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芍药知母汤*“麻”、“木”的病机及治疗*痹证 诸肢节疼桂枝芍药知母汤*痹证 桂枝芍药知母汤*痹证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防己黄芪汤功效与组成 桂枝芍药知母汤*“麻”、“木”的病机及治疗*痹证 诸肢节疼桂枝芍药知母汤*痹证 桂枝芍药知母汤*痹证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

桂枝芍药知母汤*“麻”、“木”的病机及治疗*痹证 诸肢节疼桂枝芍药知母汤*痹证 桂枝芍药知母汤*痹证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

2024-07-08 04:4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诸肢节疼痛”,就是四肢的关节全都疼痛。

“身体尪嬴”这个“尪嬴”,这个“尪”字就是一种畸形,“嬴”就是瘦,但是身体也不是那么匀称,它是有地方有些畸形。

“脚肿如脱”,脚肿得厉害,“如脱”,它疼的厉害,不光有水肿,也疼啊,“如脱”就是行动不方便。

“头眩短气”,这都是里有湿,有饮,有水肿。

胃有停水,人就头晕,所以咱们在临床上常遇到了,这个人头晕,咱们用苓桂术甘汤,还得利尿。

头晕,这个水往上去,常常有气上冲的毛病,由于气上冲,水携气一气往上冲,如果寒水在上,也即在胃,再有气冲,影响头脑,就头晕,、头眩或者头沉,这都是水在心下,这就在胃。

那么同时有水,它也短气,它压迫横膈膜,呼吸困难,尤其往上冲的时候,最厉害,咱们讲苓桂术甘汤,在《伤寒论》里头,“气上冲心”。

“温温欲吐”,胃有水啊,它要吐的,“温恩欲吐”并未吐出来了,古人“温温”与“愠愠”通用。

“人不知而不愠”这是《论语》上的一句话,就是恼怒、烦恼,咱们现在说这个恶心,令人烦恼,就是这个恶心,老要吐,可是不吐,所以叫它“温温欲吐”。

那么我们根据上边讲的,这个方子治关节痛湿邪特别重,脚肿如脱,所以他用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那么这个方子治关节痛,尤其这个脚特别肿,挺好使,这个我常用。

这里头饮也盛,水也盛,外边的水气也有,所以这个方子,交期上冲这种情形,它有用的机会,主要是桂枝,它是治气上冲的。

我们看看这个方子【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麻黄二两、生姜五两、白术五两、知母四两、防风四两、附子二枚(炮)】。

我们在临床上遇到恶心得厉害,多加生姜,后世称其“散寒”,其实不是,它是祛水、降逆,所以生姜有这个作用。

这个方子依然是桂枝汤(化裁)而来,去大枣,大枣有些壅满,这个地方它往上冲,甘药不要用太多,所以把大枣去了。

另外,合用麻黄、防风散外邪了,痛桂枝这个方子,主要的目的加上麻、防祛外邪。

一方面祛外邪;一方面治气上冲,不是光用麻黄剂,桂枝用量特别重,由于恶心的厉害,所以生姜加量。

知母不但能够解烦,同时它能祛水,尤其是去下边的水,由于“独足肿大”,能除皮肤外水气,那么这个方子最常用啊,一方面能解所谓风邪,不用麻黄,无表证则已,有的话,更得搁麻黄。

但是呢,一方面还是搁利水的药,白术就是了。

同时呢,搁知母,更加强祛水的力量,这个方子常用,不一定得是关节都疼痛,如果下肢关节肿痛,这个也好使。

它底下又有历节,前后次序这个书编次的时候没有搞好,它底下这节也应该搁桂枝芍药知母汤以上,这还是讲历节的原因。

桂枝芍药知母汤是一种汤药,该方含麻黄附子汤、芍药甘草附子汤、甘草附子汤、桂枝加附子汤(去枣)。主要功能是祛风除湿、通阳散寒、佐以清热。主治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者(《金匮要略》)。参华冈氏说本方加葛根、石膏,则又含三个方意。汤本氏以为防风近似葛根,而实践观察解凝滞,防风则无能,知母作用引起水代谢活动变化的机制联合以上四方消除症状,全赖麻黄附子送远处及其隙间成功效,虽乃是假说,而临床是符合事实的(血浆变异加石膏,体液凝滞加葛根防己的效应,当前科学虽不能作证。)。

功效

祛风除湿,通阳散寒,佐以清热

主治

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

来源

《金匮要略》卷上  张仲景

处方一:桂枝12克 芍药9克 甘草6克 麻黄12克 生姜15克 白术15克 知母12克 防风12克 附子10克(炮)

处方二:桂枝25克 芍药18.5克 甘草12.5克 麻黄12.5克 生姜12.5克 白术30克 知母25克 防风25克 附子12.5克

用法

上九味,以水700毫升,煮取210毫升,每次温服70毫升,日三服。

各家论述

陆渊雷说: 本条证治急性关关节风湿病,其他脓毒性、淋菌性、梅毒性关节炎亦可用。

汤本求真说: 本条《指金匮条》是述慢性关节炎,尤其如畸形性关节炎之症治。

尾台榕堂说: 防己黄芪汤治风毒肿,附骨疽、穿踝疽,稠脓已歇,稀脓不止,或痛或不痛,身体瘦削,或见浮肿者,若恶寒下利者更加附子佳。

按: 本方治脓毒性关节炎,兼用黄芪汤加当归、忍冬花收效更佳。

华冈青洲说: 

桂枝加术附有治闭不回,有回气不循之效。又说: 

葛根加术附治血闭不回致血弥凝者,有行血凝滞之效。(按:血当改作液体。)

越婢加术附,解水毒之留滞,故风湿、痛风、热痛治之颇佳。

病例

朱燕 女 22岁

半月板撕裂,数月不能行动,住院医生以非动手术才能愈,预后:好者占多数。其父疑虑不定。写信给我[当时在内蒙古]即寄本方兼用血府逐瘀汤(王清任方)共计20付,复健如常。

选自《葭杭文集(妇科)》

桂枝芍药知母汤

【来源】《金匮要略》卷上。

【组成】桂枝12克 芍药9克 甘草6克 麻黄12克 生姜15克 白术15克 知母12克 防风12克 附子10克(炮)

【用法】上九味,以水700毫升,煮取210毫升,每次温服70毫升,日三服。

【主治】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者。

姜春华老师曾经指出:桂枝芍药知母汤,对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有卓效。关键在于附子,不用则无效。何绍奇认为:附子用量不足亦不效。

1.寒痹(类风湿性关节炎)

  陈XX,男,49岁,农民,2015年9月21日初诊。患者于6年前出现双侧膝关节疼痛,伴伸屈伸不利等。初起症状较轻微,后逐渐加重,以至于扶杖行走,步履蹒跚。平素遇冷则疼痛加重,暑热季节着厚衣,亦浑身冷感不解。因失于调治,2年后双膝疼痛延至两踝,两膝至脚冰凉。曾在某卫生院接受中医治疗,服乌头汤7剂,各种症状未见改善,遂来我院中医内科门诊求治。查血常规正常,类风湿因子(+),血沉增快,CRP升高。诊脉迟缓,舌淡苔白。此乃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中医辨证为寒痹,改服桂枝芍药知母汤。方药:桂枝20克,白芍15克,甘草10克,生姜、白术各25克,知母10克,防风15克,麻黄10克,炮附子10克(先煎),白术25克,防已12克,鸡血藤20克。每日1剂,水煎温服,每剂早晚各服1次。7剂后,患者双膝及踝脚疼痛明显减轻,下肢略感轻松,两腿发冷也较前减轻。患者信心大增,求治心切。效不更方,予上方再服15剂后,各种症状进一步减轻。遂以此方为末以缓图,连服3月后,双下肢疼痛及冷感基本消失,行走已不拄杖,能下地做轻度劳动,唯双腿屈伸稍欠灵活。停药后观察半年,未见复发。

  按语:类风湿性关节炎基本病机为素体肝肾亏虚,风、寒、湿等诸邪痹阻脉络,流注关节而成。活动期多以邪实为主,平素多虚实共见,寒热错杂之证。桂枝芍药知母汤中,桂枝、麻黄祛风能通阳,从表散邪,附子温命门而散寒邪,知母清热利水,白术健脾补虚,燥湿除痹,生姜温中利水,甘草和中调胃。全方温而不伤阴,最宜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实错杂证。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风湿、类风湿关节炎在现代中运用最广泛,临床报导亦最多,均可取得较好疗效,如何力、沈艳莉[2]以此方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78例,有效率达92.5%,疗效明显优于西药常规组。

  2.水气凌心(肺心病伴心衰)

  蒋XX,男,52岁,工人,2015年11月19日初诊。16岁即患咳喘,每年于冬春季节必发,住院月余方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此次乃3月前因咳嗽气急,伴颜面四肢浮肿而来入住我院治疗,被诊为肺心病。望诊颜面部浮肿,口唇轻度紫绀,颈静脉充盈,呼吸28次/分,心率98次/分,听诊心尖区和三尖瓣区均闻及Ⅱ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两下肺水泡音,两下肢中度凹陷性浮肿;查胸部CR提示心影增大;心电图提示右心室肥大伴劳损。患者中医四诊面灰虚浮,胸闷纳呆,尿少便溏,四肢浮肿,咳吐白泡沫痰,舌淡紫、苔白腻,脉沉涩。综合各种检查结果,西医诊为慢性肺原性心脏病;中医辨证为脾肾阳虚,水湿内盛,上犯凌心。方药:麻黄6克,熟附片9克(先煎),桂枝10克,赤芍10克,知母10克,炙甘草10克,生姜皮6克,生白术20克,防己10克,大腹皮15克,生黄芪20克,茯苓20克,葶苈子25克。每日1剂,水煎温服,每剂2次。连服5剂后,咳喘减缓,小便增多,颜面四肢浮肿稍减。二诊原方再服5剂后,二便自调,纳食增馨,白痰减少,浮肿尚未消失,动则气喘。三诊加桑皮、五加皮各15克,续服7剂。颜面四肢浮肿、口唇紫绀、颈静脉充盈均消失,呼吸平稳。改以济生肾气丸缓图,出院在家休息调理,月余后已能从事轻微工作。

  按语[3]:本案之水气凌心,亦由肺失通调、水湿过重所致。祖国医学向来讲究同病异治,辨证论治。细究桂枝芍药知母汤组方,原治关节疼痛,亦因其方具祛湿解痹,利水降气之功,原文中“头眩短气”,即是体内有湿,有饮,有水气上冲而言。而方中桂枝有降逆之功,专治气逆上冲;生姜、知母祛水气;麻黄从外散风邪,解水气;附子、白术温振心阳,利水除湿。加黄芪、葶苈子、桑白皮、生姜皮诸药,以增强补气,益肺,利水之力。

  3.腰痛(腰椎间盘突出)

  赵XX,男,43岁,2016年3月21日初诊。主诉腰痛伴左下肢放射性疼痛2月余。患者述近2月来,腰脊疼痛难以俯仰,痛而牵引左下肢,行走不利,遇寒加重,得温痛减,经当地卫生院西医治疗,服药后腰疼稍减,停药后旋即复发,终未能痊愈,遂来我院中医门诊治疗。体查腰椎第4、5棘突左侧有压痛,左腿直腿抬高试验、加强试验阳性,左足拇趾背伸肌力减弱,皮肤感觉正常。经我院CT检查,报告显示为第4、5腰椎间盘突出症。查舌淡,苔薄,脉沉。中医辨证属风寒湿邪闭阻经络,气血不畅。治以散寒祛湿,行气活血。遂以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治疗。方药:白芍10克,白术20克,狗脊12g,甘草、麻黄各6克,附子9克(先煎),制川乌、制草乌各8g(先煎),桂枝9克,生姜15克,白芍、知母、防风各9克,三棱、莪术各12g。服药7剂后,疼痛明显减轻,前后共服15剂,腰腿痛症状消失。

  按语[4]:桂枝芍药知母汤组成重在祛风除湿,温经散寒,紧抓其核心,只要临床辨证属体内有湿,有饮,水气重,即可加减运用。腰椎间盘突出属中医内科腰痛、痹证范畴,而《素问》又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发生本证之因,在于患者肝肾亏虚,筋脉失养,而后遇风寒湿邪乘虚侵入,乃使经络被邪气阻滞,发为腰痛,故以桂枝芍药知母汤祛风除湿、温经散寒。至于行气活血者,乃《素问·举痛论》谓之“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的运用,故以三棱、莪术活血逐瘀。方中狗脊补肝肾、强腰膝;加川乌、草乌以增强温经散寒之力。

  4.讨论

  “异病同治”与“同病异治”是中医辩证学的内容之一,充分体现了祖国医学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原则基础上的灵活性。中医治病,强调辨证论治,符合唯物辩证法的科学规律,掌握了祖国医学的这一特点,在临床治疗中即可获得满意疗效。以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内科多种疾病取得满意效果,充分证明了祖国医学上述理论的正确[5]。

  西医所谓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质增生、肺心病伴心衰、痛风等,属中医内科的不同疾病,但都可选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临床皆可取得理想效果,盖因诸病虽病因不同,但有共同的病机,即以上诸病经过辨证,都有机体阳气虚衰,受风寒湿三邪侵袭之后,形成体内湿重,饮停,水气重而气上冲等病机。其中湿邪下注关节则发为痹证,水气上犯凌心肺则发为肺心病心衰,水湿之邪着于腰部则发为腰痛,等等。而桂枝芍药知母汤主治要点在于湿之邪痹阻,化热不甚,具有祛风除湿,温经散寒,通阳行痹,和营止痛之功,通过临床辨证,方药与疾病病机相符,故用此方治诸病而都可取效[6]。桂枝芍药知母汤的运用思路与方法

【方药歌诀】桂枝芍药知母汤,甘草麻黄与生姜,白术防风与附子,主治阳虚郁热方。

【学用导读】 桂枝芍药知母汤主治病证,一要重视寒药与温药用量比例,二要重视因病变证机而适当调整方药用量比例。

【中医辨证】 

阳虚热郁痹证:肢节疼痛,受凉加重,关节肿大,两脚肿胀,麻木不仁,或似有身体关节欲脱散,头晕,目眩,短气,心中郁闷,心烦,急躁,或呕吐,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沉。

用方思路:正确使用桂枝芍药知母汤,以主治阳虚热郁痹证为基础方,以主治寒热夹杂证为临床扩大应用。

病变证机:阳气虚弱,寒湿侵袭,郁热内生,以此而演变为阳虚热郁病理病证。

审证要点:根据肌肉关节疼痛,或肿胀,舌质淡或偏红,苔白或略黄,脉浮或紧为用方审证要点。

【西医辨病】 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骨质增生等。

【衷中参西】 合理运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指导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无论是治疗运动疾病,还是治疗其他疾病等,都必须符合桂枝芍药知母汤主治病变证机与审证要点,以此才能取得治疗效果。临证选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西医疾病还可用于:过敏性皮炎,神经性皮炎,风湿性心脏病等。

【中医治法】 温阳通经,清热益阴。

【方药西用】 具有抗风湿、抗炎、抗菌、抗疲劳、镇痛、提高机体免疫能力、改善微循环等作用。

【处方用药】 桂枝四两(12g) 芍药三两(9g) 甘草二两(6g) 麻黄二两(6g) 生姜五两(15g) 白术五两(15g) 知母四两(12g) 防风四两(12g) 附子炮,二枚(10g)

随证加减用药:

若气虚者,加黄芪、人参,以益气固表;

若血虚者,加当归、桃仁,以补血活血;

若疼痛明显者,加乳香、没药,以活血行气止痛;

若寒痛明显者,加附子、川乌,以温经散寒止痛等。

【煎服方法】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方证研究】 

阳气虚弱,寒邪乘虚侵袭肢节,则肢节疼痛,受凉加重,关节肿大;

阳虚不能温煦,则两脚肿胀,麻木不仁,或似有身体关节欲脱散;

阳虚不能温煦于上,则头晕,目眩,短气;

寒湿阻滞,阳郁化热,热扰胸中,则心中郁闷,心烦,急躁;

浊气逆于胃,则呕吐;

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沉均为阳虚热郁之征。其治当温阳通经,清热益阴。

方中

桂枝温经通阳,利血脉,化瘀滞,散寒气,调营卫而止痛。

芍药养血柔筋脉,养阴而清郁热。

知母清热除烦,滋阴润燥而和关节。

麻黄宣发毛窍,通利关节。

附子温阳散寒,驱逐阴寒。

防风祛风散寒,胜湿止痛。

生姜散寒祛风。

白术祛风湿,健脾益气。

甘草益气和关节。

【使用禁忌】 阴虚火旺证,痰热蕴结证,慎用本方。

*桂枝芍药知母汤:周身关节痛、四肢或膝关节肿痛、僵硬、或肢、指、趾关节变形,头眩气短、脉弦。(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本方主治风寒湿三气杂至痹阻经络,气血不通而致的全身关节疼痛,久久难愈,而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等症。方中

桂、麻、防风温散风寒,

芍药、知母和阴防热燥,

生姜、甘草调胃和中。

白朮配附子温经散寒,祛寒湿痹痛捷效。

诸药共奏祛风寒湿、温经脉、止疼痛之效。

书中所说「身体尪羸」即指关节肢体僵屈变形,不能自由活动,身作羸瘦衰弱,生活不能自理,几成废人而言。

从仲景先师这一段精确简练的描述来看,本汤可用于治疗西医学中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关节肢体变形、骨质受损的疾病。

用本方随证加减,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等病,常常取得理想的疗效。

方歌:桂枝芍药知母汤,甘草生姜与麻黄,白术防风炮附子,寒热错杂此方良。

组成:桂枝12克,芍药9克,甘草6克,麻黄12克,生姜15克,白术15克,知母12克,防风12克,附子10克(炮)。

用法:上九味,以水700毫升,煮取210毫升,每次温服70毫升,日三服。

功效:祛风除湿,通阳散寒,佐以清热。

主治: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者。

*风湿热(热性关节炎):桂枝芍药知母汤+石膏

*下肢脉管炎: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茯苓丸(驱血淤)挺好使。处方:

桂枝20、麻黄10、白芍15、生姜25、白术25、知母20、防风20、制附子10、甘草10克。

*补肾祛寒治尪汤:补肾祛寒,化湿疏风,活瘀通络,强筋壮骨。主治:尪痹肾虚寒盛证。其中包括现代医学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结核性关节炎、大骨节病等有肢体关节疼痛变形、骨质损害的疾病。

方解:本方以《金匮要略》桂枝芍药知母汤合《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虎骨散加减化裁而成。方中以川续断、补骨脂补肾阳、壮筋骨,制附片壮肾阳、祛寒邪,熟地补肾填精、养肝益血,共为主药。以骨碎补活瘀祛骨风,淫羊藿补肾阳、祛肾风,桂枝、羌独活、威灵仙搜散少阴经、太阳经及肢体的风寒湿邪,白芍养血荣筋,缓急舒挛,共为辅药。又以防风散风,麻黄散寒,配熟地可温肌腠,苍朮化湿,赤芍活瘀清热,知母滋肾清热,穿山甲通经散结,地鳖虫活瘀壮筋骨,伸筋草舒筋活络,松节通利关节,共为佐药。其中赤芍、知母、地鳖虫兼具反佐之用,以防湿药化热。牛膝益肾并能引药入肾为使药。

组成:补骨脂9~12克,熟地12~24克,川断12~18克,淫羊藿9~12克,制附片6~12(用15克时,需先煎10~20分钟),骨碎补10~20克,桂枝9~15克,赤、白芍各9~12克,知母9~15克,羌、独活各10~12克,防风12克,麻黄3~6克,苍朮6~10克,威灵仙12~15克,伸筋草30克,牛膝9~15克,炙山甲6~9克,地鳖虫6~10克等,还可加用透骨草20克、寻骨风15克、自然铜(醋淬、先煎)6~9克。

加减法:

上肢病重者加片姜黄10克。

瘀血明显者加红花10克、乳香、没药各6克,皂刺6克。

腰腿痛明显者,可去松节、苍朮,加桑寄生30克、杜仲12克,并加重川断、补骨脂用量,吃药时再嚼服胡桃肉(炙)l~2个。

肢体僵屈者,可去苍朮、防风、松节,加生薏米30~40克,木瓜9~12克,茯苓15克,白殭蚕9~12克。

脊柱僵直、弯曲、变形者,可去苍朮、牛膝,加金狗脊40克、鹿角胶9克(鹿角片、鹿角霜亦可)、白殭蚕12克,羌活改为12克。

关节疼痛重者,可加重附片的用量,并且再加草乌9克,七厘散(每次1克)随汤药冲服。

舌苔白厚腻者,可去熟地,加砂仁5克、藿香10克。

中运不健,脘胀纳呆者,可加陈皮、焦麦芽、焦神曲各10克。

注意事项:

(l)本方以治本为主,往往需服4~6周才出现疗效。

(2)显效后,可将此方3剂研末,每次服3克,温开水(或加黄酒)送服,长期服用。

今简介有效病例,以供大家参考:

任XX,男,48岁,工人,1971年10月28日初诊。

主诉:关节疼痛、肿大变形、僵化,肢体不能自己活动已1年有余。

病史:1970年9月间,因挖地道而长时间在地下劳动,一日,突然高烧40℃以上,继而出现左膝、左踝关节红肿疼痛,行走不便。虽经治约半年,但病情日渐加重。两手腕、食指关节亦相继红肿疼痛、变形、僵化,活动严重受限,晨起伸不开。两膝关节肿大、变形、疼痛不能自由屈伸,左腿较重。两踝关节肿大如脱。经某医学院某医院检查,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当时血沉55毫米/小时),即转该院中医科诊冶,服中药80剂,症状未见改善,血沉增快(118毫米/小时,遂来我院就医。

现症:除上述两膝、两踝及两手腕、指关节肿大、变形、疼痛、不能自由活动外,两锡髋节亦强直僵化固定成一种位置(大腿与躯干呈120度,不能屈伸),两肩、肘关节亦僵化不能活动,故来诊时需人背抬。有间断发热,身体畏冷,心中烦热,食欲不振,时有恶心,大便一日一二次,小便黄赤,舌苔白腻,脉象弦数。经我院放射科X线拍片,仍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

辨证:地下环境寒湿,久处其地而受风寒湿三邪侵袭致痹。寒湿最易伤肾,肾虚不能御邪,寒湿乘虚深侵,肾主骨,寒邪入骨,久久留舍,骨失所养,则可致骨质变形、节挛筋缩,肢体不能屈伸,脚肿如脱,温温欲吐,而呈现尪羸之状。脉证合参,诊为尪痹。目前虽有标热之象,但实质仍为寒。

治法:补肾祛寒,散风活络。

处方:补肾祛寒治尪汤加减。

制附片10克、骨碎补12克、桂枝10克赤、白芍各10克、麻黄6克、知母10克、防风12克、威灵仙12克、白朮10克、炙山甲10克、生姜10克、甘草6克,水煎服,6剂。

药后诸症均减轻,仍守上方又加伸筋草30克,嘱可常服。至1972年3月10日来诊时,已能自己行走,不用扶杖。两手腕及指关节虽仍有变形,但可用力活动,手按之亦无疼痛,膝关节尚有肿胀,于上方加黄芪30克。 3月17日已能骑自行车上街,仍守上方服。

1972年5月3日来诊时,食欲很好,仅腕、背、踝部有时发胀,偶有轻痛,腕、指、膝、踝关节虽外观尚变形,但均不影响活动。先后共诊22次,服药11O多剂,病情已稳定,改用粉剂常服,处方如下:制附片45克,骨碎补54克,川断60克,桂枝36克,赤、白芍各60克,知母36克,防风45克,苍、白朮各30克,威灵仙120克,麻黄36克,细辛12克,松节45克,伸筋草120克,炙山甲36克,地龙45克,皂刺21克,泽泻30克。共研细末,每服3克,每日2次,温黄酒送服。

1973年1月27日来诊,膝肿消退,关节明显变小,仍守上方,加归尾36克、焦神曲30克、片姜黄30克、红花36克,改川断为90克,为细末服。1973年5月29日,四肢功能明显好转,可以自由蹲下、站起,站立1小时多也不觉疲累,能骑自行车跑十几公里。脉亦较前和缓有力,舌苔正常。惟在腕及踝关节尚有轻痛。仍予原方以资巩固。

1975年夏天造访,已全天班工作年余,腕指、左膝关节外形虽未完全恢复正常,但能活动、能工作,无痛苦。

1979年夏季又约他来复查,血沉13毫米/小时,类风湿因子仍为阳性。但一直上全天班,并能胜任比较繁重的工作。

1986年我们的研究课题《尪痹的临床机理与实验研究》又被列为国家「七五」攻关课题,并荣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同时又研制了「尪痹复康Ⅰ、Ⅱ号」第二代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新药,此成果已转让给辽宁本溪第三制药厂,正在报批新药,不久即将问世。

补肾祛寒治尪汤不但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有效,而且对强直性脊柱炎、结核性关节炎均有良好效果,我正准备用此汤对大骨节病,氟骨病等的治疗,进行临床与实验的观察研究。

按语:对慢病、久病不要一味追求“一剂知,二剂已”,辨治方向认准,恒久用功,方可滴水穿石,我们要耐得住性子、守得住火候,才能拿得住疗效!在跟诊团成员邵晗畅医生分享的两则跟师抄方案例中,我们要体会和借鉴这一点。在此感谢邵医生的无私分享!

正文:

桂枝芍药知母汤见于《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篇》:“诸肢节痛疼,身体尫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方药: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麻黄二两,生姜五两,白术五两,知母四两,防风四两,附子二枚(炮),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此方为桂枝汤化裁而来,加桂枝及生姜用量以祛水气、降逆,去大枣之壅满,加麻黄、防风之发散表风邪水气,加知母以利水消肢肿,用白术、附子之除湿解痹,附子有强壮温经、散寒止痛之用。全方治疗风湿关节痛、肢体肿而气冲呕逆者。辨六经为少阴太阴阳明合病。

案例一:杨女士,女,67岁,初诊2013年11月30日。

类风湿20余年,手足指关节变形、疼痛、色暗瘀,足底前掌痛,晨僵不甚,(服激素甲波尼龙日每日两粒已数月)。饮水则汗出,口干,纳呆,恶心,腹胀欲吐,乏力,精神差,大便不成形量少2日一行,饮多溲多,夜尿4-5行,既往1996年行胆囊切除术,长期无舌苔。舌淡无苔脉细。

方药:小柴胡合五苓散去泽泻加陈皮(因为激素干扰人体抗病机制,故嘱患者逐渐停用激素)。

二诊2013年12月7日,患者停激素药后病情无缓解 

处方:黄芪桂枝五物汤合防己黄芪汤。

近诊2014年6月14日,类风湿,头及上臂处结节消减好多,稍有点红,手足关节痛减,时口干,稍恶风寒,大便少2日一行,夜尿2,苔薄白脉细弦。

证解:关节痛久恶风寒为表阴证,即少阴,风湿结节红及口干为里阳证,即阳明,大便少及夜尿2次为里虚寒有饮,为太阴。故辨六经:为少阴太阴阳明合病。辨方证为桂枝芍药知母汤加黄芪茯苓生石膏大枣(冯老多改白术为苍术,改防风为防己)。用药:

麻黄6克,桂枝12克,白芍18克,炙甘草6克,防己10克,知母20克,苍术30克,川附子60克(先煎),生黄芪15克,生石膏45克,茯苓12克,生姜3片,大枣4枚,七剂

此患者停激素期间病情多有反复,尚有发展趋势,患者在头上及上臂尺侧有风湿结节出现,头上结节有红肿痛,且有悲伤欲哭等现象出现。冯老以八纲为纲,执六经辨证之牛耳,随证加减,遣方用药,力挽狂澜。终使病人在停激素后,关节痛疼减轻甚多,手足肿已,风湿结节缩小(头部另一结节已消),手关节肿处色暗变浅,悲伤欲哭已(曾合甘麦大枣汤),乏力已,精神好转,有舌苔长出。此乃多赖桂枝芍药知母汤之功,患者由绝望、悲伤、萎靡,到高兴、欣喜、自信,个中种种滋味,不身临现场见证全程难以言诉!

案例二:凌先生,男,49岁 2014月5月23日。

痛风,趾热痛稍肿(痛时红),纳可,畏寒,饮后腹胀,口中和,尿酸高,乏力,夜尿2--3,舌脉未见(患者为一同门师兄亲属,代述)。

证解:乏力畏寒属少阴,趾热痛稍肿为阳明,饮后腹胀及夜尿2为里虚寒属太阴也。故辨六经为:少阴太阴阳明合病。辨方证为桂枝芍药知母汤加生石膏大枣汤证。用药:

麻黄1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6克,防己10克,知母18克,苍术15克,川附子18克,生石膏45克,生姜3片,大枣4枚。七剂。

后师兄反馈,患者食药后痛已,饮水适。

此乃桂枝芍药知母汤之阴阳二法之运用,都乃少阴太阴阳明合病,却一偏阴一偏阳,何以一方之二用而都见效显著?

可由用药之加减药量之多少从中比较:案例一病人病程久,患者年老,虚寒证显,老师加大附子用量以强壮温经散寒,加黄芪益气固表,加茯苓以利水湿之功,加大知母量以清热消肿散结,加生石膏加强清阳明热。案例二患者病短、体壮,热像显,老师加生石膏且大量,附子仅18克以强壮散寒。

冯老遣方用药收发自如,功底之深厚由此可见一斑!所以冯老常说:遣方用药,不在多而在准,即辨六经准,辨方证准,用药量准。往往病情复杂辨不清时,越要用药简单,以点而撬面,用药多反而互相牵制!

桂枝芍药知母汤

发表者: 4964人已访问

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治疗关节痛,疗效较为满意,具有祛湿、驱风、清热、散寒、通络、活血、补虚的作用。

桂枝芍药知母汤《金匾要略◎中风厉节病脉证并治》原方为:桂枝120克,附子60克,甘草60克,麻黄60克,芍药90克,白术150克,知母120克,防风120克。

方中原有生姜,因服散剂不便,另煎姜汤送下。

加减法:掣痛难以伸屈、得热则减者,倍加附子、麻黄;身体滞重、关节沉着肿胀、天阴增剧者,倍加白术、知母、甘草,日轻夜重者倍加知母、芍药(白芍易赤芍)。

服法:上药共为细末,生姜汤送下,日服二次,早晚各一次。一般成人量日服10克。如服二周后毫不见效,即可停服,改用其它疗法。

病例一:

杨XX,女,40岁。三年前患者手足麻木,喜热怕寒,每着风寒后两手足关节即疼痛,同时局部皮肤呈现青紫色,经数日后,色渐消失,疼痛也随之缓解。二年来,虽经治疗,但未见显效。于1622年秋季发展为上下肢关节连续性剧痛。

初诊:四肢大小关节剧烈疼痛,颈强疼痛,日轻夜重,阴雨天尤甚,局部肿胀灼热,汗出,两手足皮肤呈现青紫色,步行艰难,手指不能弯屈,经常头晕,恶心欲吐,胃纳不佳,二便正常,有时耳鸣、心悸、日晡潮热,脉短细而数。处方:桂枝、芍药各15克,甘草、麻黄、淡附子各10克,白术、知母各24克,防风10克。上药共研为细末,姜汤送服,分十日服完。

二诊:服药后疼痛肿胀减轻十之五、六,手指伸屈较前灵活,灼热、汗出皆止,头眩、恶心未发作,耳鸣、心悸、潮热减轻,手足部皮色仍呈青紫,胃纳仍不佳,原方再进(日服量稍加)。

三诊;关节疼痛已减去十之八、九,其它证状完全消失,胃纳佳,手足部皮肤色好转,但和其它部位比较仍有别,行走以及缝衣、做饭灵活自如。仍予前方,再服一个月。共服药治疗两个月,已将近一年未发。

病例二:

任xx,男,54岁。六、七年来,两膝关节疼痛,初起轻微,逐渐加重,伸屈不便,虽扶杖行走,也是颠跛蹒跚,遇冷则其,盛夏也需穿棉裤,继发两踝关节痠痛。

初诊:两踝关节疼痛,伸屈时更甚,局部不红肿,两腿脚冰冷,脉迟缓,舌质色淡,舌苔白。曾服乌头汤五剂,证状毫无改善,改服桂枝芍药知母汤。处方:桂枝30克,白芍、甘草、知母、防风各10克,麻黄、淡附子各30克,白术15克。上药为末,半个月内分次服完。服药后疼痛大减,下肢松动轻健,行走已不需扶杖,两腿脚冷感也较前减轻,并能挑两半桶水,唯伸屈时仍有中度疼痛。原方再服三周后,上述诸证消失。至今未发,照常参加劳动。

病例三:

吕xx,男,28岁。患者于1958年起手足关节疼痛,周身软弱无力,行动即痛,春季好转,秋冬即增剧,天寒阴雨时加重,数年来经断续治疗,未见显效。1961年秋收时因露宿田野触冒风寒,疼痛突然加剧,遂卧床不起。

初诊:两肘及腕关节疼痛,下肢关节尤甚,腰痛,转侧困难,局部轻微红肿、灼热,胃纳尚佳,二便正常,口渴能饮,舌苔黄腻,脉弦数。处方:桂枝12克,白芍、甘草、知母各15克,麻黄、防风各10克,白术12克,淡附子6克。上药为末、分十日服,姜汤送服。服药七八日后,疼痛减轻,灼热、红肿大减,已能下床行走,但行动时仍疼痛,不能走长路、荷重物,口渴减轻,脉、舌如前。原方再服一个月(日服量稍增加)。服完药后,关节疼痛消失,精神好转,观察二年之久,未曾复发,已能参加劳动。

结语

桂枝芍药知母汤以桂枝为主药,善于温经通脉,调和营卫。芍药、知母、甘草养阴清热,和血脉,利湿消肿,白术助脾补虚,燥湿除痹;麻黄,附子温阳散寒,防风渗湿祛风。寒热辛苦并用,各有所宜,合为清热、散寒、祛湿、驱风、通络、活血、补虚之方。本方在《金匮》中用作汤剂,作者每多改用为散剂,其原因是:方中麻黄、桂枝、附子烈性之品颇多,服的过多过急往往可引起不良反应。此外,本病多是慢性疾患,服散剂较汤剂简便。

作者所治的病例,疗程最长者达半年,最短者一周。至于复发方面,经过随访,有二年未见复发者,也有轻度复发者。复发后继服原方药仍为有效。是否有多次复发者,有待长期观察。因本病最易复发,短期不能肯定远期效果。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