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候平调的永恒之美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陇县剧团全体演员 守候平调的永恒之美

守候平调的永恒之美

2024-07-13 04:2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杨成将,三门县亭旁镇杨家村人 ,浙江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三门平调传承人。

我家从爷爷这辈开始接触三门平调,爷爷和父亲都是远近闻名的三门平调角儿。受此影响,我从小就学会了很多平调的曲牌,如《山坡羊》、《锁南枝》、《满江红》、《小桃红》等,我最喜欢的是平调锣鼓“三大一小”和《将军令》、《闹头台》等曲牌。我从小就萌生了做个平调名角的想法。这一执着的梦想决定了我这一生与三门平调结下不解之缘。

我从16岁开始登台表演三门平调,现在已年近半百,但仍活跃在舞台上。虽然我在几十年的演艺生涯中几乎没当过主角,或演武生、老生这样的配角,或担任演奏主胡、鼓板的乐师,但每一次演出机会,我都十分珍惜。我一登台演出,整个人就完完全全沉浸在平调唱腔空阔嘹亮、旋律优美、长于抒情的艺术魅力中,那真是我最大的享受。

上世纪80年代初,越剧正处于全盛时期,我雄心勃勃地报考了三门县越剧团,谁知却名落孙山。这对我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父亲去世后,我为了维持生计,只好去卖棒冰、卖草湖冻,靠着一点经商头脑,没过几年,也积累了一笔财富。在此期间,我有幸结识了一位宁海平调剧团的花旦,我们俩结为了夫妻。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我在事业上略有小成,登台表演越剧、平调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了。我们夫妻俩一合计,既然我们都喜欢越剧、平调,干脆自己办一个剧团!于是我们于1994年成立了“三门青年越剧团”。

虽然是越剧团,但为了使三门平调得以传承,我们在编排越剧剧目的同时,于当年开办了平调戏曲培训班,招收了35名学生,并特地邀请平调传人王万里老师等进行指导,逐渐培养了一批平调骨干。在此基础上,我们选剧本、订戏服,开始排练平调代表作——《金莲斩蛟》中的“宿店”、“斩蛟”章节。由于有民间老艺人的精心指导,加上学员勤奋好学,排演工作十分顺利。那年10月份,我们剧团的平调折子戏“宿店”、“斩蛟”参加台州市第一届小戏调演,一举斩获9个奖项。剧团初次登台展演便一炮打响,浙江电视台为此还做了专题报道,《中国文化报》也刊登了专题文章,剧团的名气渐渐打响。

有了一点小名气之后,剧团的商演机会也多了,但受当时经济环境制约,剧团的发展仍然困难重重。当时只有村里有宗族庆典、大户人家办喜事、庙里给菩萨做寿时,才有人请我们去表演越剧、平调。大部分时间,剧团成员都在为“明天去哪里演戏”发愁,甚至一度出现“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窘境。后来,我将演出目光投到三门县外,甚至台州市外的市场,连续数月在宁波、金华、绍兴等地奔波,为剧团争取到了许多商演机会。剧团演员们一次次高水准的演出,也渐渐为剧团赢得了良好口碑,剧团逐渐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2000年,为了剧团发展需要,我们将三门青年越剧团更名为三门县越剧二团,2011年又更名为台州市泳洲越剧团。我深知高艺术水准是一个剧团的生存根本,因此从剧团成立伊始,我就没有放松对演员表演基本功的要求,同时也精心编排观众喜欢的剧目。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剧团在1994年、2001年、2008年、2011年、2014年五届台州市戏剧节调演中都获得金奖;2009年9月参加中国开渔节环三门湾邀请赛,获得优秀演出奖;2012年获得浙江省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展演优秀演出奖;2013年被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保送参加第五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评选活动,同年我被评为台州市文化商人;2014年5月在衢州参加“浙江好腔调”比赛中获好腔调奖,同年八月参加浙江省中青年大奖赛荣获金奖。其中,2011年和2014年我荣获优秀演奏奖。中央电视台七套专题报道了我团的发展情况;浙江电视台戏曲栏目以及台州地区的电视台都对我团做过深入报道。

在最初组建剧团的时候,我就深入民间体验生活、挖掘民间艺术瑰宝。我一方面遍访三门县民间老艺人,收集散落在三门民间的平调曲目和表演特色,另一方面请平调老艺人王万里老师帮助整理收集到平调剧本。在此基础上,我组织演员精心编排了平调——《断桥》、《八仙闹海》、《大追桃》和《渭水河》等剧目,演出后深受群众欢迎。为进一步扩大平调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我以三门历史上戚继光率军抗倭为蓝本,创作、编排了大型平调历史剧——《戚军令》,该剧于今年九月中旬在三门剧院首演,获得了戏曲界同仁及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

近年来,浙江省各级政府大力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我团积极响应,参与了宁波市政府和台州市政府送戏下乡活动,剧团活跃在甬台温各乡村,每年演出达500场以上,既保证了剧团的发展需要,也将平调艺术送入了山村和海岛。平调演员们的表演既朴素大方又细腻精致,富有很强的表现力;唱腔圆润优美,极富感染力,再辅之以先进的演艺设备,使乡村观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美的熏陶、获得了美的享受,极大地满足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并发扬光大了三门平调艺术。

二十年来,我勤勤恳恳、脚踏实地地工作,坚持立足基层、面向市场的方针,采取“以文养文,以越养平”的策略经营剧团。在上级文化主管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在剧团全体演员和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剧团得以生存发展,三门平调得以发扬光大。接下来,我们将再接再厉、不断创新,努力破解三门平调传承中面临的诸多困难,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好的文化服务。

摘自《浙江档案》杂志社2014年第十期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