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定发生的悲剧”:中国青少年溺水报告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防溺水研究成果汇报 “注定发生的悲剧”:中国青少年溺水报告

“注定发生的悲剧”:中国青少年溺水报告

2023-07-01 22:5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郭喨(法学博士后,浙江大学科技与法律研究中心研究员)

进入暑期以来,全国各地青少年特别是学生溺水事件频发,给全社会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7月22日,广西桂林3名小学生兄妹溺亡;7月13日,河南驻马店6名儿童溺水身亡;7月10日,哈尔滨木兰县2名学生溺水一人死亡;7月7日,山西永济6名学生溺亡……

根据卫健委和公安部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有5.7万人溺亡,其中少年儿童占了56%,相当于平均每天有88个孩子被溺水夺去生命。

全球来看,溺水是青少年最主要非正常死亡原因之一,是15岁以下儿童的仅次于脑膜炎和艾滋病毒第三大杀手,每年致死14万人。就我国而言,据中国疾控中心《中国青少年儿童伤害现状回顾报告》,由于良好的儿童免疫和持续进步的公共卫生服务,溺水已取代脑膜炎和艾滋病毒成为我国儿童非正常死亡的首要原因。

我国青少年溺水具有如下整体特征:

1.溺水呈现出显著的季节性特征。溺水事件集中发生在夏秋两季,部分水上冰雪运动的省份冬季也有偶发溺水,春季溺水事件较为稀少。其中,7月和8月两个月发生的青少年儿童溺水事件约占全年的32%,8月份溺水占全年溺水案例的17.49%,比例最高。

2.溺水呈现出显著的区域性特征。水网密集的南方地区溺水发生率高于干旱少水的西北地区,但实际引发溺水所需的水量很小,因此青少年溺水在全国都普遍存在。

3.溺水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农村溺水发生率远高于城市,主要原因有两方面:其一是城市的水环境安全性远远高于农村,另一方面在于部分农村青少年“日常从事与水接触的工作,如运输及农业”,始终面临一定的溺水风险。

实际上,收入水平是溺水发生率的一个关键要素,世卫组织《全球溺水报告-预防头号杀手》“超90%的溺亡都发生在中低收入国家。”高收入家庭儿童可以在成人甚至安全员监护的情况下在人工水域安全戏水,而低收入家庭儿童往往选择结伴前往就近的开放水域玩耍,危险程度很高。

缺乏有效的亲代监护是农村儿童溺水高发的重要原因。例如,杭州消防数据显示,每年一百多起报警的溺水意外高发区域在城郊水域,高发人群为外来农民工子女。

4.溺水往往具有人数上的“集群性”和空间上的“集中性”特点。溺水容易造成群死群伤的惨剧,多人溺水的发生率很高,这与青少年喜欢结伴戏水有关。溺水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性。溺水事故不是平均分布在自然水域中的,而是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空间区域特征。具体而言,溺水事件往往发生在水文现象的“界面”处,如码头、桥墩附近、河流与水库的洄水湾等处,某些特定水域集中发生了较多溺水事件。

5.溺水存在突出的性别差异。男性青少年溺水死亡频率(死亡者数量)是女性的两倍,这与男性对溺水风险的忽视,以及有较多的接触水域机会有关。

以上这些溺水特征,为我们科学预警、有效干预溺水事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我国青少年溺水频发的主要原因都有哪些?

首先是地理环境。我国地貌形态多样,内陆水域分布广泛、面积广阔,还有将近1.8万公里的漫长海岸线。这些广阔的内陆和沿海水体绝大部分为无遮蔽、无阻挡水域,包括青少年在内的普通公众可以轻易地接近或进入。这是我国青少年溺水事件频发的地理基础。

其次,自然水域的危险性被严重低估。这是此前各类溺水研究和防范措施均未提及的关键,我们亲身试验并访谈溺水生还者才发现。

对河流危险性最常发生的一种低估是,由于近岸浅滩的水流受到河床、水草影响和能量损耗等因素流速缓慢且水温偏高(白天),导致河流的流速和危险性被大大低估,另外,众多河流都存在水深迅速切变、水体流速迅速增大的“突变地带”,很容易将人带向流速更大、更深的河流中心地带。本文作者曾在安全措施完备、救援船只近侧的情况下在汉水中亲身验证了这一“流速切变”并被带往河心,可以想象,青少年“野泳”一旦遭遇几乎完全无力抵抗这些突变。

对水库等大容量自然水体而言,主要威胁为过冷水体(4℃)、边坡陡峭、水工建筑特别是泄洪道。众多深水水库夏季还存在一个温跃层即水文学中的稳定热分层,(夏季水库上层温度较高称为温水层,下层温度较低称为深水层或滞温层,中间温度急剧变化的过渡段称为温跃层),高气温条件下水库温跃层深度减小到1-2米正好是多数青少年游泳的深度,温跃层温差可达15℃~20℃,容易致人肢体痉挛、抽搐失去活动能力溺亡。

内陆水域共同的威胁是淤泥与水草。对海洋水域而言,最危险的是垂直于海岸线流向外海且难以发现的离岸流,离岸流直接把人带向水更深的远海区。2012年8月,143名韩国游客被离岸流卷走。全球范围大约有80%的海滩援救事件与离岸流有关。离岸流在我海岸线广泛分布,其出现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在高处易于发现在海水中难以觉察。国家海洋局海洋(现自然资源部)减灾中心数据显示,我国大约有90%的海边溺水是离岸流导致的。

我们对长江、珠江、黄河、汉水、黑龙江、镜泊湖、西湖、黄海、东海、渤海、南海等众多自然水域危险性的实地观测考察与学术界前述共识基本一致。

不过,我国青少年溺水频发的根本原因在于,缺少凉爽的避暑条件、安全的亲水环境,以及有吸引力的公共文化替代型活动。与其他地区相比,我国夏季是世界上同纬度最热的国家,七月份平均气温可达20℃以上;其中人口密集、河网纵横的东南沿海地区月均温在28℃至32℃之间。

我们在贵州、黑龙江等许多乡村及其中小学调研时发现,无论乡村学校还是低收入家庭(也包括城市低收入家庭),都缺乏有效的防暑降温条件,绝大多数乡村学校没有安装空调,有的留守儿童家中甚至连电风扇都没有或者爷爷奶奶等监护人怕费电舍不得开,这种情况很普遍。这就导致乡村少年儿童存在十分迫切的降温解暑的生理需求——我们在暑期考察停留中也深刻感受到这一需求的真实迫切。在缺乏其他避暑场所、缺乏有意义的公共文化活动替代的情况下,“自发组合”或独自前往最近的自然水域亲水降温就成为非常合理的选择。

统计数据证实:溺水事故往往发生在局报和体感气温最高日的下午或黄昏——此时暑气稍减,正好戏水纳凉。

2019年7月,波兰有113人因酷暑下水游泳的民众溺亡,同月立陶宛溺亡32人,然而两国“热浪来袭”时最高气温分别仅为38.2℃和35.7℃,而这种高温在中国实属常见。

因此,若能为青少年尤其是乡村青少年提供凉爽的避暑条件或安全的亲水环境,可以有效降低青少年的溺水率。

我们还发现,沉迷于手机游戏的青少年,溺亡概率降低了——游戏可能暂时增加了游戏者对于高温闷热的耐受力——实际上,只要引导青少年平稳度过酷热当天的下午与黄昏,溺水率就可以大大降低。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有效的公益陪伴可以发挥出手机游戏同等甚至更加出色替代功效。 

 

附: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