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劳任怨的“Z字军”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阿金克尔特号战列舰 任劳任怨的“Z字军”

任劳任怨的“Z字军”

#任劳任怨的“Z字军”|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上篇在这里~

5.战场初涉

与1936A型和1938A型同期进行规划的其实还有一型驱逐舰——“1938B”型。《伦敦海军条约》规定驱逐舰的最大吨位为1850吨,但是大于1500吨的驱逐舰的吨位总和只能占所有驱逐舰的总吨位的16%。而尽管德国人已经将他们超过2200吨的1934型和1936型描述为“1625吨”(1934型)和“1811吨”(1936型),但是即便如此也已经超过了1500吨,英国人不希望德国人大量建造这种条约严格限制数量的驱逐舰。于是在1936年底,德国人便与1937年计划同期开始讨论建造一型吨位较小的驱逐舰,以在名义上符合条约规范。海军司令部为大型驱逐舰设定的作战区域为大西洋深处和非洲,而小型驱逐舰的目标自然落在了家门口——波罗的海上。司令部为小型驱逐舰设定的目标也十分简单——为大型舰艇提供侦察讯息,同时能够压制波罗的海内的所有同类舰艇,也同样需要拥有足够的航程以能够在需要时进入大西洋作战。

由于德国海军内繁重的工作,1938B型小型驱逐舰直到1938年底才确定了各项指标。司令部要求小型驱逐舰能够拥有与1934型和1936型同等的火力——不过由于吨位变小,允许削减一门主炮——同等的航速,以及更大的航程——至少要达到3000海里/19节。设计部门很快拿出了方案,由于新方案基本满足需求,因此未经修改就直接进入详细设计,并由雷德尔加入Z计划,预计1945年之前建造12艘。1938B型方案长111.7米,宽11.3米,最大吃水深度4.3米,设计吨位1969吨(如果建成服役,对外宣称估计会少报个400~500吨——以上为笔者脑补),轮机出力50000马力,设计航速36节。1938B型方案对比此前的设计,最大区别是回归了平甲板舰型——由于1934型和1936型采用的艏楼舰型并未如预想般提高舰艇的适航性并减轻重量,因此德国设计师决定回归原本的大型鱼雷艇舰型设计。武备方面,1938B型计划安装4门12.7cm主炮和两座四联装鱼雷发射管,不过由于舰体较短,因此四门主炮置于两个与1936A型类似的双联装炮塔内。1939年夏,完成详细设计的1938B型订单下发至德希马克和斯德丁奥德工厂两家造船厂,建造编号Z31~Z42。

1938B型小型驱逐舰线图,尽管是以低于1500吨为标准设计的,但实际上依旧接近2000吨

不过,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快。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德国海军立即调整了造舰策略以能够更好地服务战争。1939年9月19日,雷德尔修改了Z计划,已经下发订单的1938B型被全数取消,12艘1936A型取而代之——雷德尔此举的目的是为了利用成熟设计以尽可能缩短建造测试周期。12艘订单此次分发给了德希马克(9艘)和日耳曼尼亚(Z37~Z39三艘)两家。为了能够更快地将这些驱逐舰推上前线,司令部要求造船厂尽量应用一些能够缩短工时的同时又不至降低质量的改进,例如砍掉舰内一些不必要的设备,同时将原本计划为O级战列巡洋舰配备的双联装15cm火炮炮塔(作为副炮)全部优先提供给1936A型。设计师们于是按照要求,找到了舰上最容易制造麻烦的部位——锅炉。由于此前自1934型便一直沿用下来的瓦格纳/本森高温高压锅炉不够成熟,制造工艺复杂,并且在使用中也暴露出了问题——用的时间越长,它出现故障就越频繁,并且内部腐蚀严重,大大影响了这些驱逐舰的出勤时间——因此德国人决定为新一批驱逐舰更换改进制造工艺的锅炉。除此之外,根据使用经验,这批1936A还计划换装一个拱形烟囱帽以阻止烟囱飘向舰桥,舰艏炮塔座圈抬高0.7米以获得更好的射击俯角。应用了这些改进的Z31~Z42被称作“1936A(Mob)”型,Mob意为Mobilisierung(“动员”之意),即为战时大量建造型。

1936A(Mob)型相比于1936A型简化了锅炉制造工艺,外观上几乎唯一的区别便是烟囱帽的造型。除了首舰Z31之外,其余的1936A(Mob)型均在服役时即安装了舰艏的双联装炮塔,而Z31和其余1936A型一样,在1942年才换装。图为1943年时的Z33号

1936A(Mob)型驱逐舰在盟军阵中还有一个更为人所熟知的名字——“纳尔维克”级驱逐舰。也许在盟军看来,这型驱逐舰是德国人为了报纳尔维克海战的一箭之仇才建造的——毕竟,首舰Z31要等到1940年9月份才正式动工。纳尔维克海战是德国驱逐舰参与的首次大规模海战——在此前的战事中,尽管Z1“勒布雷希特·马斯”和Z9“沃尔夫冈·曾克尔”曾经与波兰驱逐舰“烈风”号有过交手,但是两舰由于受到海岸炮威胁而迅速撤出战斗。此后,德国驱逐舰们的主要任务除了拦截检查中立国商船外,便是在英国船的必经航道上布雷。这些水雷也产生了一些战果——例如英国驱逐舰“格伦维尔”号即是因此沉没。不过,尚未等到纳尔维克海战开始,德国驱逐舰就蒙受了损失——1940年2月18日,两个驱逐舰分队共6艘驱逐舰协同“格奈森瑙”、“沙恩霍斯特”和“希佩尔海军上将”三艘大型战舰,准备针对“阿尔特马克”号事件对英军进行报复(行动代号“Nordmark”)。不过由于并未发现英国船只,德国海军决定和空军合作,攻击一些英国渔船,以引出英国人。2月22日,6艘驱逐舰在寻找英国船只过程中突遭德国空军的He111轰炸机袭击,“勒布雷希特·马斯”号被命中至少一颗炸弹,断成两截沉没,而在抢救“马斯”号的过程中,Z3“马克斯·舒尔茨”号也触雷沉没。

战争初期在波罗的海执行任务的一艘身份未明的1934型驱逐舰,德国人因为海空军的沟通失误在入侵挪威前便损失两艘此型军舰

尽管尚未入侵挪威就损失两艘驱逐舰,“威悉演习”计划还是要按部就班进行。在准备过程中,一些正在整备的德国驱逐舰进行了几项改装,包括拆除舰艉的小型楔形龙骨(因为认为这项装备弊大于利),以及在舰艏安装了被称作“S设备”的主动声呐。1940年4月9日,德国人发动了“威悉演习”行动入侵丹麦和挪威,所有战备状态的1934/1934A型和1936型驱逐舰均开始作为输送舰向挪威运送登陆部队。其中,5艘1936型(除Z20外的所有)、4艘1934A型(Z9、Z11、Z12、Z13)和一艘1934型(Z2)前往纳尔维克,4艘1934A型(Z5、Z6、Z8、Z16)前往特隆赫姆。前往纳尔维克的舰队在和当地守军(两艘岸防舰)“交涉”失败后,经过短暂的交战便使用鱼雷将两艘挪威岸防舰击沉。原本计划完成登陆任务后,驱逐舰队就应撤离纳尔维克,但是由于进行补给的油轮未能及时赶到,无法自力返回的德国驱逐舰队只得继续留在纳尔维克(预计中的三艘油轮只有一艘赶到,而这一艘只能同时为两艘驱逐舰加油,加满需要7~8个小时)。次日清晨,下辖5艘H级驱逐舰的英国第二驱逐舰分队突入纳尔维克,并迅速击沉了最先碰面的Z21“威廉·海德坎普”号(旗舰)和Z22“安东·施密特”号,正在加油的Z17“迪特·冯·勒德尔”号也受到重创搁浅。尚有战斗能力的Z18“汉斯·吕德曼”号和Z19“赫尔曼·屈内”号随即开始进行反击,但是混乱中他们几乎没有对英国人形成有效的打击,也盲目射出了自己所有的鱼雷。英国人在向港内射出了所有的鱼雷(击沉了许多港内的商船,包括一艘英国籍的)后准备撤退,但是却被另外5艘前来增援的德国驱逐舰围住。这次轮到英国人手忙脚乱了,旗舰“哈迪”号被德国人用舰炮击沉,“猎人”号被鱼雷击沉,“热刺”号也被鱼雷打成重伤。其余的两艘英舰“敌意”号和“浩劫”号释放烟雾掩护“热刺”号撤退,而德国人也因为缺乏燃料和弹药没有继续追击。英国人撤退过程中还遭到了两艘德国U艇伏击,但是由于德国潜射鱼雷不可靠的磁引信而逃过一劫。

完成登陆任务后停泊在纳尔维克港内的三艘德国驱逐舰,距离最近的为Z17“迪特·冯·勒德尔”号,码头另一边并排停靠的为Z9“沃尔夫冈·曾克尔”号(远端)和Z18“汉斯·吕德曼”号,小型舰艇为挪威海军的巡逻艇第一次纳尔维克海战后一片狼藉的纳尔维克港内景象,到处都是冒着烟的民用商船残骸,图片左侧可以看到一艘未明身份的德国驱逐舰。在这场战斗中,德英双方各损失两艘驱逐舰

由于确认德国的大型舰艇(“沙恩霍斯特”、“格奈森瑙”、“希佩尔海军上将”)已经自挪威撤退,并且出于提升士气的目的,英国人决定全歼德国在纳尔维克的残留舰队。4月13日,“厌战”号战列舰协同9艘驱逐舰再度驶向纳尔维克。此前的两日内,由于英军对纳尔维克的封锁,德国人迟迟未能收到补给,而且在躲避袭击的过程中,Z9“沃尔夫冈·曾克尔”和Z13“埃里希·克尔纳”号还触底搁浅。“曾克尔”号尚有机动能力,“克尔纳”号则只得与此前严重损坏的Z17“迪特·冯·勒德尔”号一同作为固定炮台使用。当英国舰队来到纳尔维克时,6艘尚有战斗力的德国驱逐舰(除Z13和Z17外的其他)主动对她们进行了攻击,但是缺乏弹药的德国人并未对英国人造成任何实质性损伤,仅剩的几颗鱼雷也未能命中“厌战”。在强大的战列舰面前,德国驱逐舰几乎毫无反抗能力,三艘(Z12、Z13和Z18)被英国舰队直接击沉,其余在重伤或耗尽弹药后由德国船员自行破坏。至此,德国建成服役的22艘驱逐舰中,已经损失超过半数(12艘)。

搁浅后由德国船员自行破坏的Z13“埃里希·克尔纳”号驱逐舰,照片由“厌战”号战列舰携带的“剑鱼”在战后拍摄走投无路后自沉的Z11“伯恩德·冯·阿尔尼姆”号6.侦察巡洋舰

尽管盟军将1936A(Mob)型称作“纳尔维克”级,但是这型驱逐舰的订单其实在纳尔维克海战过后不久即遭到削减——在1940年6月,首舰Z31尚未铺下龙骨时,便有5艘(分别是Z35、Z36、Z40、Z41、Z42,即德希马克的最后五艘订单)遭到取消,原因是德国海军想要集中资源建造潜艇,并完成“齐柏林伯爵”号航空母母舰的建造。不过,随着航母计划的搁浅,10月份德国海军计划续建5艘1936A(Mob)型,Z35和Z36的订单被恢复,剩余3艘(Z43~Z45)订单预计第二年下发,Z40~Z42的编号则被用于别处——被称作“侦察巡洋舰”的新计划。

“侦察巡洋舰”计划最早始于1938年末。该年10月份,作为“大西洋型驱逐舰”的1938A型方案由于Z计划的调整而被放弃,取代之的即为“小型侦察巡洋舰”计划。相比于此前的大型驱逐舰,小型巡洋舰的作战对手由驱逐舰变更为巡洋舰。在德国人设想中,这种小型巡洋舰应该如同战列巡洋舰一般,在巡洋舰对战中承担先导侦察和抢占阵位的任务。与此同时,其在面对比自己小的驱逐舰时有火力和防护优势,在面对比自己大的大中型巡洋舰时有速度优势。在编成上,德国人希望将这种小型巡洋舰编入巡洋舰队(而非此前的驱逐舰队),以应对英国人数量庞大的巡洋舰队,同时也可以为航空母舰进行护航。1938年底,布洛姆-福斯造船厂即根据要求提交了一份4600吨的方案,但是这份方案与此前的1938A差别不大,因此并不能令德国海军满意。司令部指示,可以在该方案4600吨的基础上增加1400吨,以加强该舰的防护、对空火力和续航力。1939年初,设计部门基于布洛姆-福斯的方案提出了5800吨的新方案,加强了装甲防护(拥有20mm厚的露天装甲甲板和20~25mm厚的主装甲甲板),通过换用更大功率的柴油机并删减一座蒸汽轮机的方式增加了续航力(此前的1938A和布洛姆-福斯方案是由两台蒸汽轮机驱动两侧的两根推进轴,柴油机驱动中心轴;改动后的方案为柴油机驱动两侧轴,蒸汽轮机驱动中心轴),增加了高炮数量,同时添加了水上飞机设备。

尚未添加水上飞机设备的5800吨新方案,被称作“侦察巡洋舰1938型”。该方案长169米,宽16米,最大吃水深度4.9米,设计最高航速33节,续航里程11000海里/19节。其显著的特征是采用了三轴推进,另外高射火力也有显著加强(注意编号2的8.8cm高炮和编号3的3.7cm高炮)。水上飞机弹射器计划安装在鱼雷发射管上方

不过,司令部对这项方案仍有所不满,他们认为6门15cm主炮的火力太弱,应该再添加一座双联装主炮塔,然而设计部门讨论后认为,若想保持重心稳定,多出来的一座主炮塔应位于舰艉,但是位于舰艉又会给舰体增加额外的强度压力,如同在1934/1934A型驱逐舰上那样。基于此,增加主炮数量的提议被否决,同时水上飞机设备也被认为对于这个尺寸的军舰来讲是负担,而由柴油机驱动两轴、蒸汽轮机驱动单轴的动力组合方式会令舰只高速性能显著降低。因此,在经过如此来来回回的修改后,德国人才在1940年底确定了“侦察巡洋舰”的计划并加入Z计划,初步计划建造6艘,代号SP1~SP6,但是头三舰使用Z40~Z42的驱逐舰编号。1941年2月,三艘被称作“1940型侦察巡洋舰”的“Z字军”订单下发至日耳曼尼亚造船厂。不过,1942年初,所有6艘“侦察巡洋舰”的建造计划就被取消以集中资源建造潜艇,已经开工的Z40也因此被拆解回收材料。

1940年底确定的SP1~SP6的建造方案,被称为“侦察巡洋舰1940型”,头三舰以Z40~Z42的编号下发订单,右上角小图为装甲布局。该方案又改回双轴推进,并且由于摒弃水上飞机设备而不需要在舰体中部留出一段平整空间,两座五联装鱼雷发射管得以串列排布,同时下方还有空间存储备用鱼雷7.1936A型的战时改进计划

纳尔维克海战之后,德国驱逐舰队进行了重组,幸存舰受损的入坞维修,状态良好的则在8月份开始进驻法国。驻扎法国期间,这些驱逐舰的主要任务依旧是布雷,因此与英国人接触的机会不多,值得一提的战斗仅有1940年11月27日,3艘执行攻击商船任务的驱逐舰(Z4、Z10、Z20)与英国第五驱逐舰分队(下辖5艘J/K/N级驱逐舰)相遇,战斗中英军“标枪”号驱逐舰被两枚鱼雷分别击中舰艏和舰艉,不过并没有沉没,双方此后也脱离接触。自9月份起,随着1936A型开始入役,早期型的德国驱逐舰开始入坞进行改装,除了例行维护外,这些驱逐舰也开始在舰桥上方安装专门为驱逐舰设计的FuMO 21型对海搜索雷达(彼时型号称为FMG 39G(gL),1943年统一编号后才改为FuMO 21)。不过,服役后的1936A型驱逐舰表现并不好——1941年12月17日,在巴伦支海巡逻的Z25号驱逐舰用雷达发现了两艘准备前去执行护航任务的英国扫雷舰,随后便协同三艘姊妹舰(Z23、Z24、Z27)对其发起了攻击。尽管气象条件恶劣影响了德国人的发挥,但是这四艘装备15cm重炮的驱逐舰竟未能对两艘扫雷舰进行有效打击而让她们顺利逃走。这次战斗也暴露出了15cm主炮的两项重大缺陷:一是由于炮弹过重却未使用装填辅助装置而导致射速过慢,二是半开放式的炮塔令炮组成员在巴伦支海的恶劣的条件下无法有效率地作战。1942年初,1936A型驱逐舰纷纷开始入坞将舰艏单装炮塔换为早该应用的双联炮塔,然而尽管这型炮塔改善了恶劣天气下的操作环境,但却导致了更为严重的艏倾,1936A型的舰艏上浪甚至比1934型更为严重。

正在前往执行布雷任务的Z5“保罗·雅各比”号,摄于1943年,注意其舰桥顶部的FuMO 21雷达天线,主桅上因此也不再设置探照灯平台1942年于挪威拍摄的1936A型Z30号驱逐舰,1936A型的15cm主炮在实际使用中被证明并不好用

由于1936A型糟糕的使用体验,德国海军在1942年4月决定,叫停尚在船台上的Z35和Z36的建造工作,以改进其设计。德国人决定放弃使用15cm主炮,回归至1936型之前的5门12.7cm主炮的配置,Z35、Z36以及后续的Z43、Z44、Z45均按此标准建造,除此之外还追加了两艘订单(Z46、Z47)。这型在1936A型的船体上安装5门12.7cm主炮的方案也因此被称作1936B型。除去更换主炮外,1936B型还计划加强对空火力,使用正在研发的3.7cm Flak-LM42型全自动高炮替换半自动的3.7cm SK C/30型(不过由于这型高炮研发的拖沓,1936B型实际上未进行此项改进),并将2cm高炮的数量增加至15门,新研发的FuMO 25型雷达也会取代FuMO 21型的位置,而尚在开发中的被动雷达FuMB 4型和对海警戒雷达FuMO 63型也计划安装——如果其能及时服役的话。

试航中的1936B型Z35号驱逐舰,是在1936A型的船体上采用1936型主炮布局的改型,计划当中的新型高炮和FuMB 4及FuMO 63雷达均未安装,不过FuMO 25倒是成功上舰

不过,尽管1936B型已经计划增强对空火力,但是只有近程防空能力的德国驱逐舰还是令海军司令部放不下心。德国海军认为,只有中小口径高炮的驱逐舰在对付高空目标时无能为力,无法为锚泊中的舰艇或者港口提供有效的对空支援。德国人其实在1940年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是一直苦于没有合适的舰用大口径对空高炮可用。至1941年,这个问题愈发严重,不过随着该年莱茵金属为德国空军研发的12.8cm Flak 40型高射炮研制成功,海军终于找到了救星——来自空军的陆基高射炮。

德国海军迅速启动了将Flak 40搬上舰的工作,为其进行适应舰船使用的改进设计(主要是减重、修改炮架设计、缩短炮管以减小后坐力等),并计划使用一个与1936A型上的双联15cm主炮塔类似的双联装炮塔。德国人最初计划新设计一款与1938A计划尺寸类似的大型驱逐舰以安装这种新型主炮,第一批建造数量四艘(规划中的建造代号Z48~Z51),设计部门也提交了4个吨位在3000吨左右的方案,但是随后海军司令部认为,新设计舰艇费时费力,而且大型的驱逐舰也会为建造带来负担,于是最终决定在1936A型的舰体上安装这型被称作12.8cm SK C/41的新主炮。出于对新炮产能的担忧,初期只选定了1936B型订单中的最后两艘——Z46和Z47,以作为首批安装新型主炮的驱逐舰。这型在1936A型船体上安装12.8cm SK C/41型主炮的型号因此被称作“1936C型”。1936C型计划安装三座双联装主炮塔,为了容纳新炮塔,其船体相比于1936A型需要加宽0.15米,但是长度却得以缩短0.8米,其余与1936B型完全相同。1942年,Z43~Z47五舰相继动工,不过由于盟军的轰炸而导致进度很慢。1943年,德国海军追加了3艘1936C型的订单,编号Z48~Z50。

1936C型驱逐舰是在1936A/B型的船体上安装12.8cm SK C/41型主炮的改进型,注意主桅上的小型雷达天线即为FuMO 63的天线,舰艉主炮群与后鱼雷发射管之间的高台上安装的是FuMO 231型火控雷达,用于控制主炮射击8.柴油动力与最后的异想天开

1942年底,M.A.N公司研发的新型小型舰用柴油机测试成功,这款24缸柴油机可以输出10000马力的动力,单位功率已经十分接近蒸汽轮机。由于德国海军一直十分青睐于能够极大提升续航力的柴油机,因此他们在1942年11月25日便下达了订单,购买了6台机器。与此同时,还规划了一条专门用于测试新机器的驱逐舰——Z51。

由于更换了动力系统,因此德国海军决定,在Z51上不再使用沿用已久的1936A型舰体,转而去进行全新设计。不过为了节省时间,设计还是以1936A型为基础进行改进。由于柴油机总动力相比于蒸汽轮机依旧还是有一些差距,因此设计部门缩小了舰体(长×宽×吃水为114×11×4.47米),吨位下降至2040吨,主武备缩减为4门12.7cm主炮和两座三联装鱼雷发射管,动力系统则为6座柴油机推动3根驱动轴的形式。Z51被定型为“1942型驱逐舰”,并在1943年开工。建造过程中,为了能够缩短工期以尽快建成服役,德国海军决定只在其上安装4座新型柴油机,另外两座用老式的代替,这样也可以尽快完成测试任务。

1942型驱逐舰是一型新型柴油机的试验舰,仅计划建造Z51一艘,其尺寸和武备相比于此前的德国驱逐舰均有所削弱,为了尽快服役也未使用太多新装备

不过,Z51毕竟只是一艘试验舰,为了能够尽快服役并未计划应用包括12.8cm SK C/41型舰炮和FuMO 63型雷达在内的新装备,因此设计部门还需要设计一型量产舰。1943年初,量产舰的设计工作启动,德国海军的要求是在1942型的吨位和尺寸基础上安装与1936C型同等级的武备——包括火炮、鱼雷和雷达等。不过,由于1942型的舰体空间实在是过于有限,设计师们最终只在其身躯上安装了4座单装的新型主炮炮塔,由此诞生了衍生方案为“1942A型”。削减的火力显然不能令德国海军司令部满意,因此设计部门只得放大舰体以装下6门主炮,也因此导致舰体尺寸再度回归1936A型的水准。为了保证动力,新的放大方案计划增设两座柴油机,因此这个被称作“1942B型”的方案实际设计吨位比1936C型还大——达到了2860吨。不过,由于1942B型方案采用了艏艉各一座双联和一座单装背负式的主炮塔布局,因此司令部建议将其布局改为前2后1共三个双联装炮塔,以期能够缩短舰体长度节省吨位,同时平衡因增加的轮机重量导致偏后的舰体重心。设计部门照做,改进后的方案被称作1942C型。1944年初,1942C型设计基本定型,但是司令部随后又要求全面升级舰上的小口径高射炮——2cm高炮替换为3cm Flak 103/38的海军型,3.7cm高炮替换为5.5cm Gerät 58的量产型。这两款新型高炮均为开发中的武器,但是预计1945年可以投入使用。更换了高炮的1942C型方案定型为“1944型驱逐舰”,不久后5艘订单下发至德希马克造船厂(Z52~Z56)。不过,尽管Z52的建造准备工作已经开始,德国海军还是在1944年7月取消了包括1936C型在内的所有订单——此时,国内的形势已经不允许他们新建如此先进的军舰了。

1942B方案线图,最下方的动力布局可以注意到8台柴油机的排布方式1944型驱逐舰方案线图,与1942B型相比更换了主炮布局,中小口径高炮也换用了研发中的最新型号,虽然下发了5艘订单,但是无一开工

然而,就如同一切德国在战争末期那些不切实际的武器计划案一样,驱逐舰也在1944型方案被取消后开始了“无限制想象”——已经脱离现实的德国设计师们开始打开脑洞,想要在1936A型的船体上安装4座双联装12.8cm主炮炮塔。这型被称作“1945型计划”的方案从开始的那一天起就没有考虑过建造的可能性,因此就如同1941年以后的H级战列舰计划一般,1945型驱逐舰计划只不过是空中楼阁,是德国设计师最后的异想天开。

最后的异想天开——1945型驱逐舰,安装4座双联12.8cm主炮炮塔,甚至从未进入详细设计阶段9.步向战争末尾

德国人下发订单的最后一艘驱逐舰为Z56,实际开工的最后一艘驱逐舰为Z51,而实际建成服役的最后一艘驱逐舰为Z43——因此,活跃于二战中的“Z字军”实际上除了自挪威生还的10艘1934/1934A型和1936型(仅Z20一艘)外,就只有缺点多多的1936A/1936A(Mob)型。

1942年2月11日,6艘德国驱逐舰(Z4、Z5、Z7、Z14、Z25、Z29)陪同“沙恩霍斯特”号、“格奈森瑙”号和“欧根亲王”号执行穿越英吉利海峡的“瑟布鲁斯行动”——在此之前,Z8“布鲁诺·海内曼”号在为该行动扫雷开路的行动中触雷沉没。6艘驱逐舰在“瑟布鲁斯”行动中圆满完成了自己的任务,保护三艘大型战舰成功穿越了英吉利海峡。随后,“Z字军”们基本全部开始在北极航线上执行任务。尽管德国人对大型舰艇的使用比较谨慎,但是这些驱逐舰却几乎日复一日地出海执行任务——布雷、反潜巡逻、对岸攻击、搜寻落单的盟军商船和护航舰无所不包。期间她们取得了一些战果,但是也蒙受了不小的损失——在1942年3月29日攻击PQ13船团的任务中(由Z24、Z25、Z26执行),Z26号驱逐舰被英国巡洋舰“特立尼达”号(“皇家殖民地/斐济”级)和两艘E/F级驱逐舰(“狂怒”号、“日蚀”号)联合击沉;Z26号损失后Z7“赫尔曼·舍曼”号被调来补缺,但是在5月2日,三艘驱逐舰在追击被U-456号重伤的“爱丁堡”号轻巡洋舰时,“赫尔曼·舍曼”号在抢占鱼雷发射阵位时被“爱丁堡”号打成重伤,由于其无法自力返回港口,因此被舰员凿沉,而Z24和Z25为了营救“赫尔曼·舍曼”号的船员,也放弃了追击此前被她们击伤的英国驱逐舰的机会。

航行在挪威峡湾中的Z4“理查德·拜岑”号1943年,在挪威进行巡逻的Z38号驱逐舰,德国驱逐舰的大部分任务时光都是在挪威和北极航线上度过的

1942年12月31日,德国海军水面舰队在巴伦支海海战中大出洋相,不仅没有利用优势火力完成突袭任务,Z16“弗雷德里希·艾克尔特”号还因为错将英国巡洋舰“谢菲尔德”号辨认为“希佩尔海军上将号”而靠近对方,随后轻易被击沉。此战过后,德国大型水面舰艇完全失去了希特勒的信任而成为了只能摆在家中的花瓶,而失去大型战舰支援的“Z字军”成为了孤家寡人,尽管她们此后进行了一系列强化防空、强化雷达的改装,但是独自对抗盟军水面舰艇的她们也迎来了更多的失败:1943年12月28日,Z27在比斯开湾战役中被英国巡洋舰击沉;1944年1月1日,Z37与Z32意外相撞后失去作战能力,不久后直接退役;1944年,Z32在韦桑岛海战中被两艘英国“部落”级驱逐舰(“海达”号和“休伦”号,后者隶属于加拿大)联合击伤搁浅,随后被飞机炸毁。韦桑岛海战也成为德国海军水面舰艇的最后一战。

共有15艘“Z字军”驱逐舰存活到了战后,她们分别被作为赔偿舰引渡给了英、美、法、苏四国。其中赔偿给法国的Z5、Z6、Z25、Z31和赔偿给苏联的Z14、Z15、Z20、Z33继续服役至1950年代末,而美英获得的军舰则成为了靶船或废弃舰,直接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题图即为赔偿给美国的Z39号驱逐舰,随后被美国人送给法国,用于给法国服役的4舰提供零件)

韦桑岛海战后受伤搁浅的Z32号驱逐舰,随后她被盟军飞机炸毁,这场海战也是德国与盟军最后一次水面舰艇间的交战战后赔偿给法国的Z6“特奥多尔·里德尔”号,后改名“克莱贝尔”号进入法国海军服役,1957年退役进入苏联海军服役的Z33号,苏联人给她起的新名字是“敏捷”(Проворный),该舰在1960年因意外发生火灾而沉没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