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课文解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阿长与山海经文章结构特点 《阿长与〈山海经〉》课文解析

《阿长与〈山海经〉》课文解析

2024-07-15 11:3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阿长与〈山海经〉》课文解析

《阿长与〈山海经〉》课文解析

一、课文结构和中心:

 1、【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1、2段):简介阿长的身份和名字的由来。

  第二部分(3~29段):回忆阿长的几件事。

    第一层(3~5段):写阿长种种不好的习惯和我的反感。

    第二层(6~12段):写阿长懂得许多繁琐的规矩。

    第三层(13~18段):写阿长给我讲“长毛”的故事。

    第四层(19~29段):写阿长给我买《山海经》及对我的影响。

  第三部分(30、31段):补写阿长其他情况,抒发自己悼念之情。  

   【结构示意图】《阿长与〈山海经〉》课文解析   2、中心思想   记叙了阿长和童年鲁迅交往的几件事,生动地刻画了长妈妈爽朗而多嘴,有许多麻烦的礼节,却能够做别人不肯做和不能做的事情这一形象,表现了童年鲁迅内心世界的丰富多彩和对长妈妈深深的怀念之情。

  3、写作特色        1)、刻画人物,欲褒先贬。     人物描写:善于抓住富有特征性的细节,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人物的个性.

  2)、详略得当,突出中心。

  3)、语言生动,感情真挚。

 二、   研读课文

  1、本文篇幅较长,内容较多,但都围绕着中心人物──阿长来写的。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阿长是不是她的真名?

    (女同学齐读第一、第二段。)

    不是。她只是一个连真正姓名都很少有人知道的下层劳动者,即我的保姆。(板书:地位低下,不被人重视)

  2、阿长是我的保姆,对她有了基本的认识之后,作者又写了阿长的哪些令“我”讨厌的生活习惯?由此可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写了阿长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

    表现了长妈妈饶舌多事,不拘小节性格。

  3、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⑴ 元旦除夕吃福橘,说是吃了它,一年到头,顺顺溜溜……

   ⑵ 说人死了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

     在这些烦琐的规矩中,详细写了“元旦辟头的磨难”。对我来说,除夕最快乐的事情是用压岁钱买回自己喜欢的东西。而长妈妈却让我道恭喜、吃福橘。对我来说,这的确是一种“磨难”;但对阿长来说,这是保证孩子平安的一种最好方式。这恰恰表现了阿长的真诚和善良,

  4、我为什么对长妈妈产生了“特别的敬意”?

    长妈妈讲的“长毛”的故事,出乎我的意料,更让我感到长妈妈的伟大神力,从此对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

    需要我们注意的是,“长毛”的故事在令人捧腹的同时,又使我们看到了长妈妈的无知和淳朴。

  5、然而,最让“我”对她产生敬意的是什么呢?

    为“我”买回渴慕已久的《山海经》。这也是我们本文的写作重点。

  6、回答问题。

   ⑴ 当阿长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表现了“我”什么心理?

     明确: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我对从她那里得到《山海经》不抱任何希望,只是说说而已。

   ⑵ 阿长把《山海经》买回时,“我”有什么反应?体现了怎样的心情?

     “我似乎遇到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

     震惊、感动的同时进而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买《山海经》一事写出了长妈妈热爱、关心孩子的美好品质。

  7、文章最后两段:

    文章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结束,表达了作者对阿长的深切怀念之情。它凝聚着鲁迅对长妈妈的全部情思,寄托着鲁迅对善良人的衷心祝愿。这时的长妈妈,不再粗俗,不再可笑,激荡在我们心中的只有深深的怀念,这就是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小结: 本文是以作者的思想变化为线索的。

  事 人物性格 我的感情变化写作手法 切切察察的毛病 饶舍多事 不大佩服 欲扬先抑 摆成“大”字的睡相 粗俗、不拘小节;     令人厌烦的规矩 善良真诚 不耐烦   讲“长毛”的故事 无知、淳朴 特别的敬意   为“我”买《山海经》 热爱关心孩子 新的敬意    

    在鲁迅先生的眼里,长妈妈和《山海经》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这样讲,没有长妈妈就没有渴慕已久的《山海经》。所以,这四本书就成了“我最为心爱的宝书”,以至得到《山海经》后,连“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

   三、课文探究:

1、本文围绕长妈妈写了这样几件事:

  A、交待“阿长”的来历; 

  B、阿长喜欢切切察察和她夏天的睡态——直率、多事、饶舌、不拘小节。

  C、她懂得许多规矩──愚味、无知、善良        D、讲“长毛”的故事──无知、淳朴       E、给“我”买《山海经》──关心孩子

2、作者在安排材料时,是以作者少年时代对长妈妈的感情为线索贯穿全文的,其变化过程是“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这种“层层剥笋”的方式,使长妈妈的形象在先抑后扬、对比映衬中得到充分的展示。

3、文章围绕长妈妈选择了5个方面的事情,又以感情变化为线索安排,使长妈妈的品格风貌表现得非常突出。开头的第1、2段,作者以深厚的感情和简练的笔法介绍了长妈妈的身份、地位、名字的来历,旨在说明她是一个没有社会甚至连真实姓名也不为人们所知的平凡劳动妇女。接着第3~5段,从“我不大佩服”的感情角度,写了长妈妈喜欢“切切察察”和夏天在床间摆成一个“大”字的睡态,刻画了她质朴而唠叨、略带粗野的性格。第6~12段,着重从“我”的“不耐烦”去写长妈妈懂得许多规矩,如说人死为“老掉了”,不能进死了人和生了孩子的屋子等,文章述说这些“琐碎之至”的规矩,意在说明长妈妈有着跟千百万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普通劳动者一样的特点:质朴的品质和迷信的缺点。第13~18段:随着感情的变化,作者又从“我”对长妈妈产生的“空前的敬意”,来写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从而提示了愚昧的一面。第19~29段:文笔一转,写了“我”对长妈妈产生“新的敬意”的原因,是长妈妈用自己微薄的收入给“我”买回了“我”渴望已久的带画的《山海经》,展示了她的“伟大的神力”──“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从而突出了她对“我”的关心和体现出来的热情、仁慈、乐于助人的品质。而长妈妈高洁的灵魂也就在这“剥笋”式描写里,在由表及里、浅而深的认识过程中得以完整而清晰的展现:她是沾染封建迷信而又质朴、善良、慈爱的劳动妇女。作者在充分展现了长妈妈的品格风貌之后,在文章的结尾以深厚的感情抒发了自己对她的怀念之情。

4、作者在刻画长妈妈的形象时,采用了多种方法,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明。

   ⑴ 描写法:两个生动的细节:一是她在“向人低声絮说些什么事”的时候……;二是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

     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别具特色。如元旦时,她教“我”说恭喜的话和吃福橘的情节……

      心理描写,突出中心。 如当长妈妈买回了《山海经》后“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个心理活动,写出了“我”的吃惊。正是这种吃惊,引起了另一心理活动──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从而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⑵ 对比、映衬法:

     本文中将“叔祖”与长妈妈进行了对比,突出了长妈妈对“我”的热情和关心,《山海经》的模样和“宝书”进行对比映衬,突出“宝”的特殊意义──视“长妈妈”给“我”买书的伟大神力为“宝”,视《山海经》的内容为“宝”。

5、作者写阿长买《山海经》这件事笔墨的着重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处理?

    明确:重点写远房叔祖渴望《山海经》。这样不断铺垫蓄势。同时故意不写她如何买《山海经》给读者以想像空间。能更好地称颂烘托人

四、知识归纳  1、《阿长和〈山海经〉》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在这篇文章里,作者通过若干件生活小事,运用前后对比、先抑后扬的写法,在批判长妈妈封建愚昧的同时,更多的是讴歌了长妈妈平实、朴素的爱,抒发了作者对长妈妈深深的敬意。

  2、《阿长和〈山海经〉》写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之前,也是鲁迅先生对自己童年时代的回忆。文章之所以与《山海经》联系在一起,是为了突出因长妈妈买《山海经》而对她“发生新的敬意”的事,而这敬意深含着作者对长妈妈的爱。

  3、本文自始至终有一条清晰的感情线索。从开始的“不大佩服她”到中间的一时而有的“空前的敬意”,到后来这种敬意“逐渐淡薄起来”和“完全消失了”,进而到因买《山海经》而对她“发生新的敬意”。可概括为:讨厌→敬佩→不敬佩→歌颂。在这样一条情感线索的波动中,我们随着作者走完一条起伏跌宕的情感历程,体味到作者对长妈妈真挚的敬爱。

  4、对长妈妈的刻画是通过语言、神态、动作、细节的描写展示的,作者感情的抒发除了运用心理描写、直抒胸臆、大胆评论外,还注重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来表达。如开头的“憎恶”,文中的“讨厌”“烦琐”“麻烦”“敬意”“仁厚”等词。

  5、本文在写人记事上也有借鉴之处。如先抑后扬、对比反衬方法的运用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长妈妈是复杂的,又是平实、朴素的。这种鲜明的性格特点,缘于作者手法的高超。

 

《阿长与〈山海经〉》课文解析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