卤煮、炒肝、爆肚…跟着北京人把“下水”吃出花儿来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门框胡同六爷卤煮 卤煮、炒肝、爆肚…跟着北京人把“下水”吃出花儿来

卤煮、炒肝、爆肚…跟着北京人把“下水”吃出花儿来

2024-07-05 12:2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在过去吃肉是件奢侈的事,既便宜又可以解馋的下水就在这时候脱颖而出了,虽然说下水的味道比较浓厚,但这难不倒拥有一双巧手的北京人,就算是这世界上最难处理的食材,也能做得有滋有味。卤煮火烧、爆肚、炒肝儿,您最爱吃哪个?

炒肝儿

“炒肝儿”是北京地区著名的汉族传统小吃之一,清末由前门外鲜鱼口“会仙居”的“白水杂碎”改进而成。

“炒肝儿”是清末由前门外鲜鱼口“会仙居”的“白水杂碎”改进而成,白水杂碎以切成段的猪肠、肝、心、肺加调料用白汤煮就,由于不讲究佐料,制作简单,日久不受欢迎。于是店主将心、肺去掉,易名“炒肝儿”,一时间在京味小吃中别树一帜。

会仙居的炒肝儿出名后,北京四九城的小饭馆、小吃店都相继添了炒肝儿,市面上也出现了以炒肝儿为说词的俏皮话,如骂人时说:“你这人怎么跟炒肝儿似的,没心没肺。”讽刺互相残害的人与事则说:“猪八戒吃炒肝,自残骨肉。”

【制作方法】

炒肝儿名炒肝儿,其实以猪肥肠为主,猪肝只占三分之一。

先将猪肠用碱、盐浸泡揉搓,用清水加醋洗净后再煮。开锅后改用文火炖,锅盖盖好使肠子熟透而不跑油。烂熟后切成5分长的小段,俗称“顶针段”,再将鲜猪肝洗净,用刀斜片成柳叶形的条。佐料是在熬热的食油中放入大料,炸透后放入生蒜,蒜变黄时立即放入适量的黄酱,炒好置于罐中备用。此外还要熬些上好的口蘑汤。原料、佐料备齐后,始制作炒肝儿。先将熟肠段放入沸汤,再放入蒜酱、葱花、芡同“姜”末和口蘑汤,然后将生肝条放入锅中,以淀粉勾芡,最后撒上一层砸好的蒜泥即成。

推荐店铺:天兴居(鲜鱼口街店),姚记炒肝儿(鼓楼店)、缘赵记(赵记炒肝)

北京人似乎都有个卤煮情怀,时不常的就要来上一碗。最初的卤煮出自于宫廷的“苏造肉”。据说在清朝光绪年间,河北三河县有位姓赵的人和如今“小肠陈”的鼻祖陈玉田的祖父陈兆恩一起卖苏造肉。因为用五花肉煮制的苏造肉价格昂贵,普通人吃不起,于是他们就用猪头肉和猪下水代替,之后经过民间烹饪高手的传播,久而久之,就造就了卤煮火烧。地道的北京人估计没几个不好吃这口的。

卤    煮

卤煮其实就是用猪的小肠、肺头、炸豆腐、少许五花肉,用卤汤熬制出来的。火烧切井字刀,豆腐切三角,小肠、肺头剁小块,从锅里舀一勺老汤往碗里一浇,再来点蒜泥、辣椒油、豆腐乳、韭菜花,热腾腾的一碗端上来。火烧、豆腐、肺头吸足了汤汁,火烧透而不黏,肉烂而不糟,其中味道最厚重的还是小肠。肠酥软,味厚而不腻,没有任何异味。砂锅炖吊子和卤煮火烧在做法上差不多,只不过这炖吊子啊,没有火烧,也没有炸豆腐。炖吊子是满汉传统小吃。它以猪肠为主,加猪心、猪肚、猪肺等,独不加猪肝,以炖的方法制熟。

推荐店铺:小肠陈卤煮(南横街老店)、杨老黑卤煮小肠、门框胡同百年卤煮(前门老店)

爆     肚

生与熟只有一线之差,爆肚就是在这条线上舞蹈的北京美食。

作为北京的地方名吃,对爆肚较早的记载是在清乾隆年代,以清末民初时为盛,仅东安市场一处最多时就有六七个卖爆肚的摊位。

当时卖爆肚最出名的有东安市场的爆肚冯、爆肚王,天桥的爆肚石,门框胡同的爆肚杨,东四牌楼的爆肚满等。根据消费人群的不同,老北京的爆肚儿还分东安市场和南城天桥两派。南城天桥、大栅栏的爆肚儿以牛百叶及肚领为主,制作上较粗放;而东安市场的爆肚冯、爆肚王,制作上就精细得多,以羊肚为主。

那什么是爆肚儿呢?爆肚就是把鲜牛肚(指牛百叶和肚领)或鲜羊肚洗净整理后,切成条块状,用沸水爆熟,蘸油、芝麻酱、醋、辣椒油、酱豆腐汤、香菜末、葱花等拌制的调料吃,质地鲜嫩,口味香脆,不油不腻。爆肚儿这个吃食算是老北京地方特色的一味小吃。老北京人吃“爆肚”可讲究了。

有一种说法,叫做“爆肚十三吃”,据传是满清时期,在“旗”的许多“贝勒爷”,口味不一样,喜好爆的“部位”也不尽相同,所以逐渐形成了十三种不同品种的爆肚。其中爆牛肚有四种:肚仁、厚头、百叶、百叶尖;爆羊肚有九种:肚仁、散丹、肚领、蘑菇头、肚丝、肚板、食信、蘑菇、葫芦。

一般我们吃的所谓黑百叶就是羊肚,准确地叫法应该是散丹。因为只有牛的才叫百叶。牛百叶还分两种,吃饲料长大的牛百叶发黑,吃粮食庄稼长大的牛百叶发黄,味道也是后者更好。

推荐店铺:

爆肚金生隆、东兴顺爆肚张、西德顺爆肚王、老门框爆肚(金宝街店)、爆肚冯(廊坊二条店)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