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语录体名词解释(45句文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陌上桑最经典的句子 精选语录体名词解释(45句文案)

精选语录体名词解释(45句文案)

#精选语录体名词解释(45句文案)|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语录体名词解释

1、答:《论语》的文学价值首先表现在它对孔子及其门人弟子等性格形象的塑造上。其塑造绝大部分并非有意,真实反映了说话人原始的性格和风貌。如孔子的思想深沉、举止端方、平易温和及愤怒状、狼狈态。也有少数篇章是经过作者的加工来表现人物性格形象,如《侍坐》。其次,《论语》言简意赅,朴素生动,富有哲理和情感色彩,形成一种平易雅正、隽永含蓄地语言风格。有不少警句成为后人生活、学习、工作的座右铭。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等等。另外《论语》记言,多用口语,通俗浅显。(语录体名词解释)。

2、杂记东周西周及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240年。记载当时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策谋或说辞,所记以战国时纵横家的事迹、言论为多。经西汉刘向编整理订,成33篇,定为现名。它的作者以难以确考,一般认为非一人一时所著。

3、举例说明《左传》的文学成就。(1)首先体现在善于叙事上。其叙述复杂历史事件,真实生动,委婉周详,头绪清楚,注意伏线,照应,重点突出。其叙事方法,也多种多样,有正叙、顺叙、倒叙、补叙等二十余种,奇正变化,神妙难测。如僖公二十三年,写重耳出亡。其叙事最突出的是写战争,作者不重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而总是围绕某一主题,侧重写战争的背景、战前准备、双方兵力部署、力量的对比、将帅士兵的活动、战略战术的运用、胜负的原因等与人谋有关的情节来描写,从而使文章矛盾错综复杂,情节跌宕起伏,张弛有致,环环相扣,结构谨严,层次清楚,而又中心突出。如著名的“崤之战”、“城濮之战”、“邲之战”、“长勺之战”等大抵如此。(2)是《左传》的写人艺术。《左传》所写人物众多,既有王侯将相,也有商贾、倡优、役人、盗贼、侠勇等,范围较《尚书》、《春秋》远远扩大。对同一类人,作者也多能突出他们的鲜明个性。如子产和晏婴同是开明的政治家,子产果敢明断,晏婴幽默机警。对同一个人,有时注意到其前后性格的发展变化,如晋公子重耳由贪图享受、胸无大志到雄才大略一代霸主的变化。在刻划人物方面,作者也运用了多种多样的方法。或在矛盾冲突中揭示人物心理与性格特征,或通过补叙情节表现人物性格,或以对比设法刻划人物,或以细节描写深化人物性格。最常见的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性格,如“曹刿论战”中对曹刿政治远见和足智沉着性格的刻划。再次,《左传》的语言,简炼而丰润,含蓄而畅达,曲折尽情,极富表现力。无论叙述语言还是人物语言大都能如此。尤其人物语言中的外交辞令,许多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如屈完对齐侯、展喜犒秦师、烛之武退秦师、王孙满论鼎、吕相绝秦等,或委曲婉转、陈述利害,或辞令激切、语挟风霜,均用辞雅正,曲尽人情,各得其妙。

4、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创作的一部政治哲学文集,今存55篇,少数篇章为后人窜入。其书融合并发展前人之说,建立了以法为本,法、术、势融为一体的极权主义的法制学说体系。其文多为说理文,逻辑严密,分析透彻,深刻明切,辞锋犀利,风格峻峭,善于分析类比,归纳总结,善于用历史故事和寓言故事阐明事理。

5、14并以此管窥类书对古代文学作品除总集、别集这一主要传播通道之外的补充传播功用,揭示类书在古代对普及文学作品的独特贡献。

6、后期:《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

7、《诗三百》:即《诗经》。《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8、17孔尚任等古代文学家纪念邮票在孔子故里首发。

9、王国维认为赋是汉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学样式,谈谈你的看法。

10、《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11、答:《左传》在选择史料、叙述史实和“君子曰”中表露了作者的进步思想倾向,具体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1)赞美和歌颂明君贤臣及其辉煌业绩;(2)揭露和批判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残暴荒淫行为、列国间地频繁战争;(3)宣扬民本思想、怀疑天道、鬼神的传统观念等。但也有一些宣扬帝王将相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维护宗法制度、等级制度的思想,这是其历史局限。

1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13、金相玉质:这是王逸《楚辞章句》中对屈原的评价。屈原人格品质极为高尚,对待现实积极进取,在创作上,屈原的作品文辞绚烂,想象丰富,表达对光明的追求与对黑暗势力的控诉。屈原的作品内容和形式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且达到完美的统一。王逸对屈原作品“金相玉质”的评价,不仅对屈原的作品作了客观公正的评价,而且对中国文学创作起了指导作用。

14、柳宗元在所谓"圣人之道"上曾经非难过《国语》,但在文章上却承认其"深闳杰异",并主张"参之《国语》以博其趣"(《柳河东集·答书中立论师道书》),可用《左传》、《国语》之辞(《柳河东集·报袁君陈秀才书》)。

15、23作为中国最早的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16、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齐名,世称“初唐四杰”。他们的诗虽未脱离绮靡余风的影响,但已从宫廷走向市井和关山塞漠,题材拓宽了,感情浓烈壮大,形式多有创新,卢、骆之七言歌行,王、杨之五言律诗,尤为特出。

17、受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影响,我国官方媒体代表的官方舆论场强调宏大叙事,这种表达因内容空洞、不易接受而备受诟病。比如,有媒体在评论雷锋精神中用“跨越时代”、“大力弘扬”、“道德丰碑”等词汇。这无形中在与受众的沟通中树立了一道“情感屏障”。

18、一是指出现在战国时代、楚国地区出现的一种新的诗体;

19、《天子游猎赋》在汉赋史上的地位:(1)确立了汉大赋虚构人物、设为问答、铺张扬厉的体制(2分);(2)奠定了大赋讽劝兼杂、“劝百讽一”的主题模式(2分);(3)其体制成为后世赋家学习模仿的典范(2分)。

20、《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最早见于《文选》,非一人一时一地所作,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羁旅行役、相思怀人之苦,是其一大主题。反映了游子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巨大痛苦。同时,也描写士人的彷徨失意,有些作品表现出追求富贵和及时行乐的思想。

21、在中国上古时期,春季和秋季是诸侯朝聘王室的时节。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而史书记载的都是一年四季中发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书的统称。而鲁国史书的正式名称就是《春秋》。传统上认为《春秋》是孔子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是鲁国史官的集体作品。

22、屈宋:先秦楚辞作家屈原和宋玉的合称。屈原是楚辞的开创者,宋玉略晚于屈原,也以楚辞著称,并对赋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后世因以屈宋合称。

23、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1)最突出的特色是以叙事为主,善于剪裁和安排情节。汉乐府民歌虽也有一些抒情诗颇具时代特征,但最能体现其特色的还是大量的叙事诗。这些诗或描写一个场面,或叙述一个完整曲折的故事,在叙事上取得了突出成就,其中最成熟的作品是《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两诗都注意以人物关系构建叙事情节,以人物冲突推动情节的发展,并注意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4分)。(2)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刻划人物的性格特征。如《东门行》中妻子与丈夫的对话,《上山采蘼芜》中弃妇与故夫的答对,《陌上桑》中“罗敷前致辞”的从容、无畏,《孔雀东南飞》中焦母捶床大怒、刘母拊掌而悲等都是其例(2分)。(3)善于运用比兴、拟人、夸张、铺陈和烘托手法。如《白头吟》以“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比喻女子的爱情纯洁;《陌上桑》以铺陈手法,表现罗敷的美丽等(2分)。(4)语言朴素自然,生动活泼。句式上打破《诗经》的四言,以杂言为主,逐渐趋于五言(2分)。

24、中唐韩愈、柳宗元所倡导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所谓“古文”,是与六朝以来盛行的骈文相对而言,指奇句单行、不拘格式、自然质朴的散文。古文运动的内容是提倡古文,反对骈文;目的是学习古文,以宣扬儒道。古文运动打击了形式主义的文风,使古文代替骈文占据文坛主导地位,开创了散文创作的新传统,直接影响了宋代的诗文革新运动,对我国散文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25、乐府:本是古代掌握音乐的官署机构,秦代已有之。六朝时,人们把合乐的歌辞、袭用乐府旧题或模仿乐府体裁写成的诗歌统称为“乐府”,于是乐府演变成为一种诗体名称。沿用到后世,涵义进一步扩大,如宋人把词,元、明人把散曲也称作乐府。

26、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27、《九章》是屈原的一部叙述身世和遭遇的短篇抒情诗集,包括九篇作品:《橘颂》《惜诵》《抽思》《思美人》《涉江》《哀郢》《悲回风》《怀沙》《惜往日》。艺术上主要采取直接铺叙,反复书写的手法,所表现的感情较为直接、奔放。浪漫色彩则略逊于《离骚》。

28、花间词人温庭筠和韦庄。二人都是花间派的代表词人,故并称为“温韦”。其实二人词风不尽相同。温词浓艳,韦词清丽;温词缜密,韦词疏淡;温词含蓄,韦词直率。

29、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30、宋人郭茂倩所编,是现存乐府诗最完备的总集。辑录了陶唐至五代的乐府诗一百卷,主要从音乐角度分12类。汉代乐府诗主要保存在其中的郊庙歌辞、相和歌辞、杂曲歌辞和鼓吹曲辞中。

31、关于《诗经》的收集,汉代学者有采诗的说。认为周代有采诗制度,周王朝及各诸候国的乐官到民间采集诗歌,借以了解民情。现在一般认为,《诗经》中《国风》的大部分可能是通过采诗的途径汇集起来的。

32、文人五言诗产生发展的过程。文人五言诗产生发展的过程:(1)五言诗的产生经历了从杂言到民间五言,再到文人五言的一个相当长的过程(2分)。(2)早在秦代,民间歌谣中已出现了以五言为主的《长城之歌》(2分)。(2)西汉已出现了以五言为主的《戚夫人歌》和《李延年歌》,这时期的乐府民歌中,也杂用了一些五言(2分)。(3)汉成帝时,民间完整的五言歌谣已经形成(2分)。(4)班固的《咏史》是最早出现的文人五言诗,是他有意模仿乐府民歌之作,质木无文(2分)。(5)东汉中后期,创作者继增,至《古诗十九首》产生而达到成熟(2分)。

33、《项羽本纪》,简要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1)胸怀大志,但又浮躁。他学书不成,学剑也不肯学到底,表示要学万人敌,他见到威焰赫赫,不可一世的秦始皇,极为藐视地说:“彼可取而代之。”(1分)(2)当机立断,英勇果敢。杀死宋义,率领渡河救赵,和秦军展开殊死决战,终于大破秦军,挽救了危局(1分)。(3)宁折不弯的英雄本色。东城之战,项羽以二十八骑冲入汉军重围,仍然所向披靡(1分)。(4)刚直厚道,缺乏远见。鸿门晏上放走刘邦,他感到自己无颜见江东父老,则拔剑自刎,不准备东山再起。他缺乏政治远见和谋略,不善于把握历史的动向和机遇(1分)。(5)豪爽憨厚,同时也粗疏寡谋;在关键时刻,他一方面优柔寡断,轻信别人;另一方面又刚愎自用,不听忠臣范增的劝告;他自恃强大,低估了对手,同时又高傲自负,在失败之际,他仍不知悔悟,反而怨天尤人,这些缺点使他成为一个悲剧人物(1分)。

34、是鲁国的编年史,经孔子修订。以类似今天新闻标题的形式,简括记录鲁国及周王朝、其他诸侯国的历史事件,始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

35、后蜀赵崇祚编成《花间集》10卷。是最早的文人词总集,它集中代表了词在格律方面的规范化,标志着在文辞、风格、意境上词性特征的进一步确立,奠定了“词为艳科”的基础。

36、所谓“共同利益是合作的基础”,尽管新闻事业掌握在阶级手中,但“共同利益”的契合,必然统一节拍,奏出时代的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各个阶层的利益诉求不均。“共同利益”为两个舆论场的整合提供了前提条件,在整个社会舆论场中,各种舆论不能否定或偏离这一根本利益。当主流媒体拿出“利为民所谋”的勇气,所谓的那些“民间舆论场”中的非理性、消极的部分自然会被纠正和淹没,而“官方舆论场”中正面的、高尚的部分自然会被民间话语推崇、认可。

37、(大桃:WTWTVXQ_J?或?Harry:Harry6122)

38、以传统媒体为载体的官方舆论场和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民间舆论场的割裂,呈现出自说自话甚至互相矛盾的传播状态。尽管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舆论趋同而造成的舆论震荡,但却对社会发展造成了很大的负外部效应。

39、简析《氓》中女主人公三次涉淇水的作用。(1)淇水是弃妇命运的线索和见证(2分);(2)第一次涉淇水,是恋爱时期,女主人公对爱情忠贞并充满期望(2分);第二次涉淇水,则是婚后遭到虐待,女主人公开始对婚姻生活感到失望(2分);第三次涉淇水,则是女主人公被丈夫抛弃,女主人与丈夫断绝关系(2分)。(3)女主人公的命运的三次变化,通过三涉淇水来表现,艺术构思是十分紧凑的(2分)。

40、《史记》与《汉书》在写作上有何不同?《史记》与《汉书》在写作上不同有(参考要点):(1)司马迁是私修史书,思想开阔,站在人性、民主性立场上审视社会历史,敢于大胆批评汉高祖的凶残和汉武帝的专制独裁;班固是奉旨修书,受儒家思想和神学迷信的影响较深,往往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2)体例上有所不同,《汉书》将《史记》的五体体例改变为四体,改“书”为“志”,并“世家”入“传”。(3)与《史记》相比,《汉书》更具有学术性,更注重整体、大节,重视给学者立传,注重考察学术源流和收录经世之文,纠正了司马迁的一些偏颇之处,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更加公允。(4)《汉书》具有学者之文的特点,叙事简练整饬,详赡严密,雍容典雅,语言简洁规范,辞赡韵远,不像《史记》那么骀荡疏宕,生动鲜明,感情浓烈,气势雄放。

41、《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古论》、《鲁论》和《齐论》。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

42、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43、诸子百家:指春秋战国时出现的代表不同阶级和阶层利益的各种学术派别。当时,各派纷纷著书立说,招徒授学,宣扬自己的主张,互相辩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诸子百家主要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十家,影响较大的为儒、道、墨、法四家,尤以儒、墨为显学。

44、晚唐小品文篇幅短小精悍,多为刺时之作,批判性强,情感炽烈。其代表作家有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人。

文章相关标签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