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伙教授团队|当机立断,化繁为简:一例串联病变取栓病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陈文伙教授 陈文伙教授团队|当机立断,化繁为简:一例串联病变取栓病例

陈文伙教授团队|当机立断,化繁为简:一例串联病变取栓病例

2023-07-20 21:1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UGuard ASPECT评分:9分。

动脉早期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可见充盈缺损,考虑血栓。

动脉晚期右侧大脑中动脉血栓影,如红圈所示。

C1段动脉早期:C1段闭塞,如箭头所示,钝化明显,如图A,图C箭头所示,动脉晚期提示近端无血流,远端有部分造影剂充盈,如图B,图D箭头所示。

水平位,图A,图B动脉早期,提示右侧颈内动脉起始段及远端造影剂未见充盈。

图C,图D提示近端无造影剂,远端有造影剂,如箭头所示。

结合此患者钙化明显,目前考虑狭窄性串联可能。

通路。

UGuard 智能CTA提示右侧颈内动脉颅内段闭塞。

RAPID CTP示:核心梗死22ml,缺血半暗带119ml,RATIO 5.4。

UGuard CTP示:核心梗死19ml,缺血半暗带123ml,RATIO 6.47。

术前诊断

术前分析

手术策略:术中进一步明确颈内动脉病变性质,决定串联手术策略,栓塞串联选用BADDASS技术,狭窄串联选用PEARS技术。

术中器械

6F深瑞达长鞘0.088×900mm 球囊导引导管FlowGate2 0.084×950mm 6F中间导管Catalyst 0.060×1320mm 微导管Plus 0.021×1500mm 微导丝Synchro 0.014×2000mm 取栓支架心玮4mm-40mm

手术过程

◆术前CTA检查考虑狭窄性串联,取6F长鞘(深瑞达)到达右侧颈总动脉分叉处,造影显示右侧颈内动脉C1段近段以远未见显影,近段起始部及颈外动脉起始段可见血栓影(如图B箭头所示),C1中远段未见造影剂充盈,断端呈“鼠尾征”,提示颈颅内段闭塞(如图C箭头所示),眼动脉未开放,DSA检查提示颈总末端血栓,路图下尤其明显。

A.泥鳅导丝上高至C1段远端,泥鳅导丝导引至于颈内动脉开口处接50ml注射器负压抽吸,抽出数枚血栓,最大约3cm×1cm;

B-C.沿长鞘“冒烟”见右侧颈内动脉C1段近端显影,远端及颅内仍未显影,残端呈“鼠尾征”,结合CTA检查,考虑右侧颈内动脉末端闭塞血栓累及大脑中动脉。

A.果断更换球囊导引导管(FLOW Gate2)送入右侧颈内动脉起始段;

B.微导管(Plus)在6F中间导管(Catalyst)、微导丝(Synchro)辅助下顺利到达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远端,如箭头所示;

C.取栓支架(心玮4mm-40mm)沿微导管到达右侧大脑中动脉M2段并释放,中间导管退到C1段造影,如箭头所示。

A.中间导管退到C1段近端,如箭头所示;

B-C.造影右侧颈内动脉中远段以远未显影,颈内动脉可见血栓影,如箭头所示。

A.将BGC送到C1中段血栓近段后将BGC球囊充盈,如箭头所示;

B.将中间导管上高至颈内动脉末段,保持负压抽吸,同时BGC也保持负压抽吸,后撤中间导管、取栓支架及微导管,BGC在反作用力下上至C1末段,如箭头所示,同时应用BGC的球囊将血栓向前推至C2段。

A.经刮栓后,最后一次支架未刮出血栓,但球囊导引导管回血仍欠佳,考虑BGC管头可能被血管壁覆盖,但不能完全排除管头有血栓可能,故取栓支架再次送至右侧大脑中动脉覆盖T分叉半释放,如箭头所示,将BGC球囊抽瘪后后撤至CCA未见回血,血管情况不明,不敢冒然造影;

B.将BGC送至颈内动脉中段,充盈BGC,后BGC保持负压抽吸下后撤微导及取栓支架,抽出2枚血栓,较大约1cm×2cm,此时BGC回血通畅。

A.沿BGC轻轻冒烟提示右侧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主干及其分支血流通畅;

B-C.泄球囊后进行造影造影示右侧颈内动脉及其分支管腔通畅,未见乏血管区,远端血流良好。

◆行DynaCT示未见高密度灶。

◆将BGC退至CCA造影示右侧颈内动脉起始段、颅内段、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显影佳。

术后影像

术后转归

血压严格控制130mmHg以下; 术后第三天患者血氧、血压进行性降低,血压60/50mmHg,血氧56%,双侧瞳孔散大固定,直径6.0mm,立即持续抢救约30分钟,双侧瞳孔仍散大固定、对光反射消失,家属放弃抢救。

术后体会

1

术前多时相CTA评估有助于病变性质判断,指导血管内治疗策略。

2

术前多时相原始图像有助于假性闭塞、真性闭塞的判断。

3

刮栓技术是BADDASS技术的很好补充,适用于颈部大负荷血栓。

4

栓塞性串联病例较少见,此患者血栓来源考虑两种可能:

(1)颈动脉斑块破裂形成急性血栓,堵塞C1段,少量血栓逃逸至颈末累及大脑中动脉;

(2)因C1段钙化较重且伴有轻度狭窄,心源性血栓经过C1段时粘附于不光滑的内膜,堵塞近端,少量血栓上行堵塞颈动脉末端并累及大脑中动脉。

专家点评

刮栓技术又称为RTRS技术,可见下面示意图:

A.颈内动脉颅内段闭塞并累及大脑前、中动脉,采用BGC、中间导管及取栓支架,取栓支架释放于大脑中动脉,充盈BGC,在负压下撤离中间导管及取栓支架; B.BGC被血栓堵住,负压回血不通畅; C.BGC保持持续充盈,微导管带着取栓支架直接送至BGC管头不远处释放取栓支架。

D.释放取栓支架,释放后无需等待,直接负压下撤离取栓支架; E.如此反复循环操作步骤C和D,直到BGC回血通畅,冒烟若颅内动脉复通; F.泄球囊进行正侧位造影以了解eTICI分级 。

RTRS技术多次刮栓后支架没有血栓,但BGC仍不回血需要注意BGC管头可能被迂曲的血管壁覆盖住,但不能排除BGC管头依然有血栓,保险做好就是将取栓支架半释放于颅内末段,防止BGC管头有血栓,当BGC球囊泄气时管头的血栓会逃逸于大脑中、前动脉的分支血管,增加取栓难度。 BGC球囊顶栓法,正常BGC管应该上到C1段末端,以提高取栓效率,但当C1中远段有血栓时,此方法是不可行,可将BGC上至血栓近端,然后充盈BGC球囊,然后在取栓过程中,利用反作用力,BGC上高,BGC又利用充盈球囊将血栓推向远端,然后再由取栓支架带出体外。 神经灌注软件可协助快速判断血管问题,避免漏诊,目前国内灌注软件如UGuard等在急性缺血神经介入的作用也是重大的。 影像后处理智能软件如UGuard可以智能评定ASPECT、智能重建血管,可协助神经介入医生快速判断血管问。

点评专家:陈文伙

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福建省漳州市医院神内脑血管病介入科主任。2008年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介入中心进修神经介入1年。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分会常务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介入神经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脑防委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组委员;福建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福建省神经病学学会介入学组副组长。发表论文20余篇, 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 11篇。

李莉娟

待补充xxxx。

易婷玉

硕士,福建省漳州市医院副主任医师。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

2018、2019、2020年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创新大赛一等奖,2018年全国Angel取栓比赛二等奖,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10余篇为SCI文章。主持福建医科大学启航项目1项,以第一参与者参与省自然1项,参加全国大型临床研究4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