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 随记(古代汉语)书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陈情表歌 《古代汉语》 随记(古代汉语)书评

《古代汉语》 随记(古代汉语)书评

#《古代汉语》 随记(古代汉语)书评|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文辞斐然,受益良多,大学教材中的经典。

年前读王力教授《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其言简意赅而博大,文辞平实而使人受益良多(个人评其“《常识》以外 有趣之中” ) 缘木求鱼,看豆瓣书单,知王力教授有扛鼎专著《古代汉语》,传为经典。即日下单,今日收到4册盒装精装版,很值。

书应该是目前最便宜的商品,这价格如果是一顿饭,几小时后进了下水道。置于书案,随手翻来,则沁人心脾,余音绕梁,所以说书真是最价廉物美的物品,没有之一。

王力先生(1900-1986)是北大教授,中国语言学泰斗,对于中国古代语言学、文化学有极深造诣,是典型的“民国大师”。仙逝年份,我才六岁。 书、艺术品里都住着灵魂。一个人身体不能永生,但灵魂可以永生。作者在其作品中永生,而读者则能与作者跨越时空对话。

《古代汉语》 第一册 随记

《论语》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①“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②“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③“道不行,乘桴浮于海…”④

孔子的浪漫主义。第①句是一首悠长的“现代诗”,第②句让人想起“兰亭”曲斛流觞,第③句让人想起李白“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第④句让人想起美猴王浮舟海上孔子非以己为圣人,言其所欲言。其所言出于所思,其所思源自所行,如如若人云亦云以孔子迂腐,实则自己迂腐。其词微,其意深,令人叹服…

#古代汉语《礼记》

孔子说:“丧,欲速贫;死,欲速朽。”

翻译是“要是丢官了就赶紧变穷;要是死了就赶紧腐朽”。他的弟子曾子、有子、子游有点不理解,认为这不是孔子这种君子说的话,最后还定位这两句话只是针对反面角色桓司马和南宫敬叔说的。

其实,孔子这么说是符合其思想的。不当官了,再拿薪水,“邦无道,谷,耻也”,那是不可取的“不义之财”,没有薪水肯定会变贫穷;既然死了,还在那儿弄棺椁求生,分明是一种贪恋,孔子“祭如在”其意义在于精神上,而非肉体上的。他三个弟子不理解,牵强附会说孔子非此本意,本质是不能接受与自我价值观不一致的东西,遇到不相一致的就去附会成附会自己的想法。

《大同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行于天下,人人“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各群体皆有所养,天下共成“大同社会”。

大同是很理想的社会目标。看得远,才能跳的远一点。即便“大同”无望,犹可寄望“小康”: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域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已。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孰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大道不行,各为其私,只能礼法行天下,通过道德、法律约束调和各阶层的利益关系,实现社会生态平衡,但这只勉强成为“小康社会”。

《中庸篇》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人一能之,己百之。人能十之,己千之。果能此道,虽愚必明,虽弱必强。”

儒家不推荐盲从,《中庸》篇提倡要博学,还要通过“审问、慎思、明辨”来质疑对象,经过如此一番过程,然后“知行合一”笃行之。盲从是懒人,懒人懒到听人家的就好了,因为这样简单。作为学者要将所学知识消化吸收或摒弃,别人能做的,自己更要历练之,这样一来,即便如何愚弱,都能变得刚强。某种意义上,这与老子的“柔弱胜刚强”不谋而合。

《孟子》

孟子言“王天下”,君主要要怀有仁心,真心对臣民好,不是在哪饿了给口吃可怜一下就以为天下归心,不要“五十步笑百步”的以为强过外国,也不要对于动物额外保护表演一下仁慈,人民就真的认为你好。士可以无恒产有恒心但民众做不到。“民无恒产者无恒心”,使民衣食富足,然后教化,才可能知荣辱。

论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论为人处世: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荀子》

荀子认为“不登高山,不知天地之高;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说“君子善假于物”,本义是君子要利用“势”来做事,假势而成,这其实是一种法家思想,难怪其弟子韩非、李斯本学习儒家却成法家。此外说“居必择乡、游必就士”“物从其类”人以类聚物以群分…都是很“势力”的观点,与法家相合。荀子是儒家的外表法家的内核,与古代“外儒内法”的治国理念颇相合。

《吕氏春秋·察传》: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闻而察,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韩非子·五蠹》战国纵横家“借力于外以成其私”“富国以农,拒敌恃卒”。

《古代汉语》第五单元,补漏如下:

P418,“何以伐为?”中“为”非仅语气,“何以伐为?”是宾语前置,介词“以”也提前,类似英语“What do you fight them for?”结构。“何以伐为?”就是“伐以为何?”,翻译为“攻打人家为了什么呢?”

P426,“庸”还有一个意思是“中庸”中“不偏不倚、不过而无不及”的意思,是一种儒家理学追求的精神境界,庸不是碌碌无为,有点类似孔子所言“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意思。

P436,《詩經·風·北門》:"天实为之。" 蘇轼《賈誼論》:"非才之難,所以自用者实難。”个人认为“实”非仅语气词,有“真的”意思在里面,就像英语中强调“I did do it”。

P437,“追亡逐北”中“北”有逃跑的意思,为什么“北”就是逃跑?古人认为“正坐”一般是坐北向南,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故“江左”指的长江东部下游江苏一代,“河右”在指的是河套以西甘肃一带。坐北朝南,南面称帝,如果面北了,就是转身了,转身就是“逃跑”。

《古代汉语》第二册 随记

《老子》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解:你所以认为有丑的东西,因为你认为有美的东西。丑产生于美,美也比于丑。相对的事物都是彼此相伴而生,是非、善恶、好坏、爱恨都成对出现。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解:你生孩子不是你的私有财产,你做的事也不能永远被依仗,功成之后不要居功,要如张良一样引退以避祸。不居即不争,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退一步,海阔天空。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如水杯,装满了只是财利,不可用,空着才能用。人生积财而不用,守财奴而已,最终落入别人手中,不如因时而用,平衡利、用两者最佳。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

天道循环,平衡均化,“熵增定律”即如此。人道损小益大,追星封神,崇拜权威、神仙,对于弱小却不闻不问。国家财税的“社会再分配”是天道,平衡民众的财富。

“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世界上最宜居的国家不是中美等大国,而是北欧诸国,置身国际争端以外,享受最好的福利,这是“小国寡民”的好处。如果说有“大同社会”,也只能在“小国寡民”那实现了。

《庄子》

《逍遥游》上:夏虫不可语冰,夏虫无需语冰。大小有别,各处其所,各随其思,无需讥笑。自然而为,如若燕雀变身鸿鹄,自然有鸿鹄之志,变身鲲鹏,自有其逍遥之游。

至人无己,万物齐同,故而忘己不同而无己;神人无功,无为而为,不乱作为显得无功实则居功至伟;圣人无名,顺其自然,不卖弄虚名而人所不知。

无用之《大瓠》,不如浮于江湖,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

《庖丁解牛》:所谓会者不难。所善之事,旁人以为“艺高人胆大”,在己则神遇而不目视,游刃有余。遇于盘根错节之处,视为止,行为迟,以小击大,其为瓦解。

《庄子》说“大盗窃国”,一个国家如果各种制度都很完善,但对于领导者缺乏约束,那么多么完善的制度都会变成窃国者的武器。“大盗窃国”,当其权力驾驭了国家机器,民众就要遭殃,因为没法反抗这种独裁统治,如希特勒的纳粹德国,天皇的军国日本。

曳尾涂中,子非龟,焉知龟之乐?

“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仅恶而鼻不伤,人立不失容…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古代人可成至交,因爱好心趣相仿,不叫容易共频。现代人的兴趣过于多样,自己喜欢的人家无感,人家有感的自己不共鸣,因此很难同向,更别说共频、共情。

《诗经》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桃夭》背“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北门》:“王事谪我,政事一埤益我。我入自外,室人交遍谪我。”《敬女》:爱尔不见,搔首踟蹰。《墙有茨》:“中冓之言,不可道也。”

《国风》

《卫风《氓》:一个女人一辈子中心是个男人,有不得已,有不得不,有后悔,有期望,这就是女人的一生。卫风《木瓜》“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爱之弥深,付之弥切。郑风《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郑卫陈之风淫佚在诗言男女之事,于本性而言其实质朴,孔子言“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就是这个意思。

《黍离》:“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魏风《伐檀》《硕鼠》则是,谈论政治,讽刺上层的腐败。

秦风《蒹葭》:“葭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浪漫!然至于《黄鸟》则是悲痛异常,秦穆公人殉137人,的确残忍。

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屈原《离骚》:维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怨公子兮怅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闲。《国殇》: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春秋战国,天下混战。百家争鸣,哲学思想和科学发明基本上都在江北各国,齐鲁善于礼乐,赵魏长于兵法,秦韩崇于律令…诗情画意的斯文则在江南,楚与吴越处瘴暑蛮荆之地,人们本性质朴放达,处于这种没有约束的地方,人们更有思想和浪漫的自由,这也许就是为啥先秦战国乱世,居然可以在这里产生伟大楚辞。楚之先,有俞平伯钟子期的知音,音乐之共情说明楚地在艺术上重视情感书发我,更多于音乐的礼法作用。吴之先,有延陵季札,于中原闻观乐,为徐君挂剑,均见浪漫主义。随着春秋战国的文化交流,楚吴之质融中原之文,文质彬彬,而斯文至此,这也许就是楚辞能够崛起一枝独秀于战国的重要原因。

到了魏晋,永嘉南渡,衣冠南迁,建康城中,王谢堂前,文艺风流繁荣于江南。书法王右军父子,丹青顾恺之戴逵,新诗大小谢,词赋庾信江淹,一时文采风流皆在江左。江左吴地,吴楚一体,吴楚文化中的浪漫主义,一经有了文采降临,便会激发靓丽的浪花。

屈原《哀郢》《卜居》詹尹乃释策而谢曰:“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策诚不能知此事。”《渔父》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古代汉语》第三册 随记

《史记·淮阴侯列传》

古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也有《孙子兵法》“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怎么选择,需要按照需要,如广武君所言“狂夫之言,圣人择焉。”

蒯通:“贵贱在于骨法,忧喜在于容色,成败在于决断。”“患生于多欲,而人心难测也。”“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大王(韩信)涉西河,虏魏王,擒夏说,引兵下井陉,诛成安君,徇赵,胁燕,定齐,南摧楚人之兵二十万,东杀龙且,西乡以报,共会垓下。”韩信一朝为女子所擒,死于钟室,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屡言不忍背汉,实死于其所言项羽那种“妇人之仁”。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窦婴因抗吴楚七国之乱的军功封魏武侯,田蚡因顺着王太后姻亲关系而封武安侯。窦婴与窦太后关系不好还能建功立业,虽为后戚却是不是后戚;田蚡却通过王皇后吹枕边风就上位了。两者封侯,高下立见。

灌夫是个勇猛但少礼节之人,在乡里是豪强其实不是大罪。田蚡将灌夫治罪,牵连窦婴,本质上是强势的田党与失势的窦党、新后党与功臣派的党争。

汲黯时正直之人,赞从窦婴;韩安国作为御史大夫,保持客观中立。最后反衬出武安侯田蚡就是个象女人吵架一样的人,只不过害人害己,田蚡一圈折腾,让汉武帝看穿了他的小人器量。

老子说“福兮祸所伏”,不要以为权贵、福禄的状态会维持一辈子,一切的好在瞬间都能变坏。“夫唯不争,故无尤。”争来争去不如谨小慎微,如此方可立于不败之地。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

“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皆起於王道既微,諸侯力政,時君世主,好惡殊方,是以九家之(說)〔術〕蠭出並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馳說,取合諸侯。其言雖殊,辟猶水火,相滅亦相生也。仁之與義,敬之與和,相反而皆相成也。易曰:「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

概括的非常准确,诸子百家各持己见,实际则是盲人摸象莫衷一是而已,不如“觀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長,則可以通萬方之略矣。”博采百家之长,因地制宜,适时而边,则无不通达。

前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的作者都着无妄的遭遇。司马迁受宫刑,身体残废;班固被馋害,死于狱中;范烨参与政变,死在乱军。历史其实就是政治,为史就是为政,为史官无权却又在议论政治,非常危险,所以说史官绝对高危职业。北魏崔浩算无遗策,结果没料到自己死在“编修国史”,这是后续的例子。写历史,坚持事实,得罪权贵;不坚持事实,违反良心,实在是棘手的事。隋唐之间,唐太宗肯定不是要求史官改历史的第一人。明清之际,没听说史官遭罪,说明官修国史已经是为皇帝代言,失去了历史全面性和真实性。

《汉书·霍光传》

霍光与上官桀的争斗,是旧后党与新后党的争斗,在权力斗争上,所谓姻亲关系都是不可靠的,秦晋之好实际上是秦晋之争。

传说霍光将“沉静详审”,于一般事的确如此,不过在立费昌邑王刘贺这事,做得有点不够稳重。皇帝废立是大事,人家昌邑王在自己采邑过着舒服日子,你把人家找过来当皇帝,才当了27天,你就说人家“无形” 又废了人家,还把人家周围人全杀了,让人家下岗回去,昌邑王刘贺再回去,已然无法回去了,处境尴尬敏感。在这事上号称老成持重的霍光之所以由此表现,在于其无法容忍昌邑王剥夺了他的权力,这一点让霍光没法忍受,至于昌邑王无形,不过是托辞。

权力的游戏就是如此残酷。

贾谊《论积贮疏》背本逐末,农为本,工商为末,而士为先。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写的精彩,引用的典故很多,问题也就在这,引用太多典故,有点喧宾夺主,80%的篇幅在说谁谁,很繁杂,貌似是拉着众稻草力求一生,也是迫于无奈。

枚乘《上书谏吴王》词恳意切,晓以利害,以为吴王濞可以“居泰山之安”,不要去“临不测之渊”。其实这是不可能的,西汉削藩,起自汉文帝的想法,经过汉景帝的启动执行,最后在汉武帝时彻底解决,这种趋势无法改变。如果吴王濞能忍气吞声,放弃富庶的吴地做个普通得王爷也许可能,但是吴王濞参与过汉初征伐,自视甚高,不可能接受这种待遇,所以先发制人发起“七国之乱”抗击中央朝廷的削藩。枚乘轻言“泰山之安”太乐观,吴楚当时早有着“累卵之危”,不仅削藩,自己与汉景帝有着“杀子之恨”的过节没法消除。只不过,但是。当时只有吴王、楚王当局人知道,一如后来明朝初年削藩有了朱棣“靖难之役”下有着自己的无奈一样,下面养士如枚乘不一定能确切感受到其主公“树大招风”的难处。“七国之乱”是失败的“靖难之役”,“靖难之役”是成功了的“七国之乱”,只是结果差别,没有绝对对错。

司马迁《报任安书》名为回应任安的“进士”之请,实则是司马迁阐述自身处“刑余之人”的痛苦和发奋思想,是研究司马迁个人及其史学思想的重要材料。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表明其“不可夺”的匹夫之志。“智、仁、义、勇、行”说明了当时人普遍的价值观,然后再说自己的四层理想:上为“纳忠效信”的三公之志、次为“拾遗补缺”的卿士之责、外为“攻城野战”的将军之功、下为“宗族光宠”的庶人之愿,要之,这些都是左传所言“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的思路。人不能苟活于“贪生怕死、念父母、顾妻子”,司马迁认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认为“勇怯,势也;强弱,形也”,人能改变现状,引用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韩非事例说明“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最后确定转向了“立言”:(《太史公书》)“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所谓“一家之言”并非是“个人意见”的意思,而是统一古今以来的全部历史文献写成一本通史的意思。司马迁感叹“死日然后是非乃定”,这让人感慨。一个人只有“盖棺”才能“定论”,的确,除非人生确定了才可以评价,人世事难料,人事易变。有些事的评价随着时代也会变化,可见历史“定论”很难说是“定论”。后人称司马迁为“史迁”,以史为姓,颇为赞誉。《史记》有道家和侠客思想,因于汉初道学流行、侠客横,这是正常的习气。不拘泥于儒学,没什么不好。鲁迅先评其“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非常中肯,今人读其《史记》也怀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感觉,这是历代学者的基本看法。

杨恽《报孙会宗书》唱诗:“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

一种很恬淡的田园生活情趣。引董仲舒:“明明求仁义,常恐不能化民者,卿大夫之意也。明明求财利,常恐困乏者,庶人之事也。”杨恽自诩庶人,行庶人治田产,其实是一种错误定位。他虽罢官,看起来是庶人,但是一入官场哪能清白退出,多少牵连关系,所以说不是个真的庶人,而是在野的卿大夫。既然在野有着名位,不低调没好结果。

李密《陈情表》此李密为西晋时期人,所做《陈情表》为四字偶句,颇有皇帝祭天诏书那种风格。文采斐然,妙语连珠。内有成语颇多,如:孤苦伶仃,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奄奄一息,朝不虑夕,相依为命,皇天后土,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错漏:

P930,方还有比作的意思,如“诸人咸以君方乐广”。

P605,殷,也有商朝的意思。

P938,官宦即是官吏,宦有内臣和中官的意思,吏宦比官低级。后因中官太监而专用宦官此词。

古代颜色文化研究

古代认为有五正色:青(蓝绿)、赤(红)、黄、白、黑。皂是纯黑,素是纯白,朱、绯、赤就是红色,青色是蓝绿色(cyan)。

其橙色、绿色、蓝色、紫色为间色,通过正色调和出来的。唐以后,皇帝着黄色,大臣朝服以紫色为上、然后是红色、然后青色、然后绿色…红得发紫,就是用升一二品来形容人气。

殷是红中带黑,玄是黑中带红。《易》:“龙战于野,其色玄黄。”就是天地之间黑中带红黄,一种浓烈的战斗气氛。

韩愈

韩愈《答李翊书》所言治学之法:学、辨、思、行。

《送孟东野序》不平则鸣,假势而鸣。暗引“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送李愿归盘谷序》:“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於山,美可茹;钓於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誉於前,孰若无毁於其后;与其乐於身,孰若无忧於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於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让人想起[唐] 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柳子厚墓志铭》:“然子厚斥不久,穷不极,虽有出于人,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如今,无疑也。” 谪仙在野,诗传古今;东坡散居,文辞斐然。如孟子所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穷乏其身,增益无所不能…”信矣。《答李翊书》也引此语为“抑不知天将和其声,而使鸣国家之盛邪,抑将穷饿其身,思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邪?”

总结韩愈成语:落井下石、交口赞誉、崭露头角、秀外慧中、杂乱无章、不平则鸣。

柳宗元

《愚溪诗序》以愚名地,柳宗元无非是自嘲。老子言“大智若愚”,柳宗元取意在此。“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颜子'终日不违如愚',睿而为愚者也。皆不得为真愚。”此处点题。柳宗元两次贬谪,仕途不顺,参与政治缺乏一定的判断力,这是他的命。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其人“不合于俗”“以文墨自慰”不也是适合他最好的命运。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说“庸蜀之南,恒雨少日”,四川盆地受印度洋影响,湿气遇四川亚热带气候容易凝聚为雨,加之盆地四周高山潮气,常年有雨水。川人好食麻辣,无非驱赶潮气,今为“川菜”特色的麻辣,原因在此。

柳宗元退而修省,认为学以“近道”“明道”,为学不轻心、不怠易、不矜骄,“激而发之欲其清,固而存之欲其重”,有节有度,颇合《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击节谓之和”意思。

《段太尉逸事状》记段秀实在安史之乱是杀郭子仪子郭晞属下17横行酒市胡作非为,约束其部下而临危不惧的故事。还有卖马为农民请命,叮嘱家人不接纳朱泚[ci]贿赂的故事。

《永州韦使君新堂记》言“将为穹谷嵁岩渊池于郊邑之中,则必辇山石,沟涧壑,凌绝险阻,疲极人力,乃可以有为也。然而求天作地生之状,咸无得焉。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昔之所难,今于是乎在。”

说得更好,我们常见一些庙宇修在山巅,以为得天地灵气,其实破坏了自然风水格局,最好的布置是因地制宜,以山为墙壁,坐拥苍翠才是古代建筑最适宜的方式。不破坏原有风貌,更添加人文气息,两者才相得益彰。

欧阳修《醉翁亭记》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我等经丘寻壑,无非寻找山水之乐,寓山水之乐于照片和诗词,情同意合。最后一段“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写出醉翁“放浪形骸之外”的样子,所言“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颇有《庄子》“鱼之乐”的寓意,非常巧妙的用典。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者。…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王荆公为文言志,其以登山探洞寓人生在世,必要尽志而为,才终于无悔,方为尽天命,其“拗相公”之“拗”即是“尽志”。我也曾登山、探洞,如惧怕,则错过机会;若胆大,则容易冒失。求乎其间,谨小慎微摸索而前,独自入隧道、爬铁塔,于深处发掘自己的胆量,于高处领略景色的阔远,未尝后悔。人在世间,不能冒失,但不能胆小,见风景,观美丽,要处在一个可以随时离去的好状态:想见的人都见过了,想做的事都做过了…

苏轼《贾谊论》

“君子爱其身…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认为贾谊应该“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悠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可以得志。”即便贬谪也要“善处穷”。苏轼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复用后到朝廷,成为“蜀党领袖”,交接同类。贬谪“三州”后,依然悠游于世间。只不过苏轼所人为而“自用”,很大的一个条件是遇到适当的机会,当汉文帝之时,西汉刚立国未稳,崇信老子“无为而为”,并不适合削藩。到了汉景帝用晁错削藩有“七国之乱”,直到强势的汉武帝“推恩令”“酎金夺爵”才完成削藩大业。贾谊生得太早,未遇时机,机会的重要性不亚于才识,苏子思未及此,可惜。

沈约《谢灵运传》论

“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

民本质朴,加以文饰演,则”文质彬彬“,孔子认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言其本质质朴,未必全部认同其文采,主要是从道德层面评价其质朴。史迁言“《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是从自己遭遇出发,评论《诗经》中的情感与情绪价值。

“自汉至魏,四百余年,辞人才子,文体三变。相如巧为形似之言,班固长于情理之说,子建、仲宣以气质为体,并标能擅美,独映当时。”

战国之时,除了楚辞,北方的诗文化发展似乎停滞。到了汉魏才逐渐兴起。可见诗词创作属于奢侈品,只有在盛世才可能发放光彩。而在乱世,主要是思想的百花齐放,这是个规律。

“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

诗词创作,除了押韵、格律还有平仄。一句话之中,不能有同韵,两句之后,不要同平仄。讲究复杂。

“至于高言妙句,音韵天成,皆暗与理合,匪由思至。”

至于绝妙的诗句,是可遇不可求的,无法通过工文来寻得,只能自然天成。

南北朝人自王谢即始好山水,文词斐然之文辈出,寄情仁智之意于诗文,而是诗为文精,文类诗华,诗文一体,成一时气象: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注。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吴均《与顾章书》

“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之乐,岂徒语哉!”

刘勰《文心雕龙》 最早的文学批评文集,所言颇犀利。看起来并非要等到唐宋八大家才开始“古文运动”,南朝齐学者刘勰已经开始觉醒要拨乱反正、去繁就简地写文章。

卷三十一 情采:

“文附质…质待文。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

为文章,情采并茂,需是“真质”,“善情”,“美文”。

“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使文不灭质,博不溺心,正采耀乎朱蓝,间色屏于红紫,乃可谓雕琢其章,彬彬君子矣。”

解释了孔子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某种程度上来说,一篇文章最根本要质真,只有真才能善、美。一如德才问题,一个人首先有德,然后再说有才与否,否则无德有才为大祸害,还不如有德无才。文章也是如此,首先要真,否则浮华无实,纯粹浪费时间,甚至让人误入歧途,还不如不读。

卷三十二 镕裁:

“规范本体谓之熔,剪截浮词谓之裁…三准∶履端于始,则设情以位体;举正于中,则酌事以取类;归馀于终,则撮辞以举要。”

为文章,“设情”以定文章基调,“酌事”以选事叙述其情,“撮辞”以润色情事达到真善美的境界。“引而申之,则两句敷为一章,约以贯之,则一章删成两句。”文章勿要赘述,如果某事可以延展,则扩为一章亦可;某章无需冗长,则删为两句无妨。一定要用合适的篇幅和方式来阐述要说的东西,不要“凑字数”,使人不知重点,也不要“讳莫如深”,让人一头雾水。要言不繁,恰好“言无不尽”。“含而不发”置情于中,“发而皆击节”文质以和。

古代汉语 骈体文,四六、五七句式,平仄相对、节奏点严格,用典繁芜,是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文风,其特点像赋,也就是古代散文诗体。

旁征博引众多典故,要是不知道读不懂,知道了也许能感受其中引申含义,可能这是南朝文风,好用大篇幅引经据典,看起来像是历史分类总结,华而不实,稍显卖弄,你不知道他本人怎么想的,文章主旨其实就那几句话。《文选序》表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之意,《哀江南赋序》蕴含“大盗移国,金陵瓦解”自己“有去无归”之哀。而王勃《滕王阁序》则是成语集中营: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雁阵惊寒…一介书生…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达十几句成语之多,蔚为壮观!

补漏:

P1160,载记,记录不属于正统王朝地方国主的本纪。

P1167,切,古文注音用字,如马飞切,就是读音[mei]。

P1169,移,大盗移国,有偷取的意思。

P1184,典,有用典故的意思,典范之意。

P1190,表,还有表荐的意思。

《古代汉语》第四册 随记

杨雄《解潮》:“为可为于可为之时,则从;为不可为于不可为之时,则凶。”

大家都知道判断重要,重要的是谁在其关键时刻有强的判断力。

刘伶

《酒德颂》

竹林七贤所“贤”在其放达,非一般治国之贤,用“贤”字评人其实不太合适,应为“仙”,七人回避政治,多人被贬谪,实际叫做“谪仙”,竹林七谪仙。

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巾军)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

历史中最经典的诙谐。刘伶的雅量和胸怀,已超然世上,俗人不可及,叹服叹服!

刘伶曰:“韬精日沉饮,谁知非荒宴。” (《南史》)刘伶嗜酒,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随之,曰:“死便埋我。”

“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生死一瞬间,何惧生死!刘伶221-300,活了79岁,终日沉醉但是长寿,长寿就在于其豁达,不计较,不争…

刘伶著《酒德颂》,意气所寄。

《老子》:“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践行老子“无为而为”也就竹林七贤而已,其余南朝名士王谢刘竺,虽好玄学,不弃官爵,论理争强好胜,实不及七贤之任达。

陶渊明《自祭文》:“人生实难,死如之何?”孔稚珪《北山移文》:“钟山之英,草堂之灵,驰烟驿路,勒移山庭…诱我松桂,欺我云壑…琴歌既断,酒赋无续…明月独举,青松落阴…”江淹《别赋》:别虽一绪,诗乃万族。造分手而銜涕,感寂漠而神伤。有别必怨,有怨必盈。庾信《春赋》:新年鸟声千种啭,二月杨花满路飞。眉将柳而争绿,面共桃而竞红。影来池里,花落衫中。

注《春赋》

[南朝梁] 庾信

注:此其为昭明太子萧统“东宫学士”所作赋文,华丽工整,典型的南朝绮丽文风,所述景色人物乃六朝时建康城即今天南京城的风情…

宜春苑中春已归,披香殿里作春衣。【新年鸟声千种啭,二月杨花满路飞。】①河阳一县并是花,金谷从来满园树。一丛香草足碍人,数尺游丝即横路。开上林而竞入,拥河桥而争渡。②

注①:南京城二月柳絮满天飞,三月梧桐絮如雪。

注②:君不见鸡鸣寺前人如山,玄武湖边花似海!

出丽华之金屋,下飞燕之兰宫。③钗朵多而讶重,髻鬟高而畏风。【眉将柳而争绿,面共桃而竞红。】④影来池里,花落衫中。⑤

注③:汉光武之阴丽华,汉成帝之赵飞燕,双艳。

注④:美人以眉笔绿黛描眉,以胭脂红朱抹面。

注⑤:人影入池成景,残花落衫怡情,双落成绝!

苔始绿而藏鱼,麦才青而覆雉。吹箫弄玉之台,鸣佩凌波之水。移戚里而家富,入新丰而酒美。石榴聊泛,蒲桃酦醅。芙蓉玉碗,莲子金杯。新芽竹笋,细核杨梅。绿珠捧琴至,文君送酒来。玉管初调,鸣弦暂抚。《阳春》《渌水》之曲,对凤回鸾之舞。更炙笙簧,还移筝柱。月入歌扇,花承节鼓。协律都尉,射雉中郎。停车小苑,连骑长杨。金鞍始被,柘弓新张。拂尘看马埒,分朋入射堂。马是天池之龙种⑥,带乃荆山之玉梁。艳锦安天鹿,新绫织凤凰。

注⑥:龙马一体,《坤》:龙战于野,其色玄黄。

三日曲水向河津,日晚河边多解神。【树下流杯客,沙头渡水人。】⑦镂薄窄衫袖,穿珠帖领巾。百丈山头日欲斜,三晡未醉莫还家。【池中水影悬胜镜,屋里衣香不如花。】⑧

注⑦:兰亭曲斛流觞之聚,终为天涯沦落之散。

注⑧:池水为鉴胜铜镜,屋外花香比衣芳,喜悦!

李华《吊古战场文》:文教失宣,武臣用奇。尸踣巨港之岸,血满长城之窟。苍苍蒸民,谁无父母?提携捧负,畏其不寿。谁无兄弟?如足如手。谁无夫妇?如宾如友。生也何恩,杀之何咎?其存其没,家莫闻知。韩愈《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业患不精,行患不成。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各得其宜,惟器是适!《子产不毁乡校颂》:夫岂多言?亦各其志。善也吾行,不善吾避。维善维否,我于此视。川不可防,言不可弭。下塞上聋,邦其倾矣。刘禹锡《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

人言“久处兰室不闻其香”, 一时歌咏,不敌长久孤独之感怆。

杜牧《阿房宫赋》: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明星荧荧,开妆镜也;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阿房宫赋》回题“六国过秦论”。

苏轼《前赤壁赋》:“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

论变,人之灵魂终散,则天地一须臾;论恒,人之物质常在,则古今皆常在…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天地用之不竭,变中亦有永恒。

庾,野外的谷仓。牖是古代的窗户,窗是古代的天窗。

陵迟,也做“凌迟”,本意是山势坡度愈下愈缓,引申为衰微,再引申为“千刀万剐”的凌迟

酷刑,这种酷刑残忍之处在于死的非常缓慢 很痛苦。

赋体本质是古代押韵散文诗。唐宋文赋与汉赋类似,平仄、押韵相对自由。而六朝骈体文赋则更工整,要求非常严格,以至于有时候会出现倒置句式以满足押韵和平仄对仗要求。

乐府中的古民风

汉乐府是两汉的诗,句式要求不是太严格,古体诗善于叙事表意。读汉乐府,对于古代人风土人情和情感表达会有很好的了解,摘录一二如下:

《有所思》:“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

主人公要送心上人最珍贵的玉簪,用心准备着礼物。注意古代男士不剪发,也不能像蛮族一样批发,长发也要用发簪固定,所以本诗主角可以是男也可以是女。当其听说伊人移情别恋,心为玉碎,拉摧这个心爱的发簪,用火烧不解气,还“挫玉扬灰”,立下誓言不再相思。

爱得多深就会恨得多深,此时主人公是所谓“又爱又恨”,如果对方回心转意,可以说主人公马上又能回心转意的投回恋情。孔子言:“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爱又恨,是惑也。”孔子年少时必然也是有过类似经历,不然也不会有这么深刻的领悟,多么痛的领悟啊!😄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山必有土陵,长江不枯竭,冬天不打雷,夏日不下雪,天地混沌既分则不合,“与君绝”之日永无可能…两千年前的海誓山盟,浪漫气息俨然如新。

《孤儿行》:冬无复襦,夏无单衣。居生不乐,不如早去,下从地下黄泉。

生为孤儿而不是哥嫂待见,人情冷暖自古如今。一个人生在天地间,最大的不幸不是极寒交迫,而是孤独无依,生不如死!“孤独是可耻的”,可耻不在于孤独本身,在于不去改变孤独现状。当然了,习惯于孤独而崇高的人除外,如牛顿、叔本华…

《陇西行》:好妇出迎客,颜色正敷愉,伸腰再拜跪,问客平安否…送客亦不远,足不过门枢。娶妇人得如此,齐姜亦不如。健妇持门户,亦胜一丈夫。

家有贤妇,万事如意。居有悍妇,鸡犬不宁。有人说对女人要求不公平,那么对于男人有要求难道就过分?男主外,衣食所依;女主内,居家休宁。家有贤妇为一宝!

《上山采蘼芜》: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閤去。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前任偶遇,互道消息,个中冷暖,难以言表。情形特微妙,对话特有意思。旧妇问前夫,新妇如何?显然带有试探性,想究竟新欢何如旧情?前夫似有奈何,说可以还是可以的,不过手脚不如旧妇麻利。旧妇借题发挥说:我一天织出高级白衣五丈,新妇一天织的粗布不到一匹,怎么比?言外之意看看不如我旧妇吧,你后悔吧!

这一段对话显然出自村夫村妇,所言皆农桑之事。古代小农经济,男耕女织,评价农妇必定论其纺织技能。前夫有新欢,休了旧妇,旧妇问其实,心里有着战胜感,活该前夫“睁眼瞎”,当年抛弃了她。

如果这情景发生在上层贵族,所问之事不会是纺织,而会是相夫教子的诗书才气,接物待人的礼数。古代女子地位比较低,一般只能“被离婚”,杜甫诗言“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可见一斑。不过新人总会变旧人,人性喜新厌旧。“情人总是老的好”,想要让爱人继续爱自己,保持一定的神秘感,提升自己的新鲜感,多做点新的尝试,更有利于爱情保鲜。

以诗注诗

《行行重行行》: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蝶恋花》柳永: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相思》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李之仪: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曹操《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浪淘沙·北戴河》: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曹丕《燕歌行》:念君客游多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为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曹植《白马篇》: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白马篇》李白:酒后竞风采,三杯弄宝刀。杀人如剪草,剧孟同游遨。发愤去函谷,从军向临洮。叱咤经百战,匈奴尽奔逃。

陈琳《饮马长城窑行》: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

《后汉书》马援“注”: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长恨歌》白居易“注”: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左思《郁郁涧底松》: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左思正好赶上了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发出“将相有种乎”的感叹。郁郁象征苍翠,也有郁郁寡欢不得志的意思在里面。出身寒门,晋升无望,但是左思认为找到这种处境的逻辑,也算是自我安慰吧。人生不顺事十之八九,不顺就要在心里找到平衡,接受现实,不一定非要改变现实,但可以改变想法。

《吾希段干木》: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群。

主题其实在鲁仲连“义不帝秦”“义不受赏”,有种隐士高洁的自喻。左思才子不得志,有“道之不行,乘桴浮于海”的超逸洒脱。

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陶渊明此首诗大概就是中隐的贴切写照。

《咏荆轲》: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跑…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史记》刺客荆轲列传的诗文版。

大谢: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

独居容易,独处难。刘禹锡虽处陋室,却欣慰自己“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如果没有朋友,估计他能坚持多久?独居,却能独处和自强,这才是真正的强大,世上没有几人能做到,刘禹锡时代的柳宗元做到了:“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强大内心,一般人比不了!

小谢: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写尽夕照长江之美。

唐宋五言古诗

李白《侠客行》:“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李白有侠客气,写诗好书“杀人”事,此为其一。另其《白马篇》说:“酒后竞风采,三杯弄宝刀。杀人如剪草,剧孟同游遨。发愤去函谷,从军向临洮。叱咤经百战,匈奴尽奔逃。”说的是梁山般的好汉气,如武松等人一般的侠客强人。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杜甫此诗名句并非是对比贵族奢靡与百姓贫苦,说的是对比安史之乱前后大唐的繁荣与衰落。天宝年间,“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那时候“朱门酒肉臭”;安史之乱后,“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时候“路有冻死骨”。没上下文就容易理解错,被人带偏。

《新婚别》:“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这首诗是新妇闺怨诗。古代打仗不能带妻子,缠绵妾意,恐损阳气,弱化士气。《汉书·李广苏建传》(李广孙李)陵曰:“吾士气少衰而鼓不起者,何也?军中岂有女子乎?”始军出时,关东群盗妻子徙边者随军为卒妻妇,大匿车中。陵搜得,皆剑斩之。明日复战,斩首三千余级。”

另有南宋刘光世也是带家人打仗,军纪涣散,虽为“中兴四将之一”,却因此为人诟病。

白居易《轻肥》:“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

前面描写宦官监军,穷奢极欲。尾句大反转,反讽的非常有力度!另外“轻肥”两字,本义“轻裘肥马”,却道出男人了眼中美人标准哈。

七言古诗

没有格律和平仄限制的古体诗,是太白诗意展翅傲游的自由天空。谪仙振翼,扶摇直上九万里,寰望天地,古往今来五千年, 处其所处,视野能见八万里,诗意流长千百年…诗仙之诗,浑然天成,非琢磨可得...

李白《蜀道难》: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梦游天姥吟留别》: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杜甫《岁晏行》:

去年米贵阙军食,今年米贱大伤农。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轴茅茨空。楚人重鱼不重鸟,汝休枉杀南飞鸿…

韩愈《山石》: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鞿?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白居易《长恨歌》: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十三单元 五言、七言,律诗、绝句

五言绝句最牛的是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不用注释,不要解释…

七言绝句最牛的是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无比远阔,无比壮阔…

古体诗不讲究格律,近体诗讲究格律、平仄用韵,相对而言太讲究格律,会限制或扭曲诗意的表达,这就是宋诗不如唐诗的原因之一。平1上2去3入4,一三五不问、二四六分明,平仄相对,不孤平,首尾可不对。律诗截取前两句为绝句,要求格律。句式上五言一般 2+3,五言一般 4+3。

诗言志,词寓情。

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李煜《捣练子》: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玉蝴蝶》…遣情伤。故人何在,烟水茫茫。难忘,文期酒会,几孤风月,屡变星霜。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西江月》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今我的家乡浠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念奴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卜算子》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词 周邦彦 李清照 李清照 陆游 辛弃疾 姜夔

李清照《醉花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凤凰台上忆吹箫》: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

《永遇乐》: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撚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姜夔《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曲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双调夜行船》:

【夜行船】百岁光阴一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今日春来,明朝花谢。急罚盏夜阑灯灭。

【乔木查】想秦宫汉阙,都做了蓑草牛羊野。不恁么渔樵无话说。纵荒坟横断碑,不辨龙蛇。

【庆宣和】投至狐踪与兔穴,多少豪杰。鼎足虽坚半腰里折,魏耶,晋耶?

【落梅风】天教你富,莫太奢。没多时好天良夜。看钱儿硬将心似铁,空辜负锦堂风月。

【风入松】眼前红日又西斜,疾似下坡车。晓来清镜添白雪,上床与鞋履相别。休笑鸠巢计拙,葫芦提一向装呆。

【拨不断】名利竭,是非绝。红尘不向门前惹,绿树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补墙头缺,更那堪竹篱茅舍。

【离亭宴煞】蛩吟罢一觉才宁贴,鸡鸣时万事无休歇。

争名利何年是彻?看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急攘攘蝇争血。裴公绿野堂,陶令白莲社。爱秋来时那些: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想人生有限杯,浑几个重阳节?人问我顽童记者:便北海探吾来,道东篱醉了也。

张可久《卖花声》: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腰围与衣带

《西厢记》: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辛弃疾《木兰花慢》: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安得车轮四角,不堪带减腰围。

苏轼《蝶恋花》:带渐宽无别意。新书报我添憔悴。

柳永《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文辞经典,受益良多,大学教材中的经典。4册本,终于读过,经典不是因此能读完的,有待日后翻查...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