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报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闽南红砖建筑文化特点 中国城市报

中国城市报

2024-07-11 09:5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编者按

  “红砖白石双拨器,出砖入石燕尾脊;雕梁画栋皇宫石,土楼木楼融中西。”这就是闽南红砖古厝建筑风格和特点的真实写照,它们是中国儒家文化的缩影,是中国仅存的少数古民居群落。

  在福建的闽南地区,至今还保留有极其丰富的红砖古厝资源。“厝”是闽南人对自己家园的亲切称呼,事实上,它就是闽南传统红砖古民居。它们是根在闽南的古人们智慧的结晶和实践活动的产物,承载着十分丰富的闽南地区历史、艺术、科学方面的信息,堪称闽南“文缘之根”的见证。

  厝者,房子也。是福建特别是闽南古建筑中有一种很具特色的建筑。它的建筑方式叫做“出砖入石”。最大特色就是建造墙体时只用红砖和石头,砌一部分红砖镶一部分石头,墙的外表不再涂抹石灰,而显露出石头的白色和砖头的红色,不仅外表红白相间十分美观,而且建筑成本相对较低。它虽然没有“穿上”一般墙体常用的石灰表层,但任凭风吹雨打烈日暴晒而坚固异常。

  古厝之样式

  由于福建地区历史上属于移民地区,移民主要来自中原。自西晋“永嘉之乱”之后,中原汉人大规模南迁至福建等地,故闽南建筑受中原文化的影响较大。这里的古代民居既承袭汉人的中原传统,又深受闽越人海洋文化的影响,创造出多种多样的民居建筑。如,“出砖入石”的“皇宫式”大厝,花岗石砌成的“石头厝”,用红砖砌成的“红砖厝”,那以土结垒成的“土结厝”,还有用牡蛎壳为墙的“蚵仔壳厝”。

  闽南古厝多以官式大厝——“皇宫起”为主。它形似殿宇,富丽堂皇,主要特征是前埕后厝,坐北朝南,红砖白石墙体。

  这种“皇宫起”大厝民居建筑特征与古代由中原南迁的族姓大多是官宦人家有直接关系。“皇宫起”大厝建筑布局特点是轴线对称,多层次进深,前后左右有机衔接,均齐配置。这种建筑布局特点至少从秦朝起就一直沿袭下来。大厝一般为四柱三开间或六柱五开间。大厝诸房必然左右均齐配置,厅堂、天井、房间必然由走廊连通一体,体现中华民族的对称、连络的审美意识、形成以厅堂为主轴,以天井为中心的建筑格局。

  大厝屋顶为悬山式曲线燕尾脊,屋面顶铺红瓦,间以瓦简压,檐口挂滴水、瓦当。下房、厢房、护厝的屋顶较低,为硬山式屋顶或马头式山墙。这种屋顶斜面成凹曲线,屋脊两端高高翘起,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曲红审美意识。而且主屋屋顶较倾斜,厢房、下房屋顶较低且缓倾斜,于是大厝屋顶的轮廓就成三段折曲线,即形成中间高,两边低的三段脊和高低檐,重叠向两边翘起的态势,使整座建筑更具有美感。据史籍所载,屋顶成凹曲线自秦代就形成了,而闽南古民居保存了这传统建筑的特征。

  “皇宫起”大厝以木料和砖、石混合为主体结构。木质构件多为杉木,砖瓦选取本地红土绕制的产品,石材为各种花岗岩。建筑结构上体现了木、砖、石混用的楣式和拱式兼容的构造特色。

  古厝之代表

  坐落于泉州南安市官桥镇漳里村,俗称“漳州寮”的蔡资深古民居建筑群,一切都是那样的壮美、那么的动人。乍入里面,恍如徜徉在一座五光十色的清朝闽南建筑博物馆里。

  建造这片建筑群的主人是蔡启昌和蔡资深父子俩。清朝后期,16岁的蔡资深与其父蔡启昌南渡菲律宾,在岷市的后街仔开设晋益小烛铺子。父子同心协力,事业也蒸蒸日上。1850年蔡启昌回国,铺子交由蔡资深经营。蔡资深克勤克俭,取信于当地百姓,在岷市广置产业,经营范围和规模盛极一时,累资至数百万。

  虽然家财万贯,资产数百万,但毕竟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是:久远之业商不如农,重土轻商观念让蔡氏父子感到经商如水中浮萍,没有土地的厚重与坚实,故应“仕农工商全面发展”,在故乡广购荒地,组织兄弟子侄开垦种植,并于其中择地建立祠堂祭祀先祖,历时46年,终于建成了这座巨型建筑群。

  这里的每一座民居都是艺术品,这里的每一个庭院都抒写着古老而又真实的故事。有人说,它是一个“小故宫”,是一个闽南建筑的“大观园”。其宏大规模、严整布局,为闽南地区所仅有。

  走进民居,细看之下,处处是时代的印痕,100多年的历史浓缩在一座座的民居当中。最大的一座民居地处西端,建于光绪年间,是群体中惟一东西朝向的建筑,宅内厅堂墙上的装饰,历经百年风雨沧桑,已显斑驳了。厅堂上的摆设依然是古香古色,蔡氏的祖先们当年应该就在这儿商议家事。可是头顶上的电扇,脚下的瓷砖,分明在提醒我们时光的流逝。在让人感叹流年易逝的同时,又感悟了艺术与文化的永恒。最小的一座地处东端,建于宣统年间,是群体中建造最晚的,它虽小而布局完整,装饰精美。后有灶间库房,中有挂落敞厅,前为花圃,为蔡氏私塾及主人聚宴消闲之处。

  群落中其余12座面积适中,布局完整。东部7座成三排两列组合,由南向北纵深,前后平行,南北95米,笔直贯穿,透视感极强。西部4座成两排组合,群体中布局最为完整。庭南有侧屋一列,俗称“花向”,为佣仆所居,等级分明。后排靠东一座,东北角建有两层的读书楼,当地人称之为“梳妆楼”,据传这里曾演绎过一段缠绵、曲折、哀婉的爱情故事,神秘的传说为古老的民居增添了一番别有的韵味。

  古厝之情怀

  今天,在闽南大地上数百座红砖厝建筑,为我们敞开着一扇扇充满疏远记忆的大门。它浓缩了闽南人坚韧、豁达的性格。闽南人对生活的美好祈愿,也酝酿了红砖厝丰富多彩的建筑表达,形成了红砖文化深沉而独特的底蕴。

  在中国封建社会典型的农村生活模式中,必定包含了家居、教育、祭祀三要素。100多年前的闽南人家已经在一个家族的体制的建设上完成了这样严谨精巧的布局巧思,巧妙地结合了居住、家族教育系统、宗庙祠堂三位一体的生活模式,以深远的睿智思考着如何繁衍家族,和谐共存。这是秉承自闽南人性格中温良、自省的特质,凝聚着每一位红砖厝中家族成员的魂灵,传承关于家的荣耀。红砖厝在其坚固的砖石结构下,也有细腻的存在,垂柱横梁,透雕描金。

  如果说,人是家的灵魂,家,则是人的精神归依。红砖厝,如一位历经沧桑、沉稳豁达的智者,传承关于团圆和谐的意志与力量,坚固着经历颠沛流离的闽南人对家园故里的归属意识,历尽岁月洗礼,伴随着闽南人文脉络生生不息,绵延不绝。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