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科学家卢瑟福用氦原子核轰击氮原子核,他如何做到的呢?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阿尔法粒子质量和电量 1919年科学家卢瑟福用氦原子核轰击氮原子核,他如何做到的呢?

1919年科学家卢瑟福用氦原子核轰击氮原子核,他如何做到的呢?

2024-07-07 05:0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 1919年,卢瑟福做了用α粒子轰击氮核的实验。他从氮核中打出的一种粒子,并测定了它的电荷与质量,它的电荷量为一个单位,质量也为一个单位,卢瑟福将其命名为质子。

△ 卢瑟福发现了原子核,建立了原子的“核式模型”,或称“行星模型”。其α粒子散射实验过程如下:

1911年,英国著名物理学家,被称为近代原子核物理学之父的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等人,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的高速α粒子轰击金箔。他们预期,α粒子会毫不费力地击穿那些“西瓜”,顺利到达对面的金属板上。结果却发现:大多数α粒子能穿过金箔,且不改变原来的前进方向,但也有一小部分改变了原来的方向,甚至有极少数的α粒子被反弹了回来。实验表明:① 绝大多数粒子不偏移→原子内部绝大部分是“空”的;② 少数粒子发生较大偏转→原子内部有“核”存在;③ 极少数粒子被弹回→作用力很大;质量很大;电量集中。于是,卢瑟福提出含核原子结构模型。主要观点是:

(1)游判每一个原子都有一个体积极小、极密实的核;

(2)原子核占有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的原子质量;

(3)原子核被一个体积很大几乎什么也没有的空间包围着;

(4)原子核外的空间里极稀疏地散布神或改着电子,其总电荷数恰好与原子核中的正电荷相等团漏;

(5)电子围绕带正电的原子核随意转动。

卢瑟福的实验装置图和结果剖析图如下: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