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家沟:毛主席在该村住了18天,此村出了三个省委书记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陕西清涧县袁家沟村白家坟图 袁家沟:毛主席在该村住了18天,此村出了三个省委书记

袁家沟:毛主席在该村住了18天,此村出了三个省委书记

2023-02-22 23:1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主席一生文采激昂,留下脍炙人口的诗歌无数,《沁园春.雪》无疑便是毛主席诗歌之中的一大佳作。提及《沁园春.雪》多数人耳熟能详,无论老叟童稚诵之皆能朗朗上口,可谓传世之名篇。

然而若问毛主席写出《沁园春.雪》的背景故事,想来诸多人知之甚少。《沁园春.雪》一诗乃是昔年间毛主席于红军长征时期所著,写下这篇佳作的地点便在人杰地灵的袁家沟。而说起这袁家沟,曾经毛主席在该村住了18天,此村出了三个省委书记。

一、毛主席结缘袁家沟

时至今日,陕北清涧县袁家沟依旧保留着一座五孔窑洞,其间整整齐齐陈列着各种用具、地图、照片等等。这座窑洞乃是当年毛主席寄居袁家沟农民白育才家之时的住地,更是那段峥嵘岁月的最好见证。

1936年2月5日毛主席由川口过无定河,其间跋涉三十余公里,于当日下午抵达袁家沟,同行者更有包括周总理在内,一百多位红军总部指战人员。

毛主席此行乃是为了指挥红军东征大业,正因如此虽然毛主席仅仅在这座五孔窑洞停留十八天,但它却见证着影响整个中国历史进程的诸多决策及历史转折。

2月5日当所有人陆陆续续抵达此地之后,已是黄昏迟暮,随着紧锣密鼓的安顿工作之后,一行人历经长途跋涉而疲惫不堪,由此早早便已歇息。入夜之际,似为迎接红军的到来,一场鹅毛大雪簌簌而落,为整个袁家沟悄悄添上一层银装素裹。

翌日清晨,为了实地考察黄河附近的地形地貌,为红军东征尽可能地创造有利条件,毛主席一大早便踏着积雪行走于山河之间。

沿途之中,除却考察寻找合适地形外,毛主席并没有忽略那些被他尽收眼底的景色。放目远眺大地一片苍茫,回望古今堪有几多风流?一时之间毛主席百感交集,待到返回五孔窑洞之后,他便心血来潮写就《沁园春.雪》这一名篇。

《沁园春.雪》是毛主席有感而发之佳作,而袁家沟能够见证它的诞生,亦于历史之中平添一分殊荣。而实质上对于毛主席停留袁家沟的十八天而言,《沁园春.雪》只是其中的插曲,袁家沟所见证的历史不止于此。

前文已然提及,毛主席来到袁家沟最为主要的原因在于红军的东征大业,而东征务必要跨过横亘于前路的黄河,因此方才有毛主席的实地考察。

因此在这十八天的时间里,毛主席以及周总理等革命先辈们,无时无刻不在为东渡黄河大计而操劳,他们日以继夜的商讨着可行的方案与计划,为了革命的成功而砥砺前行。

经由几度探讨与总结之后,1936年2月17日《东征宣言》于袁家沟应运而生,其间庄严宣告红军“为实现抗日,渡河东征”,由此直接拉开了东渡黄河的历史帷幕。

紧随《东征宣言》的发表,2月18日毛主席出席红一方面军团以上干部会议,与彭德怀元帅直接发布东征作战命令。

这道命令之中指出了,向山西征讨阎锡山部队扩大抗日根据地的大方向,同时也指出了具体到各县乡的细分战略,最后亦对具体作战战术做出要求,如先头部队务必尽可能隐蔽的渡过黄河,迅速控制附近的敌人堡垒及阵地,以掩护后续部队跟进等等。

由此2月18日晚8点,红军部队分别由陕西省绥德县沟口以及清涧县河口等地强渡黄河,先后突破阎锡山部队设下的重重防线,占领山西境内多个乡镇,并且不断向前推进延伸。随着红军东渡黄河的局势发展,二十三日早毛主席离开了袁家沟。

然而这18天里他在袁家沟留下了诸多不可磨灭的历史痕迹。时至今日的袁家沟,毛主席昔年留下的痕迹为地方所保护,已然形成了一个红色纪念地,不计其数源自祖国大江南北的游客纷纷至此,瞻仰毛主席以及那段峥嵘岁月。

二、袁家沟三位省委书记

与此同时,之所以称袁家沟人杰地灵,不仅仅在于毛主席曾于此暂住18天又或《沁园春.雪》的诞生,亦在于袁家沟陆陆续续出了三位省委书记。

(1)、白如冰

白如冰在陕西清涧诞生,早在1925年他便已经以学生的身份投身于革命工作之中。这一时期他数度参加学生运动,组织、宣传农民协会,成为革命工作大江大河之中的滴滴涓流。

此后的他随着革命工作的不断开展,在革命基层之中不断的发光发热,相应承担的责任与职务亦随之节节攀升。待到建国初期,他已成为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北行政委员会委员。

时间辗转来到1963年,白如冰凭借着以往的革命经历与贡献以及出色的行政水平,成为了山东省省长。而在他担任省长期间,亦曾发生过一件值得一提的往事。

作为一名省长,任谁看来都应该是高高在上的,然而白如冰作为山东省长之时,却曾有一次令旁人为之惊叹的举措。为了实地考察,他曾隐瞒身份,到一家玻璃厂担任三个月的普通工人。

为了隐藏身份,他这一次仅仅只带了一名秘书,然而过程当中秘书因家中急事中途离去,将照顾他安全的重任交给了玻璃厂中的军代表李朝东。

彼时的玻璃厂之中,食堂仅仅只有三张桌子可以吃饭,所以许多人都只能站着吃。而有一次李朝东帮白如冰打好饭菜之后直接放在了其中一张桌子上,旁人眼见白如冰的年龄与气质,瞬间意会到这是一位老革命,因此纷纷起身让出位置站着吃饭。

然而工人们这一站,白如冰顿时不答应了,虽然是老革命但也不能搞特殊化啊!白如冰呼唤那些工人同志们一起回来就坐吃饭,眼见同志们纷纷婉拒,索性自己也站起身来吃饭。

李朝东眼见于此便与白如冰商议,给白如冰单独找来一张小桌子放在里间,这样也就不耽误同志们的用餐。起初白如冰答应了,然而没过两天便要求撤了桌子。

“我是来基层体验,感受工人生活的,并不是来当官老爷的!”白如冰果断放弃了这一份特殊待遇,坚持与工人们在一块吃饭。平日里没座位了就蹲着站着吃饭,即便别人让座也坚持不就坐。

由此不难窥见白如冰的一份宝贵品格,为政为官者能够真心实意地与工人一同吃住,坚持不搞特殊化,那么自然也就值得人民的拥护与爱戴。

1974年,白如冰担任山东省第一省委书记,为袁家沟的人杰地灵添上一道佳话。

白如冰

(2)、白栋材

同为袁家沟的进步青年,白栋材于1916年1月出生,然而他于1927年10月便投身于革命工作之中,相较于白如冰仅仅只有两年之差。

一如白如冰一般,他也是从基层做起,一步一步随着革命的发展,积累下了宝贵的工作经验以及个人资历,直到1982年8月出任江西省委第一书记兼江西省军区第一政治委员。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政治上,白栋材在书法上同样有着一番造诣,乃是江西书协历史之中第一位获得“名誉主席”称号的书法家。其间自然离不开白栋材的社会地位,但与此同时仅就书法而言他的造诣也不可否认,时至今日依旧流传的《白栋材题词选》记录着他的笔迹。

白栋材

(3)、白治民

白治民于投身于革命的时间是在1930年。1936年2月毛主席抵达袁家沟之后,他果断跟随红军步伐参加东征,后任中国工农红军地方工作委员会青年科科长。

建国之后的他由陕西省委常委一步一步发展,于1978年9月成为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彼时因为设有第一书记的职务,所以严格意义上乃是一名副省委书记。

白治民

上述三位省委书记皆是源自于袁家沟这片沃土,不仅于此这座小山村更先后出了八位副省级干部,二十八位地师级干部,一百多位县处级干部。

而针对村子里的人杰地灵,村中有老人对此作出了总结。其间原因便在于,袁家沟早年受到红色思想影响的时间较早,一如上述三人投身于革命的时间都是较为早期的。

与此同时毛主席来到袁家沟之后,将一批人吸纳进了革命队伍之中,上述三人便是其中例子,而另有一批人留在当地,推动着当地革命事业的发展。

最后至关重要的便是,当地人非常重视对孩子们的文化教育,因此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年轻人有着更好的知识水平以及思想觉悟,更容易在革命工作当中发挥出重要作用,建立丰功伟绩。

实质上,袁家沟出过的省委书记不仅仅上述三人,亦有1946年生人的白恩培,他曾担任云南省委书记。然而相较于前三者而言他显然是不足以与之并列的,他的斑斑劣迹不仅未能给袁家沟这片土地添光添彩,反而留下了一道深重的疮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