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素养】大自然的神奇画作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阔叶树手绘画 【地理素养】大自然的神奇画作

【地理素养】大自然的神奇画作

2024-07-13 02:0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接着,伴随着溯源侵蚀、侧蚀等活动

汇流面积不断增加

潮汐树的主干和枝杈会不断生长壮大

最后,潮滩不断淤积

被稳固陆地逐渐包围吞噬的潮沟便逐渐淤浅、萎缩

进入老年消亡期

而新的潮沟则在更远处生长出来

什么是潮沟?

潮沟是潮汐进入和退出潮间带沙洲的水流通道,是在沙泥质潮滩上由于潮流作用形成的冲沟。

潮沟的主干在向海一侧,向陆一侧呈现树枝状分汊,因其形态类似于大树,又被称为“潮汐树”。

图自 《中国国家地理》2020年5期 绘图|张洵

典型潮沟形态及其分布区位示意图

福建闽江河口的潮沟景观

视频来源于网络

墨西哥科罗拉多河入海口的潮汐树

视频来源于网络

潮沟是如何形成的?

潮沟的形成与落潮流对滩面的侵蚀作用有关。

1. 物质条件:即丰富的泥沙。

潮间带上出露的沙泥滩(又称潮滩)质地松软,易于侵蚀,往往是产生潮沟景观的前提。

而在岩石海岸以及由于人类填海造地,围垦滩涂,导致潮间带基本消失的海岸地带,则很难发育形成潮沟景观。

2. 动力条件:是每天两次的涨潮落潮。

涨潮时,潮水需要逆推河水,向上爬升,流速较慢,主要以淤积为主;

落潮时,潮水回落海面且落差大,流速快,以冲蚀为主,此时潮水在潮滩上冲刷形成了冲沟。

日复一日,落潮潮水不断加深沟槽,且同时伴随溯源侵蚀,汇流面积不断增加,在侧蚀和溯源侵蚀共同作用下,潮沟的主干和树枝状分汊逐渐壮大形成“潮汐树”。

最后,随着潮滩淤积,潮沟逐渐被稳固陆地包围吞噬,直至淤浅、萎缩,进入消亡期。

【试题链接】

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据史料记载,辽河的主河道入海口有不断西迁的过程,1909年前辽河水曾经大辽河入海;后因洪水,大部分河水改经现辽河入海;1958年人们修建水利工程将流向大辽河的河汊封闭,上游河水全部流向现辽河。

潮汐是海水的一种周期性涨落现象,涨潮时海水向上爬升,流速较慢;落潮时流速比涨潮时大的多。辽河口的潮间带景观独特,除了生长着一望无际的盐地碱蓬,还有一种潮汐造就的美景-“潮汐树”。“潮汐树”是由发育在海滩上的潮沟组成,潮沟类似河流的坡面冲沟,其形状如树,主干朝向海洋,树枝状分杈朝向陆地。成规模、可观赏的“潮汐树”景观目前仅存在于辽河口一带。近年来油井钻台和渔业养殖不断蚕食着河口的潮滩。图1示意辽河口海岸线的变迁状况。图2为辽河口的“潮汐树”景观。

(1)分析该地潮滩形成的自然原因及1945-1979年增长快的主要原因。

(2)简述“潮汐树”的形成过程。

(3)请就该地区“潮汐树”景观的保护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

(1)河流含沙量较大;地势低平,河水流速缓慢;喇叭状入海口,潮汐顶托作用强。人类修建水利设施,导致辽河入海水量变大,泥沙淤积增多。

(2)落潮时水的流速大,侵蚀能力强,滩面的水流在地势较低处冲刷出一道道潮沟;越靠近海面,汇集的水量越多,流速越快,侵蚀能力越强,冲出的潮沟越宽越深;盐地碱蓬加固潮沟岸,稳定了潮汐冲刷出来的潮沟系统。

(3)建立保护区,禁止海产品养殖;禁止填海造地;在油田钻井等活动中注意保护生态、地貌景观。(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潮滩是植被演替(植物群落在干扰后的恢复过程或在裸地上植物群落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最理想的区域,潮滩上由潮流侵蚀作用形成的沟谷系统叫潮沟。潮滩植被(耐盐碱性:碱蓬>大穗结缕草>獐毛>白茅草)的演替不止发生在水平方向,垂直方向的演替也非常明显。

下图示意我国某海区潮沟分布及潮沟垂直方向植被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图示潮水主要流动方向为( )

A.自东向西 B.自西向东 C.自北向南 D.自南向北

3.甲植被可能为( )

A.碱蓬 B.大穗结缕草 C.獐毛 D.白茅草

4.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该潮沟垂直方向的植被演替先后顺序是( )

A.甲、乙、丙、丁 B.甲、丙、丁、乙 C.乙、丁、丙、甲 D.丙、乙、甲、丁

【答案】

2.B根据“潮滩上由潮流侵蚀作用形成的沟谷系统叫潮沟”可知,潮水来的方向动力强,随着深入陆地距离拉长,海水减少,动力减弱,形成的沟壑缩小,潮沟宽度变窄,故海在西侧,潮水向东流动。据此判断B正确,故选B。

3.D.结合材料可知。潮沟垂直方向,海水从下朝上干扰减少,盐度减小,故由下向上生长植被为碱蓬、大穗结缕草、獐毛、白茅草,故甲植被为白茅草,据此判断D正确,ABC错误,故选D。

4.B全球气候变暖后,海水水位上升,近海潮沟盐度上升,耐碱性植被将向盐度低的区域进行推进,耐盐碱性差的植被先被演替,故该潮沟垂直方向植被演替的先后顺序是甲、丙、丁、乙。故B正确,故选B。

潮沟是在河口和淤泥质海滩的潮间带上常见的一种地貌(下图),潮沟形状如树,也被称为“潮汐树”,主干(“树干”)朝向海洋,树枝状分杈(“树梢”)朝向陆地,潮沟存在时间各异,有的几十年,有的仅为数小时、近年来,海岸大面积被围垦对潮沟产生严重威胁、据此完成下题。

5.潮沟的形成主要受( )

A.风力侵蚀作用 B.河流堆积作用 C.海浪侵蚀作用 D.流水溶蚀作用 ①沙质海滩,风蚀作用强 ②少盐沼植被保护 ③汇水量更多 ④受地转偏向力作用 ⑤广滩黏土含量少 ⑥受人为影响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①③⑥ D.②④⑥ A.向陆地输送的浮游生物减少 B.向海洋输送的营养物质增加 C.近岸洋流方向发生显著变化 D.沿海滩涂上生物多样性增加

【答案】

5.C 潮沟的形成是落潮时海水在滩涂上冲刷而成的沟槽,故C正确,ABD错误。

6.B 在图中可以看出潮沟树干位置无植被,保持水土能力差,土壤容易被侵蚀。从潮沟的形成过程可知,在落潮时,下部汇水量更大,侵蚀能力强。广滩位于沿海多沙土,黏土含量少,容易被侵蚀,所以树干位置易变。②③⑤正确,故选B。

7.A 潮沟的破坏,减少了海水涨潮时能够淹没的土地面积,会减少向海洋输送的营养物质。因此本题选项为A。洋流的主要方向是受大气环流等因素的影响,洋流方向不会发生显著的变化。由于破坏了海岸会使沿海滩涂生物多样性降低。BCD错误。

江苏中部的盐城沿海一带是我国海相沉积地貌发育最特殊、潮滩资源最为富集的区域。滩涂上广泛发育的潮沟,像是一排生长在金黄地平线上的树林,有“潮汐森林”之称。其中南部的条子泥因其港汊形似条状而得名,面积广阔,坡度平缓,潮差大、潮流强,潮水中含沙量大,形成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潮间带湿地,是全球最重要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之一,也是东亚——澳大利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关键区域。图1示意盐城滨海湿地(围垦区)潮沟分布变化,图2示意条子泥位置与潮滩形状。完成下面小题。

8.关于图1中“潮汐树”和“潮汐森林”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潮汐树杈向陆,根部向海 B.潮汐森林整体沿海岸线分布

C.潮汐树主沟与海岸线大致垂直 D.潮汐树的形成主要因涨潮冲刷

9.图1中“潮汐森林”萎缩的原因是( )

①大规模围垦②互米花草入侵③潮汐作用减弱④河流携带泥沙减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条子泥湿地成为东亚——澳大利亚候鸟迁徙路线上关键区域的原因是( )

①位置适中,面积广阔②食物来源充足③互米花草茂密④“潮汐森林”发育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8. D 9. A 10.C

【解析】

8.在落潮时滩面水流在向地势较低处汇集的过程中,冲刷出的一道道潮沟,越靠近海面汇集的水量越多,侵蚀能力越强,冲出的潮沟越宽越深,形成树根,所以潮汐树的树权向陆,根部向海,其主沟大致与海岸线垂直;落潮时水的流速大,侵蚀能力更强,潮汐森林受潮水在落潮的过程中冲刷而形成,整体沿海岸线分布,所以潮汐树的形成主要是因落潮冲刷;ABC选项描述均正确,不符合题意,D选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9.注意对图1信息的获取,该区域有大面积的围垦区域以及互花米草泛滥区,受大规模围垦以及互花米草入侵的影响,自1992年至2010年,图中潮汐森林逐渐萎缩,12正确;潮汐作用主要受引潮力的影响,潮汐作用并不会减弱,3错;河流携带泥沙减少,更有利于潮水的入侵,不会导致潮汐森林萎缩,④错。故选A。

10.条子泥湿地位于江苏省南部,大致地处东亚-澳大利亚候鸟迁徙的中段位置,位置适中,面积广阔。且该地坡度平缓,潮差大,潮水中含沙量大,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潮间带湿地,也是全球最重要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其潮汐森林发育,食物来源充足,有利于候鸟在迁徙过程中的栖息与觅食,124正确;互花米草属于入侵植被,如果该地互花米草茂密,会使生物多样性减少,候鸟的食物来源减少,③错,故选C。

1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潮汐树"由发育在海滩上的潮沟组成,潮沟类似河流的坡面冲沟,其形状如树,主干朝向海洋,树枝状分杈朝向陆地,潮汐树的寿命和形态差异较大。

在江苏盐城条子泥沙洲上,生长着耐盐植被的盐沼和纯泥沙光滩并存,形成了一片多变的“潮汐森林”,“潮汐森林”的发育程度与潮滩面积、坡度、潮沟体系的级数(即从大到小的分叉次数)密切相关。

条子泥沙洲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潮间带湿地和海底沙脊群。辐射沙洲潮间带湿地,贝类资源丰富,植被群落演替层次分明,由海向陆依次分为光滩、米草沼泽、碱蓬沼泽、獐毛草滩、白茅草滩或芦苇沼泽。

这里每年大量候鸟来此越冬,2019年盐城滨海地带的候鸟栖息地成为中国第一个与海洋相关的世界自然遗产。左图为潮沟形态示意图,右图为盐城条子泥示意图。

(1)简述“潮汐树”的形成过程。(6分)

(2)推断盐沼和光滩潮汐树的寿命差异,并说明理由。(6分)

(3)分析条子泥成为“潮汐森林”大本营的原因。(8分)

【答案】

(1)在潮间带,往复的潮汐、滩涂汇水冲蚀滩面,形成冲沟;在落潮时,潮水不断加深沟槽;溯源侵蚀,汇流面积扩大,树枝状分叉逐渐形成“潮汐树”。

(2)差异:盐沼地带的潮汐树寿命长,光滩区的潮汐树寿命短。

理由:盐沼地带比光滩区植被多,根系固定泥沙能力强,使之不易被冲蚀,潮沟相对稳定,故盐沼潮汐树寿命长。

(3)潮间带地形平坦,坡度小;河流、海流带来巨量泥沙,且滩涂面积巨大;涨落潮时进出滩面潮水量大,侵蚀能力强;沙洲边缘有巨大的光滩区,潮汐树数量多且多变,形成潮汐森林。

又是秋季,“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北方大多是落叶缤纷。“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当树木开始悄然变色、树叶在风中悠悠离去的时候,总是能轻易勾起人类的愁绪。今天小编就跟大家聊聊秋叶。

钢琴诗音乐《秋天的落叶》

落叶林分布在哪?

能看到树叶变黄脱落的森林被称为落叶树,分为落叶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

落叶针叶林是由落叶松柏类为主的针叶树所构成的森林。寒温带的地带性植被类型。

落叶针叶林林冠的色彩非常单调一致,结构简单,乔木层通常一层,并常由落叶松组成,林下有灌木层、草本层和地面苔藓层,落叶松林呈鲜绿色,树冠尖塔形,较喜阳,林下明亮成明亮针叶林。

落叶针叶林地区夏季温和湿润,冬季十分严寒,针叶树的叶缩小成针状,具各种抗寒抗旱结构,是对生长季短和低温引起的生理性干旱的适应。

我国落叶针叶林分布在大兴安岭北部山地,主要树种有兴安落叶松。

林木一般高大通直,出材率高,材质好,且能产生多种树脂,在工业、建筑上利用价值较大。

落叶阔叶林又称夏绿林,分布于中纬度湿润地区。温带落叶阔叶林在南半球很少见,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三个地区:亚洲东部沿海、欧洲中西部湿润地区和北美大西洋沿岸。

这些地区一般都有4-6个月温暖的生长季节和适宜的降水,以及3-4个月的冬天。

由于这里冬季寒冷,树木仅在暖季生长,入冬前树木叶子枯死并脱落,土壤为褐色土与棕色森林土较为肥沃。

夏天,水热条件不错,植物一般都很茂密,叶片很宽阔。秋天,随着气温的下降和白昼时间变短,叶绿素耗光,类胡萝卜素、花青素等这种红色hs就会露出来。

冬天,宽大叶片容易散失水分,树干就会抛弃叶片准备过冬。

树为什么会落叶?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秋天没有充足的水分和光照。绿叶的主要用途是吸收太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以及蒸腾水分。蒸腾水分可以使树木在炽热的阳光下不至于被灼伤。通常是气温越高,水分蒸腾得越多。一到秋冬季节,雨水稀少,空气干燥,土壤中的含水量也随之减少,满足不了树木生长的需要。再加上太阳光斜射北半球,日照时数一天天缩短,它提示树木冬季就要来临。此时树叶中就会产生一种植物激素——脱落酸。当叶片中的脱落酸输送到叶柄的基部时,在叶柄基部会形成一层非常小而细胞壁又很薄的薄壁细胞,植物学家称这种薄壁细胞为离层,离层的形成会使水分不能再正常输送到叶子里。

在脱落酸的作用下,离层周围会形成一个自然的断裂面。叶子由于得不到充足的水分供应,会逐渐干枯,自然断裂面越来越明显,经秋风一吹,便会落叶纷飞,甚至无风亦会自动飘零。秋天树木落叶能降低水分蒸腾和减少养料消耗,让树木能安全度过寒冷干燥的冬季。

由于各种树木对日照长短的敏感度和对水分的需求不同,落叶时间也不尽相同。即使同一种树木,若所处环境不同,其落叶时间也会不一样。因而人们常发现在瑟瑟秋风中,大多数树木的叶子已落尽,唯有靠近路灯的树上依然有树叶迎风傲立,这是因为路灯的照射弥补了自然日照的不足。所以,园艺上常用人工延长光照时间的方法来延缓花木早衰与落叶。

而松树、柏树等常绿树木,因其叶片表皮细胞壁厚,并且具有一层厚的角质层,加之叶面较为窄小,所以耐寒性极强,风吹不落,经冬不凋。

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何是落叶林?

落叶是植物减少蒸腾,保持体内水分,度过寒冷和 干旱季节的一种适应,这一习性是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

温带海洋性气候虽然冬季平均气温在0℃以上,但极端气温常会较低;且由于纬度高,冬季降水偏多,气候湿冷,光照不足。因此,温带海洋性气候一般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常绿林也会落叶吗?

常绿林的落叶现象其实一年四季都有,只不过每年春季气温回暖,常绿林会集中出现落老叶、出嫩芽、长新叶同时进行的现象。这些树种在秋冬季可不通过落叶等凋落形式减少水热损耗。当春季气温回升,降水增多,树开始新芽换树叶,老叶生长周期结束进而脱落,凋落量大。此树种在我国多见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不过它们落叶换季的时间较短,春天是它们的集中换叶期,每年三四五月,随着气温上升,常绿树新陈代谢也较旺盛,新芽大量长出,老叶也就脱落更新得快一点。有资料显示这种树大概在两三个星期的时间内,就会陆续完成落叶、长出新芽的过程,只是落旧叶与长新叶是同时进行的,所以看起来一直是常绿的。当嫩叶完全长出来的时候,老叶子就掉光了。因此对于常绿林来说基本也都是四季常绿。

秋天树叶为什么会变黄?

春夏季节,树木利用色素通过光合作用捕获光能,并且在叶子中其他物质的帮助下把光能以糖等化学物质的形式存储起来,而捕获光能的色素主要是叶绿素。除叶绿素外,其他颜色的色素的主要作用是把捕获的光能传递给叶绿素。在春夏季节,叶绿素在叶子中的含量比其他色素要丰富得多,所以叶子呈现出叶绿素的绿色,而看不出其他色素的颜色。

秋天来临后,树木感受到天气的变化。落叶树开始停止生长,只需少量养料就可存活。在落叶前,树干先分解叶绿素,分解产生的物质从叶子输送到树根,作为过冬养料。叶绿素分解后,树叶里就剩下类胡萝卜素(多种色素,主要呈hs)。

因此秋天树叶变黄,是因为树叶的叶绿素被分解了,叶绿素的分解速度远大于类胡萝卜素的分解速度。当叶绿素被分解完,只剩下类胡萝卜素,我们就看到秋天树上的树叶是hs的。

叶子为何在秋天变红?

生物课听讲了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叶子的绿色是由多种色素调和而成的,但决定颜色的最主要因素还是叶绿素。

看到这仨字切勿望文生义,天真地以为叶绿素就相当于一种绿色染料。

树叶呈现的绿色,没你想的那么简单

树叶中的叶绿素可分为叶绿素a和叶绿素b,颜色分别是蓝绿色和黄绿色,在叶子中的比例为3:1。

叶绿素a

这两种叶绿素的总和,会再以3:1的比例和一类叫做“类胡萝卜素”的东西混合,才会出现我们每天都见得到的绿叶。

上面说的类胡萝卜素包括两类,橙huangse的胡萝卜素,和huangse的叶黄素。

但是呢,类胡萝卜素在叶子中的比例相对较少,所以就被叶绿素的颜色给掩盖住了,你肉眼看不出来。

直到秋天,叶绿素分解掉,类胡萝卜素的颜色才终于有机会让树叶变成hs。

深秋枯黄的落叶

除了上面提到的,叶子中还有第三类叶色素,也是最复杂和麻烦的一类,统称为“花色素”。

花色素种类繁多、家族庞大,在叶子中或多或少、时隐时现。在或酸或碱的环境下,它们呈现出的色彩也不一样,碰到各种化学物质时,还能玩个大变身——就是它们,导致了一些种类的植物,在秋天叶子变得通红。

哪些叶子有资格变红?

虽然天气一冷,叶子都会大变样儿,但根据活了这么多年积攒下来的人生经验,你应该注意到了:并不是每种植物的叶子都有变红的本事——红叶基本属于VIP,hs的叶子才是秋天里的普通老百姓。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常见的红叶主要有槭树科植物(元宝槭、鸡爪槭等)、漆树科植物(黄栌、火炬树等)和葡萄科植物(爬山虎、山葡萄等)。

茶条槭

前边说了,叶绿素在叶子中所占的比重比其他色素高太多了,所以要想让叶子变红,首先得让叶绿素退位。

这倒不是很难——在平时,新的叶绿素生成速度要高于旧的叶绿素分解速度,所以叶片总能保持叶绿素含量饱和。但在秋天降温后,叶绿素合成的速度大大降低,旧的去了,新的还没来,所以叶子就不再是绿色了。

大多数叶子在绿色消失后,类胡萝卜素占据上峰,显现为hs。

但是有一些植物天赋异禀,它们含有众多花色素中最有名的一种——花青素。

花青素一般是紫红色,在叶子中不稳定,只能存在几个小时,很容易分解,但是在秋天,它们却摇身一变,形成了一种新的物质——稳定、不易分解、同时显现红色的“花青素苷”。

所以当叶片绿色消退后,花青素苷的颜色占据主流,叶子就会变红了。

然而为什么一定要在秋天才会有大量花青素苷生成呢?

因为在花青素摇身一变的时候,需要一项“秘密武器”——糖。花青素和糖相互作用,才能形成花青素苷。

这种“变身专用糖”,只有到了秋季才能攒够数;糖足够了,秋天的骤然降温,又会使花青素苷合成速度大大增加,有时一夜之间合成的花青素苷会比之前好多天的总和还多。

古人说得好 “霜叶红于二月花”,先有霜,才有最红的叶

2022年全国红叶地图

10月以来,冷空气频繁影响我国,大部地区气温持续走低,秋季前沿南扩至华南,红叶进入最佳观赏期的先后顺序和入秋进程基本同步。目前我国北方多地已层林尽染,而南方的秋叶还在“上妆”进程中。

落叶有何作用?

温带落叶阔叶林,夏季,枝叶繁盛,对阳光具有遮蔽作用,使到达森林底部的阳光少,有利于降低地面温度;冬季,落掉叶子,阳光可以达到森林底部,利于提高地面温度。落叶离开之后,落在大树的脚下,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作用变成富含营养的腐殖质,重新被根系吸收,这就是所谓落叶归根。

但是科学家发现,其实,在还没有落下之前,落叶就已经开始了它的奉献。叶子要落之前就会把里面能回收的东西全部拆掉回收,储藏在树干里面,尤其是氮磷钾等不可再生的物质。所以,落叶的献身“护花”并非在化作春泥之后才开始,而是在还没有落之前就已经开始了。

地理试题中的落叶

“银杏黄时秋意浓”,每至暮秋,银杏树便“尽换黄金甲”,当秋风袭来,遍地碎金,如梦如幻的浪漫景色吸引大量游人前去观赏。下图为我国主要银杏观赏地分布及某地银杏大道景观,据此完成1~2题。

1.湖州的地带性植被属于

A.常绿阔叶林 B.针阔叶混交林

C.落叶阔叶林 D.针叶林

2.与湖州相比,丹东的银杏最佳观赏期较短,其原因是

A.丹东纬度高,气温低,银杏叶黄得早

B.丹东受冬季风影响大,银杏叶掉落快且早

C.湖州离海近,气温高,银杏叶黄得晚

D.湖州秋季阴雨天气多,银杏叶掉落慢

解析:

第1题,读图分析可知,湖州位于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应的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A选项正确。

第2题,湖州位于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丹东位于我国的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由于丹东纬度较高,受冬季风影响大,银杏叶掉落快且早,最佳观赏期较短,B选项正确。

答案:1.A 2.B

(2020·成都外国语学校测试)森林凋落物也可称为枯落物(如枯叶、枯枝等)。下图为我国某地甲、乙两树种森林凋落物数量的逐月变化示意图。据此回答3~5题。

3.甲树种最可能的是

A.常绿阔叶林 B.常绿硬叶林

C.落叶阔叶林 D.针叶林

4.该地最可能位于

A.西南地区 B.华北地区

C.西北地区 D.长江三角洲

5.造成甲、乙两树种凋落量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A.天气 B.海拔 C.光照 D.降水

解析:

第3题,根据图示信息,甲树种全年都有凋落物,说明全年有生长凋落,2、3月份凋落量较大,可能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第4题,根据上题及图示信息,甲树种可能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乙树种凋落物在秋季凋落量大,可能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因此该地可能位于亚热带地区地势起伏较大的地带。

第5题,结合上面题目可知,甲树种可能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乙树种可能是温带落叶阔叶林,甲、乙树种的不同与热量差异有关,因此造成甲、乙两树种凋落量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海拔。

答案:3.A 4.A 5.B

(17全国Ⅰ)图1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6—8题。

6.当地自然植被属于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针叶林

7.造成图示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

A.用地类型差异 B.居民爱好差异

C.景观规划差异 D.行政管辖不同

8.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气温 B.降水 C.光照 D.土壤

【答案】6.B 7.D 8.A

9. (2016年高考海南地理卷) 阅读图文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华北地区传统民居大多坐北朝南, 房前多植落叶阔叶树, 而不植四季常绿的松柏等针叶树。

图5

解释华北地区传统民居的房前多植落叶阔叶树, 而不植松柏的地理原因。

答案:华北地区夏季炎热, 与松柏 (常绿针叶树) 相比, 落叶阔叶树夏季冠广叶密, 遮阴取凉效果更好;冬季寒冷, 太阳高度角较小, 落叶阔叶树落叶后, 可让阳光充分射入室内, 提高室内温度 (松柏等常绿针叶树会遮挡阳光) 。

岷江上游地处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在多民族交融的历史长河发展进程中,山区居民长期适应山地环境,形成了独特的聚落分布和民族聚居特色,成为我国西南地区一条重要的民族廊道。读图文完成下面小题。

14. 山地自然带中,M可能是( )

A. 常绿硬叶林带

B.针阔叶混交林带

C. 高山草原带

D. 高山荒漠带

15. 调查中发现,山区聚落分布最集中的高度是2200--2800m,推测其原因最可能是( )

A.地形相对平坦,建设成本低

B.植被覆盖率高,生态环境好

C.水热均衡,且适宜农作物生长

D.交通便利,农工商业发达

16. 在流域尺度上,聚落民族类型垂直分异显著,民族生计方式与山地自然垂直带谱和谐统一。下列搭配不正确的是( )

A.汉族---河谷---农耕为主

B. 羌族---干旱河谷、低半山缓坡地带---农牧业

C.藏族---高半山---牧业为主

D. 回族---高山---牧业为主

【答案】14 B 15.C 16. D

【14题详解】山地自然带体现垂直分异规律,读图可知:海拔800-1300米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水热组合状况不同,M位于2200-2800米,而2800-3200米为云杉-冷杉林(属于针叶林),可以推断M为针阔叶混交林带,B对;该区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且M的海拔较高已经超过亚热带气候区的海拔,所以M不可为常绿硬叶林带,A错;高山草原带、高山荒漠带分布区水热组合较差,应该比云杉-冷杉林分布的海拔还高,C、D错;故选B。

【15题详解】山麓(800-1300米)地形相对平坦,建设成本低,而山区聚落分布最集中的高度是2200--2800m,A错;植被覆盖率高,生态环境好的区域受人类活动一般干扰小,山区聚落分布最集中的区域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大,B错;1300-2200米为干旱河谷,气温高,降水少,而2200-3200米为亚寒带,气温低,降水较少,2200--2800m水热均衡,且适宜农作物生长,因而是山区聚落分布最集中的高度,C对;800-1300米以农田为主,地形平坦,交通便利,而山区聚落分布最集中的高度是2200--2800m,D错;故选C。

【16题详解】读图可知:2800-3200米藏族占84%,而回族仅占7%,回族主要以农耕为主,D搭配不正确,符合题意。故选D。综合自中学地理研究、中国气象报、中国科普博览、博物、启慧地理、匠心地理等

推荐关注防失联纯地理知识公众号——谭老师讲地理

注:本文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自各地理公众号等,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欢迎大家标注来源转载、文末点击分享、收藏、点赞、在看就是我们更新的动力!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产品。期待同学们每天在已阅文章下方留言“打卡”。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