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南方人注重宗族祠堂,而北方几乎没有?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陈家祠是谁修的 为什么南方人注重宗族祠堂,而北方几乎没有?

为什么南方人注重宗族祠堂,而北方几乎没有?

2023-10-09 01:2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南方的很多宗祠因为其厚重的文化底蕴已经改为旅行参观地,如此可见,在南方人心中,宗祠的分量是非常重的。

北方人当然也非常重视家族传承,在小说《白鹿原》中,白孝文因为与田小娥偷情,被身为族长的父亲白嘉轩扭送到白鹿村祠堂,众目睽睽下被"家法"打的遍体鳞伤,浑身是血,这个故事就发生在清末的陕西关中地区,由此可见北方的祠堂与南方祠堂作用类似,基本都有教化子弟的功能。

在山西、山东、河南等地,为名人建立祠堂、家族祠堂、村落祠堂都很常见,山西的杨家祠堂、陈家祠堂还因为独特的古戏台布置而成为游客旅行参观的景点。河北涿州城东拒马河畔的卢氏宗祠、高邑的赵南星赵氏宗祠则都有近千年的历史了。

所以,在古代,宗法制度在社会中备受认可,连带着宗祠的地位也会比较高。但是,为什么现在人们会有一个主观的感受,就是感觉南方整体宗祠文化氛围浓厚,这背后确实也有一定的原因。

南北方地理环境差别比较大,北方平原多,民众迁徙较为容易,但是南方多山、多水、多丘陵,复杂的地理情况给人们的迁徙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在南方,很多村庄是一村只有几个姓氏,族人世代居住在一起,之间联系非常紧密,他们团结在一起就能更好的保护本族人的利益,所以,建立宗祠也是现实需要的一种。

在江西赣州,一个村子通常都会有一个甚至多个祠堂,仅仅一个市就有古祠堂5506座,其中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有498处。赣州市安远县长沙乡筼筜村有600多年历史的"越国世家"钟氏宗祠群,宗祠群由一个主祠堂和周边散布的旁支祠堂大小20余座构成,建筑风格恢弘大气,宗祠内钟氏历代牌位保存的完好无缺,成为当地一景。

福建福州店前村的螺江陈氏宗祠,建于明代,开基祖为陈广,有孙五人这五人又分别为五房之祖,长房分为三派,合之为七房。这七房子孙都居住于此地,久而久之,人越来越多,宗祠也就越建越大。

北方平原多,人们迁徙比较容易,当遇到旱灾、地震、洪灾等自然灾害时,很容易选择背井离乡的讨生活,迁徙到别的地方居住,族人很难长期生活在一起的话,建设宗祠的意义也就不是很大。例如在1877到1879年,中原地区爆发了"丁戊奇荒",山东、直隶、河南、山西一带连年干旱,粮食紧缺,十室九空,很多华北地区的灾民为了活下去,选择逃离家乡去关外的东北讨生活,这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闯关东。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学者统计,通过闯关东的形式迁徙到东北并留在东北生活的山东人就有700多万,可见北方人口流动量之大。如此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注定同族之人会分散居住,宗祠衰败也不难想象。

历史上北方发生的战乱多于南方。北方游牧民族众多,在古代,他们与中原王朝之间经常发生摩擦和斗争,南方的少数民族虽然也会发生冲突,可是摩擦次数并不多,他们更愿意在自己的地盘中休养生息,无意北上。

近代以来,北方地区更是饱受帝国主义的蹂躏,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都发生在北方,而东北、华北地区在抗日战争中更是饱受日军侵害,北方人民历经的战争洗礼多于南方。战阵一旦来临,多半是家破人亡,哪里还顾得上宗祠的管理和维护。

值得一提的是,在后来的抗日战争中,宗祠竟然也发挥了特殊的作用。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地下党在广东海洲县袁氏宗祠开辟抗日斗争据点和秘密交通站;云南腾冲的张氏家族宗祠因为所处地理位置优越,在滇西抗战中成为国民党军队一个师部指挥所;深圳李松蓢村的梁氏宗祠是抗日游击队活动的据点,当时的游击队员就住在宗祠内。

家与国,密不可分,尽显于此。

无论有没有宗祠、无论宗祠多与少,治家平天下,家和国安泰,只要家庭和睦兴旺,国家繁荣富强,宗祠真正的意义就已经完满。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