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肿瘤专家开刀却被“劝退”?专家这么说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陈超医生简历 找肿瘤专家开刀却被“劝退”?专家这么说

找肿瘤专家开刀却被“劝退”?专家这么说

2023-04-21 10:1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病人得了肺癌,能找到复旦大学肿瘤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主任陈海泉教授开刀,应该说是非常幸运了。作为国内和国际顶尖专家,多次改写了肺癌的国际诊治指南。本周是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当海岸君在他的诊室,看他一上午接诊了105个病人后却发现,很多奔着去开刀的病人,竟被他“劝退”了。一个以“切”为绝活的医生,却总是让病人“不切”,这令人相当意外。

“真的不用开刀?”病人笑了

肿瘤医院陈海泉教授的门诊

周三上午,肿瘤医院陈海泉教授的门诊,挂号数总要到达三位数。

他端坐在电脑前,右手滑动鼠标,眼睛盯着屏幕上的CT影像。很快,他向病人挥挥手,语气轻松:“回家吧,一年后再来!”这位短发阿姨发现肺结节2年了,在小姐妹的陪同下前来就诊。听到这话,她立刻松弛下来,眉头也舒展了。“真的不用开刀?”“随访就行。它虽然是个坏东西,但也不着急把它开掉。”阿姨笑了,“陈教授,我就相信你”。

在陈海泉的手边,有一叠黄色的手术申请单。遇到他认为必须尽快手术的病人,陈海泉也会“发单子”。只不过一上午,单子发出去不过十来张。

一位同样是肺部肿块的中年大叔,陈海泉建议他手术,却不忘多问一句:“一口气爬楼梯可以爬到几楼?”大叔伸出5根手指头,陈海泉让他坐电梯到1楼,再爬楼梯上来。15分钟后,大叔推门而入,再次伸出5根手指头,陈海泉点了点头,“可以做开刀前准备”。让病人爬楼来大致判断肺功能,简单又管用。如果连爬三楼都气喘吁吁要停下来休息,这样的病人手术可能不耐受,术后生活质量也会比较差。

陈海泉每周一、三看门诊,周二、四做手术,从全国各地赶来的病人非常多。他们排着队,拎着胶片袋,不少端着笔记本电脑,因为从当地医院拷出来的薄层CT影像可以对结节进行连续的、多平面的观察,方便专家对结节进行更准确的判断。

“陈教授,我是XXX介绍来的。”这是很多病人的开场白。在中国这样的人情社会,看病加一句这样的开场,通常病人更安心。不过,他总是会心一笑,并没有因此而特殊对待,病人太多了,实在顾不上。一位外地赶来的女士挂错了号,系统里找不到她的名字,她急哭了,生怕不给看了。但陈海泉并没有将她拒之门外,“先给你看一下再去补号,你有什么问题?片子拿过来,人坐下来再说”。

基本的交流和诊断后,如果病人还有不清楚,会由一旁的其他医生详细解释。有的不适合手术,转给放化疗医生,也都在同一个诊室解决,是事实上的多学科门诊。病人并不会因此感到不满,相反,有的人千辛万苦抢他的号,就是为了等一句“你没事”。

在“治愈窗口期”内,可在合适时间开

随着CT的普及,肺部肿瘤或磨玻璃结节(GGO)在中国呈现持续的高发状态,以前是老年人多、男性多、吸烟的多,这几年,年轻、女性、非吸烟人群中肺癌检出率明显上升。病人找到陈海泉,问得最多的就是,“我会不会是恶性肿瘤”“我是否要开刀”。

多年经验让绝大部分恶性肿瘤难逃他的“法眼”,但也会有看不出良性和恶性的时候。“磨玻璃结节的自然病程存在一定规律,随访过程中缩小或消失,一般为炎症或良性结节;持续存在往往提示为恶性病变,部分可能无进展,但部分在随访过程中可出现结节增大或实性成分增加。所以,如果是首次发现,不要急着切除,可以随访一段时间。”

01

一位30岁的男青年在姐姐的陪同下前来就诊,陈海泉问,“第一次发现肿块是什么时候?”对方答,两三年了。陈海泉又问,工作怎么样?有机会晋升吗?结婚了吗?一系列“不搭界”的问题,让男青年摸不着头脑。最后,他说了一句,该干嘛干嘛,过几年再开也不迟。

01

一位20多岁的女青年,体检发现肺结节,3个月做了2次CT,陈海泉大呼“没必要”。他告诉女青年,随访就行,不必焦虑,更不要有事没事做个CT吓自己。

对不同的病人,陈海泉给出的随访建议完全不一样。他特别强调,“只要在可治愈时间窗内,早开晚开对预后没差别”。

他有自己的考量:假如这个“磨玻璃”是个“懒癌”,发展到进展期需要好多年,为什么不可以享受人生、家庭或者拼事业,选合适的时间手术?假如这个结节的性质尚未确定,或者尚处于早期,可以通过观察厘清确定病灶性质,为什么不能和平共处一段时间?

第一次发现的结节不开,良性的不当恶性的开,早期的不当进展期的开。这是陈海泉的“原则”。如何抓住肺癌手术治愈的时间窗、同时避免过度治疗?陈海泉说,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包括是否手术、何时手术、如何手术。劝病人开刀容易;劝病人不开刀,需要的不仅是精准判断病灶的底气,更是对患者的仁心和良心。

陈海泉有自己的标准:对于持续存在但无进展的磨玻璃结节,不建议立即手术,可以进行一定时间的随访。如果持续存在且缓慢进展,当预估寿命>自然病程,可以手术;如果预估寿命<自然病程,则应避免过度治疗。

“在为患者制定手术计划时,除了首先考虑病情以外,还要考虑他的年龄、人生规划、职业规划等,要充分为患者考虑,选择一个最佳的时机。”一个外科医生,不仅在手术中精益求精,而且把自己对病人的关注点延伸到手术前。这里蕴含着一个肺癌治疗领域观念的转变:不再将癌视作不共戴天的仇敌要马上斩除;如果是良性的、早期的、惰性的,允许有一个和平共处的观察阶段。

全面微创3.0理念,国际领先

对于需要手术的病人,陈海泉能做到用最合适的切口,切除最合适的组织,术后尽可能为患者保留正常的功能,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7年前,他首次提出了“全面微创治疗3.0”的概念,是整合“切口微创”、“器官微创”和“系统微创”的全面微创手术治疗理念。

01

微创1.0

很长一段时间,以“切口小”“少打洞”著称的“微创”治疗方式是患者和外科医生的共同追求,大家普遍觉得,切口小意味着创面小,这也就是微创1.0。但是这样的追求在陈海泉看来是片面的。在减小切口的同时,往往会增加手术难度,患者因手术时间延长而导致脏器损伤。而且,切口小了,里面做得怎么样并不清楚,这样的“微创”只是表面的。

02

微创2.0

于是,微创2.0诞生了。从“看得见”的伤口关注到了“看不见”的脏器损伤——尽可能保留患者的脏器组织和功能。有没有可能既清除肿瘤又尽可能地保护脏器的“两全其美”办法呢?陈海泉和团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对于部分早期病人,能不能保留更多肺组织,选择亚肺叶的部分切除呢?随着技术发展,我们没必要再因为一部分肿瘤而切除大部分正常组织。此外,如果淋巴结没有转移,为什么一定要清扫呢?微创手术除了要减少脏器的损伤,还要不清扫或选择性清扫淋巴结,尽可能保留正常的免疫组织。团队的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具备可操作性的不清或选择性淋巴结清扫策略。

03

微创3.0

“做任何决定时,都必须站在患者的立场设身处地地为其考虑,让手术的伤害缩到最小,让患者的病痛减到最少,让康复的过程裁到最短,这才是真正的微创精神。” 他开始关注手术中的系统性损伤,这也就是微创3.0,如今深刻影响着每个外科医生。

复旦肿瘤医院胸外科每年的肺癌手术量约6000多例,年门诊量超过5万人次,陈海泉个人的手术量就要近2000台。但他不追求手术数量,反对过度诊疗和无效手术,因此总在平衡患者的获益及风险比后再考虑手术或随访计划。下月,陈海泉又将赴洛杉矶参加美国胸外科学术年会,作为专家组主席发布最新版的磨玻璃结节诊疗专家共识,在国际舞台,这位中国医生已是绝对权威。

金海岸工作室

作者|左妍

图片|左妍

编 辑| 任天宝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