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陕北人最独具特色的服饰文化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陕北人为啥住窑洞 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陕北人最独具特色的服饰文化

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陕北人最独具特色的服饰文化

2024-07-17 18:2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当然,也正是由于获得了许多非常重要的文化成果,人类才得以一步步走出荒蛮,走向文明,才能够不断地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向着人类社会更加高级的阶段发展与攀登。试想,在距今3—5万年前后的旧石器时代的晚期,如果没有用火技术的发明,没有掌握建造简单房屋和缝制简单衣物的本领,当时的“河套人”与“黄龙人”又怎么能从更远的远古出发,一步一步地从四季如春的热带丛林中走出来,跨上像陕北黄士高原这样的、对整个中华民族都做出过杰出贡献的北方地区呢?因此,我们也完全有理由这样说:正是由于人类文明的伟大胜利,才使得在旧石器时代的末期,在群山起伏的陕北黄土高原上,出现了我们祖先的足迹。

文明从3—5万年前后的旧石器时代的末期发展到今天,那么,在人类的衣食住行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服饰方面,一代又一代的陕北居民们,奠定了怎样一种具有地域色彩的文化心态呢?

“一吃饭,三打扮。”

我们已经知道,在广袤的陕北黄土高原上,有一个流传十分广泛的神话传说:上天(老君爷)在创世之初,本来是让人们每天只吃食一顿饭,而连续梳洗打扮三次的,即所谓“一吃饭,三打扮。”可传达神谕的老牛却把神意给弄颠倒了,而传递成了“三吃饭,一打扮”。这样,人们的生活就完全变了样,就只好忙忙碌碌,到处奔波,为了一天之中能吃饱三顿饭食而苦苦挣扎着。

从这个神话传说中,完全可以看出来,世世代代的陕北居民对于那个愚蠢的老牛,是充满了怨恨情绪的。他们时刻都盼望着,能按照神的本意,过一种“一吃饭,三打扮”式的轻松愉快的生活。

然而,大家也都明白,神只是一种虚无的存在,人自己就是神,所有的神都是由人创造出来的。陕北居民只不过是假借神话传说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心声。其实,这个神话的言下之意是:世世代代的陕北居民们,已经被自己一日三餐的需求折磨得精疲力尽了。

他们似乎觉得,梳洗穿衣这个人类的需求,一定要比填饱肚皮来得容易点,所以,他们心中的理想生活,就是尽可能脱离尘世间的一切俗务,来追求精神的升华与超越,即实现所谓“一吃饭,三打扮”,这样一种超离人间真实的生活。

可是,在平凡而又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历代的陕北居民们,又是如何解决他们的服饰问题的呢?

人类在最初的生活中,其最早的衣饰当是从狩猎中所获得的兽皮与树叶了。而人类生活中这一远古时期所形成的特点,在今天陕北居民的服饰生活中,仍然有着重要的保留。每当严冬到来,除了棉衣护身以外,陕北居民还喜欢再外套一件皮衣服:比如羔皮筒子呀,狐皮洞呀等。当然,最普遍的皮衣还是要数老羊皮袄了。

人类在其最初的纺织过程中,除了纺麻与编织麻布外,在狩猎中所获得的动物的绒毛,也一定是非常重要的纺织之原料。而这种在人类早期生活中所形成的纺织的技巧,也一直保留在古老的陕北高原上。在陕北黄土高原上至今都没有彻底消失的用纺轮捻线,和毛毛匠织毛口袋的方式,几乎彻头彻尾就是人类早期纺织的活化石。而所有这一切,在昭示着陕北社会古老文化传统的同时,也自然异常清晰地将陕北高原的生态与生存特点一并揭示了出来:作为北方严寒地区,陕北居民的生活,始终都离不开人类社会中最有效的御寒衣物——皮毛。而半农半牧的生产方式,以及长期以来的民族杂居与融合,又使得历代陕北居民的服饰生活中不缺乏足够的皮毛资源。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对于衣皮食肉的游牧或半农半牧生活方式的、从情感到文化习俗上的认同。这样,就导致了在长期以来的陕北社会中,皮毛衣物异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当然,随着文明的进化,人类婚配制度的形成以及羞耻感的出现,在避热御寒的同时,衣服的装饰与美化作用也大大地加强了。在这种情况下,皮毛衣物的局限性自然就十分明显了。另外,即便不考虑文化伦理方面的需要,仅仅从生理需求的立场来看问题,那皮毛衣物也并不能适应自然界四季循环转化的气候特点。大自然并不仅仅是寒风呼叫的隆冬这么一副儿面孔。冬去春来,这中间还有秋夏这么两个处于过度性质的季节。

在冬天以外的另外几个季节里,人们当穿着哪种质地的衣物呢?正是为了满足人类社会复杂的需求,人们发明了纺织——纺麻,纺棉,纺蚕丝。进而织出了较皮毛衣服用途更为广泛的麻布,棉布与丝绸等,利用天然纤维所制成的丰富多彩的纺织品,才从根本上解决了人类社会的穿衣。

根据一则神话传说来推测,在丰富和扩大人们衣料的问题上,发源于陕北高原的黄帝部落曾做出了自己十分重要的贡献。神话将中华民族发明养蚕剿丝的功绩,归于了著名的女发明家嫘祖,这自然就使得陕北高原上的居民们,处于了一种永恒的光荣的地位。可光荣归光荣,在年复一年的现实世界里,即就是发明了养蚕业的陕北居民们,也决不可能整天穿绸缎,过着像神仙一样的生活。

从古到今,真正在陕北居民生活中发挥着基础作用的衣料,无疑是麻布与棉布。是麻布与棉布这两种先后出现,又彼此替代,真正普及到普通人生活中的布料的发明,才使得人类社会中普通人的衣着逐渐地丰富起来了。人们不光拥有了越冬所用的棉衣与盛夏时所穿的单衣,还进一步发明了 春秋两季所用的夹衣。如此一来,才使得像陕北高原这样的北方土地上的居民们,最终克服了种种的不便,在衣着方面进入了一种相对可以自由着衣的境界。在这种相对的自由中,人类还需要进一步考虑什么问题呢?那自然就是衣服的款式了。

上衣,下裳,足履,首冠,大致说来,一个人从头顶武装到脚底,其衣服基本上可划分为这么四大类。

在这么几大类衣裳中,保护上身的所谓“上衣”与保护下身的所谓“下裳”是最早出现的。在经过了从新石器时代到公元前一二世纪漫长的发展演变后,我国古代的各类不同的服装,基本上取得了各自比较稳定的形式,跨入了一种基本成熟的阶段。而这种稳定与成熟了的服饰文化,在历史上所产生的影响,又基本上和整个中国的封建社会相始终。不言而喻,如此久远的服饰文化影响,也一定会对陕北高原上的人们,产生其决定性的影响力。

如果认真地来考察,我们就不难发现,在半个世纪前仍然在高原上流行的那一套长襟棉袄大裆裤中的“长襟”与“大裆”,就明显地存留有秦汉时期中原文化中上衣“右袄”与裤裆宽大打折的特点。当然,在大致保持了和汉民族服饰基本特点相一致的前提下,陕北黄土高原作为一块相对独立,相对封闭的生存空间,也自有许多属于这块土地自己的特色。比如,半个世纪之前的陕北男子汉,一般都喜欢在头上拢(戴)一块有着蓝色线条的白色布毛巾:即陕北民歌中所谓“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的那一种毛巾。这毛巾在包裹了大半个脑袋以后,在额前这么一挽结,呈现出煞是好看的双耳形,构成了陕北居民服饰中一种独具的特色。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在电影与戏剧等艺术手段的渲染下,这一种著名的在额前挽结的形象,几乎就变成了陕北居民在五十六个兄弟民族中,一种典型与标准的形象。

然而,不管衣服的款式与质料发生了何样变化,对黄土高原上历代的陕北居民们来说,一个穿衣问题,始终都没有像他们所梦想的那样被彻底解决掉。神话中的“一吃饭,三打扮”模式就不必去说了——若人类社会的生活模式果真是那样的话,这个穿衣的问题自然就会更突出。即便是在吃饭第一,穿衣在后的“三吃饭,一打扮”的生活方式中,这个被大大“缓解了”的穿衣问题,也始终都困扰着历代陕北居民的心思。“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小时不补,大了要尺五。”从这两则广泛流传在高原上的谚语中,我们当然可以看出,普通陕北居民在其日常生活中,其服饰基本上是以穿旧衣服为主的,所谓“新三年,旧三年,补补纳纳又三年。”而且,衣服一旦有了一点儿破绽,就必须立即去缝补,所谓“小时不补,大了要尺五”。本来一个很小的破绽,只是由于没有及时缝补,结果被费去了一块很大补丁——(一)尺五(寸),这当然就得不尝失了!

因此,衣服破了趁早补,这也是陕北社会通过其文化的传承,从小就在每个陕北居民心中,确立起来的基本的生活态度与意识。

这种态度自然就和陕北居民理想中的生活追求有矛盾。陕北居民们不是在做梦中都喜欢打扮得漂漂亮亮么?他们不是主张和盼望过一种“一吃饭,三打扮”式的优哉悠哉的神仙式生活么?确确实实是这样。追求和盼望一种神仙式的好日子,这当是普天下芸芸众生的一个普遍的想法。

然而,天下几人能成神仙? 既然神仙生活仅仅是一种虚无缥缈的幻想,那么,作为“饮食男女”中的普通人,其居家过日子的态度,自然就得切合实际了。由干生存环境的艰难,陕北居民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当然首先是吃饭。由于年复一年地被吃饭问题所困扰,人们对自己填不满的肚皮生出一种怨恨的情绪。人们不由地要思索:人为什么要吃饭呢?人为什么要一日三餐呢?难道不能一日一餐么?回答自然是否定的。

那么,在这种十分尴尬的处境中,人类要生存,要繁衍,便只有过一种艰苦生活了,就只好在大多数的日子里,穿一种补着补丁衣服了,这当然有一种无可奈何的味道。但好在人们也习以为常了,既然“一吃饭,三打扮”式的日子不会来,既然“三吃饭,一打扮”的模式才是人间必须奉行的模式,而比穿衣问题更为重要的、属于人类本能范畴内的吃饭问题,也就自然成为了人们所要考虑的首要的问题。

然而,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一年三百六十天,即便是在艰难中度日的陕北居民们,也并不是天天都只穿旧衣服。因为,如果天天都穿旧衣服,那么,新衣眼做了给谁穿?旧衣服又是如何穿旧的?其实,在有苦有甜的现实生活中,善于勤俭持家的陕北婆姨们,总是把家人的衣裳划分为家常衣裳,和见人衣裳这么两大类。家常衣裳当然就是日常生产劳动中所穿的衣裳。它当然看起来旧一点,有时候还往往摞着块补丁,可见人衣裳就不一样。见人衣裳常常是一种全新的衣裳,往往连一块补丁也没有。所以,热爱生活,又充满着强烈的乐观主义精神的陕北居民们,每逢到了新春正月与一些有着喜庆色彩的日子里,人们就会将自己仅有的几件见人衣裳穿戴在身上,以一种焕然一新的形象,出现在人群中,有说有笑地展示着自己的姿态,沉浸在一种纯粹美好的人生状态中。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其实,人类社会最大的一个奇迹,就是人类自身。为了生存,人类首先必须满足一些本能的需求。而为使自身一些基本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人类就创造了文化。文化使人类的生存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在许多远离了其最早诞生地的新的生存空间中,离开了文化的保护,人类是连一天也难以生存下去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毫无疑问,在经过了十分漫长的发展演变后,人类社会早已变成了一个所谓的文化社会。

文化是丰富多彩的。这丰富也同样表现在人类服饰的方面。和饮食文化与居住文化相比较,陕北服饰文化除了因气候和物产等方面的因素,较多地穿用皮毛衣料外,在服装的款式和颜色方面,则基本保持了和中原文化相一致的特点。而人类服饰文化中一个全球范围内的日新月异的新时代,由于人类文化成果的突飞猛进,正在改变迅速地着我们的生活。这种改变与改造所造成的结果,就是我们的父辈或祖辈享用终生的许多服饰的形式,正在我们的手中走向彻底的消失,这当然也是一种历史的潮流。

专栏《生活:陕北居民的衣食住行》,给大家专门讲述陕北人的衣食住行。诸如,陕北人为什么要“一吃饭,三打扮”?为什么有“修路盖桥,辈辈坐朝”的民谚?陕北是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之地?陕北人为什么喜欢住窑洞……陕北是一座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之立体博物馆!关注本专栏,让我们一起走进神秘的陕北世界!

专栏《生活:陕北居民的衣食住行》,给大家专门讲述陕北人的衣食住行。诸如,陕北人为什么要“一吃饭,三打扮”?为什么有“修路盖桥,辈辈坐朝”的民谚?陕北是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之地?陕北人为什么喜欢住窑洞……陕北是一座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之立体博物馆!关注本专栏,让我们一起走进神秘的陕北世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