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宝琛的子女后代现状干嘛呢?陈宝琛故居在哪?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陈宝琛子女 陈宝琛的子女后代现状干嘛呢?陈宝琛故居在哪?

陈宝琛的子女后代现状干嘛呢?陈宝琛故居在哪?

2024-07-09 19:5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陈宝琛(1848年10月19 日 -1935年3月5 日 ),塬字 长 庵,改字伯潜,号弢庵、陶庵。福建闽县(今福州市)螺洲人。十叁岁成县学秀才,十八岁 中 举,二十一岁登同治戊辰(1868)科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授编修,又三年,在翰林院侍讲,充 日 讲起居注 官 、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 中 法 战 争后因参与褒举唐炯、徐延投统办 军 务失当事,遭部议连降九级,从此投闲家居达二十五年之久。赋闲期间,热心家乡 教 育事业,辛亥 革 命期间出任山西巡抚,1909年复调京充礼学馆总裁,辛亥 革 命后仍为溥仪之师,1935年卒于京寓,得逊清“文忠”特谥及“太师”觐赠 。

陈宝琛出生在 官 宦之家,曾祖父陈若霖、祖父陈景亮、父亲陈承裘皆在 朝 为 官 。陈若霖历乾隆、嘉庆、道光三 朝 , 官 至刑部尚书,为 官 刚正,对 官 宦子弟犯法毫不徇私,闽剧《陈若霖斩皇子》就是根据其事迹改编。

在子女的 教 育上,陈宝琛比当年父亲对自己更加严格。

其实,陈宝琛 长 子夭折,晚年才又得子,岂有不爱的道理,但是爱不代表放纵,他曾写信给二弟陈宝瑨说:“风气 日 趋嚣薄,兄又晚子,不敢翼其有用之才,而但愿其勿玷先人,自处于无过之地。”能不能做 官 成才不重要,关键还是厚道为人,不要辱没家门。

有一次,陈宝琛的后辈劝他买地留给子女,陈宝琛果断拒绝说:“读罢孝经授儒行,老夫遗汝别无田。”陈宝琛过世后,子女按照他生前要求将三坊七巷的房子留给了陈宝璜一支,未像很多大家族一样为争家产出现“因小忿而失至亲”。

在陈宝琛的影响下,其子女虽出身名门望族,却没有贵胄的跋扈张扬,即使后来身居高位,也都平易近人。

作为福州的名门望族,陈家后代子孙绵延,“常存厚道以培家运,勿因小忿而失至亲”的家训也随之代代相传。

陈宝琛侄孙陈岱孙,为社会Z义建设做出过很多学术上、Z策上的贡献。受“勿因小忿而失至亲”家风的影响,陈岱孙为人随和,和谁都能相处得来。在西南联大任 教 时,他与朱自清关系非常好,同吃同住亲如兄弟。当年清华从北京撤往西南联大,因为条件有限,经常两个 教 授住一起,不少人同住一段时间后,就因为生活起居上的小矛盾闹得关系特别不愉快。但陈岱孙和朱自清一直处得很好,陈岱孙还写了一付对联,上联是“小住为佳,得小住且小住”,下联是“如何是好,愿如何便如何”,有点“且行且珍惜”的意思。

时至今 日 ,陈宝琛一言一行依然对其后人有着深刻的影响。陈供,陈宝琛曾孙,他记得祖父说过:“把那些珍贵书无偿捐赠,为的是书的流动。藏在自己家里,只有少数人看,捐出去了,就能大家都看到。”陈供很受启发。他想,让人受益是功德无量的事,先人有书捐书,我无书但我可以把自己“捐出去”。退休的他有了属于自己的时间,便积极投身于志愿者事业,把这个当成泽及众人的一种方式。他先是做了献血志愿者,年龄大了不宜献血就改行做献血工作志愿者,后来又经过层层考核,成为省博物馆志愿者,无论是讲解、传 帮 带、还是考录新人,他都积极投入,哪有需要就出现在哪。

陈宝琛故居

乌龙江畔,古镇螺洲,有座江南私家园林和北方庭院融为一体的精 美 建筑,白墙青瓦、雕梁画栋、古韵盎然。这座高府大院被称之为“陈氏五楼”,是清末帝师陈宝琛的故居。“陈氏五楼”依建筑时间依次为“赐书楼”“还读楼”“沧趣楼”“北望楼”和“晞楼”。其 中 “赐书楼”进门处,悬挂着一副陈宝琛亲自书写的楹联:“常存厚道以培家运,勿因小忿而失至亲”。这一楹联最早出自陈宝琛的曾祖父陈若霖, 警 戒后人刻薄、小忿皆非处世之方。君子立于世,宽以待人则无怨,敬以事亲则必和。看起来朴素的楹联,是陈氏先辈人生经验的总结,也成为陈氏子孙数百年来秉承的家训。

(来源:福州市纪W监W)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