 另一方面也表明他充分认识到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发展变化, 教育思想也应该发展变化。因此, 他对后辈寄予很大的希望, 希望后辈能够超越他。同时他的这个观点, 也符合每一个教育家教育思想发展的轨迹, 每一个教育家不可能穷尽真理, 只可能进一步发现真理。因此, 作为当代中国的教育工作者, 特别是教育研究者, 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既要全面学习与继承, 又要对他的思想有所创新与超越。

三、超越或创新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要方向

要超越或创新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去努力:

(一) 进一步完善陶行知已经提出的教育理论

陶行知的教育理论主要是生活教育理论, 其核心观点或核心的理论有三个:一是生活即教育, 二是社会即学校, 三是教学做合一。他的这些理论或思想观点强调生活与教育的联系、社会与学校的联系、教学做三者之间的联系, 初步探讨了教育如何体现这几者之间的联系, 其中的理论贡献是毋庸置疑的。但是, 相关的理论问题还需要人们作更深入、更具体的探讨:教育这种生活有无自身的特质, 有什么特质?它与人类的一般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 又如何处理教育与生活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如何认识和处理变化了的社会生活与变化了的教育生活之间的关系?学校这种社会有无自身的特质, 具有什么特质?它与一般人类社会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 如何处理学校与一般社会的关系?如何恰当地体现出社会的学校特点与功能, 如何体现出学校特有的社会性质与功能?教师的教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学生的学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教学做”中的“做”与社会生活、生产、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做”相比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教学做三者之间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 如何处理这些关系?等等。所有这些问题及其他相关问题, 都还需要后人进行更深入、更具体甚至更辩证的探讨。

(二) 进一步探讨陶行知办学思想中所涉及的问题

陶行知的办学思想或如何实施教育的思想涉及到很多方面, 如如何办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师范教育或教师教育、高等教育、女子教育, 如何实施普及教育、道德教育、科学教育、创造教育, 等等。陶行知在每一个方面, 都有不少真知灼见, 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值得后人重视和发扬光大。对于这些方面的教育思想, 学术界都有不同程度的研究和论述, 这里就不再赘述。但是, 所有这些方面的办学思想, 都还需要后人加以创新。如各级各类教育究竟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 各级各类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究竟应该而且可能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或质量规格?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当中, 究竟能够而且应该学到些什么?从幼儿教育到研究生教育以至后来的继续教育的课程体系、内容体系, 究竟应当如何安排?教师究竟应当如何教?学生究竟应当如何学?所有这些问题, 都还需要根据不断变化的社会、不断变化的教育、不断变化的受教育者等方面的实际情况, 加以更深入、更细致、更符合实际的研究, 从而能够在这些方面有所创新。

(三) 积极探索陶行知少有涉及或研究较少的教育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

陶行知由于精力和条件的限制, 对有些重要的教育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少有涉及或虽然提出了个别观点但没有深入研究。如儿童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天赋基础和生理基础、心理基础究竟是什么?教育影响的改变对儿童与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的发展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如何优化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从而使学生的生理、心理获得最优的发展?如何建立一套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乃至此后的终身教育真正有机衔接、同时又具有较高效率和较强针对性的培养体制与机制, 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教育的质量?这其中就涉及到许多需要研究的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 而陶行知对这些问题研究较少或没有真正的研究, 甚至整个教育界对这些问题中的某些方面虽然有所涉及, 但谈不上有真正全面的、科学的和高水平的研究。因此, 在这些方面努力探索, 有可能会取得重大创新的成果, 从而超越陶行知等前辈教育家。

当然, 也还有一些其他教育问题, 陶行知虽然有思考, 但缺少深入研究。如如何全面认识教育与社会其他方面的关系?教育在社会当中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发挥其作用的机制或机理是什么?社会究竟应当如何支持、引导、管控教育?教育的发展需要社会提供什么样的支持保障条件?等等问题, 都还需要后人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总之, 对一些教育中的陶行知等前人有所研究的永恒性问题加以更新的研究, 对有些陶行知等前辈教育家研究较少的问题加以全面研究, 对那些随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了的新问题加以更具针对性或更加切合实际的研究, 是超越陶行知等前辈教育家教育思想的努力方向。

四、历史研究、理论研究与现实研究高度结合是超越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根本路径

上述各方面的教育问题既是教育的现实 (实证、实践) 问题, 同时其背后也有很深的哲理问题。它们不仅是一些现实问题, 同时也是一些历史上人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些基本问题, 甚至还是后世乃至永远都必须面对和不断探索解决的永恒性的问题。正是因为这些问题既具有理论性也具有实践性, 既具有历史性也具有现实性和未来性, 因此, 我们要超越陶行知等前辈教育家的思想, 必须高度重视历史研究、理论研究与现实研究的结合。

(一) 加强教育历史研究

人类在数千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发展过程之中, 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积累了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与此同时, 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之中, 有不少教育工作者和关心教育的思想家们, 对教育的各方面问题都作了多方面的探索, 留下了比较丰富的教育思想。这些实践的经验与思想的宝库是我们后人研究教育的重要财富。我们只有熟悉这些财富, 很好地利用这些财富, 才有可能站在历史发展的一个又一个的巅峰之上攀登上更高的高峰。因此, 要超越陶行知等前辈教育家, 特别是要真正成为一个一流的教育家, 需要全面熟悉教育发展的历史, 以便继承前人留下的丰富的教育历史遗产, 或者说能够比较充分地利用教育历史资源。其中, 陶行知是我国近现代最杰出的教育家, 对他留下来的思想财富和实践经验更应该加以全面研究和学习。

(二) 加强教育理论研究

教育的各个方面的问题本身都涉及到多方面的对这一教育问题有重要影响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 或者说本身具有各方面的内在矛盾和外在矛盾。因此, 要解决好这些问题, 首先需要认识各个方面的教育问题所涉及的各方面的矛盾因素, 即相互之间的关系, 相互之间的联系机制、作用机制等哲理性的问题。只有认识清楚了这些哲理性的问题, 才能更加有效地认识和处理相关的现实问题。因此, 要想超越陶行知等前辈教育家, 要成为一个教育家特别是成为一流的教育家, 需要认真研究各种教育所涉及到的各种理论问题。而要提高教育研究者本身的理论素养或者理论水平, 主要途径有三:一是学习历史上人类积累起来的教育理论遗产, 通过这些教育理论遗产的学习可以从中得到多方面的启示, 同时也可以得到理论思维能力的锻炼。二是需要密切关注和参与教育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只有在关注和参与实践的过程中, 才可能使自己的思想更加清晰, 逐步臻于完善。三是加强理论思辨。在对教育历史遗产的学习研究过程中, 在关注和参与教育实践的过程中, 都需要根据各方面的与教育理论相关的材料或者说相关资源来对相关的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的、全面的思考。这种思考或辨析既要灵活应用形式逻辑的各种原理, 同时也需要很好地遵循辩证逻辑的各种原理。

(三) 加强教育现实研究

要超越陶行知等前辈教育家, 要成为真正的教育家或者说能够被称之为真正的教育家, 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就是对教育现实问题或者说实践、实证问题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同时其教育思想也必须要有教育实践作为基础, 能够经受得住教育实践的检验。

第一, 加强教育调查。一个有志于教育研究的人或者说有志于成为教育家的人, 他首先需要对教育有比较全面的了解。特别是对一个研究中国教育的人来说, 至少需要对中国教育的某些方面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这是成为教育家的一个入门条件或者说一条进入教育之门的基本路径。要了解教育首先需要对教育进行全面的调查。这种调查包括长期的各种形式的考察, 保持与各方面的教育人士的联系与交流, 研读各种相关文献, 甚至需要做各种定量与定性的调查, 比如说问卷调查、叙事研究等。这种调查需要长期坚持, 才能适时把握教育发展的脉搏或者真正了解教育的发展与变化。

第二, 坚持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要真正对教育有所体悟, 对教育的问题有真正深刻的认识, 就必须深入到教育实践活动当中去。比如说长期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及相关的管理活动等。

第三, 注重开展长期的扎实的教育实验研究。开展教育实验研究是教育实践活动特别是教育研究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相关的思想理论只有在严格的实验过程之中才能得到检验、修正和完善。因此, 重视教育实验研究是超越陶行知等前辈教育家, 从而成为一个真正的教育家的必备条件。要有效地开展教育实验研究, 需要遵循科学实验的一般规程或规则。比如说, 要尽可能制定出一套比较完善的实验方案, 有效地控制教育实验的过程, 不断地对教育实验过程进行反思总结, 根据反思结果对实验方案和相关的思想理论不断地进行修正。这一过程不断反复, 以至于逐步使相关的教育理论与方法更加切合实际、更加具有效率。在此基础上, 总结出科学有效的理论或思想观点, 使这些思想观点真正具有指导更大范围教育实践的价值。

(四) 需要研究中国社会乃至世界的历史与现实

教育与社会各个方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要研究和解决教育的相关问题, 不能只是就教育而论教育, 而需要把教育放到整个社会之中去加以考察和研究。因此, 要想超越陶行知等前辈教育家, 或要成为一个真正的教育家, 在重点关注、研究教育本身的同时, 需要研究社会各方面的问题, 特别是社会的各个方面与教育的联系。比如, 中国与世界究竟应当如何发展?中国与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究竟存在哪些问题, 这些问题应当如何解决?在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之中, 教育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与此相应,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教育提出了哪些要求, 对教育有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如何处理教育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的关系?所有这些问题本身也可以说是教育问题或是教育需要关注的问题。因此, 要真正对一些基本的教育问题思考得比较清楚, 就必须认真关注甚至研究中国与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问题。

上述四个方面研究的有机结合, 是教育思想创新或超越陶行知等前辈教育家的根本路径。

五、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是超越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内在条件

教育问题具有综合性, 因为对学生的培养是全方位的。而要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素养, 需要教育者具有比较全面的素养, 其中的教育研究者更应该具有较高的综合素养。特别是教育研究者要想真正认识和解决综合性很强的各种教育问题, 要想超越陶行知等前辈教育家而成为一个真正的教育家, 没有较高的综合素养是不行的。大略地说, 未来的教育家甚至一般的教育研究者应当全面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养:

(一) 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境界

要超越陶行知等前辈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首先需要像陶行知等人那样, 具有较高的甚至更高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境界。一是对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世界观等思想道德问题有很高的认识, 在认识这些问题的能力方面具有很高的智慧;二是在思想道德的各个方面具有高尚而坚定的信仰、具有崇高的精神境界;三是言行一致, 积极践履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和各种规范, 做好社会特别是学生的表率;四是对思想道德各个方面理想、信念、观念、规范及其他相关的事物充满真情或深情。要真正做到知、情、意、行的高度统一, 特别是要有崇高的精神境界。

(二) 有较高的智慧素养

要超越陶行知等教育家, 需要具备陶行知等前辈教育家那样的甚至更高的智慧素养。一是要有较高的人文修养。也就是说要有比较扎实的哲学、历史、文学、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修养, 才有可能对教育的相关问题有比较良好的或比较深刻的认识。二是要有一定的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及相关的修养。作为一个教育家, 需要基本了解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等方面的自然科学知识, 甚至需要对这些方面的一些基本问题有自己的思考。这样在思考和解决与自然科学相关的那些教育问题的时候, 才可能思考得比较切合实际。三是需要具备多方面的能力。能力是做好任何工作的必要条件。要成为一个教育家, 要很好地思考和解决教育之中的各种问题, 所应当具备的能力是多方面的。比如, 基本的感知能力、想象能力、思辨能力、记忆能力、交往能力、管理能力等各种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具有对教育等相关事务的深刻的洞察力, 善于从迷雾重重的现象中准确地把握事物本质和发展变化规律的能力。四是需要明晰和坚持正确的立场、观点与思想方法。一方面, 人们的思想包括其精神本身具有不同的立场, 立场不同, 其思想观点的取舍和评价标准就会有所不同。另一方面, 不同的思想观点与思想方法对人们的认识有非常重大的影响。同样的问题以不同的思想观点和思想方法为指导来进行分析判断会得出性质不同的结论。例如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继承和超越问题, 本身有继承什么、如何继承、超越什么、如何超越等问题。这其中就有一个价值评判的问题。而要进行价值评判必然就有一个立场观点与思想方法的问题。对于教育方面的价值评判或价值取向的相关问题, 本人在《论我国教育改革与研究的价值取向》中有具体论述[7], 这些论述涉及到基本的立场问题、观点问题及背后的思想方法问题, 这里不再赘述。

六、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支持是超越陶行知等前人教育思想的外在条件

要对教育做出创新性的研究从而超越陶行知等前辈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需要政府和社会其他方面的大力支持。因为要办好教育事业, 特别是要对教育的相关问题有真正比较全面的研究, 需要得到社会各个方面的支持, 特别是需要政府营造宽松的研究环境, 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政策等方面的支持。比如说, 要开展真正有效的教育实验研究, 需要有实验经费、实验学校、实验的对象、参与实验的教师和其他的各种物质条件的支撑, 需要有较长的实验周期, 需要尽可能减少不良的干扰和破坏。所有这些, 都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政策的支持及其他方面的支持, 需要社会舆论的配合。这些条件的获得, 需要教育者本身去积极争取, 与此同时, 也需要政府等相关部门给予主动的与充分的支持, 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理解。

总之, 我们需要在全面学习、全面借鉴和发扬光大陶行知等前辈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的基础上, 通过多方面的努力, 将他们未竟的事业、未完善的教育思想发展到一个更高的高度。只有这样, 人类的教育事业才有可能逐步贴近理想的境界, 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儿童才有可能接受到日益完善的教育, 整个社会也才能够从教育当中获得更多、更好的支持和利益。

参考文献

[1]陈寿.三国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2]荀子.劝学[M]//诸子集成·荀子.上海:上海书店, 1987.

[3]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4.

[4]黎澍.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历史科学[Z].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0.

[5]【德】海伦·杜卡丝选编.爱因斯坦的为人处世——爱因斯坦通信选[M].唐汝厚, 译.北京:北京出版社, 1985.

[6]陶行知.仿我者死, 创我者生[Z]//《陶行知全集》编辑委员会.陶行知全集:第八卷.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1.

[7]廖其发.论我国教育改革与研究的价值取向[J].西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1 (1) :107-114.

注释

1Isaac Newton:If I have SeenFurther it is by Standing Up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 (http://fanyi. youdao.com/translate? i=isaac%20newton%20%3Aif%20i%20have%20seen%20further%20it%20is%20by%20standing%20upon%20the%20shoulders%20of%20giants.&keyfrom=hao360, 2016-10-22)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