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陶渊明的古诗有哪几首 趣谈

趣谈

2024-07-13 06:3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陶渊明的住宅和他的土地都在庐山脚下,所以说“种豆南山下”。不干农活的时候他在家闲居,有时一面在园子里采摘菊花,一面随意地望望不远处的庐山,心情非常愉快。陶渊明喜欢喝菊花酒,据说可以延年益寿,但他非常理智,对这种滋补品并不抱太高的期望,而且深知死亡乃是早晚的事情,也毫不可怕,所以态度“悠然”。

所谓“南山旧宅”指陶家在庐山里的祖坟,陶渊明说自己早晚有一天要离开现在的住处,回到那里的老家去。活着不过是住旅馆啊。

称为“南岳”的例子如:

“秋草虽未黄,融风久已分。素砾皛修渚,南岳无余云。”(《述酒》)

这是写他眼前的秋景。山上平时不免有些云雾缭绕,秋天则万里无云,特别清亮。

陶渊明去世后不久,老朋友颜延之为作《陶征士誄》,称“有晋征士寻阳陶渊明,南岳之幽居者也”,直接把陶渊明同南岳庐山联系在一起,这话很得要领。

陶渊明虽然就住在同庐山脚下,游山的次数非常之多,却没有留下一首专门描写庐山胜景的诗。他在诗里提到此山往往都是当作背景轻轻点到一下,没有展开具体的描写。

现在名山大川里挤满了游客,摄影留念者如过江之鲫,多到无法统计,关于名山大川的诗文也多到无法统计,而陶渊明却没有留下一首登庐山一游的大作。这实在是相当奇怪的。

前人已经注意到这一情况并有所分析,乔亿《剑溪诗说》卷上说,陶公“集中无庐山诗。古人胸中无感触时,虽遇胜景,不苟作如此。”

“不苟作”乃是文学创作的一条基本原则。关于风景名胜的苟作之诗,无论古代或现当代,全都多到无法统计。陶渊明没有留下一首描写庐山胜景的诗篇,就读者而言固然是一大遗憾,而由此亦可知此公确为远离流俗的高人。单是这一点就很不容易学到手。

《宋书·隐逸传·陶潜传》载:“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潜尝往庐山,弘令潜故人庞通之賫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潜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轝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忤也。”陶渊明登庐山游览的次数一定非常之多,等到他上了年纪之后,脚力不行了,还让儿子和门人用“篮舆”即一种土造的轿子把他抬上山去看看玩玩。其游兴之浓有如此者。

值得注意的是,称为“南山”或“南岳”的山很多,要根据具体情况认清它具体是指哪一座山。例如“南岳”,后来更常见的是指衡山,而著名的秦岭及其余脉商山也都可以称为“南山”,例如一般常说的“商山四皓(秦汉之际隐居于商山的四位老隐士)”,古代也有说成是“南山四皓”的。此外同庐山不搭界的“南山”还多。

过去在陶渊明研究中曾经出现过将不同的南山混为一谈的情形,例如有专家认为,陶渊明之“望南山”乃有仰慕“四皓”之意;而又将此意同渊明忠于东晋、愤恨刘宋(即所谓陶渊明“忠愤”说)的政治态度联系起来大加分析。

实际上陶渊明诗中的“南山”或“南岳”专指庐山,同实指商山的那座南山相去甚远,毫不相干。所谓陶渊明“忠愤”说本来就是一种事出有因查无实据的旧说(参见拙作《晋宋易代与陶渊明》,《中华读书报》2018年1月3日第5版《瞭望》)。

读诗而求之过深过远,无非是同自己过不去,也就是所谓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抓住一点大搞扩大化,反复对陶诗作过度的诠释,乃是陶渊明研究中的多年痼疾,早该走出这一误区了!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614期第8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官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