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子涵:民间文化与文旅融合发展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陶瓷泥有几种颜色 徐子涵:民间文化与文旅融合发展

徐子涵:民间文化与文旅融合发展

2023-03-29 23:0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作者系南京工业大学徐子涵)

  宜兴地处太湖之滨,作为陶的古都、竹的海洋、洞的世界、茶的绿洲,人杰地灵,孕育出灿烂辉煌的陶瓷紫砂文化,走出过伟大的艺术家、教育家。这座钟灵毓秀,精致温婉的江南小城,是民间文化的根基,之中浓浓的人情味儿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更是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访,宜兴的文化旅游行业在迷人的民间文化推动下蓬勃发展。陶瓷紫砂浸润着悠久的岁月,于熊熊烈火中绽放出温润细腻的光辉;蜀山蠡河、善卷洞、古南街、东坡书院承载着宜兴独特的文化记忆,传承着千年历久弥新的艺术财富;徐悲鸿、吴冠中、顾景舟等一众大家生于斯、长于斯,民间文化塑造了他们的气质,其韵味已经深深地镌刻在他们的作品中。直至今日,一提到宜兴,念在口中、放在心中的依然是宜兴民间的人文符号,一城烟雨,纸短情长;一捧乡愁,隽永时光;一次邂逅,宜兴难忘。

  火的艺术,传世紫砂

  著名作家黑陶曾在讲座中分享了他的名称来源:儿时我住在丁蜀镇,家旁边有一个烧制陶瓷紫砂的窑,窑内日夜不息地燃烧着数丈高的火焰,泥石胚在烈焰高温下脱水烧结,脱胎换骨,变得温润、细腻、光滑。窑外是一条大河,黎明时分氤氲着薄薄的水雾,镇上的人称它为蠡河,传说范蠡助勾践灭吴之后,弃官隐退,携西施顺蠡河而下,来到宜兴丁蜀定居,并以制陶为业,当地人尊奉他为陶业祖师,称他为"陶朱公"。千百年来,丁蜀镇古南街一直是宜兴紫砂的设计、制作和销售中心,工坊鳞次栉比,街上人声鼎沸,商埠嘈杂,热闹繁华,紫砂器皿从蠡河码头启程,一路进长江、上远洋货轮,被运往五洲四海。

  “人间玉珠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从这句诗中足以窥见紫砂壶的珍贵和无与伦比的艺术价值,古朴典雅的气质、独树一帜的装饰工艺让一把紫砂精品价值连城。紫砂壶上雕刻的诗词印章,壶身描绘的花卉、虫鸟、山水,皆将浪漫的古典性、丰富的民族性的文化特质展示得淋漓尽致,让人爱不释手。作为世界陶瓷工艺中最独树一帜的存在,紫砂壶以表面不施釉的独特工艺达到了艺术性与实用性的完美统一。因为不施釉,所以紫砂壶具有良好的透气性,“泡茶不走味、储茶不变色、盛夏不易馊”是别的瓷器无法拥有的优点;而使用的年代越久,壶身更是历经岁月的沉淀、经过不断的摩挲显得愈发光润古雅,泡出的茶也愈发醇郁芳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顾景舟大师就看中紫砂耐热性好、传热缓慢的优势,响应宜兴政府号召,参与了汤渡陶业生产合作社紫砂生产工场的组建筹划工作,批量生产日常生活使用的锅、杯、盆、壶、杯等,紫砂就此彻底走进了千家万户。

  走上古南街的青石板路,路旁立着过去烧制陶瓷的窑,像矗立的纪念碑昭示着千百年的辉煌。白墙黛瓦,古韵悠然,路上行人缓缓走,不时抬头,寻找属于自己的那片屋檐,在那里,他们以茶会友,以壶交友,听琴声悠悠,感叹天涯芳草知音有。巷口街角,紫砂名人故居散落其间,让人驻足、景仰……

  古南街上紫砂无处不在,从紫砂博物馆的紫砂石原矿,到制壶人屋中砰砰索索的锤泥制壶声,再到顾景舟故居中摆放的紫砂壶,处处彰显着宜兴作为陶都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传承。紫砂文化如同窑里的火,越烧越旺,经久不衰,一代代视紫砂如生命的工艺师传承发展着制壶技艺,将紫砂壶从一个单纯的壶紫砂转化成一个可以包容万物载体,将中国的传统书法、绘画、金石和篆刻等艺术融于一壶,达到“形”与“器”的统一,将传统文化的韵味融入壶的灵魂,将民间艺术发扬光大,在给予人们美的享受的同时向世界展现中华传统工艺之美。

  古南街上悠悠走,有一泥绘小店,店主是一对父女,店内陈列着五彩斑斓的紫砂壶,一改往日紫砂朴素的模样。一柄绘有滔滔江水的紫砂壶正喷涌出磅礴的力量,仔细端详,红色的河水卷起惊涛骇浪,拍打在河中的巨石上,掀起数丈高的白色水花,浊流结成九曲连环,浩浩荡荡,一往无前,这正是黄河,我们的母亲河。千百年来,它见证了中国大地的政权巨变,承载了华夏人民的离合悲欢,讴歌了中华儿女的正气凛然。这是泥绘大师杨志清的作品,他把党比作红色的母亲河,他感恩党在民族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带领我们走向胜利解放,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就像黄河颂赞颂地那样:你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明末清初诞生的泥绘,从雍正乾隆时的兴盛到民国时期慢慢衰亡,成为了断层的记忆,改革开放以来,杨志清重新拾起这美妙的艺术,从仅存的古董中探索泥绘的奥妙。五色的紫砂泥为泥绘的绚丽多彩奠定基础,清朝用毛笔涂抹紫砂泥,容易开裂、颜色不均不说,成品率也不高,杨志清用现代的技术获得更细腻、筛孔率一样的泥,控制了收缩比,并用刻刀等工具像油画一样层层叠加,让泥绘变得立体生动,黄河颂紫砂壶上的石头立体厚实、粗犷豪放,尽显时光与河水的痕迹。这是一次“革命性”的创新,让古董里的泥绘“活”起来,赋予了紫砂全新的生命力。

  在宜兴紫砂文化的熏陶下,宜兴扶风小学举行了“民间艺术进课堂,传统文化润心田”的活动,并邀请到宜兴紫砂陶全手工制作传承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刘建芳上一节陶艺体验课。课堂上,刘老师介绍了紫砂文化的发展历史、继承意义和基本技法,在现场展示环节,刘老师高超的技法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作为紫砂艺术的继承者,刘老师说的最多的两个字就是“传承”:从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把民间艺术引入课堂教学,加深学生对民间传统文化的理解、对家乡民间艺术的热爱,这些何尝不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一事精致,便已动人。从一而终,便是深邃。”这句话道尽了紫砂工艺者的一生,他们匠心不变,初心不改,因为紫砂矿,宜兴成为了陶都,因为这些了解紫砂、热爱紫砂、探索紫砂、发扬紫砂的工艺师们,紫砂才从普通的器皿化身为艺术品,跃居中国百具之首。在古南街,这个紫砂诞生的地方,几百年来见证了紫砂人的刀起刀落,承载着紫砂人的悲欢离合,土石有情,砖瓦有情,人亦有情。紫砂工艺师们早已于紫砂融为一体,走入时代,走出大美

  梁祝故里,善卷仙宫

  梁祝传说记载于明冯梦龙《喻世明言》、清吴景墙《光绪宜兴荆溪县新志》、《仙踪记略》等文献中:东晋宁康年间,国山(时善卷属义兴郡国山县)祝家独女英台(常州义兴即今宜兴人)聪明好学,乔装至碧鲜岩,与梁山伯筑庵同窗共读,情笃意深,学成临别,英台托家中的九妹,约山伯请媒提亲。两年后,山伯至祝家,英台着红妆相会,山伯方悟隐情,然英台已许配马公子,父命难违,铸成英台抗婚之爱情悲剧。宋薛季宣《游祝陵善卷洞》有诗云:“万古英台面,云泉响佩环”,作为唯一在世界上产生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梁祝故里善卷洞不仅每天上演着梁祝的戏剧,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赏,更有随处可见传说的遗迹,那斑驳的老墙、千万年郁郁葱葱的银缕梅默默见证着历史天地间的风风雨雨。

  梁祝故里善卷洞是一个喀斯特地貌的溶洞,进入洞中,宛如进入一座神秘的地下宫殿。中洞是一个1000平方米的狮象大厂,大厂两旁屹立一象一狮,高大威武,守卫者一般保护着洞内奇观,厂内遍布形似飞鸟、游鱼、熊猫、竹笋的巨石,在彩色灯光的映衬下惟妙惟肖。上洞似大佛手掌,终年云雾缭绕,环壁有奇石形成的荷花倒影,栩栩如生;下洞溪水潺潺,四周悄然无声。出洞则是一叶扁舟,徐徐荡开水面,在黑暗中穿梭,一霎时豁然开朗,阳光一泻而下,青山依旧在,绿水悠悠。

  出洞处有一座古老的碑亭,亭中屹立着唐代司空李蠙所书的“碧鲜庵”石碑,与重建的祝英台读书处、琴室、英台阁、蝴蝶轩、三生堂等珠帘合璧、相得益彰,景区里随处可见的“蝴蝶”,寓意着琴瑟和鸣的美福美满,寄托着人们对自由爱情天长地久永不分离的向往与追求。

  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中国 •宜兴梁祝文化旅游节暨观蝶节都在善卷洞风景区盛大举行:五一黄金周汉服沉浸式游园、“巾帼展芳华 礼赞新中国•旗袍秀游园”、“缘来在这里——善卷洞甜蜜之旅”相亲活动、寻找最美花仙子••••••浪漫的晚会、美食丰盛的爱情街市将善卷美景、宜兴美食与对爱情的美好期盼结合起来,各地游客纷至沓来、笑脸盈盈,欣赏着美好的景色,共同怀念那份美好的梁祝爱情。让梁祝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增强了梁祝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力。

  一卷张渚山水,千年化蝶传奇,善卷洞风景区以梁祝文化为核心,以观蝶节为契机,以人文促进旅游,以旅游传递文化,让游客赏民俗底蕴,览秀美山水,品宜兴风情,打造出宜兴文化旅游的名片。

  中国画圣,纪念悲鸿

  画上的骏马鬃毛飞扬,仿佛得胜归来的战马,昂首奋蹄、意气风发,恣意飞驰、自信潇洒,这就是一代宗师徐悲鸿的代表作《奔马图》。大师采用大角度透视,用前腿交叉,马蹄一上一下的手法展现奔马疾驰的速度。画面前大后小,前伸的双腿和马头似乎要冲破画面,让参观者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马儿矫健的身躯、淋漓的汗水、昂扬的斗志。作为宜兴徐悲鸿纪念馆的镇馆之宝,这幅画无时无刻不讲述着这位绘画大家与宜兴的情缘。

  徐悲鸿纪念馆的工作人员介绍:徐悲鸿出生于江南宜兴屺亭桥镇, 父亲是当地有名的画家,在山水花鸟方面造诣颇深,徐悲鸿自幼熏陶在浓厚的艺术氛围中,耳濡目染,对书画产生浓厚兴趣,九岁开始学画,从此笔不离手,到上海、去法国,历经千辛万苦,终成一代大师。在日军侵华加剧,民族危亡之际,徐悲鸿为支持国内抗战而创作了《珍妮小姐画像》等画,在1940年又完成了国画《愚公移山》,赞誉中国民众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夺取抗日最后胜利的顽强意志。

  听着介绍,看着馆内人头攒动,赞叹之声不绝于耳。人群当中,有几队小学生特别引人注目,他们举着旗子,井然有序地跟在讲解员身后,崇敬而欣喜地看着墙上的画,工作人员告诉我,自从纪念馆开馆以来,周边各市的学校都会选择这里作为春游或秋游的目的地,不仅可以欣赏徐悲鸿的巨作,受此民间文化的熏陶,也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革命先辈像画上的马一样奋力拼搏、不畏艰险的精神。近年来,宜兴市政府连续举办多届徐悲鸿艺术节,多次举办艺术展览和交流活动。就在今年的11月25日,中国•宜兴第六届徐悲鸿艺术节暨“徐悲鸿杯”全国中国画名家邀请展开幕,以“悲鸿故里、腾飞宜兴”为主题,开展“徐悲鸿杯”全国中国画名家邀请展等一系列活动,讲述悲鸿故事,弘扬悲鸿精神。

  人们对徐悲鸿的敬仰、对其画作的热爱几十年来从未在这片土地上消退,脱胎于民间的绘画带着万丈光芒照耀着宜兴大地,无数沐浴在光茫下的学子跟随指引,行走在宽阔的大道上。鲜花怒放,笔纸沙沙,他将西画技法融入国画,将满腔情绪倾注笔尖,立足中国现代写实主义美术,成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

  总结

  看着脱胎于紫砂艺术、神话传说、绘画美术等民间文化的紫砂文化、旅游文化、名人文化在宜兴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不禁感叹纵然沧海桑田、世事变迁,民间文化总是青春不老、旭日蓬勃,把握时代的脉搏,闪耀历史的底色。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