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瓷的起源及发展历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陶瓷的历史故事 德化瓷的起源及发展历程

德化瓷的起源及发展历程

2024-07-09 07:1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南海I号”出水的德化军持)

德化陶瓷生产历史悠久,目前全县发现的古瓷窑址达239处。德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烧造陶瓷的呢?考古资料的说法不一。1968年墓葬考古发掘出土的相当于魏晋时期的青釉谷仓、青釉壶、青釉罐,这些器物年代被定为唐代,所以出现了“唐代说”;而随着美湖阳田墓林窑址的发现,窑址被定为唐~五代,所以又出现了“唐~五代说”。2005年,德化三班镇泗滨村的一位郑姓村民在为祖先扫墓时捡到了几块青釉瓷片,后经民间收藏人士的交流辗转到了德化县陶瓷博物馆。这些青釉瓷片的发现受到了古陶瓷研究专家的重视。2007年10月6日,泉州市博物馆的考古人员深入现场,到德化县与永春县交界的寮田尖山进行野外窑址调查,在寮田尖山周边的山包上发现了多处印纹软陶、硬陶和原始青釉瓷器混合叠压的堆积层,并在寮田尖山南面柑橘园的坡面上发现了一座窑炉的残断面,断面宽约1.1米,高约1.3米。在遗址堆积层釆集了一批印纹软陶、硬陶和原始青釉瓷的残片,经福建省考古队专家的现场确认为一处夏商时期的窑址。该原始青瓷窑址的发现把德化烧造瓷器的历史往前推进了1000多年,给德化瓷始烧年代问题找到了答案,即德化窑始烧年代应为夏商时期。

(位于德化与永春交界的寮田尖山夏商窑址)

(原始德化陶瓷残片)

晚唐五代时期,在德化三班镇泗滨村一带制瓷业已初具规模,唐末颜化綵编写了陶瓷专著一《陶业法》并绘制窑场设计图《绘梅岭图》,向我们透露了当年的瓷器生产状况。1995年1月发现的美湖乡洋田墓林窑是一个唐五代时期的窑址,出土了一批标准瓷器。唐代主要生产青釉瓷,产品胎骨发灰,釉色呈青黄、青褐色,器型有盘口壶、双耳罐、碗、碟等。青釉瓷在德化的南北片区均有出土。

(唐.青釉双耳罐)

(唐.青釉深腹碗)

进入宋代以后,德化瓷业有了长足的进步,不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无论规模还是技术都得到迅猛的发展。宋元祐二年(1087年)泉州市舶司的开通,更是极大地刺激了德化瓷业的崛起。德化生产的青白瓷、白瓷大量的销往国际市场,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出口产品。1976年由厦门大学、省、市、县文物部门联合发掘的盖德碗坪仑窑,从窑基出土了数千件具有可靠年代标准的实物标本和窑具,其特征成为其它窑址年代确定的一个衡量基准。主要以碗、洗、军持、粉盒、瓶、碟、罐等日常用品及动物、怪兽雕塑为主,器型大都端庄优雅,胎骨灰白坚实,颗粒较粗,釉层较薄,色泽晶亮。纹饰多数采用模印和刻划为主,盛行莲瓣纹装饰,部分产品配以各种不同花卉图案装饰,别具风格。2007年“南海I号”沉船整体打捞出水,根据已发掘清理出来的器物看,有不少属于宋代德化盖德、三班生产的白瓷、青白瓷,以大口碗、瓶、罐居多。

(“南海I号”出水的德化大碗)

(“南海I号”出水的德化四系罐)

(“南海I号”出水的德化葫芦形小瓶子)

元承宋制,泉州市舶贸易重振雄风,更为德化瓷业输入非同寻常的动力和活力,海外市场的需求极大刺激了德化的陶瓷业生产。1976年重点发掘的屈斗宫窑址,出土了6000多件各式器物,大部分产品在海外均有发现。马可·波罗在他的《马可·波罗行记》一书里记载说:“刺桐城(泉州)附近有一别城名迪云洲(德化)制造碗及瓷器“既多且美”,由于马可·波罗带回了德化白瓷和著述中的宣传介绍,意大利等西欧国家学者将德化青白瓷特称为“马可·波罗瓷” 。

(元.白釉莲瓣纹碗)

(元.白釉折腰碗.屈斗宫窑址出土)

(元. 白釉长颈瓶. 尾林窑址出土)

(元. 青釉盘口瓶)

明代是德化窑陶瓷生产的的巅峰时期,这个时期,德化瓷器无论是器物造型、烧制技术、产品质量、生产品种、工艺水平、装饰艺术等方面都远在宋元之上,明代的德化白瓷以其材质的独到之处,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备受西方人的青睐,被誉为“中国白”,以何朝宗为代表的瓷塑艺术,被誉为“东方艺术”,将德化瓷塑艺术推到了一个前无古人的境界,成为“天下共宝之”的珍品,明代的德化白瓷釉色莹润,胎釉结合紧密,如脂似玉,色调素雅,被称为中国白瓷的代表。特别是道释人物瓷雕,造型逼真,格调高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被世界各大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争相收藏。根据考古发掘调查,德化已发现32处明代窑址, 2001年5月由省考古所、市县文物部门对甲杯山窑址进行联合发掘。出土了一大批器型丰富的“中国白”标本和窑具,对明代德化白瓷的鉴赏及其窑口的鉴定和研究,以及外销瓷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实物参考价值。自明代晚期,德化开始生产青花瓷和五彩瓷,特别是青花瓷,汇入中国外销瓷的大潮中,广销海外。

(明.白釉印花双螭耳兽面三足炉)

(明.白釉笔洗)

(明代.马可波罗香炉)

(明.五彩瓶)

入清以后,德化瓷业臻至全盛,窑场作坊遍布县境各地,全县生产青花瓷的窑址达177处之多,青花瓷器取代白瓷的地位而成为生产的主流。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德化瓷业的繁荣期,其生产和销售盛况,成为历任知县和文人学士赋诗称颂的主题。如嘉庆三年(1798)县邑解元郑兼才《容工》诗亦叹:“骈肩集市门,堆积群峰起,一朝海舶来,顺流价倍蓰”,2000年轰动世界的“泰兴号”沉船打捞出的35万件德化青花瓷给出了最好的诠释。2004年3月对浔中镇东头杏脚窑的抢救性发掘,出土的部分青花瓷器,与“泰兴号”沉船出水的器物相互印证。

(清.五彩九龙天球瓶)

(清.青花洞石花卉观音瓶)

(清. 青花过墙灵芝纹碗)

(清. 青花菊花纹碗)

民国时期,德化窑生产的瓷器中,也不失精致的作品,苏学金(博及渔人)博采众家之长,潜心瓷塑创作,终成大家,1915年苏学金首创捏塑瓷梅花,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1930年许友义为仙游龙纪寺精心雕制的“五百罗汉”系列瓷雕,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开创了古今系列的瓷雕新纪录,其二人的作品屡屡在国际大赛上获奖。

(民国.白釉如来立像)

(民国.白釉公鸡)

(民国.五彩双喜人物茶壶)

德化有着悠久的制瓷文化传统,这是一种充满灵气、鲜活生动的文化,铺垫了德化瓷文化传统的厚重基础。德化瓷器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艺术领域闪耀着光芒,深受古今中外收藏界珍视,在国内以及世界产生巨大影响。

参考文献:

《德化陶瓷博物馆馆藏精品集萃》,德化县人民政府编,海风出版社

《德化瓷》陈建中陈冬珑著浙江人民出版社

来源:德化领航文化

编辑:彩煌

审核:小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