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秧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的十年路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陕北秧歌歌曲名字 陕北秧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的十年路

陕北秧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的十年路

2024-06-16 23:0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米脂婆姨绥德汉到底有多好?十年多来,《米》剧的多次精彩演出让人们最直观地了解到米脂婆姨的善良美丽、绥德汉子的率真和倔犟。“天上有个神神,地上有个人人,神神照着人人,人人想着亲亲。”《米》剧中的经典台词早在观众中传唱开了。当抑扬顿挫的陕北信天游和特有的民俗乡音,在舞台上那苍莽莽的土坎坎上缭绕起来时,美丽曲折的爱情故事,60多首新改编创作的陕北民歌,常常会深深打动和感染了观众。编剧阿莹认为这多半出于人们对陕北民歌的至诚热爱,因此他在创作时选定陕北秧歌剧这种形式。

“大雨洗蓝了陕北的天,大风染红了陕北的山,天上飘下个米脂妹,地上走来个绥德汉,妹是那黄土坡上红山丹,哥是那黄河里皮筏船,高坡上爱来黄河上喊,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荞面皮皮架个墙飞,想哥哥想成黄脸鬼,三十里明沙二十里水,八百里路上寻妹妹。”是陕北民歌形式和音调的美,为这部剧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演绎着黄土地上的爱恨情仇,以陕北民歌火辣质朴、大胆外露的韵味来表达剧中人物的强烈感情。这样浪漫的比兴手法,在编剧阿莹的笔下随处可见,听之令人精神为之一振。

《米》剧前两版演出剧照,分别由不同演员阵容参演(资料照片)

据了解,编剧阿莹并不是陕北人,也没有在陕北生活的经历,然而他却活灵活现地运用陕北方言,写出信天游式的民歌来。以至于剧目上演后,很多人以为这些陕北民歌属于流传已久的传统民歌,丝毫没有违和感。精心创作才有艺术作品,阿莹在动笔前,翻遍了5本“大砖头”厚的陕北民歌集,又找来榆林等地的方言书悉心研究,还拜托当地朋友找了大量陕北酸曲,深入了解陕北民歌的表达方式。为了创作,他从西安到榆林往返很多次,了解陕北的风俗人情。为了保持民间最生动的味道,仅是三个主人公的名字,他就先后取了几十个,最后才挑出来这三个最朴实的。

著名作家贾平凹曾撰文说,《米脂婆姨绥德汉》的成功,是导演、音乐、演员、舞美等诸多方面努力的结果,而剧本的杰出,不仅为整个演出提供了成为经典的基础,也对陕西的文学创作有着许多新的启示。

此次绥德县成功复排《米》剧,在榆林市工人文化宫连续演出8天,场场爆满,连过道都挤满了观众。澳门月刊记者现场观看后非常震动,向澳门特区政府和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联络办公室作了汇报,在特区政府和澳门中联办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由澳门月刊全额出资,邀请《米》剧于今年4月份赴澳门演出。《米》剧赴澳门演出将成为陕西文化“走出去”的一个典型代表,也将是陕澳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个重要事项。

由绥德复排的《米脂婆姨绥德汉》1月14日在米脂上演 杜银宝摄

在签约仪式之后,编剧阿莹应邀将该剧创作的有关资料向陕北民歌博物馆和绥德展览馆进行了捐赠,包括三个不同的出版剧本,老艺术家贺敬之、王昆的题词,获奖证书和奖杯等。同时,阿莹还将《米》剧的演出版权也无偿捐赠给绥德县。

古老的命题往往是最真、最具有现实性的命题。《米脂婆姨绥德汉》着力绽放了陕北民歌中人性和生命中最基本的花朵,已走过了十余年,一路鲜花满径、馨香满园,渐渐成为歌剧史上脍炙人口的经典,期待它走得更远更远……

本文来源:榆林日报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