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电子技术笔记(4)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闸机工作原理示意图 电力电子技术笔记(4)

电力电子技术笔记(4)

2023-12-20 00:4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目录

2.4.1 门极可关断晶闸管

1)GTO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GTO的动态特性

3)GTO的主要参数

2.4.2 电力晶体管

1)GTR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GTR的基本特性

3)GTR的主要参数

4)GTR的二次击穿现象与安全工作区

2.4.3 电力场效应晶体管

1)分类和特点

2)电力MOSFET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电力MOSFET的种类

电力MOSFET的结构

电力MOSFET的工作原理

3)电力MOSFET的基本特性

4)电力MOSFET的主要参数

2.4.4 绝缘栅双极晶体管

1)IGBT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IGBT的基本特性

3)IGBT的主要参数

4)IGBT的擎住效应和安全工作区

2.4.1 门极可关断晶闸管

GTO(Gate-Turn-Off Thyristor)是晶闸管的一种派生器件,但可以通过在门极施加负的脉冲电流使其关断,因而属于全控型器件。GTO的电压、电流容量较大,与普通晶闸管接近,因而在兆瓦级以上的大功率场合仍有较多的应用。

1)GTO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GTO的结构:

与普通晶闸管的相同点:PNPN四层半导体结构;外部同样引出三个电极。

与普通晶闸管的不同点:GTO是一种多元的功率集成器件。内部包含数十个甚至数百个共阳极的小GTO元,这些GTO元的阴极和门极则在器件内部并联在一起。

a)各单元的阴极、门极间隔排列的图形 b)并联单元结构断面示意图 c)电气图形符号

GTO的工作原理:

Ⅰ、仍然可以用双晶体管模型来分析,\large V_{1}\large V_{2}的共基极电流增益分别是\large \alpha _{1}\large \alpha _{2}\large \mathbf{​{\color{Red} \alpha _{1}+\alpha _{2}=1}}是器件临界导通的条件,大于1导通,小于1则关断。

Ⅱ、GTO与普通晶闸管的不同:设计\large {\color{Red} \alpha _{2}}较大,使晶闸管\large V_{2}控制灵敏,易于GTO关断;导通时\large \alpha _{1}+\alpha _{2}更接近1,导通时接近临界饱和,有利门极控制关断,但导通时管压降增大;多元集成结构,使得\large {\color{Red}P_{2} }基区横向电阻很小,能从门极抽出较大电流。

Ⅲ、而关断时,给门极加负脉冲,即从门极抽出电流,当两个晶体管发射极电流\large {\color{Red} I_{A}}\large {\color{Red} I_{K}}的减小使\large {\color{Red} \alpha _{1}+\alpha _{2} 1}时,器件退出饱和而关断。

结论:

Ⅰ、GTO的导通过程与普通晶闸管是一样的,只不过导通时饱和程度较浅。

Ⅱ、GTO的关断过程中有强烈正反馈使器件退出饱和而关断。

Ⅲ、GTO的多元集成结构使得其比普通晶闸管开通过程更快,承受di/dt的能力增强。

a)双晶体管模型;b)工作原理 2)GTO的动态特性

开通过程与普通晶闸管类似。

关断过程:

Ⅰ、储存时间\large {\color{Red} t_{s}}(使等效晶体管退出饱和)、下降时间\large {\color{Red} t_{f}}、尾部时间\large {\color{Red} t_{t}}(残存载流子复合时间)。通常\large t_{f}\large t_{s}小得多,而\large t_{t}\large t_{s}要长。

Ⅱ、门极负脉冲电流幅值越大,前沿越陡,\large {\color{Red} t_{s}}就越短。使门极负脉冲的后沿缓慢衰减,在\large {\color{Red} t_{t}}阶段仍能保持适当的负电压,则可以缩短尾部时间。

GTO的开通和关断过程电流波形 3)GTO的主要参数

GTO的许多参数都和普通晶闸管相应的参数意义相同。

Ⅰ、开通时间\large t_{on}:延迟时间\large t_{d}和上升时间\large t_{r}之和。延迟时间一般约1~2\large \mu s,上升时间则随通态阳极电流的增大而增大。

Ⅱ、关断时间\large t_{off}:一般指储存时间和下降时间之和,不包括尾部时间。下降时间一般小于2\large \mu s

Ⅲ、最大可关断阳极电流\large I_{ATO}:用来标称GTO额定电流。

Ⅳ、电流关断增益\large \beta _{off}:最大可关断阳极电流与门极负脉冲电流\large I_{GM}之比。\large \beta _{off}一般很小,只有5左右,这是GTO的一个主要缺点。

\large {\color{Blue} \beta _{off}=I_{ATO}/I_{GM}}

注意:不少GTO都制造成逆导型,类似于逆导晶闸管(内部反并联二极管,失去承受反向电压的能力),需承受反压时,应和电力二极管串联。 

GTO类型:逆阻GTO,可承受反向电压;逆导型GTO,为感性无功分量提供续流通路;非逆阻GTO,不能承受阳极反压。

2.4.2 电力晶体管

电力晶体管(Giant Transistor——GTR)按英文直译为巨型晶体管,是一种耐高电压、大电流的双极结型晶体管(Bipolar Junction Transistor——BJT),英文有时候也称为Power BJT。

应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中、小功率范围内取代晶闸管,但目前又大多被IGBT和电力MOSFET取代。

1)GTR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与普通的双极结型晶体管基本原理是一样的。最主要的特性是耐压高、电流大、开关特性好。

GTR的结构:

采用至少由两个晶体管(多元结构,提高通流能力)按达林顿接法组成的单元结构,并采用集成电路工艺将许多这种单元并联而成。

GTR是由三层半导体(N漂移区提高耐压)(分别引出集电极、基极和发射极)形成的两个PN结(集电结和发射结)构成,多采用NPN结构。

a)内部结构断面示意图;b)电气图形符号

GTR的工作原理:

在应用中,GTR一般采用共发射极接法。集电极电流\large i_{c}与基极电流\large i_{b}之比(考虑集电极和发射极间的漏电流)为:\large i_{c}=\beta i_{b}+I_{ceo}\large \beta称为GTR的电流放大系数,它反映了基极电流对集电极电流的控制能力。\large I_{ceo}称为穿透电流,\large I_{CEO}=\left ( 1+\beta \right )I_{CBO}

 单管GTR的\large \beta值比处理信息用的小功率晶体管小得多,通常为10左右,采用达林顿接法(复合管)可以有效地增大电流增益。

内部载流子的流动 2)GTR的基本特性

静态特性:

在共发射极接法时的典型输出特性分为截止区、放大区和饱和区三个区域。

在电力电子电路中,GTR工作在开关状态,即工作在截止区或饱和区。在开关过程中,即在截止区和饱和区之间过渡时,一般要经过放大区。

共发射极接法时GTR的输出特性

动态特性:

开通过程:需要经过延迟时间\large t_{d}和上升时间\large t_{r},二者之和为开通时间\large t_{on}。增大基极驱动电流\large i_{b}的幅值并增大\large {\color{Red} di_{b}/dt},可以缩短延迟时间,同时也可以缩短上升时间,从而加快开通过程。

关断过程:需要经过储存时间\large t_{s}和下降时间\large t_{f},二者之和为关断时间\large t_{off}。减小导通时的饱和深度以减小储存的载流子,或者增大基极抽取负电流\large I_{b2}的幅值和负偏压,可以缩短储存时间,从而加快关断速度。

GTR的开关时间在几微秒以内,比晶闸管和GTO都短很多。

GTR的开通和关断过程电流波形 3)GTR的主要参数

电流放大倍数\large {\color{Red} \beta }、直流电流增益\large {\color{Red} h_{FE}}、集电极与发射极间漏电流\large {\color{Red} I_{ceo}}、集电极和发射极间饱和压降\large {\color{Red} U_{ces}}、开通时间\large {\color{Red} t_{on}}和关断时间\large {\color{Red} t_{off}}

最高工作电压:

GTR上所加的电压超过规定值时,就会发生击穿。击穿电压不仅和晶体管本身的特性有关,还与外电路的接法有关。

发射极开路时(open)集电极和基极间的反向击穿电压\large {\color{Red} BU_{cbo}};基极开路时集电极和发射极间的击穿电压\large {\color{Red} BU_{ceo}};发射极与基极间用电阻(resistance)联接或短路(short)联接时集电极和发射极间的击穿电压\large {\color{Red} BU_{cer}}\large {\color{Red} BU_{ces}};发射极反向偏置(X反向电压)时集电极和发射极间的击穿电压\large {\color{Red} BU_{cex}};且存在以下关系:\large {\color{Red} BU_{cbo} BU_{cex} BU_{ces} BU_{cer} BU_{ceo}}

实际使用GTR时,为了确保安全,最高工作电压要比\large {\color{Red} BU_{ceo}}低得多。

集电极最大允许电流\large I_{CM}:规定直流电流放大系数\large h_{FE}下降到规定的1/2~1/3时所对应的\large {\color{Red} I_{c}};实际使用时要留有较大裕量,只能用到的一半或稍多一点。

集电极最大耗散功率\large P_{CM}:指在最高工作温度下允许的耗散功率。产品说明书中给出\large P_{CM}时总是同时给出壳温\large {\color{Red} T_{C}},间接表示了最高工作温度。

4)GTR的二次击穿现象与安全工作区

二次击穿现象:

当GTR的集电极电压升高至击穿电压时,集电极电流\large {\color{Red} I_{C}}迅速增大,这种首先出现的击穿是雪崩击穿,被称为一次击穿。出现一次击穿后,GTR一般不会损坏,工作特性也不变。

一次击穿发生时如不有效地限制电流,\large {\color{Red} I_{C}}增大到某个临界点时会突然急剧上升,同时伴随着电压的陡然下降,这种现象称为二次击穿。二次击穿常常立即导致器件的永久损坏,或者工作特性明显衰变,因而对GTR危害极大。

安全工作区(Safe Operating Area——SOA):

将不同基极电流下二次击穿的临界点连接起来,就构成了二次击穿临界线。

GTR工作时不仅不能超过最高电压\large {\color{Red} U_{ceM}},集电极最大电流\large {\color{Red} I_{cM}}和最大耗散功率\large {\color{Red} P_{cM}},也不能超过二次击穿临界线。

可加缓冲电路,使GTR在SOA内工作。

GTR的安全工作区 2.4.3 电力场效应晶体管 1)分类和特点

分为结型和绝缘栅型,通常主要指绝缘栅型中的MOS型(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FET),简称电力MOSFET(Power MOSFET)。结型电力场效应晶体管一般称作静电感应晶体管(Static Induction Transistor——SIT)。

电力MOSFET是用栅极电压来控制漏极电流的,它的特点有:

驱动电路简单,需要的驱动功率小(电压驱动型);

开关速度快,工作频率高;

热稳定性优于GTR(单极型器件,一种载流子参与导电,而GTR是双极型器件);

电流容量小,耐压低,多用于功率不超过10kW的电力电子装置。

2)电力MOSFET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电力MOSFET的种类

按导电沟道可分为P沟道和N沟道;

耗尽型——当栅极电压为零时漏源极之间就存在导电沟道;

增强型——对于N(P)沟道器件,栅极电压大于(小于)零时才存在导电沟道。

在电力MOSFET中,主要是N沟道增强型。

电力MOSFET的结构

是单极型晶体管。电力MOSFET也是多元集成结构。

结构上与小功率MOS管有较大区别,小功率MOS管是横向导电器件,而目前电力MOSFET大都采用了垂直导电结构,所以又称为VMOSFET(Vertical MOSFET),这大大提高了MOSFET器件的耐压和耐电流能力。

按垂直导电结构的差异,分为利用V型槽实现垂直导电的VVMOSFET(Vertical V-groove MOSFET)和具有垂直导电双扩散MOS结构的VDMOSFET(Vertical Ddouble-diffused MOSFET)。

a)内部结构断面示意图;b)电气图形符号 电力MOSFET的工作原理

这里以N沟道增强型为例。

截止:当漏源极间接正电压,栅极和源极间电压为零时——P基区与N漂移区之间形成的PN结\large {\color{Red} J_{1}}反偏,漏源极之间无电流流过。

导通:在栅极和源极之间加一正电压\large {\color{Red} U_{GS}},正电压会将其下面P区中的空穴推开,而将P区中的少子——电子吸引到栅极下面的P区表面,当\large U_{GS}大于某一电压值\large {\color{Red} U_{T}}时,使P型半导体反型成N型半导体,该反型层形成N沟道而使PN结\large J_{1}消失,漏极和源极导电;\large U_{T}称为开启电压(阈值电压),\large U_{GS}超过\large U_{T}越多,导电能力越强,漏极电流\large I_{D}越大。

3)电力MOSFET的基本特性

静态特性

转移特性:指漏极电流\large {\color{Red} I_{D}}和栅源间电压\large {\color{Red} U_{GS}}的关系,反映了输入电压和输出电流的关系;\large I_{D}较大时,\large I_{D}\large U_{GS}的关系近似线性,曲线的斜率被定义为MOSFET的跨导\large {\color{Red} G_{fs}},即\large G_{fs}=dI_{D}/dU_{GS};是电压控制型器件,其输入阻抗极高,输入电流非常小。

转移特性

输出特性:是MOSFET的漏极伏安特性;截止区(对应于GTR的截止区)、饱和区(对应于GTR的放大区)、非饱和区(对应于GTR的饱和区)三个区域,(对于MOSFET来说)饱和是指漏源电压增加时漏极电流不再增加,非饱和是指漏源电压增加时漏极电流相应增加。

输出特性

工作在开关状态,即在截止区和非饱和区之间来回切换。

本身结构所致,漏极和源极之间形成了一个于MOSFET反向并联的寄生二极管。

通态电阻具有正温度系数,对器件并联时的均流有利。

动态特性

\large U_{P}——脉冲信号源,\large R_{S}——信号源内阻,\large R_{G}——栅极电阻,\large R_{L}——负载电阻,\large R_{F}——检测漏极电流

开通过程:开通延迟时间\large {\color{Red} t_{d(on)}};(电流)上升时间\large {\color{Red} t_{r}};开通时间\large {\color{Red}t_{on} }\large t_{on}=t_{d(on)}+t_{r}

关断过程:关断延迟时间\large {\color{Red} t_{d(off)}};(电流)下降时间\large {\color{Red} t_{f}};关断时间\large {\color{Red} t_{off}}\large t_{off}=t_{d(off)}+t_{f}

a)测试电路;b)开关过程波形

MOSFET的开关速度和其输入电容的充放电有很大关系;可以降低栅极驱动电路的内阻\large {\color{Red} R_{S}},从而减小栅极回路的充放电时间常数,加快开关速度;不存在少子储存效应,关断过程非常迅速;开关时间在10~100ns之间,工作频率可达100kHz以上,是主要电力电子器件中最高的;场控器件,静态时几乎不需输入电流,但在开关过程中需对输入电容充放电,仍需一定的驱动功率;开关频率越高,所需要的驱动功率越大。

4)电力MOSFET的主要参数

除跨导\large {\color{Red} G_{fs}}、开启电压\large {\color{Red}U_{T} }以及\large {\color{Red} t_{d(on)}}\large {\color{Red} t_{r}}\large {\color{Red} t_{d(off)}}\large {\color{Red} t_{f}}之外还有:

Ⅰ、漏极电压\large {\color{Red} U_{DS}}——电力MOSFET电压定额,所能承受的最高电压,需留有一定的安全裕量

Ⅱ、漏极直流电流\large {\color{Red} I_{D}}(最大值)和漏极脉冲电流幅值\large {\color{Red} I_{DM}}(反映了MOSFET瞬时过载能力)——电力MOSFET电流定额

Ⅲ、栅源电压\large {\color{Red} U_{GS}}——其绝对值大于20V将导致绝缘层(很薄)击穿

Ⅳ、极间电容——极间电容\large {\color{Red} C_{GS}}\large {\color{Red} C_{GD}}\large {\color{Red} C_{DS}}

Ⅴ、通态电阻\large {\color{Red} R_{ON}}——饱和导通时漏源电压与漏极电流的比值。是影响最大输出电流的重要参数。具有正的温度系数,易于并联使用。有些耐压低的MOSFET通态电阻很小。

一般来说,电力MOSFET不存在二次击穿问题。(安全工作区宽、可靠性高)

2.4.4 绝缘栅双极晶体管

GTR和GTO的特点——双极型,电流驱动,有电导调制效应,通流能力很强,开关速度较低,所需驱动功率大,驱动电路复杂。

MOSFET的优点——单极型,电压驱动,开关速度快,输入阻抗高,热稳定性好,所需驱动功率小而且驱动电路简单。

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nsulated-gate Bipolar Transistor——IGBT或IGT)综合了GTR和MOSFET的优点,因而具有良好的特性。

1986年投入市场,是中小功率电力电子设备的主导器件。

1)IGBT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IGBT的结构

是三端器件,具有栅极G、集电极C和发射极E。

由N沟道VDMOSFET与双极型晶体管GTR组合而成的N沟道IGBT;比VDMOSFET多一层\large {\color{Red} P^{+}}注入区,实现对漂移区电导率进行调制,使得IGBT具有很强的通流能力。

简化电路表明,IGBT是用GTR与MOSFET组成的达林顿结构,相当于一个由MOSFET驱动的厚基区PNP晶体管。

IGBT的工作原理

IGBT的驱动原理与电力MOSFET基本相同,是一种场控器件。

其开通和关断是由栅极和发射极间的电压\large {\color{Red} U_{GE}}决定的。

导通:当\large U_{GE}为正且大于开启电压\large {\color{Red} U_{GE(th)}}时,MOSFET内形成沟道,并为晶体管提供基极电流进而使IGBT导通。

关断:当栅极与发射极间施加反向电压或不加信号时,MOSFET内的沟道消失,晶体管的基极电流被切断,使得IGBT关断。

电导调制效应使得电阻\large {\color{Red} R_{N}}减小,这样高耐压的IGBT也具有很小的通态压降。

2)IGBT的基本特性

静态特性

转移特性:描述的是集电极电流\large {\color{Red} I_{C}}与栅射电压\large {\color{Red} U_{GE}}之间的关系;开启电压\large {\color{Red} U_{GE(th)}}是IGBT能实现电导调制而导通的最低栅射电压,随温度升高而略有下降。

转移特性

输出特性(伏安特性):描述的是以栅射电压为参考变量时,集电极电流\large {\color{Red} I_{C}}与集射极间电压\large {\color{Red} U_{CE}}之间的关系;分为三个区域:正向阻断区、有源区和饱和区;当时\large U_{CE} 0,IGBT为反向阻断工作状态;在电力电子电路中,IGBT工作在开关状态,因而是在正向阻断区和饱和区之间来回转换。 

输出特性

动态特性

开通过程:开通延迟时间\large {\color{Red} t_{d(on)}};电流上升时间\large {\color{Red} t_{ri}};电压下降时间\large {\color{Red} t_{fv}};开通时间\large {\color{Red} t_{on}=t_{d(on)}+t_{ri}+t_{fv}}\large {\color{Red} t_{fv}}分为\large {\color{Red} t_{fv1}}(IGBT中MOSFET单独工作的电压下降过程)和\large {\color{Red} t_{fv2}}(MOSFET和PNP晶体管同时工作的电压下降过程)两段。

关断过程:关断延迟时间\large {\color{Red} t_{d(off)}};电压上升时间\large {\color{Red} t_{rv}};电流下降时间\large {\color{Red} t_{fi}};关断时间\large {\color{Red} t_{off}=t_{d(off)}+t_{rv}+t_{fi}}\large {\color{Red} t_{fi}}分为\large {\color{Red} t_{fi1}}(IGBT器件内部的MOSFET的关断过程,电流下降较快)和\large {\color{Red} t_{fi2}}(IGBT内部的PNP晶体管的关断过程,电流下降较慢)两段。

引入了少子储存现象,因而IGBT的开关速度要低于电力MOSFET。

 

IGBT的开关过程 3)IGBT的主要参数

最大集射极间电压\large {\color{Red} U_{CES}}:由器件内部的PNP晶体管所能承受的击穿电压所确定的。

最大集电极电流:包括额定直流电流\large {\color{Red} I_{C}}和1ms脉宽最大电流\large {\color{Red} I_{CP}}

最大集电极功耗\large {\color{Red} P_{CM}}:在正常工作温度下允许的最大耗散功率。

IGBT的特性和参数特点可以总结如下:

Ⅰ、开关速度高,开关损耗小。

Ⅱ、在相同电压和电流定额的情况下,IGBT的安全工作区比GTR大,而且具有耐脉冲电流冲击的能力。

Ⅲ、通态压降比VDMOSFET低,特别是在电流较大的区域。

Ⅳ、输入阻抗高,其输入特性与电力MOSFET类似。

Ⅴ、与电力MOSFET和GTR相比,IGBT的耐压和通流能力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同时保持开关频率高的特点。

4)IGBT的擎住效应和安全工作区

IGBT的擎住效应

在IGBT内部寄生着一个\large N^{-}PN^{+}晶体管和作为主开关器件的\large P^{+}N^{-}P晶体管组成的寄生晶体管。其中NPN晶体管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存在体区短路电阻,P形体区的横向空穴电流会在该电阻上产生压降,相当于对\large J_{3}结施加一个正向偏压,一旦\large J_{3}开通,栅极就会失去对集电极电流的控制作用,电流失控,这种现象称为擎住效应或自锁效应。

引发擎住效应的原因,可能是集电极电流过大(静态擎住效应),\large {\color{Red} dU_{CE}/dt}过大(动态擎住效应),或温度升高。

动态擎住效应比静态擎住效应所允许的集电极电流还要小,因此所允许的最大集电极电流实际上是根据动态擎住效应而确定的。

擎住效应曾限制IGBT电流容量提高,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逐渐解决。

IGBT的安全工作区

正向偏置安全工作区(Forward Biased Safe Operating Area——FBSOA):根据最大集电极电流、最大集射极间电压和最大集电极功耗确定。

反向偏置安全工作区(Reverse Biased Safe Operating Area——RBSOA):根据最大集电极电流、最大集射极间电压和最大允许电压上升率\large dU_{CE}/dt

IGBT往往与反并联的快速二极管封装在一起,制成模块,成为逆导器件。

NPT型IGBT简介

20世纪90年代前期,外延法是生产IGBT(PT型)的主导工艺。

采用同质单晶体硅片和扩散注入式工艺的器件,与PT型IGBT相反,故称非穿通型NPT型IGBT。

NPT型IGBT,通态压降从小电流开始随工作温度升高而变大,构成正温度系数。

NPT型IGBT容易实现并联。

NPT芯片并联已经在牵引机车中应用。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