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萌《耳朵里的春天》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阿昌族织锦文字介绍 大萌《耳朵里的春天》

大萌《耳朵里的春天》

2024-07-13 03:2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023年6月16日,由映艺术中心/映画廊和思源摄影基金联合主办的第五届“故乡的路”中国少数民族摄影师奖评选揭晓,共有20位摄影师荣获“故乡的路”中国少数民族摄影师奖。

本届“故乡的路”中国少数民族摄影师奖不再限制民族,共收到来自26个民族的275名摄影师的投稿,共361组摄影作品。

这26个民族包括:阿昌族、白族、布依族、藏族、朝鲜族、达斡尔族、傣族、东乡族、侗族、鄂温克族、哈尼族、哈萨克族、汉族、回族、满族、蒙古族、苗族、仫佬族、怒族、畲族、土家族、佤族、维吾尔族、瑶族、彝族、壮族。

经过七位评委(鲍江、鲍昆、巴义尔、柳军、李舸、李树峰、那日松)的评选讨论,最终甄选出20位获奖摄影师,其中,60岁的朝鲜族摄影师朴亨莲荣获“中国民族影像大奖”,65岁的彝族摄影师胡小平荣获“中国少数民族摄影师大奖”,29岁藏族摄影师达佤央金荣获“中国少数民族青年摄影师资助奖”。

我们将陆续推送获奖摄影师的作品,从他们的影像和文字中了解到他们对故乡或本土民族的解读。

本期我们将介绍哈尼族摄影师大萌及其获奖作品《耳朵里的春天》。

耳朵里的春天

大萌

大萌(原名李伟),男,哈尼族,28岁。2020年之前,旅行体验师,青年旅行作家,代表作《一眼忘不掉的陌生人》、《你期待的远方,都在向你走来》。2021年,成为了一名扎根乡村的新农人,在云南普洱边境小县城孟连创立“牛友果星球农场”,种植牛油果和咖啡等物产,迈出国产牛油果文化品牌第一步。希望,继续扎根乡村,深耕文化,并探索影像助力乡村振兴的道路。

《耳朵里的春天》是以云南普洱孟连仅存的约1000位佤族年长阔耳女性为拍摄对象的系列主题摄影作品。

前年4月份,在路上遇到一位佤族老人,她耳朵上戴着鲜花在咖啡地里劳作,非常有灵性。我仿佛看到那些岁月如何奔驰,挨过冬天,迎来了春天。在后面两年多的时间里,我不断深入孟连佤族村寨,去收集这些耳朵里的颜色及故事。

春天永远藏着无限生机,你会看到各种鲜艳在山野里炸裂,才明白原来花团锦簇不仅仅在大地之上,也能在脉博之间。这种苍老与怒放的对比,是一种更厚重的生命力。记录下来,传播出去,文化的苍老便得了新生,而怒放将永不消逝。

获奖作品

孟连,是寻找到的好地方之意,这里生活着傣族、佤族、拉祜族,哈尼族等几十个少数民族。随意走到佤族的村寨里,会看见很多佤族老人和妇女带着烟袋在抽烟,抽烟斗是佤族妇女的习俗,她们坐在门口,站在蓝天下,晒着太阳吐着烟圈,随意交谈。

拍摄的时候,塞几颗棒棒糖去村里,是我在孟连一贯的“伎俩”,可以很快拉近与乡村孩子的距离。那次,去孟连最远的乡镇——公信乡,那是一条我开车都会晕车的路,在广科村,遇到一个阿婆,她看到我手里的棒棒糖,也伸手跟我讨一颗,然后她自己也变成了小孩。

洪安老寨,是我在孟连去的最多的村落,有一家咖啡庄园,村子的最顶上还有一个球场,球场边上有几棵没有被准确测量过的古榕树,秋冬的时候,经常被云雾缭绕,阿婆正在古树下往耳朵里戴花,被我撞见了,她说,这是“叮当果”(蒲桃)的花哦,今年掉得多,我捡来戴哈,给好看呢?

孟连,是“中国牛油果之乡”,这一点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一开始,很多当地的老百姓接受不了这种“时髦”的水果,跟我说,这个东西猪都不吃,我们才不喜欢,这两年不一样了,她们不仅学会了吃,在村里还会偶尔听到炫耀自己家有多少亩的牛油果地,凡尔赛的是,阿婆居然把牛油果花戴在耳朵上,还说要送一把给我。

除了一些不知名的野花,佤族的妇女,也开始在家里种植比较潮流的花种,比如月季。阿婆看到我给其他老人拍照,说:我家也有花,你去看看,于是走进自家小菜园里,把月季摘了下来,戴在耳朵上,阿婆特别开心,说这些是第一批开的花,我说,您笑起来真好看。

阿婆的儿子又喝醉酒了,亲戚跟她打电话,她用佤话一直在霹雳吧啦的训斥。我说,阿婆,你的耳朵上有一个红色的喇叭,说话声音都变大了,她哈哈大笑,随后又陷入沉思。听说,阿婆的儿子在村子里无所事事,一直啃老,不久前还喝了酒开摩托车翻了,幸好人没事。

每年仲夏6月,孟连县街头的腊肠树已经进入盛花期,满树金黄的花朵在蓝天下显得格外娇艳,引人注目。佤族的阿婆们也不落伍,也要跟着赶一回时髦,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把腊肠花戴在耳朵上,那叫一个“泰酷辣”。

并不是带鲜花的时候都是心情愉悦的,在乡村,劳作终究是大部分逃不过的宿命,即便60多岁的阿婆,也要为了生计奔波,但我比较欣慰的是,她说戴在耳朵里的那些紫藤花,是用来做菜吃的,在云南,在山野,吃花,多烂漫啊。

阿婆有轻微帕金森,生活能力远不如从前了,但是她很喜欢戴大耳环,因为那个是她的妈妈留给她的。

在孟连,山上的孩子,不管一年级还是初高中,都是寄宿的,只有周末才能回家,他们说,只有回到村子里,才是最自由的,可以相约小伙伴一起打篮球,当然,还有阿婆的唠叨还有她做的饭菜。

我发现,去过的大多数中国偏远乡村,很多老人是没有自己的照片的,孟连的佤族老人,也不例外。我经常带着打印机,奔走在这些村落,给她们打印照片,然后又送给她们,她们笑的那一刻,真幸福。

我接触到的这些佤族老人,她们大多都是独立的,勇敢的,即便只有自己,也依旧乐观。

这几年,佤族村子里的很多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我知道的大多去了福建,广东,还有江浙沿海城市。导致,村子里剩下老人和小孩。在这些孩子的身上,我仿佛又看到了自己的童年,幸好,还有阿婆的陪伴。

佤族织锦,是展示佤族非遗的重要窗口,技艺古老,纹饰古朴,色彩绚丽,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中,体现了阿佤人民诗意浪漫的生活风貌和民俗风情。有趣的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居然还可以这么浪漫。

每次去信岗咖啡庄园,阿婆都会跟我说,你把我拍的很多人都知道了,现在那些人都来找我,但是你拍的最好看了,我喜欢。

阿婆说,柚子和院子里所有的水果都是儿子种的,儿子离婚在家,可能有点恨铁不成钢的意思,但是讲到院子里的果子,她又开心的笑,随手摘一把柚子花,戴在耳朵里。

阿婆跟我说,给他一张大大的照片,她要挂在墙上。

酒是佤族的重要嗜好。水酒,佤语叫“布来”,“泡水酒”是佤族的民族礼节,无论节庆、待客或祭鬼,都得有酒,有“无酒不成礼”之说。阿婆说,每年都要酿很多酒,等新米节的时候一起分享。

佤族人都离不开厨房,准确的说是火塘,她们在这里做饭,在这里煮茶,所以佤族的阿婆们,要经常打扫,现在传统村落大多已经不复存在了,但是大多数的火塘保留了下来。

如果你春天来孟连,会看到满山遍野的白色点缀在郁郁葱葱的森林里,那是一种叫白花的树,当地的佤族人吃的很凶猛,直接和各种佐料舂在一起,拌着吃,还会跟糯米饭捏在一起。

阿婆看着我相机里的自己说,把我装到里面也是好看呢噶,哈哈哈哈。

孟连的佤族,每当尊贵客人来的时候,他们就会杀掉家里的土鸡,做一大锅鸡肉稀饭。阿婆跟我说:只有在火塘用柴火煮出来的稀饭,那个才香,等一会儿噶。

仿佛从童话里走出来的佤族老精灵。

佤族老人,几乎每个人都随身携带槟榔袋。劳动休息或平时闲谈,都会口中含一块槟榔。但是,这槟榔并非槟榔树上的果实,而是用麻栗叶和石灰煮成的仿制品。

阿婆很害羞,说自己不好看了,已经老了,但是,美哪里分年龄?

干个活还得这么优雅,戴上夏威夷果的花,出发咯。

喝酒真的很开心啊,跳舞啊。

——END——

原标题:《大萌《耳朵里的春天》 | 2023 第五届“故乡的路”中国少数民族摄影师奖获奖作品》

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